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菩提暖心电台】不信因果泪两行
《法句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猎人带着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遇着一位比丘,他心里嘀咕,“今天不吉祥,可能打不到猎了。”结果进了山,确实没打到任何猎物。回家的路上,他又碰着那个比丘了,比丘刚从城里化缘回来。他正好气愤未消,于是放出猎狗去咬比丘。
比丘情急之下,爬到了一棵树上。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丘的脚底,比丘痛得不能护持袈裟,结果袈裟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猎狗见到袈裟,以为是比丘掉了下来,一拥而上,把猎人咬死了。
所以,造罪业的人,终归害的是自己。这就是因果。《佛说四十二章经》里也说:“逆风扬尘,尘不至彼。”
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真有因果,为什么做好事的人不见有好报,干坏事的人却又没见被惩罚?其实因果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讲,从因到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可以收获,而有些是三年以后才能结果,这是常识。同样,因果也是自然规律,只要你遵循它断恶行善,到时一定会看到果报。否则,只是因为不懂就轻视或践踏它,对自己是非常不好的。
“没有因果”、“人只有一世”的观念是错的,抱这种观念的人,只考虑自己、只顾眼前很正常,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甚至不照顾父母也可以理解,但这是多么可怕啊!如果能接受因果及前后世的教育,像藏地一样,那你们的很多观念会改变,观念一改,行为就变了,行为一变,很多社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因为观念是一切行为的主导。
因果规律总是以心为起点,如果有谁起了害人的心,最终只会害到自己。所以,人要有智慧,更要有悲心,要坚持博学,更要培养济世利他的心。如果学校能建立一种机制,像很多企业正在做的,借由爱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利他心,无疑对学校的管理是有益的。而且,就社会层面看,这种爱心培训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知识传递,因为当一个人有了爱心、可以忘我付出的时候,他所能提供的效益是非常大的。
——摘自整理于索达吉堪布《博学与济世——东北财经大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