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第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现在宣讲的是闻法方式。闻法方式包含发心和行为。在整个听法过程当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听法方式,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有了这些发心,闻法就变得非常有意义,而且有如理的行为的话,闻法过程也是积累资粮的过程,能够清净我们相续当中的业障,增上我们的福德。尤其关键的是,如果有了清净的发心、清净的行为,听闻佛法就很容易产生闻慧——听闻佛法所产生的智慧。而且,如果有比较高的见解,福德比较深厚的话,也有很多上师们在闻法的过程中证悟了心性,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
所以,闻法方式对我们来讲特别重要,特别关键。不是说现在学习闻法方式的时候是这样,后面不讲的时候好像不应该这样做,而是闻法方式在每一次闻法的时候都是所需要的,要有正确的发心和正确的行为。
在整个闻法方式中,发心又比行为更加重要。虽然行为上似乎是坐得端端正正的,也没有去做其它的事情,但是如果发心没有调整在殊胜的菩提心,或者今天所宣讲的密宗的发心状态,闻法的功德会大打折扣,所以首先要端正好自己的发心。
对于端正自己的发心,前面已经讲了,第一,不能以恶心来听法——不能以伤害众生的心、烦恼心等恶心听法;也不能以无记心听法——反正大家都来听,我也听,好像也没什么要想的。必须要以善心来听法。为了下一世能得到善趣,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这也是一种善心,但它是不究竟的,是相应于轮回的善心。为了下一世不堕入恶趣,这是离开怖畏的一种善心。
当然,为了不堕恶趣,或者为了生善趣得到安乐,这是基础的。真正来讲的话,在后面的想要解脱的发心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利益呢?是有的。因为我们不能以恶趣的身份来学习佛法,这方面是共同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想得到善趣,修行佛法必须要以善趣的身份,所以也需要发心得到善趣,但是得到善趣是为了修行佛法。这方面是需要有的。
第二,要以出离心、解脱的心来摄持。解脱的心有两种,一种是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这方面的心要转变。大恩上师说,解脱轮回的善心应该有,只不过要去掉只为自己求解脱。就像刚才讲的得到善趣的发心一样,是不是不需要得善趣了?也不是。得善趣是为了得到一种修行解脱的所依。因为要修行佛道,必须要以善趣的身份,尤其是暇满的人身是最理想、最殊胜的,所以要得到善趣的人身。而获得解脱,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应该为了一切众生得解脱。
在下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发心当中,当然以大士道的发心最为圆满究竟,但是中士的出离轮回的心和下士的善趣的心也需要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去掉一部分不合理的,取一部分合理的。我们应该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心来进行闻法,这就相应于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个修法之前都要以菩提心摄持,听法的善根也需要以菩提心摄持。因为有了菩提心摄持,所听闻的法就变成了大乘的资粮,变成了成佛的助伴和资粮,否则它就有可能变成世间轮回的因,变成自我解脱的因,却不能变成最大利益的成佛的殊胜善因。所以刚开始的发心特别重要。
大恩上师在这堂课的前面,也是提到了学习前行的必要性,这方面大恩上师讲了很多次,以前的老译本上面讲过,新译本上也讲过。大恩上师说,讲前行法有三个目的或必要性:第一就是让初学的人能够打好基础,因为前行是真正能够为学习佛法打下良好基础的殊胜教材。它是一个引导,里面讲了很多作为修行人应该知道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比如听法如何发心,初学佛法的人怎样在内心中引发殊胜的出离心,怎样修持积资净障,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佛教徒——皈依,怎样让自己成为大乘行者——发心,金刚萨埵等等。这一切可以说是整个成佛之道最基础的法。我们要知道很多佛法的内容,这是学习前行的必要性,可以让我们的相续逐渐成熟。这是第一个必要性。
