慈诚罗珠堪布:没有成就感,内心沮丧怎么办?
问: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或者什么样的方法去面对呢?
答:慈诚罗珠堪布
我想普通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从骨子里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只有少数的修行人因为彻底地了解了死亡,牢牢掌握了面对死亡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用发自内心的乐观态度去面对。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在很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能会真正的乐观。就像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当有一定把握时,才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如果处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就会有一些顾虑和忐忑不安,不可能很乐观。
所以佛教要求我们正视死亡,不要把它美化,也不要把它妖魔化。死亡,或者说生老病死,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周期性的生命活动而已。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它们都有周期性的活动,如日食、月食等就是天体在宇宙中的活动,它们一直都在这样循环往复。同样地,我们的身体从幼小到衰老也是一个过程,然后换成另一个身体,再次从头开始经历这个过程,一直都是这样周而复始。
生命也是这样,它伴随着我们的肉体经历了很多生老病死,但它本身不会生、不会老,也不会死。生命是永远都存在的一个能量,虽然它的载体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是内在的生命本身不会有什么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桌子,它的形式可以有变化,但是它的原子、分子及更小的粒子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假如这张桌子被毁了,那只不过是它的形式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原子仍旧存在。几个小时或者一年以后,这些粒子又会组合成另外一个物质,这就是物理学里讲的物质不灭定律。
虽然物质不灭,但我们认为物质灭了。比如这束花,一两天后它会慢慢地枯萎,然后被当成垃圾扔掉,最后腐烂、消失……因此我们认为它不存在了、灭了。但其实它没有灭,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可是,由于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有变化的、形式上的东西,而看不见事物的本质,于是就下了这样的定义——无论是物质还是人的生命等,只要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不见,那就是不存在了,结束了。但实际上,如果用显微镜看的话,它们还是存在的,并没有消失。就像这朵花枯萎以后,虽然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它不会永久地离开我们,因为它的原子、分子会变成其他东西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还会再次相遇。
物质是这样,内在的生命更是无法被看到。但是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它的变化过程和宇宙空间中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规律都一样。无论是作为物质的身体,还是我们的意识、精神等,它们的自然规律都一样,基本上都遵循这样的循环定律。
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就真的不存在吗?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在提醒我们:“我”没有消失,“我”一定会换成另一个形式出现。比如这朵花的原子和分子,几天之后会组合成另外一种物质,当它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不知道这是原来那朵花的原子、分子,还以为这是一个新的东西。
我们的想法一直都是这样,对生命的了解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无法看见生命的本质,只能看到外表,而外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就认不出来了。这是最遗憾的,也是我们最无知、愚昧的地方。
我们认为过去的统统消失了,现在的全部都是新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有物质都在不断循环中,因此佛教就用“轮回”这个词来描述这一切。虽然这个词主要指人的生命,但我们所处的场所乃至整个宇宙,都在这个轮回的概念中。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不错,人在轮回,物质也在轮回,包括夜晚抬头看到的满天星斗也在轮回。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所有的物质都在轮回。
所以,死亡不代表结束,只是一个周期性的生命活动而已。包括宇宙中的这些天体运动也是有周期性的,比如日食和月食,月食一般出现在农历十五,不会出现在三十;而日食在一年中不会出现太多次,一般在农历和藏历的三十,不会出现在十五。
它们的运行速度和轨道都是固定的,不会乱来。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几千年、几万年中,都是固定的。所以,不仅人的生命在轮回,它们也在轮回,但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片面而已。
那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首先需要对死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我们不要站在任何一方,不要带有任何成见,以客观、实事求是的心态去研究。现在的数据和资讯都很丰富,除了佛教讲的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资料可以借鉴。比如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事例,还有一些国外的生命科学机构,他们的研究数据确实也很多,所以想去研究并不难。真正了解了以后,我们既不要太盲目乐观,也不要太消极悲观,要坦然地去面对,正视它的真实面目。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死亡会来临,而且死亡中发生的一切都可以掌控,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对于即将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其中没有任何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很被动。但死亡不是,只要我们真的把死亡当一回事,认真去研究,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人可以掌控的。
当然,这与我们过去的业力和命运也有关系,但并不是说业力和命运已经注定了就无法改变,根本不是这样。所以不要那么消极。
我们都很关心生老病死中的“老”,很多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人们也都非常关注“病”,这方面也投入了不少精力、物力;但就是没有关注“死”。原因是什么?一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死亡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没有必要关注;二是很多人觉得,反正已经注定了,自己插不上手,也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其实这两个想法都是错的。第一,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第二,不是我们插不上手,如果掌握了方法,死亡的整个过程都是可以掌握和操作的。所以它有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去了解、掌握。
喜欢我吗?动动手把我【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