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唤醒迷梦 >> 《入行论》试题和答案​:​第2品忏悔罪业、第3品受持菩提心 返回

《入行论》试题和答案​:​第2品忏悔罪业、第3品受持菩提心

nicholasldf 唤醒迷梦 2021-07-31

《入行论》试题和答案:

第2品忏悔罪业、第3品受持菩提心


谁具有菩提心,谁就会永远爱你!

注:学习了第2-3品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而整理的测试题目。由于智慧浅薄,内容仅供参考,难免错漏,师前忏悔!


相关链接:

入行论-第1品-菩提心利益-自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入行论》试题:第2品忏悔罪业、第3品受持菩提心


说明:试题分单选(20分)、多选(50分)、填空(7分),简答(23分),总共100分!


### ---单选题,共20题,每题1分--- ###

第1题: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从凡夫到佛地之间的发心,哪个为凡夫地的发心。---(A)

(A)信解行发心;

(B)殊胜意乐发心;

(C)异熟之发心;

(D)断障之发心;

  广解第15课,第1册,第273页

〖通常而言,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

 

第2题:下面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说法?---(C)

(A)别解脱戒在人死的时候不会随之灭尽;

(B)菩萨戒的戒体在人死的时候会随之灭尽;

(C)受了菩萨戒且从未失坏,则生生世世跟随自己;

(D)除了人之外的其他众生,不能生起菩提心;

广解第15课,第1册,第284-285页

如果必须以别解脱戒为基础,那么,人死的时候别解脱戒体会灭尽,菩萨戒也会在人死的时候随之灭尽,就像墙(别解脱戒)已经倒下,墙上的花纹(菩萨戒)不可能有一样。还有,大乘经典《宝积经》中讲,天、龙、非人、大鹏、大腹行等众生,它们的相续中也会生起菩提心(它们不可能获得别解脱戒体),那么,这与教证有妨害,从理证来讲也说不过去。《般若经》中讲到,佛陀转法轮时有许多天人的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可见,其他的所依也可以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法师辅导:如果菩萨戒必须在别解脱戒的所依上才能够具足,就是说别解脱戒成了菩萨戒的所依,那么别解脱戒是一种尽形寿的戒,死亡之时别解脱戒自然失去;如果别解脱戒失去了,那么依靠它的菩萨戒也会失去。但是菩萨戒不是尽形寿的戒律,菩萨戒是从现在开始到成佛之间都一直存在的一种戒体

 

第3题:按照无著菩萨善说海的观点,下面说法错误的是?---(D)

(A)愿菩提心可以不依靠仪轨生起,且不成为菩萨戒;

(B)愿菩提心依靠仪轨生起也可以,并且成为菩萨戒;

(C)行菩提心绝对是属于菩萨戒所摄;

(D)作为钝根者,也可以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

广解第16课,第1册,第298-300页

〖尽管众说纷纭,但在此只是稍稍加以分析,其实,愿菩提心不是依靠仪轨而生起而且不成为菩萨戒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也是有的。〗

不是由仪轨产生的愿菩提心不成为菩萨戒的现象有没有呢?的的确确是有的。没有任何仪轨的发心只可以算是愿菩提心

〖然而,依靠仪轨而生起也不相违,如果依靠仪轨在证得菩提之前具足断除一切所断的心,那么也就成了菩萨戒。〗

前面说了,未以仪轨受持的愿菩提心是存在的,那依靠仪轨产生的愿菩提心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乃至获得佛果之前,我再也不害众生,一定要帮助众生”,有了这样一颗心,依靠仪轨受持,那就成了菩萨戒

〖当然,行菩提心绝对属于菩萨戒所摄,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受愿行菩提心,都未尝不可。〗

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

 

第4题:关于护持菩萨戒律,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

(A)受了菩萨戒之后,还要搞清楚菩萨戒的戒条内容;

(B)总的原则: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

(C)印度无著论师认为:所有菩萨戒(所断)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中;

(D)龙猛菩萨认为:所有菩萨戒(所断)可以包括在十八种他胜罪中;

广解第16课,第301-303页

〖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

护戒的方法是什么?该学的要学,该断的一定要断。比如,小乘的别解脱戒当中,如果你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优婆夷戒、优婆塞戒,你的相续中就已经有了出家戒或者居士戒了,这个戒条你必须先要搞清楚,搞清楚以后,还要一一地保护

该断除的戒律有哪些呢?〖对于所断,《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恶作罪。〗

印度的无著论师认为: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当中,倘若违犯了四种他胜罪,实际上已经毁犯了菩萨戒。

〖《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

《虚空藏经》讲了十四戒律(《大密善巧方便经》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将其归纳为一个偈颂,包括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总共有十八种罪。

法师辅导:在讲别解脱戒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如果某堪布、善知识给一个人传戒,但不告诉他所守的戒条,就相当于交给人一把刀然后让他自杀一样。一切有部中讲:受持戒律之前首先应该学习戒条

 

第5题:关于菩萨戒和成办利益的方式,选出错误的说法?---(C)

(A)龙猛菩萨观点的十八条可以归纳于无著论师观点的四条他胜罪中;

(B)虽然表面上感觉很痛苦,但能够给今生来世带来利乐,这事一定要去做;

(C)虽然究竟来讲对众生没有利益,但暂时可以让众生享受快乐,也要去做;

(D)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

广解第17课,第314-316页

〖《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以归纳在《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条当中。〗

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凡夫人易犯的八条,这十八条可以包括在无著论师《菩萨地论》的四条他胜罪当中。

〖略而言之,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

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成办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 《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乐皆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

意思是,不管对自己或是他人做一些事情,虽然表面上感觉很痛苦,但只要能够给今生来世带来利乐,那就一定要去做;反之,尽管表面上很快乐,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痛苦,那就千万不能去做。我们有时候做一些事情,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对众生和自己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能不能做呢?不能做

 

第6题:有人去旅游时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场景:“碧绿的水池,如同蓝宝石,莲花点缀其中”,后来在打坐时他按照所看到的,观想同样的场景供养三宝,这属于哪一种供养?---(B)

(A)意缘供养;

(B)意幻供养;

(C)无上供养;

(D)发愿供养;