第二,对于以前曾经学习过加行的人,通过这一次机会,能够至少圆满一次五加行。因为很多学习佛法的人,没有真正去做,没有去实践,没有修持五加行,所以大恩上师和教务处就安排一边学习,一边安排修量——顶礼、皈依、发心等等,一边学习一边修,学完之后五加行就圆满了。这是第二个必要性。
第三,有些以前没有学过密法的人,对密法有很多看法,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他如果认认真真学一遍前行,放弃自己固有的观念,通过比较公正的发心来学习这些内容的话,就会发现密法和平常所认为的显宗教法,密意完全一致,修行方式也完全一致。这里也讲了很多密法和显宗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密乘的术语,一些简单的密乘观修方法等等。如果能够以公正的心态学习的话,就会知道,密宗的加行其实就是显宗的一些修法,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完全没有差别也没有必要讲了,总的理念是一样的,但是密法有很多不共的殊胜的观修方式、次第等等,在这里面都讲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就知道密宗到底在讲什么了。
大圆满前行是为了修大圆满的前行修法,是不是和显宗的修法完全不一样?有些人很害怕密宗就是一个旁门左道,好像外道一样,很恐怖,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发心是怎样发的——菩提心发心,显宗当中难道不讲菩提心吗?也要讲的。后面讲的出离心、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轮回痛苦,在显宗当中都有。皈依也是一样的,菩提心的修法也是这样的,积资净障完完全全都是一模一样。像这样,学完之后就能够打破很多自己的错误观念,对密乘产生信心和正确的认知。这是很有必要的。
大恩上师就讲了这三个目的,不管哪一类众生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初学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打好基础,学习很多佛法的观念,修持一遍五加行;有邪见的话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遣除掉。如果不是新学前行的人,加行也圆满,也没有什么邪见,对于他们来说,这里面还有很多修心的窍诀,怎样把自己内心中的烦恼调伏,让自己成为一个标准的佛弟子,而不是名相上的佛弟子。
标准的佛弟子必须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调整到修行正法的状态中,这才是一个标准的佛弟子。否则的话,顶着一个佛弟子的名字、大乘行者的名字,其实内心当中完完全全是一个世间人的想法。他的种种心态、行为和世间轮回的很多做法相顺的话,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佛弟子。很多修行的法要当中讲,给一条狗取一个狮子的名字,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它本来是一条狗,你把它取名叫狮子,它还是一条狗。所以,一个凡夫人、非佛弟子,给自己取一个佛弟子的名字:我是修行者、大乘行者,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名称,真实意义上他还不是调伏烦恼的佛弟子。
怎样让自己的心成熟,并安住在正道当中?大圆满前行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文和教材,在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学。当然,对于学习佛法时间比较长的人来讲,这里面的词句不是那么难理解,但是从来没有学习过佛法的人,也不一定完全明白这里面在讲什么。但是不管怎样,认真地学,通过大恩上师、传承上师的加持,也能够逐渐掌握这里面殊胜的含义。这是需要强调的,是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给我们的一些教诲。下面我们学今天的内容。
