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不是为了快乐》二十四 | 愿菩提心——修持 返回

《不是为了快乐》二十四 | 愿菩提心——修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01


愿菩提心——修持


如我们已知的,愿菩提心是初学者力所能及的法门。其修持从读诵大菩萨所著作的殊胜祈愿文(例如祈愿文之王,普贤菩萨的《普贤行愿品》),一直到避免任何可能会毁损你愿心的行持都包括在内。乍看之下,这非常直接明了,因为你需要做的一切就只是一再地祈愿众生证悟成佛。不过,它确实有其难度,因此,你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维系这个修行。


举例而言,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在假装,无论你如何想要真诚地修持,感觉就是不对。或者,偶尔会感到真实,可是那种感觉立刻又消失了。所以,你要试着对自己的修持感到满足,无论感觉如何,甚至只是动动嘴皮而已都好,因为至少你已在付出努力。


众生是无明的,而且烦恼炽盛,我们今天渴望的东西,明天可能会完全排斥,心情也可能从一个极端摆荡到另一个极端,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却一无所知。即使你有钱能为朋友购买他们渴求的昂贵奢侈品,但你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贪欲吗?虽然大多数的众生还不知道,但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证悟,所以,要靠你来替他们做决定。发下宏愿“愿我带领一切众生证悟”,然后,无论发生什么状况,都要坚守纪律,依照自己的计划持续修行。


下定决心,永远不要给予众生他们认为自己想要的,而只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免于二元分别、执迷与纠缠的自由,以及免于不断落入“好”与“坏”两种极端的自由。要记住,经由发愿的修持,所有这些都能实现,因此,即使你感觉自己是在假装造作,也只管继续修持。


有两种方法,最常用来生起菩提心:(一)施受法;(二)“四无量心”的一系列观修法门。

施受法

施受法是一个极好的法门,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引发悲心与菩提心的具体技巧。我们一再被告知,“自我珍爱”以及只顾自己幸福的习气,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与心灵之道的绊脚石,所以,对治它的方法显然就是珍爱他人。


这方法很简单。呼气时,把所有的快乐、美德与物质财富,毫无分别地给予每个众生;吸气时,吸进他们所有的痛苦、困难、障碍以及不善的念头与行为。


施受法让我们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心,它也很可能是初学者的最佳法门。如同往昔伟大的噶当巴上师们所一再叮咛的:“给予他人所有的利益与收获,自己承受所有的损失与挫败,这是修持菩提心所需要培养的态度。”


现代人苦于一种严重的挫败,那就是缺乏自尊或一种健康的自我感觉。因此,一些新进的学生会问,如果在施受法中承受了他人的痛苦,是否会导致自己失去自信心?事实正好相反,我们身为菩萨所要培养的态度渴望将一切美好给予他人,愿意承受所有的损失不愉快或困难不仅能巩固自己的信心,而且还能完全去除自尊心匮乏的状态。


寂天写道: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这些道理明白易晓,何必再多费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断追求自利,却惨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众生,终成正觉。你瞧,这两者的功过得失差距有多大!)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习以自己的幸福真诚地去替换别人的痛苦,那么未来非但不能修成圆满的佛果,即使在生死中也不会有快活的日子。)


卑微的自尊从何而来?那些自尊低的人,通常有很强的我执,他们渴望凡事做到最好,因而每个所遇之人都给他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自我被压抑而微弱,因此需要膨胀。不过,一旦我们培养了菩萨的心态,我们会几乎或完全没有我执,因此,没有“我”会担心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给了出去,或有不好的东西会前来烦扰。菩萨没有“我”作为参考点,因此,他们的自信持续增长,让“卑微的自尊”这种想法甚至连露出丑陋面孔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不要害怕一再重复地实践愿菩提心。



四无量心

关于慈爱与悲心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它绝对是错的,但是困难在于它也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因此很难纠正。以我们对自己宠物狗的爱为例,这种爱通常来自于我们需要陪伴以及绝对的爱慕与顺从—当我们要一条狗坐下它就坐下时,我们会感到很满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爱,可是它并不完整。深刻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毫无任何期待、个人的企图或自私的动机。若要对狗生起深刻的爱,不仅是要以喂它、带它散步、让它保持洁净等方式来关心它,而且还要在最可能的层面,给它发现佛法的机会,最终才能令它证悟成佛。