 广解第20课,第360页

   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意缘供养是通过自己的心缘取人天世间中真实存在的无主物供养给三世诸佛,即便是有主人的东西,如花朵等,看到后用缘取供养也是可以的。

   意幻供养是通过我们的心意识幻变出供品来做供养,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也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意幻供和意缘供的差别。意缘供:物品是在天上或人间等地真实存在的,以意识去缘取而供养;意幻供:物品可能是真实存在,可能是想象出来的,比如后面会自心幻化出无数的天女、宫殿、以沐浴水遣除自身罪障、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妙香等;

   意缘供养和意幻供养,关键差别:意幻供养的物品,完全是内心观想幻化的,意缘供养的物品,必须是外界当中真实存在的事物。例如,公园里的池塘有一朵莲花,我观想着将它供养三宝,这是意缘供养,供养物是真实存在的。我看过这朵莲花,知道莲花长什么样,我观想一朵莲花供养三宝,这是意幻供养

 

第7题:下面的说法中,选出错误的说法?---(C)

(A)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对殊胜对境作供养也有很大的功德;

(B)作为大乘人,供养时的发愿,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

(C)既然意幻供养和实物供养没有什么差别,那么供养时没有必要准备实物供品;

(D)学习供养后,我们平时见到悦人的事物时,第一个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

广解第20课,第363页

  《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就是说,即使以散乱心,只拿一朵花供养于佛的画像前,此人已积累了无边资粮,逐渐能见到无数如来的身相。我们有些人供养花并不是以散乱心,而是以一种非常清净的心来供养的。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有如是大的功德

广解第20课,第367页: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世间上要成办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达或跟别人说说话,同样,我们不管发什么愿,最好准备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许愿,希望自己生意兴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这个时候,你首先应作一些象征性的供养,点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鲜花,供养完以后,自己心里再默默地发愿。

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比如你想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在诸佛菩萨面前供灯或供香之后,应当这样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变成有智慧的人。所以,“众生”这两个字,对于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广解第17课,第325页: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行。以前学院有个法师到成都的春熙路,看到晚上的彩灯特别庄严,于是就念经观想供养,旁边的一些居士见后非常不解,忙问:“上师,你咕噜咕噜在念什么呀?”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见任何庄严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

 

第8题:下面的说法中,选出错误的说法?---(A)

(A)凡夫等持力、智慧有限,没有办法将自己的供养功德变成无上供养;

(B)如果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C)佛教内容的光盘,属于教法;凡夫学习佛法后的相续改善,属于证法;

(D)凡夫观想“文殊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 可以获得与文殊菩萨同等的功德;

广解第21课,第386页

作为凡夫有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呢?肯定是没有。但若希望自己的供养功德也变成无上,那可以在心里观想“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或者“普贤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这一点没什么做不到的,凡夫的分别念中也可以显得出来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们在回向时经常这样念,实际上就是观想“文殊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普贤菩萨怎样回向,我也怎样回向”,依靠这种回向,很多窍诀书中说,可以获得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同等的善根功德

广释:以上我们随各自的能力,以意缘真物、意幻、愿力供养了三宝,但我们能力十分有限,这些供养都随各自的发心、等持力、智慧而有限制,为了突破这个限制,论主在此给我们宣说了修无上供养的窍诀---以前文殊菩萨等如何供养诸佛圣尊,我亦随喜并观想如是供养如来佛子。我们凡夫没有这样的等持、智慧及神变力,无法亲自去做如此圆满的供养,但我们能发随喜心,能发愿随行他们的供养,虽然只是一种心愿想法实际上也能获得同样功德。这是易行且收获大的修法!

广解第21课,第378页: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广解第21课,第379页:妙法:可以从教法和证法两方面来讲。教法上,是指三藏十二部以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造的无数论典,很多佛教图书馆中关于佛教方面的图书,佛教内容的VCD、DVD、软件、光盘等都可以包括在教法当中证法则是指我们凡夫相续中乃至一刹那的信心、悲心、空性正见,一直到得地菩萨以及佛陀相续中的无缘大悲智慧,这些境界全部包括在证法当中。

 

第9题:关于皈依,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皈依有投靠、依止的意思,也有认同的意思;

(B)皈依三宝以后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否则,行持善法的功德并不是那么大。

(C)世间的皈依属于下士道的皈依;出世间皈依又分为中士道和大士道;

(D)大乘皈依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

法师辅导:皈依,有的典籍解释为归投、依靠。从表面上看,皈依是寻找一个比自己的力量更强大的人,作为自己的保护者;另外,皈依也有认同的意思,皈依三宝首先是一种认同,然后才会相应。

广解第22课,第402页

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们一定要皈依。

广解第22课,第401页:皈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轮回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别,大乘与小乘是以发菩提心而区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来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没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

   广解第22课,第395页

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一些人。比如,有个人马上要被判死刑了,此时他特别害怕,去投靠一位有地位、有权势的人,以寻求庇护,这就是皈依;还有些人偷别人东西,被人追的时候,自己躲在树下或房檐下,这也是一种皈依。

所谓的世间皈依,佛在《胜幢经》中说:世间人在处于恐怖的时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比如别人追我的时候就躲到山里面;有些害怕世间的痛苦而皈依寺院;有些皈依树木、佛塔……。但实际上这些并非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因为它们不能解除轮回的大痛苦

   广释157页:所谓下士道,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或初入佛门者,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为此而修习善法,断杀、盗等不善业等,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选项C分析:下士道皈依,皈依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堕入三恶趣,获得人天安乐,皈依的对境是三宝。下士道皈依属于世间皈依的分类,但反过来不成立,世间皈依含义不属于下士道皈依。

 

第10题:颂词“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其中的“不了知”是指对什么内容不了知?---(D)

(A)死神不可能等你所有的罪业都清净了,才姗姗出现;

(B)死神随时到来,今生不应该为亲人和仇敌造种种的罪业;

(C)死的时候我们的名声、财富、亲人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D)死的时候必然舍弃亲友受用、万贯家材、名声地位等一切;

广解第23课,第419页

颂义:因为无明愚痴所蔽,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死时必须要舍弃亲友受用、万贯家材、名声地位等一切的一切,所以为了亲人与仇敌,无端造作了种种罪业。

分析:“故”字是转折点,由此可知,不了知的内容,就是指“死时舍一切”。

 