第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这种发心是一种清净观。胜义的发心和世俗的发心虽然都叫发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但意义是不一样的。世俗菩提心的发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它主要是一种心所,要缘众生生悲心,缘佛果生起希求心——以悲心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胜义菩提心虽然也叫发心,但其实它是一种智慧。证悟了离戏的本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所以胜义菩提心没有发心的意思在里面,不是心所在发心,而是安住在离戏的智慧中,这叫胜义发心。此处的意思差不多,首先是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然后是广大秘密真言的发心。但是这里面没有让我们发心的意思,这里的发心其实就是一种清净观。
清净观就是在闻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发起了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听法,进一步安住在密乘的清净观当中,这非常相应于要修持的殊胜教法。在闻法发菩提心的时候,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讲第二个科判,在其他的道次第中没有讲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但在大圆满前行当中就讲了。为什么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呢?因为这是大圆满的前行,大圆满的法本身是很殊胜、很高的,在闻法的时候也要求这些修行者,在一开始尽量以大乘的发心来摄持自己的心,要把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染污烦恼心,必须要屏蔽掉,不要产生;第二就是要安住在密乘的发心当中。
密乘的发心前面也讲了,刚才是以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做例子来分析,虽然都叫发心,但其实胜义发心是一种智慧,此处密乘的发心虽然也叫发心,但其实也是一种智慧——清净观。这种清净观是相应于实相的一种清净观,是层次很高的一种发心。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里的发心和前面显宗发心的侧面不一样。这里比较着重于清净观,大恩上师讲记当中也处处提到清净观,清净观就是一种智慧。
诚如《三相灯论》中所说:“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
有些注释中说,《三相灯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一个论典,有的叫《三相明灯论》。颂词“一义亦不昧”等,就讲到了密宗超胜显宗的不共的地方。到底怎样超胜的呢?是不是离开了显宗之外有单独的密宗,好像很超胜的意思?不是这样的。
什么叫“一义”?显宗和密宗在究竟意义上是一味的,这叫一义,也就是显密究竟的佛果是相同的,究竟的法界是相同的。所以,显宗和密宗不是单独的、毫无关系的两个修法,而是法界完全相同,成就的佛果也是完全相同,这叫一义。
有些大德讲,所谓的显宗和密宗,显宗就是密宗的显,观待密宗来讲,它是讲的比较明显的,不是在讲究竟意趣,而是比较明显的部分;密宗是显宗的密,是针对于显宗来讲,有些更甚深的、一般众生暂时接受不了的,在密宗里面就讲了很多。所以,显宗是把最秘密的意思上调几个层次,让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接受。因为究竟的法界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念,讲的时候不一定一般的众生都能够理解,所以就把究竟的法界通过相应于众生根基的方式,不是把它全盘托出,而是略说,有些时候观待众生的根基来解释。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去鹿野苑转法轮的时候,刚开始佛陀不愿意传法,因为他所证悟的法界实相,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接受不了,也没办法理解,所以佛陀刚开始不想讲法。后来帝释、梵天三次劝请之后,佛陀答应传法。答应传法之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佛陀考虑到这些众生没办法接受佛陀真实的证悟,所以他在准备讲法的时候,就把他所证悟的秘密降低几个层次,以众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宣讲,这样他们就能理解了。虽然不是真正佛法的完完全全的意义,但是暂时这样讲众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种说法是,佛陀首先讲的是他自己的证悟,但五比丘听不懂,再降低,还是听不懂,最后通过四谛的方式,他们就接受了,接受之后他们就证道了。这种说法也有。
