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二十五| 人80%的痛苦都与金钱息息相关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不/念/过/去 不/畏/将/来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困扰皆源于我们内心
01 不要临“死”抱佛脚
假如从 20 岁就开始修行,到了 80 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曾看过一则小故事:有两兄弟,住在 80 层的高楼上。一次,他们半夜三更回家,发现电梯因为维修,已经停了。二人经过商量,觉得自己年轻力壮,干脆爬楼梯回家。他们先爬了 20 层,有点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把它先放在这里吧,明天再下来拿。”于是他们放下行李,轻装上阵。到了 40 层时,弟弟开始抱怨:“你之前明明看到了停电梯的通知,为什么不早点说?咱们可以提前回来。”哥哥说:“我不是忘了吗?那有什么办法。”他们开始互相争吵、指责。吵吵嚷嚷之下,两人爬到了 60 层。尽管他们彼此不满,但累得要命,争斗的力气也没有了。只休息了一会儿,他们又继续往上爬。
终于到了 80 层,兄弟俩已是精疲力竭。他们缓了一口气,正准备开门,一摸口袋才发现---钥匙还留在 20 层楼的包里。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在门口睡下------这故事看似是个笑话,但用佛法来解释的话,正说明了我们人生的几个阶段:
➤20 岁时,不管是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基本上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
➤40 岁时,工作中、家庭中的恩怨层出不穷,满肚子都是各种牢骚。
➤60 岁时,尽管内心有诸多不满,但已经没有力气抱怨了。
➤到了 80 岁接近死亡时,回顾整个人生经历,好像自己一无所得。尤其最关键的“来世”
钥匙,在 20 岁时就忘记带上了。当然,假如从 20 岁就开始修行,到了 80 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流、重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02 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总是一味地回避,谈到“死”就觉得忌讳,如同鸵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中一样,实在是有点可笑。
人终有一天会死,这是谁都逃不脱的命运。我们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了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神犹如夕阳西下的阴影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
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所以,《地藏经》中说:“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曾问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可见,人的生命极其脆弱。我们的房子若没遇到自然灾害,差不多能保证几十年不坏, 可是我们的生命,却无法跟谁签合同,保证它能存活几十年。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今天晚上沉沉地睡去,谁也不敢保证明天可以安然醒来。然而,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无常观。他们天真地以为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整天为了几十年后的事打算。殊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的来临,并非自己想的那样缓慢而有规律。要知道,死亡出现的方式、时间,永远是无法确定的,谁又能预知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到来呢?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早晚都会临头,那有什么可害怕的?”如此为自己壮胆,无疑是一种自欺。其实,众人皆死,并不会摆脱你个人面临死亡的痛苦。所以,我们若要对自己负责,就应尽快放下对今生的贪执,为漫长的后世多做准备。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总是一味地回避,谈到“死”就觉得忌讳,如同鸵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中一样,实在是有点可笑。他们明知自己迟早是“死路一条”,却故意忽略,想方设法忘掉,然后拼命贪恋今生的一切,从不肯为后世做丝毫准备,不禁让我想到了状元禅师的《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03 人80%的痛苦都与金钱息息相关
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在佛教中,对金钱如何看待呢?他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它能给人们带来痛苦,也能带来快乐,关键要看用它的人怎么用。
在唐朝,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叫张说,他撰写了一篇不到两百字的《钱本草》,其中就以草药为喻,说明金钱既不是好东西,也不是坏东西。用好了,就像草药可以治病一样,能济世救人、自利利他;用不好,就像草药会变成毒一样,能伤人性命、自害害他。但可惜的是,如今许多人都没有把它用好,以至于这个世界上 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
有些人拥有的钱越多,痛苦就越大。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佛陀在《大宝积经》中也说:“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钱财的本质如梦如幻、极其虚妄,愚痴的众生没有认识到,就容易被它欺惑。其实,钱财可以很快得到,也能很快就失去,看清了这一点后,智者又岂会拼命地贪执它?
唐朝有一位庞蕴居士,将家中的金银细软用船装着,全部扔到了湘江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庞蕴唱了一首偈子:“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当然,完全看破金钱,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根本不现实的。所以,佛陀在经中说,通过正当的途径积累财富,也是允许的。比如,《杂阿含经》、《善生子经》中都提到了,我们所赚的钱应该分为四份:一份用于衣食温饱;两份用于投资盈利;还有一份要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可见,佛陀并没有要求把所有钱财全部抛弃,因为我们不可能像蚯蚓一样,天天吃土就可以了。尤其是作为在家人,若不赚钱养家糊口,生活就没办法过下去。但即便如此,对金钱也不能过于崇拜。其实,金钱不像有些人想得那样“无所不能”。世人也说:“钱可以买到房屋,却买不到温暖;钱可以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本,却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 ”
当然,金钱也并非一无是处。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就曾说:“钱财是好奴仆、坏主人。”如果把钱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多也可以、少也可以,自己会活得非常自在;但若把钱当成人生的全部,明明已经衣食无忧,却仍不知满足、欲壑难填,这样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却偏偏选择后者,把金钱当成“主人”,自己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有一栋房子,还想再买一栋;有一辆轿车,还想再买一辆为了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也错过了本该拥有的幸福。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