第11题:死亡终有一天会到来,对于死亡来临时的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

(A)如果太忙没有时间修,只能把希望唯一寄托在上师和佛陀身上;

(B)临终时四大分离的痛苦,如同乌龟被强行剥壳一般;

(C)中阴身的感觉特别敏锐,心志也是非常的脆弱;

(D)人死了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不利;

广释第120页:无论围绕的亲人多么关心、医生护士多么尽力医治,对将死者来说,这一切毫无用处,临终时四大分离之苦如同活龟剥壳一般,舍离亲友与此世的一切,忧恼的如刀剜心。

广解第25课,第24页:只是这辈子被判了死刑,就如此的恐怖,那么,到了中阴界时,其恐怖程度更不知要增上多少倍。因为中阴身的感觉特别敏锐,心志也非常脆弱,再加上阎罗狱卒极为可怖,身躯是常人的七倍高,手持各种骇人的兵器,口里喊着“打啊”、“杀啊”震天动地,这种可怕的场面谁也无法忍受。

广解第25课,第28页

有些人可能想:“不要紧吧,诸佛菩萨有无边的大悲心,还有无碍的神通、威力、智慧,我现在虽然没有好好修行,但到了中阴的时候,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一定会来救护我的。”话虽这么说,但这也需要一定的因缘,没有因缘的话,就算佛陀大慈大悲、神通无碍,也不可能救度你。所以,我们趁现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等结上善缘,经常持念佛号、虔诚祈祷。

广解第25课,第31页:从这段经历来看,人死了以后,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确实有这种情况。所以人死了以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总而言之,我们现在修行佛法,就是为了死亡和来世做准备。

 

第12题:忏悔时,把三宝和八大菩萨作为皈依的对境,说法错误的是?---(C)

(A)真正想要获得解脱,皈依三宝是不可缺少的;

(B)奉献身体是为了和圣尊相应,代表一种决心、一种誓愿力; 

(C)对于初学者,皈依三宝也是一种执著相,也不合理;

(D)对父母最好的孝顺是劝父母皈依佛门,修持佛法;

广解第26课,第38页

有些大德也说:“佛与佛法僧三宝,欲解脱者所依处。”如果真正想要获得解脱,皈依三宝是不可缺少的,皈依了三宝以后,就不用再惧怕轮回了,诚如《日藏经》中所言,只要没有破皈依戒,此人绝不会堕恶趣。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修行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广解第26课,第44页: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造了很多恶业,有的记得起来,有的根本记不起来,这些恶业一定要忏悔。忏悔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行了,应该从内心深处痛切地发露先把自己最执著的东西供养出去。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自己的身体。

   智诚堪布:这是一种修行方式,里面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对普贤菩萨非常信任,才愿意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奉献。为什么说这里面很有深意呢?当我们学习佛法时,只有放下一切杂念、分别念,完全放下自己,这时才能得以解脱。如果有所保留,不能完全奉献,这就难以和圣尊相应。普贤菩萨不需要我们的身体,他已经证悟了空性,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供养身体是表示一种全身心的付出,自己没有任何东西留下,全都奉献给普贤菩萨。它代表一种心境、一种决心、一种誓愿力

广解第26课,第39页:当然,皈依三宝从究竟意义上而言,是能皈依、所皈依、皈依三者皆不存在。佛在《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何者若既不缘佛,亦不思法与僧,则此为真实皈依。”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三宝远离一切戏论,唯一是现空双运的本体,皈依三宝也是一种执著相。但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暂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所以首先应该按照《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那样皈依三宝,这样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广解第26课,第42页:很多年轻人为了报答父母,拼命地赚钱,想尽办法给他们买房子,希望父母晚年过得好一点。其实,晚年就算过得再美好,迟早也会离开人间,作为子女,最好的孝顺就是劝父母在临死之前皈入佛门,若能如此,才算真正报答了他们的恩德。

 

第13题:颂词“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中的“以畏罪苦心”体现了:---(B)

(A)所依对治力;

(B)厌患对治力;

(C)返回对治力;

(D)现行对治力;

广解第28课,第83页

首先将十方诸佛(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根本上师)迎请在前方的虚空中作为所依对治力,在他们面前,自己身体五体投地恭敬顶礼,双手以莲花待放式合掌;心中充满强烈的惭愧、追悔之心;语言上念诵这一偈颂。

   平时我们在其他上师或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时,也可以念诵这个忏悔偈。忏悔时应该有一种怖畏之心---“我什么时候死是很难说的,假如没有好好忏悔,罪业还没有清净前就死了,那我只有堕入恶趣了。”

广解第22课,第405页

丑一、厌患对治力:对于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惭愧,后悔得不得了,就像一个人吃了毒药后,腹痛如绞时特别后悔,“我刚才不该吃它”,这种后悔心就叫做厌患对治力。

丑二、所依对治力:指依靠某种方便方法来摆脱罪业。如同依靠医生、药物来摆脱中毒的痛苦一样,我们应当依止金刚萨埵、上师、菩提心、佛像等进行忏悔。

丑三、现行对治力: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须要服用妙药,同样的道理,若想忏净相续中的罪业,必须要念金刚萨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则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是现行对治力。

丑四、返回对治力:如同发誓以后再不服这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第14题:颂词“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中的“尔后誓不为”体现了:---(C)

(A)所依对治力;

(B)厌患对治力;

(C)返回对治力;

(D)现行对治力;

广解第28课,第86页

在世间导师诸佛菩萨面前,我恭恭敬敬地祈求您宽恕我往昔所造的一切罪,既然这些罪业不是善行,以后纵然遇到了再大的违缘,我也决不再造这样的恶业。

返回对治力:如同发誓以后再不服这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第15题:关于回向支,选出错误的说法。---(A)

(A)因果是自作自受,无法转移,因此通过回向无法饶益他众;

(B)通过回向,能防止善根被摧毁,还能令其永不耗尽、不断增长;

(C)所用的回向文,应该要用佛经中的,或者一地以上圣者造的;

(D)回向善根,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不能执为实有;

广解第30课,第105页:所以作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过程中,回向对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关于这点,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从前,广严城的人们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您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略…人们答应后,佛陀就为那些饿鬼作了回向,以此善根它们死后都转生到三十三天

广解第30课,第106页: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时,一定要记得回向!