所以,密宗和显宗其实是一个意义,就像佛陀讲法时针对不同的根基,也讲了究竟的如来藏、空性,针对一些根基讲四谛法轮,四谛法轮接受不了就讲十善业道,讲人天乘。法也是一样的,究竟法界没有两个,显宗所讲到的究竟实相法界和密宗所抉择到的究竟法界没有差别,显宗通过修行成就的佛果和密宗修行成就的佛果没有差别,没有说一个是显宗的佛,一个是密宗的佛,密宗的佛超胜显宗的佛,没有这样的。显宗和密宗究竟的实相完全一味,显宗通过显宗道修成的佛果,和密宗通过密宗道修成的佛果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的。
但是在修行的方法上,由于根基和因缘不同,所以给显宗的修行者讲了一个比较显的、比较容易理解的,比较秘密的究竟的实相就对利根者讲。或者显宗根基成熟、可以接受的时候,就给他直接讲。所以三转法轮的次第,首先是四谛法轮,当四谛法轮众生的根基逐渐成熟,可以接受了,就讲般若法轮,抉择万法空性,在空性结束之后,再讲如来藏常乐我净,就是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上来的。
显宗与密宗也是这样的,意义没有差得很远。只不过密宗在究竟的法界、究竟的本性、修行的方法上,一般的众生刚开始是没有办法接受和了知的,对他们就暂时隐密,不讲这些,给他讲能够接受的,让他的根基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给他讲隐藏的那部分,这个时候他就能够接受了。就好像佛陀引导小乘行者,首先对他宣讲人无我的修法,当他证悟了人无我,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再给他讲发菩提心、三无数劫苦行,那个时候就可以了,他接受得了。再给他讲佛的境界,鼓励他成佛,他就能够接受,因为他的心上升到某个高度的时候,后面的法要他就自然而然可以接受了。
显密的关系就是这样的,而不是说密宗的佛比显宗的佛超胜。实相是一个,成就的佛果也是一个,发心、修道、成佛基本是相同的。后面有些不同的地方,主要是修行的方式、抉择的方式不太一样,有直接和间接的差别,有略说和广说的差别,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但是法界的意义上是一味的,这里说是“一义”。一义的意思,首先是显宗、密宗在究竟实相上一义——一个意义,所成就的佛果是一义的,没有说两个,所以不能错误理解显宗和密宗。
我们既不能站在显宗的角度说,你们密宗在显宗的佛之外还有个密宗的佛,这是不可能。密宗也不能说,我们的佛比你们显宗的佛要超胜。这里面讲得很清楚,显密是一义的,一个意义。一义就没必要讲了吗?反正都是一义,都是一样的。那也不一定。虽然是一个意义,但还是有差别的,它主要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些人能够直接理解,有些人不能直接理解。虽然是一义的,但它讲的方式、趣入的方法仍然不同。
这里就讲到了四个差别——在颂词当中讲,不昧、不难、方便多、利根为主——是为利根故,从见解,修、行——修行和行为,以及根基四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
第一个叫不昧,见解不昧,密宗和显宗见解上面有差别。不昧就是不愚昧、不错乱的意思。难道说显宗的见解是愚昧的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愚昧的意思,和平常所讲的愚昧、没有智慧是不同的,密宗的见解是非常清楚、非常直接地讲。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愚昧。显宗没有直接讲,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讲的。即便讲到了法界实相,它也不是那么广大。所以,不昧主要是说密宗的见解是直接抉择法界的实相,法界是怎样的,它就直接抉择,这叫做不昧。
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也讲过,显宗的见解是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二转法轮的见解主要是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抉择一切万法的大空性,离戏的法界等性、空性。这里的一切万法空性和密乘当中一切万法为空性的观点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从般若、中观的角度来讲,它只讲到了离戏空,一切万法是大清净并没有讲,如来藏在二转法轮当中并没有讲。空性方面是很圆满的,但是从整个法界来讲不圆满。