如同“四无量心”这个名词所表明的,这个修持包括四种观修,从任何一方面都是无量的,包括修持的对象“一切有情众生也是无量的。


“四无量心”是什么?慈爱、悲心、随喜、平等舍。


慈爱——观修慈爱,能培养“愿一切众生永具快乐与快乐之因”的这种愿望。我们以如是的思维开始:“愿一切众生现在快乐,就在此刻,然后思维现在正在忍受严重忧郁之苦的某个人。而当你思维:“愿一切众生快乐”时,想象那个人得到了纾解忧郁所需要的一切,并发愿:“愿他得遇所有快乐之因,最理想的是得遇佛法。”


因此,第一个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永具快乐与快乐之因”。这与一般人道主义主张“给予”的想法不同,因为我们不仅是提供某个人一顿饭或一张床,而是给予每个人快乐与快乐之因。


悲心——在此,我们培养“愿众生离于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我们再度想到那个饱受忧郁之苦的人,以及世界上所有忧郁的人:“愿他们离于忧郁与忧郁之因。”在此,“因”是指他们的情绪、恶念与恶行。“愿他们当下就离于一切痛苦”,并且“愿众生避免杀生、偷盗、妄语与一切导致不快乐的负面情绪”。藉由这项观修,你不仅给予众生快乐与快乐之因,也使他们离于不快乐与痛苦,并且离于不快乐与痛苦之因。


噶玛·恰美仁波切曾说过,虽然所有众生都曾在过去某个时候做过他的母亲,但是由于她们毫无记忆,因此她们有可能会攻击他,或与他形同陌路。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自己与众生的关系,因此怎么能不友善地对待每个人?


这也许适用于所有的人。例如,如果你慈爱的母亲突然发了疯,而且攻击你,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担忧,随之而来的是对她涌现更深切的慈爱与悲心。


随喜—接着,经由生起一种愉悦的欢喜,我们培养“愿众生始终不离快乐与无苦”的愿望,“愿众生永远保持快乐”。


在“四无量”的观修中,“随喜”极其重要,因为即使我们许下“愿每个人都全然快乐”的愿望,我们仍然容易嫉妒那些看似比自己出色的人。羡慕与嫉妒是我称为“失败者”的情绪,对治此二者的方法就是生起随喜之心。平等舍一最后,众生由于自己的执著与嗔恨而受苦,我们愿众生离于一切期望与恐惧,以及对世间事物(世间八法)的执著与嗔恨,以至于最终甚至连造作分别的想法都不会生起。


如是思维:

愿众生安住于平等舍,离于偏见、执著与愤恨;

愿众生离于期望与恐惧、贪欲与嗔恨;

愿众生无“家人”或“敌人”之念;

愿众生持平等心,不憎恨敌人,不贪执亲友。


以此,愿一切众生与诸法皆平等。

让这些想法留驻你心,就是平等舍的修持。


修行者必须投入时间与精力在心中生起这四种观修,虽然它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仿佛是在建造一座无尽的通天长梯,但是你要始终记得,这是修心非常重要的法门。菩萨需要建立起坚定不移的勇气与发心,因此你应该于此时此刻就开始。分别观修每一个无量心,首先应用在你所爱的人身上,然后扩大到朋友与邻居,最后到一切有情众生。这并不只是一厢情愿的一个修习,在究竟上,我们是在许下一个衷心的愿望,愿一切众生离于分别好与坏、对与错。


“无量”是个值得注意的用词。把这四者称为“无量”是有很好的理由的,我们应该以“道即是目标”的观点来理解它。在目前,当我们祈愿一切众生证悟时,我们自动会想象带领众生成佛是一个可衡量的目标,而且这个过程有个终点;不过,它其实并无终点,否则我们所观修的应该是“四有量心”。因此,我们必须习惯于这个观点:我们的心灵之道有个“无量”的目标,而我们以“无量”的态度与“无量”的发心来追随它。换句话说,它是无有目标、无有终点的过程,以及一个无有目标的动机。






02


行菩提心


六度

修持行菩提心就是实践“六度”的具体行持,“六度”包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与智慧。为什么是六个呢?因为如同弥勒菩萨所指出的,我们需要这六者去对治他所谓的“偏爱”或“嗜好”的六种特定习气。