广解第30课,第108页:当然,所念的回向文,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广解第30课,第107页: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么,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

《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假如对善根、对所回向的众生耽执为实有或特别贪执,这种回向是不究竟的。

 

第16题:关于“无有任何条件的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有缘众生”,说法错误的是:---(D)

(A)愚痴的众生始终贪著自己的身体,造下了无边无量的罪业;

(B)布施身体能强有力地对治自我贪执,是取证无我智慧之捷径。

(C)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的修行暂时还用得上身体,这时要保护它;

(D)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断除身体执着,也要去做真实的布施;

广解第31课,第129页

总之,我们不能执著自己的身体、受用,尤其是身体,如果太执著的话,有非常大的过失。《三摩地王经》中说:我们对于腐坏的身体、动摇的生命应以如梦如幻来对待,可是愚痴的众生始终贪著自己的身体,造下了无边无量的罪业

   广释171页:在利益众生求证菩提的修行道上,施身是很重要的修法。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他菩萨、高僧大德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催人泪下的这类公案。在《般若摄颂》、《修心八颂》、《佛子行三十七颂》等众多经论中,都特别提及施身能强有力地对治自我贪执,是取证无我智慧之捷径

广解第31课,第134页: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但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

   广释173页:保护身体与布施身体都应以利益众生为目的。于本论的后面也云“未尽大悲心,不轻舍自身”,当自己未生起清净大悲心时,不能轻率地在形象上舍掉生命,因这样对自他皆无真实利益。我们首先在自心中锻炼,逐渐舍掉自我贪执,执著减轻到一定程度时,布施肉身也就毫无困难,这个次第大家务必要清楚。不然你们有些人会认为:一点我执也没有断的凡夫,首先就得将身躯完全布施给众生

 

第17题:颂词“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对于其中的“彼”,选出最合适的解释:---(B)

(A)结缘于我的众生;

(B)众生缘“我”生起的信憎心;

(C)念诵此颂词发愿的“我”;

(D)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或菩萨;

广解第32课,第138页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凡是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恨心还是生清净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他们获得利益之因。什么利益呢?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可见,纵然对菩萨生起憎恨心或贪心,也能成为利益之因,那么以信心来目视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颂词关键字:彼:缘我生起的清净、不清净的心念;恒:时时刻刻;众利:众多利益,包括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广释176页:如果有人缘我生起信心或嗔心,愿他们依此心念,永远成为成办一切利益之因!

 

第18题:对于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B)

(A)灯具、桌子、电视、床铺等有益的资具,也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

(B)有些众生的脾气不好,行为不如法,可以肯定他不是菩萨的化现;

(C)有时上师不一定是佛菩萨的化现,但他的侍者却有可能是真正的佛菩萨;

(D)佛菩萨还可以发愿像地、水、火、风、虚空那样来利益众生;

广解第32课,第144页:有些人认为: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佛教,非常偏僻!当然,从佛陀的教法、证法来讲,也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能让众生得利益,这些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现在的通讯比较发达,很多人手里都拿着手机、小灵通、大灵通,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可以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广解第32课,第141页

   当然,有时候我们看见可怜的众生,对他生起大悲心,实际上这也可能是菩萨的化现。就像无著菩萨见到弥勒菩萨化身的母狗一样,看起来特别的可怜,但结果却是弥勒菩萨。同样,有些众生的脾气不好,行为不如法,也不能肯定他不是菩萨

广解第32课,第148页:凡是需要仆人的众生,愿我变成他的仆人。譬如有些人找不到侍者,有些人找不到弟子,有些人找不到保姆和做事情的人,诸佛菩萨发愿只要对他们有帮助,就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有些上师不一定是佛菩萨的化现,但他的侍者却有可能是真正的佛菩萨。这个上师没有侍者,到处去找,结果找到一个菩萨当侍者,真的有这种可能性!

   广解第33课,第157页颂词: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颂义:如同虚空、地、水、火、风是一切有情生存依赖的根本一样,愿我也能成为无量有情赖以生存的根本。

 

第19题:关于菩提心的作用和功德,下面说法错误的是:---(B)

(A)菩提心可以断除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流转;

(B)菩提心可以遣除精神的贫穷,但不能遣除物质的贫穷;

(C)菩提心可以断除内心的执着,让内心得到休息;

(D)没有菩提心摄持,修大圆满、禅宗,也可能会堕入恶趣的;

广解第34课,第179页

  颂词: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广解第34课,第180页:或者也可解释为,菩提心能赐予众生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三解脱果位(三解脱: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缺乏这种快乐的众生,依靠菩提心也能如愿以偿、得到满足。从这两方面来讲,菩提心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犹如国王宝藏般的无上之宝,它是极其可贵的,我们相续中若生起了菩提心,就会变成真正的大福报者。

广解第35课,第184-185页颂词: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qì]树,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对自我就不会特别重视,如此一来,你的许多痛苦便会自然消失。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

广解第35课,第189页:以前阿底峡尊者在涅塘时,遇到一位来自印度的修行人,尊者向他打听家乡(印度)最近有什么稀奇事,那个人说:“现在大家都议论纷纷,因为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士,由于没有修好,后来获得了预流果位。”尊者听后,连声说道:“哎哟哟!哎哟哟!他没有堕入地狱多好啊!”意思就是说,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修行,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位瑜伽士没有堕入恶趣而获得了小乘果位,已经算是运气了。《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有个人修大威德,由于没有菩提心,最后悲惨地堕入地狱。可见,倘若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不管修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或是堕入轮回的

 

第20题:关于颂词“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说法错误的是:---(D)

(A)醍醐,意为精华,比喻佛法的精华就是菩提心;

(B)正法乳,意为正法乳汁,比喻八万四千法门,;

(C)拌,意为搅拌,比喻为依止善知识、闻思修佛法;

(D)正法乳,比喻大乘佛法,不包括小乘法门。

  广解第35课,第190页

颂义:菩提心不仅是断除二障的对治,它还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广释:)正法乳海中八万四千法门,以闻思修去善加搅拌,最终得到的精妙醍醐即是菩提心。

  颂词关键字::搅拌,以闻思修的搅棒,去搅拌八万四千法门的乳汁;正法乳:正法乳汁,比喻八万四千法门;所出:所提炼出的;:胜妙、精妙;醍醐:精华、精髓,比喻佛法的精华就是菩提心。