既然这样,三转法轮不是讲如来藏了吗,应该没什么差别。三转法轮的确是讲了如来藏,但是讲的比较简略,它没有非常广大、直接地去抉择,而是比较间接、比较简略地讲到了如来藏。所以还不是特别圆满。所以学如来藏的时候,就说三转法轮如来藏其实是显宗和密宗之间的过渡,就像一个桥梁一样。桥梁不能说是此岸、彼岸,不能说它到底是显还是密,它就是一种过渡的教义。三转法轮讲到了如来藏和如来藏的常乐我净,但不是那么直接、广大地去宣讲。从抉择的角度来讲,二转法轮对胜义谛、实相只是讲了一部分。
密宗在讲实相的时候,大空性和如来藏的光明都非常圆满地抉择。在《光明藏论》中就讲了等净无二,在密法中讲了究竟的智慧等等,它讲这些的时候特别圆满、直接,是以全盘托出的方式进行讲的。所以它在讲胜义谛的见解时就非常超胜。在讲世俗谛的见解时,二转法轮抉择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三转法轮把显现抉择为客尘,本来不存在的自性。密乘在这个基础上,不单单讲了万法空性,而且直接讲了一切显现本身就是清净的,这和显宗任何一个世俗谛的显现都不同。这个方面它当然是非常超胜的。
所以,如果学完前行、修完加行之后进入密乘的修学,那时就会在《光明藏论》里面讲很多密乘不共的观点,大等净无二等等该怎样抉择。它的见解是直接抉择现在的现象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清净的自性,这是显宗当中根本没抉择到的。
在等净无二当中的空性以及如来藏光明,二转法轮抉择了圆满的空性,三转法轮对于如来藏抉择了一部分,以比较简略的方式提到了常乐我净的佛性,众生无始以来本具如来德相的观点已经提出来了,提出来之后没有广大地开显。而且怎样去现前如来藏,修行的方式上没有密宗那么丰富,密宗是特别丰富的。在这个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叫不昧——见解有不昧的地方。
然后是修和行。“不难”,大恩上师的解释是行为。先讲行为,再讲修行。其实见、修、行之后还有果。见解就是,一切万法的基到底是怎么样的,跟随这样的基去抉择,叫做见或者见解。见解的对境就是本基,即本来是这么样的,一切万法本来安住在什么状态,这叫做基。抉择完本基之后,要进行修,要对产生的见解不断地观修,这叫做修。修主要是座上的,行主要是座下的——一个是上座,一个是下座,这样来分别修和行。修行圆满就会有果。这是见、修、行、果的分别方法。
此处“不难”主要是讲行为,行为是不难的。为什么不难呢?因为在密乘当中有很超胜的见解和修行摄持的缘故,所以它在行持种种行为过程中,一个特点就是不舍弃五妙欲,将五妙欲转为道用就可以成佛。当然不舍弃五妙欲也不像平常人理解的那样。一般的世间人认为,如果不舍弃五妙欲,色声香味触都不舍弃,像这样的话,根本不需要生出离心,好像不舍弃自己耽著的东西就可以成佛一样。
就像恩扎菩提,当年释迦牟尼佛要给他传法,这时候他就问,要传的正法需不需要舍弃我的王宫、我的受用,而且他特别耽著他的葡萄园:我这个葡萄园是不是要舍弃啊?如果要舍弃,我就宁愿不成佛。佛陀说,你不需要舍弃这些东西就可以修。他说,如果这样,那这个法好,我要修。因为他是个利根者,得到了佛陀的灌顶、加持之后,在没舍弃王位的状态下就现前了佛果,没有舍弃五妙欲而现前了佛果。
大恩上师和一些大德讲,西方的一些人特别喜欢密宗,为什么呢?既可以享受,又可以成佛,他们就觉得两全其美了。这里面其实有些误解,并不是说密宗的修法也和凡夫人一样,在很深的耽著、很强烈的凡夫的烦恼当中,可以享受而成佛,不是这样的。真正来讲,不舍弃的意思是说,认知它的本性时不需要刻意舍弃它,而要把它转变,通过智慧认清楚它的实相是怎样的。一方面认知它的实相,一方面没有舍弃,这叫做不舍弃妙欲。所以,不能误解这里面的法义。否则的话,密宗当中讲,不舍弃五妙欲就可以直接成佛。其实密宗当中要认知它的本性,认清楚之后,不需要舍弃它。
打个比喻讲,就好像看到一条蛇,其实是一条绳子,黄昏的时候没看清楚。我们本来内心当中有蛇的概念,蛇是很恐怖的动物,所以很害怕。看到蛇的时候,我们想当然认为它是条蛇。当看到蛇的时候,有几种处理的方法。一些很害怕的人就把所谓的蛇挑起来扔出去,抛弃掉。他就觉得离开了蛇的恐怖。这类似于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认为这是烦恼,烦恼必须要抛弃,他就通过各种方式把贪欲、嗔恚彻底地压伏,彻底地断掉。他通过这个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有些根基很好的人,他就观察蛇到底是怎么样的——蛇显现的时候,是假的、无自性的,他就把蛇认知为无自性,通过认知无自性的方式来打破对蛇的执著,这相当于显宗的空性。认知空性的时候知道,显现法是空性的,空性的话对我来讲无利无害。这是认知空性而不受损害的。