而且,无论你修持哪一度,即使只是在初学者的层次上,如果你的发心是希望解脱一切众生,那么它就可以被归类为修持真正的“行菩提心”布施——我们有自认穷困的“偏爱”,而且希望被填满;对很多人而言,不忙碌几乎是无法忍受的。我们可以用布施的修持,来对治自己所有贫困心态的习气。


佛陀曾告诉我们,即使只不过布施一棵青菜,如果能把那棵青菜想象成自己的四肢或一大块血肉,那将会帮助我们习惯于更广大的布施。如同先前一再强调的,我们应该以渴望证悟成佛为发心,来向往真诚的慷慨布施。不过,我们想要被看成是好人或社团中坚分子的野心,或想要来生更为富裕的希望,经常将它染污了。因此,菩萨对微小而暂时的成就,必须习惯于抗拒其诱惑。


如同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对于菩萨而言,一个乞丐可以是圆满布施的“因”。所以,当你遇到乞丐时,要这么想:“这个人正在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种下未来取之不竭的财富种子,他甚至可能是佛或菩萨的化现。供养这个乞丐,无论多么微不足道,我也许开始结个缘,经由此,有一天我能带给他证悟的无尽财富。”而金刚乘的教导则说,这个乞丐或任何讨厌鬼,可能就是你上师的化现。


持戒——我们还“偏爱”麻烦;为了挑战这种习气,作为大乘法道的追随者,菩萨应持守三种戒律:(一)摄律仪戒避免诸如杀生、谎言或诽谤等恶行的戒律;(二)摄善法戒——帮助聚积良善功德的戒律,例如依、生起菩提心或修持六度;(三)饶益有情戒—利益他人的戒律。


顺便一提的是,作为菩萨的你,如果必须说谎或中断心灵修持才能持守饶益有情戒的话,那也只好这么做了。你必须永远从事利益众生所必要的一切,即使是必须违背前面两个戒律。


安忍——我们的另一个沉溺于其中的“偏爱”,就是易于被鼓动以及情绪极端化。我们需要以安忍来去除这个习气。


菩萨修持安忍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自愿承受他人的痛苦与苦恼;或者,无论生命发生什么状况,你在修持上永不妥协,总是以佛法为优先;或者对于那些想要伤害或诽谤你的人,培养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相对”与“究竟”的两个角度,来检视永不妥协的佛法修持。如果有人伤害你,作为菩萨的你应该培养这种态度:轮回是苦,如同火是热的,痛苦无法避免,因此对施加痛苦给你的人,你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同时,由于轮回众生本具善性,他们施加的伤害是暂时的,因此你更没有失去耐心的理由。反而,恰如寂天所说,你应该扪心自问,为何在过去会造下导致他人伤害你的业因。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

(为什么从前要造下嗔害众生的罪业,以至于今生遭受报应而被人伤害呢?既然一切都根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我凭什么嗔恨害我的人呢?)


究竟的安忍,则是理解自己、伤害的行为以及伤害自己的人,这三者全都是幻相。这是我们应该培养安忍的方式。


精进——无论我们如何坚称自己想要努力,想要真正专注在该做的事情上,事实是我们“偏爱”怠惰、散乱且完全漫不经心。对治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精进。


“精进”是对菩萨道与菩萨行培养出喜悦。然而,我们生生世世只体验过追逐轮回的快乐,要对菩萨行生起喜悦是困难的;要端坐不动、禅修一小时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精进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增长喜悦,例如听闻佛法、思维佛法,或与具启发性的人聚在一起。


同样的,当不利的境遇与悲伤来袭,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它们作为提醒,切勿过分专注于试图解决难题,通常它们都无法解决。反而,你应该转而思维轮回的艰难与过患,来帮助自己克服怠情。


禅定——接下来的“偏爱”特别适合于现代人,对他们而言,个人“权利”、个人空间与独立自主的需求特别重要。我们常常大声宣告:“独立自主”是我们幸福的关键,但实际上,我们偏爱被奴役。我们性喜被其他人、事所统御,被锁链束缚,被抓着头发拖走,或被气氛、状况与处境所拉扯。为了战胜这项偏好,我们运用禅定的修持。由于这个修持什么都不用做,因此理所当然的,它绝对不会屈服于各种状况,而能远离奴役。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无法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因此多世以来形成习于偏爱散乱的结果。这个老习惯,让我们难以超越自己的矛盾情绪所散发出来的炫目强光——因为情绪的强光经常掩盖我们。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培养安住于不散乱的这种能力。