法师辅导:综观大小乘所有的教法,如果说要提炼出精华,一定是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大乘的教育离不开菩提心,离开菩提心就没有办法成就菩萨,没有菩萨就绝对没有佛,菩萨是通过修持菩提心的教授而成佛的;小乘的教法能够利益众生,也是因为是由具有菩提心的佛宣讲的。菩提心是所有正法的精华要义。



### ---多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少选、多选、错选不得分--- ###

 

第1题:关于善说海科判“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总义;二、论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D)

(A)总义是以总纲的方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菩提心的要点;

(B)总义部分,结合科判来看,是属于“第二品 忏悔罪业”的总义;

(C)总义部分是无著菩萨特意归纳了菩提心的分类、本体、受持方法等;

(D)论义则是解释“受持之方法”科判下颂词的意义;

广解第15课,第267-268页:从科判上看,这是“忏悔品”的总义,但实际上它是整个菩提心的总义,以总纲的方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菩提心的要点。所以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对总义了解清楚。首先知道发心的功德、发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利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怎样受持菩提心。

广解第15课,第268页:今天的有些内容,前面讲菩提心的功德、分类时也涉及过,但这里并不重复,因为前面只是解释颂词时顺便提及的,而此处,则是无著菩萨特意归纳了菩提心的分类、本体、受持的方法等等

大家一定要清楚,今天所讲的“总义”并不是《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内容,如果是解释颂词的意义,这叫做“论义”。这些简单的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明白,但学习的时候细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第2题:下面各选项,说法正确的有哪些?---(AB)

(A)菩提心遍及大乘的所有行为和发心;

(B)菩提心的违品唯一就是我执;

(C)作为凡夫必须要完全断尽我执才能发菩提心;

(D)区别大小乘的分水岭是出离心;

广解第15课,第269页

   可见,修大乘法的任何一个发心,全都可以摄在菩提心当中,反过来说,菩提心遍及大乘的所有行为和发心,如果没有利他的心,那就不是大乘法。

广解第15课,第273页:《入菩萨行论》中说,我的身体等一切都已供养给众生了,你们笑也好、说也好、打也好,怎么样都是应该的。知道了这一点,心里就会好受一点,否则自我的念头始终比较强,永远都觉得众生在害我、每个人都是我的敌人,这样,菩提心永远不会有成熟的时候。因此,菩提心的违品唯一就是我执,如果我执越来越减少,菩提心才会越来越会增长。

广解第15课,第271页:有些道友可能会想:我们凡夫人的自私自利是不可能断尽的,假如不能断尽,菩提心是否永远生不起来呢?实际上,我执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有菩提心,作为凡夫非要断尽我执才能发菩提心,谁也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有的话,凡夫就不是凡夫,已经变成圣者了。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应该值得分析。

广解第22课,第401页:皈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轮回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别,大乘与小乘是以发菩提心而区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来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没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

补充:佛教和外道的关键差别:皈依;人天乘和小乘的关键差别:出离心;小乘和大乘的关键差别:菩提心

 

第3题:关于菩提心的分类方法,说法正确的有哪些?---(CD)

(A)世俗菩提心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而获得;

(B)胜义菩提心通过仪轨、上师的言教等方式而获得;

(C)世俗菩提心所缘的对境为万法的世俗真相;

(D)《现观庄严论》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有22种分类;

广解第15课,第278页

〖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那么有以名相而得和有以法性而得两种。〗

“以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上师的言教等方式而获得。《释迦牟尼佛广传》后面讲到,还可以依靠友力而得、依靠自己的因力而得、依靠表示而得,有许许多多的获得方式。这种以粗大名言而发的世俗菩提心,是依靠仪轨来获得的

第二种是“以法性而得”,也就是说,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而获得胜义菩提心。这两种是从获得方式的角度分的。

〖或者,从所缘的对境有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两种发心;〗

《涅槃经》是从对境的角度来分的,因为一切万法的真相要么是世俗的真相、要么是胜义的真相,除此以外没有其余的所缘对境,由此,发心可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

广解第15课,第274页

〖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第4题:我们要受持菩萨戒的话,下面哪几个可以作为受戒的对境?---(BCD)

(A)找一位寺院的出家师父即可;

(B)具有菩萨戒且从来没有失坏过的上师;

(C)真实的佛像、佛塔、佛经等三宝所依;

(D)自己观想上师三宝;

广解第15课,第280页

若想得到菩提心的一些传承或者菩萨戒,应该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受呢?在相续中具有菩萨戒、菩提心,且菩萨戒从来没有失坏过的上师面前受。《菩萨别解脱经》对上师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上师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

广解第15课,第282页〖《菩萨地论》中说:如果实在寻觅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在三宝所依前受戒。〗如果对具戒律、有智慧、有能力的上师,自己怎么也看不惯,或者始终找不到的话,在佛像、佛塔、佛经等三宝所依的面前受持也可以。作为菩萨戒,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上师,在三宝所依面前得受也是可以的。

广解第15课,第284页〖《学集论》中云:“若无有善知识,则尽己所能观想安住十方之诸佛菩萨现前而受戒。”〗

还可以观想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受戒,至于受几条戒、是利根的戒还是钝根的戒,你可以自己发愿受持。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这种情况我觉得比较保险,要么像《学集论》讲的,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然后在他们面前受持;

   法师辅导:在找不到善知识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观想皈依境,观想安住于十方的诸佛菩萨,请他们来到前方的虚空中,然后在他们面前,通过如理如法地念诵仪轨之后(第三品中有受戒仪轨,《喇荣课诵集》也有受菩萨戒的仪轨),最后还是可以得到菩萨戒,这也是受戒的一种对境。

 

第5题:一个想受持菩萨戒的有情众生,必须要具足下面的哪些条件?---(BCD)

(A)具足别解脱戒;

(B)具足悲心;

(C)具足信心;

(D)想受菩萨戒;