还有一种人想,这个到底是什么。他用灯一照的时候,发现原来不是一条蛇,只是一条绳子而已,根本不需要抛弃或观蛇的空性,他就直接认知这个是绳子。当他直接认知是绳子的时候,他还会不会有蛇的恐怖呢?不会有。有些密乘的行者就是这样的。密宗行者知道,显现法的当下并不是一条蛇,只是一个绳子而已。一切世俗的妙欲,他在通过智慧观察的时候,发现它们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佛性如来藏。所以它需要舍弃吗?根本不需要舍弃。
从一个角度来讲,当你把这条所谓的蛇抛出去扔掉的时候,绳子的实相也被你扔掉了。一方面你打破了对蛇的执著,但是它的实相你也永远认识不了。为什么呢?因为绳子的真相被你扔出去了,被你抛弃了。小乘的行者就是这样,当他把烦恼灭尽之后,他是没办法认证真正的如来藏的,因为他把它当作一个很恐怖的东西,已经舍弃掉了。真正能够舍弃吗?不是的。他在心中把它舍弃掉了,在他内心的状态当中是没办法认证的。没办法认证实相,也没办法认证蛇的空性,也没办法认证蛇的本性就是一条绳子。
密宗不需要舍弃。不舍弃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舍弃它是一条蛇,同时我又能怎么怎么样的。他就直接看蛇的本性,不需要抛弃掉,直接观蛇的本性就是一条绳子,不舍弃蛇所谓的外相,直接观它的本性,他没有舍弃。五妙欲也是一样的,并不是真正要耽著五妙欲就可以成佛,很多人就觉得这个好:既可以享受世间法,也可以成佛,那就十全十美了——世间法抓住了,出世间法也抓住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没有很深的智慧的话,是根本做不到的。
为什么密宗是一种智慧之道?是说必须要以智慧认清万法的实相,没有这种智慧,要修密宗很困难。密宗的智慧都叫做清净观,所有的清净观都是和智慧相关联的。不舍弃五妙欲而成佛,应该这样理解,如果理解错了,就会误解密宗。
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误解密宗,认为密宗当中有双运、降伏,好像都是很可怕的、让我们误入歧途的东西。其实这里有很甚深的意义在里面。必须要有很深的智慧,完全能够驾驭一切万法本性的智慧,有了之后再去做,不但不会受影响,反而成为一种修道之用。这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的,它需要很深的智慧。这个很深的智慧在内在运作的时候,一般外面的人看不到运作的智慧,他就觉得很恐怖。
就像一个人已经知道这是一条绳子了,他直接用手去抓,把绳子缠在手上、套在脖子上,他是安住在绳子的状态去做的,其他人看到了,还以为他把蛇抓起来,缠在手上,套在脖子上:你看他很恐怖。其实,只不过是他没认知而已。证悟的人已经安住在内心的清净状态当中,他做的时候没有任何烦恼,但是不知道的人就以为他在做疯狂的事情:他做这么疯狂的事情,把蛇带到我们这个团体当中,想要伤害我们等等。一般的人没有安住在清净的见解,他就会产生很多误解。但是就在他们产生误解的当下,这个人内心当中已经安住在所谓蛇的实相中了,他驾驭得住这个实相,他本身来讲不会有丝毫的问题。大概打比喻就是这样。
有些大德虽然证悟了万法的实相,完全也知道这是一条绳子,完全可以怎么做都行,但他有时候为了观待其他不懂这个道理的人,他还是在显现上说,你们要远离这条蛇。他会给其他人这样告诉,而且他会显现成符合大家想看的样子。很多大德虽然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他还是显现守持戒律,行为很调柔,因为大多数人能够接受这种行为。他直接去行持这些的话,由于他本来已经安住在绳子的状态当中,怎么做对他来讲没有任何伤害。但是其他人接受不了,其他人还没有发现蛇的本性是绳子的时候,他必须要显示大家差不多能够接受的样子来调化众生。只有这样,慢慢地众生对他就没有了很多防备的心,觉得他是一个很可靠的修行者。
佛陀也是一样的。他证悟了法界实相之后,在众生面前他怎么做都不要紧,但是因为要观待很多人的想法,所以佛陀也规定他的弟子们,穿袈裟的时候应该怎么穿,走路应该怎么走,吃饭应该怎么吃等等。其实对佛来讲,你怎么吃饭都无所谓,穿衣服不穿衣服,你的衣服穿多高,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分别念,因为他已经完全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对他来讲没什么。但是他毕竟是要引导很多人走向解脱,要让大家在清净的僧团当中修行,所以他必须也要观待很多其他人的想法。