智慧——我们“偏爱”邪见(wrong view)。邪见是一个无限复杂又令人着迷的主题,不过简而言之,它就是任何一种极端的见解。


当事情未能依照自己所认为的方式发生时,我们会感到震惊,这就表示我们持有邪见。这是因为我们只注意到表层的因缘,而非更微细的层次。


从表面上看,认为没有任何事物能无因而生,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之产物的科学观点,似乎是一种“正见”。不过,现在也有人几乎是以不相信“缘”、“果”的法则而自傲,因此也不相信转世。在逻辑上,这表示他们也不相信善与恶、善业与恶业的概念。所以,连我们这些自认是佛陀法教(特别是有关“业”的教导)的追随者,由于习性之故,在内心深处也都相信处境与事情都有可能随机出现,这并不令人意外。


“智慧”是菩萨最重要的特质,因为如同法称*(梵Dharmakirti)所说,无论培养深刻、宝贵的慈悲心有多么重要,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无明。因此,只是培养慈悲心,无法根除轮回。


学生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在佛教中,罪’(sin)是什么?”从藏语翻译过来的“罪”通常是指“非善”(non--virtue),它是从这六种偏爱中衍生出来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与某种偏爱或几种偏爱的组合,或是与所有的偏爱都同时有关。


在传统上,未修持六度的众生被形容为迷失在密林或沙漠中的盲人形容他是“盲人”,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没有朋友或导师引导他。他缺乏布施资粮的滋养,也无持戒盔甲的保护,他的安忍财富已然耗尽,推动他向前的精进也不够稳定,他因不具禅定而无处栖身。


最糟的是,他没有可作为扶持的智慧拐杖。


不过,永远不要以为“六度”超出你的能力所及,因为如同寂天所说,没有什么是你不能习惯的东西。






03


究竟菩提心


如果你一开始接触菩萨乘的教法,就想要应用空性来对治我执的话,可也能会有些困难。若是如此,最好的替代对治法,是单纯地生起令一切众生证悟的愿望(菩提心)


然而,如果你接受过如何修持究竟菩提心的教授,无论是来自大圆满或大手印传承,或来自于修观,或“轮涅无二”、“乐空不二”,或单纯地就是空性的次第指导,那么你当然要依其修持。如果你尚未接受这些教导,作为渴望理解并修持究竟菩提心的初学者,听闻与思维究竟菩提心可以当成你的究竟菩提心修持。




04


座修的结尾


当你完成“皈依”与“生起菩提心”的修持时,观想资粮田融入于你,并将你的心与上师的心合一。然后,尽量地安住在这种不可分别(inseparability)的境界中(几秒钟一分钟,甚或一小时),毫无任何造作。这可以被视为究竟菩提心的禅定。


修持“生起菩提心”的方法,通常是念诵法本。不过请记住,重复念诵前行的相关颂,而欠缺真诚地以众生证悟成佛为修持的发心,是完全无用的。


至此,你对如何生起菩提心来对治我执,应有更深入的了解。很显然的,我们永远不应以有一天会被公认为大菩萨的野心来生起菩提心。

没有人能一直只跟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因此,当你不得不与你非常讨厌的人共度时光时,用心去想些好的念头,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微弱、造作甚或虚伪。


要提醒自己,你对他人的反应只不过是你自己对于他们是谁的诠释而已,而且你要反过来,试着站在令你烦心者的立场上去着想。你要记住,他们跟你同样的神经质,也跟你同样的被自己的强烈情绪所迷惑。或者,你也可以想象这个让你恼火的人,是佛与菩萨派来帮助你生起更多菩提心的人。


在任何情况下,永远要努力培养善心,因为善心毕竟是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关键。若无菩提心,你的一切修持将只会增强自己已经非常庞大的我执。有一颗善心并且修持慈爱良善(这是以不同方式形容同一事物),会是菩提心的种子;不过,除非你同时生起解脱一切众生的愿望,否则菩提心永不会在你的心中盛开。


对于在闭关中修持“生起菩提心”的人,资粮田的观想极其重要。它与你修持“皈依”时的观想完全相同,不过在此处,诸佛与菩萨示现来见证你的决心。在这些圣者面前誓愿引领众生证悟成佛,不仅能保护你免于障碍,还能让你对菩提心的感受更加真实,也因而更具利益与力量;它还将巩固你的神圣承诺,让你不会食言。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