广解第15课,第287页

〖《道灯论自释》中这样写道:“只是为宣说殊胜所依,而其他所依也可生起戒体,由此可见,具不具足别解脱戒都可以,〗

由此可见,具不具足别解脱戒都可以,具足也可以、不具足也可以,最关键是利他。

〖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法师辅导: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戒律,如果菩萨戒必须在别解脱戒的所依上才能够具足,就是说别解脱戒成了菩萨戒的所依,那么别解脱戒是一种尽形寿的戒,死亡之时别解脱戒自然失去如果别解脱戒失去了,那么依靠它的菩萨戒也会失去。好比壁画是依靠墙壁而存在的,如果墙壁倒塌的话,壁画也不会存在。所以如果菩萨戒要以别解脱戒为所依,那么死亡之后菩萨戒也会失去。但是菩萨戒不是尽形寿的戒律,菩萨戒是从现在开始到成佛之间都一直存在的一种戒体。

 

第6题:关于菩萨戒,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

(A)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最多可以重新受三次;(B)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反复多次的受持;

(C)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关于重受的次数,宁玛派跟随龙树菩萨的观点;

(D)菩萨戒还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广解第16课,第302页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广解第17课,第314页:〖概括而言,一般菩萨戒有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行持六度的摄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三戒中。〗菩萨戒还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广解第33课,第163页: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印度的海云论师与藏地的无垢光尊者都继承这种观点,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也说:“前译宁玛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得戒的。”

《藏传净土法》05册第307页:受了菩萨戒以后,无论如何不能违犯。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菩萨根本戒后最多可以重新受三次戒;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犯菩萨根本戒后可以重受多次。宁玛巴自宗跟随龙树菩萨的观点。为了恢复并且增上自己的菩萨戒体,我们每天都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受菩萨戒。现在我们每天上课时要念《菩萨戒仪轨》、《释尊仪轨》、《普贤行愿品》,这些念诵的功德非常大,不修行的人一辈子都积累不了这么大的功德。表面上看,我们课前念半个小时,课后念十分钟,这好像不是很大的事,但实际上这个功德是无法想象的。如果哪一天没有上课,我就会觉得很可惜。但我的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也不得不停课。希望今后大家每天不间断地念《菩萨戒仪轨》。


第7题:真正的修行人应该经常观察所作所为对自己和众生到底有利还是无利。下面哪些属于堕罪?---(BD)

(A)心存善意、行为善妙;

(B)心怀歹意、行为恶劣;

(C)好心好意,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

(D)居心不良,行为上显得道貌岸然;

   广解第17课,第316-317页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应该经常观察:所作所为对自己和众生到底有利还是无利?

〖也就是说,如果心存善意、行为善妙,则绝对没有堕罪;〗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先要看自己的动机是否善妙?行为是否有利益?如果心善、行为也善,所做之事则不会有任何堕罪。

〖与之相反,心怀歹意、行为恶劣,可以肯定是堕罪;〗

相反,如果心不善、行为也不善,比如以嗔恨心杀人、以贪心行邪淫、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等,这种情况决定有堕罪。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

如果心很好,但外表的行为不太如法,这算不算是堕罪呢?只属于堕罪的形象,而非真正的堕罪

〖相反,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

如果心一点都不好,但行为却显得非常如法,这样的罪业是相当大的。

 

第8题:受了菩萨戒之后,如果犯了菩萨根本戒,应当如何忏悔呢?---(ABC)

(A)按龙猛菩萨观点,上根者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而忏悔;

(B)按龙猛菩萨观点,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

(C)按龙猛菩萨观点,下根者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D)按入行论的观点,可以依靠菩提心读诵《三十五佛忏悔文》而忏悔;

 广解第17课,第320页

〖《学集论》中云:“梦境中住于,虚空藏前忏。”〗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如果犯了菩萨根本戒,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可进行忏悔,具体而言,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可以像《广方经》中讲的那样,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

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若无此类梦相,自己到黎明时,可告诉黎明:“你在照耀南赡部洲的时候,请转告虚空藏菩萨,我要忏悔罪业,希望能够得以清净。”这样再睡下去,通过虚空藏菩萨的加持,黎明后在梦中也会有上述梦相出现,这是中根者的忏悔方法。

下根者的观想能力比较差,安住于空性也很困难,这种人最好的忏罪方法就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广解第17课,第321页

〖本论也说:“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多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以这种方式忏悔相当重要。

颂词的出处---为入行论广解第5品第67课: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意思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时间最好是上午、中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一次。除了依《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外,还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像、修持愿行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来使自己的罪业得以净除。

 法师辅导:“本论”即指《入行论》,在第五品中讲到“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这是指忏悔根本罪之外的其他罪或不需要重新受戒的情况。“昼夜各三次”意为白天读三次《三聚经》即《三十五佛忏悔文》,此经在藏地流传较广。汉地课诵晚课中的大忏悔文是《八十八佛忏悔文》,其中三十五佛就是《三十五佛忏悔文》或称《三聚经》。过去诸佛发愿清净众生的罪业,所以依靠佛陀、依靠菩提心可以“悔除堕罪余”,即其余的堕罪可得以清净。这是忏悔其他的分支罪的情况。

   法师答疑:依靠菩提心只能忏悔支分罪,不能忏悔根本罪吗?

   有人问道:顶礼堪布!《入行论》中有一个颂词:“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最后两句的意思就是说依靠诵读三聚经和菩提心的功德来忏悔除了根本罪以外的支分罪。请问依靠殊胜的菩提心和三聚经的缘起,难道只能忏悔支分罪,根本罪不能忏悔掉吗?