有些人就觉得衣服应该穿得整齐,像这样的话大家就能生信心,所以佛陀就规定说,应该这样穿衣服,应该这样走路,应该很清净很调柔。因为大家对这些很调柔的方法、行为都容易产生信心的缘故,所以佛陀就做这样的规定。其实从佛自己的角度来讲,怎么样都没什么,他的智慧已经完全安住在大清净当中,不会产生任何分别念。很多上师也是这样的,有时这样、有时那样,其实都是观待众生很多不同的想法,为了不让他引生额外的恶业,也会鼓励弟子做清净的行为。
清净的行为本身和究竟的实相有什么关系呢?究竟的实相就是绳子,但是我们在蛇上还是要做很多的教言:大家还没有认识到这条蛇是绳子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蛇的侧面来讲,制定很多的防范措施,这方面都是要做的。所以佛陀在调化众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究竟的实相是这样,但很多人证悟不了,所以佛陀也是为了众生逐渐地生起信心,也讲了很多方便教言。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阐释。
“方便多”主要是修行,修行的方便特别多。有了见解之后要怎样趋入见解,这是有很多方便的。同样的如来藏和空性,如果通过显宗道来讲的话,比如《宝性论》等等,显宗要现证如来藏,也是修空性,通过修空性的方式灭掉妄执,灭掉妄执之后,佛性慢慢就会现前。从密乘的角度来讲,首先通过殊胜的灌顶成熟相续,然后直接讲一切万法、自己的本性是怎样的一种清净的自性,然后通过很多方法积累资粮。
比如修行的时候,积累资粮是通过修曼茶,修百字明忏罪,这都是很迅速的。在所有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当中,曼茶的修法积累资粮的速度最快,所有忏罪的法当中,金刚萨埵忏罪方法最快,全都是给根基成熟的人挑选的最快的积资净障的方法。还有一个是修上师瑜伽,这是能够迅速证悟心性的最佳方法。这里面全都是最好的最快速的方法。所以,在密乘当中方便很多。还有一些现证心性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全都是很迅速的可以现前心性的方法。这里面方便是特别多的,见解也超胜,行为也不难,这个时候便可以很迅速地证悟,这就是见、修和行。
“是为利根故”,根基超胜。什么是利根呢?真正的利根从密乘的角度来讲,信心特别清净、特别强烈叫做利根。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了信、进、念、定、慧——涅槃五根,五根之首就是信,信心是非常非常殊胜的。有时候我们觉得信没啥,它就是入门的一个信心而已。其实信心的层次有很多,我相信佛,有前后世,有因果轮回,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对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有信心,对于自己本来是佛有信心,对于自己的上师能够给自己赐予最清静的悉地有清净的信心,相信自己如果通过祈祷上师一定能够给自己加持、证悟,对这个有很强烈的信心。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信心呢?密乘当中的信心是非常清净,非常殊胜,是能力最大的。因为按照密法的次第来看,首先小乘当中的教义必须要圆满,大乘显宗当中的菩提心、空正见、如来藏这些观点必须要学圆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密乘。一般意义上的信心早就有了,所谓的对因果轮回的信心,对业果的信心,对空性的信心,对自己具有如来藏的信心早就有了。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清净、更加超胜的信心,这样的信心很强烈的话,通过强烈的信心去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直接就是很迅速得到加持的方便。在修大圆满中最关键的就是上师瑜伽。如果上师瑜伽修得很好的话,其他的法门没有也可以,也可以直接证悟,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所以说他的根基是最利的。
通过四个标准来看的话,就是“极胜秘密乘”,秘密乘就是密宗的意思,最殊胜的就是密宗、密乘。此处讲到了密宗不共的地方。当然单单讲这些,很多人不一定马上就遣除疑惑,这里只是做一个介绍,只是一个结论,它的特点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我们现在听后还有疑惑、没办法接受,也不要紧,慢慢学习之后就可以渐渐地发现这些问题。
此密宗金刚乘,不仅入门的途径多之又多,而且积累资粮的方便也不乏其数,加之具有不需要历经千辛万苦就能现前圣果的甚深方便,这些归根到底就是依赖于转变意乐。(待续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