   法师回答: 虽然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根本罪是可以清净的,但是在广大行派当中,讲忏悔根本罪的时候,需要一些仪式才能真正地清净根本罪。如果能够安住在很高的菩提心上,或者很深的空正见当中,根本罪能不能忏悔掉?应该能。反过来讲,已经犯了菩萨根本戒的人,这时候会不会有圆满的菩提心和空正见?应该是没有的。既然没有甚深的菩提心,还是要按照世俗当中的方法,在几位菩萨面前忏悔以后再重新受戒。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根本戒方面有些要求,必须要靠仪轨忏悔。至于支分罪,单单观修菩提心就可以清净。一般来讲,如果你能够安住于甚深圆满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犯根本戒的,如果你犯了根本戒就说明你没有安住很高的境界。如果你犯了根本戒,却说安住很深菩提心当中把罪业清净掉就是矛盾的,说明菩提心不圆满,只有通过在几位菩萨面前忏悔的仪式,把自己犯根本戒的罪业忏悔清净。如果犯了不是那么严重的支分恶作罪,通过观菩提心和念诵三聚经的方式,就可以把支分罪清净掉

 

第9题:对于(藏地)无著菩萨所说的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正确的说法有哪些?---(ABCD)

(A)为了利益有情、获得佛果而作供养;

(B)供品应该洁净庄严,内心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贪心、嫉妒心等;

(C)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均以空性见解摄持;

(D)要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

广解第17课,第323页

以何种方式供养呢?无著菩萨所说的具足六种条件的供养

〖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

(藏地)无著菩萨说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

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

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噶当派的大德曾说:“以前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凡夫人的行为,现在必须要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所以,改变以前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佛教徒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真正发过大乘菩提心,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应该为一切有情作供养。

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

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

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对上师供养,自己觉得不平衡,非要供养个更大的,这种竞争心也不好。还有,不能有吝啬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给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拿五块钱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

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

 

第10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屋脊上的一颗“明珠”,拥有雄伟壮丽的“身姿”,观想将其供养三宝,内心作意“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凡是见闻想触此山的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那么此过程包含了哪些供养方式?---(ACD)

(A)意缘供养;

(B)意幻供养;

(C)无上供养;

(D)发愿供养;

广解第20课,第360页

   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意缘供养是通过自己的心缘取人天世间中真实存在的无主物供养给三世诸佛,即便是有主人的东西,如花朵等,看到后用缘取供养也是可以的。

   意幻供养是通过我们的心意识幻变出供品来做供养,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也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意幻供和意缘供的差别。意缘供:物品是在天上或人间等地真实存在的,以意识去缘取而供养;意幻供:物品可能是真实存在,可能是想象出来的,比如后面会自心幻化出无数的天女、宫殿、以沐浴水遣除自身罪障、香遍三千大千世界的妙香等;

   意缘供养和意幻供养,关键差别:意幻供养的物品,完全是内心观想幻化的,意缘供养的物品,必须是外界当中真实存在的事物。例如,公园里的池塘有一朵莲花,我观想着将它供养三宝,这是意缘供养,供养物是真实存在的。我看过这朵莲花,知道莲花长什么样,我观想一朵莲花供养三宝,这是意幻供养。

广解第21课,第385页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以八大菩萨为主的所有菩萨,以及缘觉等圣者,他们如何对佛陀供养,我也如是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这就是无上供养

若希望自己的供养功德也变成无上,那可以在心里观想“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或者“普贤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这一点没什么做不到的,凡夫的分别念中也可以显得出来。

   智诚堪布:什么叫无上供养呢?以凡夫的分别念,随学诸大菩萨的供养方法,他们如何供养佛我亦如是供养,这就叫无上供养。除了有无上供养之外,还有无上回向:“普贤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文殊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我们念《普贤行愿品》当中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这两个颂词,就叫无上回向

广解第21课,第376页

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

智诚堪布:发愿供养和意幻供养的差别在于:意幻供养是用自心幻化出悦意的供品供养上师三宝,而发愿供养则是(1)发愿清净一切有情的痛苦,愿一切有情获得殊胜的快乐,以此愿力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2)发愿供养一方面是将发愿本身作为供养,另一方面是为了成就这个愿力而供养诸佛,两种解释皆可。

 

第11题:关于供养,选出正确的说法。---(ACD)

(A)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差别;

(B)作供养可谓一举两得:一是满足诸佛菩萨的需要;二是可以断除吝啬和积累资粮;

(C)通过供养身体,能有力地驱除我执,令三毒烦恼无所依附,顺利地发起菩提心;

(D)意缘供养的物品必须是外境中真实存在的,意幻供养的物品则不一定在外境中真实存有;

广解第18课,第332页

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广解第19课,第345页

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战胜了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具有圣者、如来等十种不同名号,在这样的十方诸佛以及菩萨面前,我们供养自己的身体。

是不是诸佛菩萨特别需要这个身体呢?不是这样的。而是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

广解第20课,第367页

神馐是诸佛菩萨及空行护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时候有专门的形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我们学院经常也有食子供养。按要求来讲,供护法时应该供养神馐,但如果你实在做不来,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核桃汁、红牛)、糖果、饼干或其他食物代替。

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

广释第84页:无始轮回之中,我们最厉害的执著就是自我,有了“我”的执著,才牢牢地执著珍视自己的身体。为了断除执著,将此身体供献给一切大悲圣尊,这是有漏供养中最殊胜的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亦同声赞叹这种供养。为法舍身,也是高僧大德历来极力推崇和励力践行的。当然这里说的身供,实质上是身语意三门所有的供养。无始劫来,我们陷于轮回之中不能出离,就是因为强烈执持于“我”,现在誓将身语意三门恭敬奉献三宝,能有力地驱除我执,令三毒烦恼无所依附,障缘无从生起,自己能顺利地发起菩提心。以身语意三门供养上师三宝,也就是彻底的皈依。

广解第20课,第360页

   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第12题:对于颂词:“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请选择正确的说法。---(AD)

(A)需要忏悔的是生生世世造的恶业,造业的原因是无明愚痴;

(B)造恶业的方式本颂只提了自作、教他作两种方式;

(C)如果不想造恶业,比如不想亲自杀生,可以让不信佛的人代做;

(D)发露忏悔时,一定要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有愧疚、惭愧之心。

广解第22课,第407-410页

颂义:我向十方诸佛,以及具有菩提心的大悲菩萨圣众,恭敬合掌,如是启白。自无始轮回起,无论是今世或过去世,我出于无知,所犯下的一切罪业,或者劝他人造下的罪业;还有因自己被愚痴牵引,随喜他人恶行而造下的诸罪业;现在醒悟到这些罪业的过失,在诸佛圣尊前诚恳痛切地发露忏悔!

怎样忏悔呢?身体、语言、心里全部都要恭敬,五体投地顶礼,然后跪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合掌是很重要的,虽然诸佛菩萨并不会因你合掌而特别高兴,但对我们自己来讲,真正发露忏悔的时候,一定要有愧疚、惭愧之心,有了这样的心态,当如此殊胜的对境现在面前时,你自然而然会恭敬合掌的。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在“文革”期间有一些比较愚笨但又虔诚的佛教徒,他们自己害怕杀生,便叫别人去杀牦牛,实际上,这样的过失就更大了,为什么呢?如果是自己去杀,那只有自己一个人堕恶趣,不会连累其他人;但若让别人去杀的话,两个人都会堕入恶趣的。

现在有些居士也是这样:“我不能点杀,你能不能去菜市场买一条新鲜的鱼,我们好好地吃一顿。”

对此现象,《毗奈耶经》中说:假如劝别人造恶业,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与自己亲自去造的完全等同

所以,大家应该这样想:无始以来,我亲自造、让他人造、随喜他人造的罪业肯定相当多,这次通过上师的开导,依靠学习大乘教理,我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非常后悔,所以在诸佛菩萨面前,并不是口头上,而是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忏悔。

 

第13题:忏悔时,为什么要寻找一个殊胜的、强大的对境作为依靠?---(ABCD)

(A)自身能力有限,需要依靠诸佛菩萨的帮助,让罪业得以快速清净;

(B)临死之前要尽量的清净罪业,否则带着罪业死去非常可怕;

(C)死神是随时都可能到来的,不会等你什么都圆满了才姗姗来迟;

(D)死亡时的景象非常恐怖,有临终阶段的恐怖,中阴阶段的恐怖;

广解第23课,第415页 - 广解第24课,第17页

科判:

子二(所依对治力)分三:一、皈依原因;二、所皈依之对境;三、如何皈依。

丑一(皈依原因)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寅一、略说:

寅二、广说:

卯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

卯二(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皈依之心);

科判分析:为什么要寻找殊胜的、强大的对境作为依靠;一方面是畏惧速疾到来的死亡,另一方面是畏惧死亡时的恐怖景象,再者凭靠自身的能力无法战胜死亡的恐怖。因此,需要借助强大的对境来作为依靠之处。

颂词: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颂义:在罪业尚未清净之前,我或有可能就死去了,到那时还有什么办法脱离这些可怕的业报呢?所以祈求诸佛圣尊赶快来救护我!

颂词: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颂义:死神是不能信任的,它不管你罪业是否已经清净,也不论你是否生病,随时都会降临。人寿多么短暂,一点也不可依恃。

颂词: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颂义:当我临终弥留之际,纵然有众多亲人围绕于身边,但命终气绝四大分离之痛苦,却只能自己一人去忍受。

颂词: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颂义:当死魔之使者来捉拿时,亲戚朋友能有什么利益呢?此时唯有我的善业福德才能救护自己,然而我却从来未去修习积累过。

 

第14题:为什么说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亲人和仇人都是无常的?---(ABCD)

(A)所谓的怨敌,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离开人间;

(B)所谓的怨敌,也有可能与你冰释前嫌、化敌为友;

(C)所谓的亲朋好友,到了一定时候,也有反目成仇的情况;

(D)所谓的亲朋好友,迟早也会离开人间,最终全部灰飞烟灭;

广解第23课,第422页

颂词: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颂义:然而仇敌都将化为虚无,亲人亦将如烟一般消散无迹,自己亦必定会死去,世上一切亦终归空无。

世间人为了保护亲人、消灭仇敌,一生中造了相当多的恶业,这些亲怨若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观察,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无常的:所谓的怨敌,到了一定时候,有些已经离开了人间,有些与你冰释前嫌、化敌为友;所谓的亲朋好友,暂时虽与你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但到了一定时候,也不见得对你如是的亲热,而且他们迟早也会离开人间,最终全部灰飞烟灭。

 

第15题:分析颂词“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故起贪嗔痴,造作诸恶业。”,选出正确说法。---(ACD)

(A)关键字“不甚解”的意思是---没有甚深的了解、深刻的了解;

(B)不甚解是指对“生起贪憎痴造恶会障碍解脱”没有深刻的认识;

(C)如果发心很清净,行为上纵然不太如法,过失也不大;

(D)判断业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的善恶;

广解第24课,第7-8页

颂词:因吾不甚解:命终如是骤,故起贪嗔痴,造作诸恶业。颂义:因为我未甚深地了解,生命的终结竟是如此突然,所以生起了贪嗔痴三毒烦恼,而造作了许多罪业。

  关键词:甚解:甚深的了解,深刻的了解;骤:突然;无复:不再;

分析:“故”字是转折点,由此可知,“不甚解”内容,就是指“命终如是骤”。

法义:我们由于无明愚痴所盖,对人生的真理不太了解没有深刻意识到死亡是如此的突然,而生命又是如此的短暂,虽然口头上说“万法皆无常”、“一切都是有为法”,并试图以这些道理来说服自己和他人,但实际上,内心并没有很好地去筹划未来的事情,嘴里说着“人生非常非常暂短”,内心却想着“我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里的造业,主要是从心上安立的,而不是从行为上安立的,行为上的恶业,并不是那么严重,正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摄业不善,无贪嗔痴等,所生业皆善。”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意思就是说,判断业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的善恶。平时不管你的行为怎么样,如果起了贪心、嗔心、痴心,都是有过失的;假如你的心很善,就算行为不太如法,也不会变成恶业。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应该看自己的发心清不清净,如果心很清净,行为上纵然不太如法,过失也不大;如果心不清净,即使你说自己是修密宗的、修禅宗的,怎么样假装也没有用。


第16题:以患病者的比喻来说明理当断除烦恼和恶业,这部分法义告诉我们:---(BD)

(A)身体疾病比贪憎痴烦恼损害更大,烦恼无形无色,而疾病会夺取生命;

(B)唯有佛陀通达万法的真相,才有能力完全治愈众生心里的疾病;

(C)佛法殊胜难得,如果找不到善知识,则应该努力自学来通达佛法的教义;

(D)把自己当病人想,佛法当妙药想,善知识当医王想,殷重修持当医病想;

广解第27课,第54-57页

寅一、以患者之喻说明:

  颂词: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何况贪等患,百罪(宿疾)恒缠身。一惑若能毁,赡部一切人,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哪个更可怕:普通的病最多只得几个月、几年,病得也不是特别厉害,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医学来治疗。即使是非常可怕的病,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癌症等,充其量只是夺去你一次的生命,而不会生生世世都害你,这辈子得癌症,下辈子也不一定得癌症。但所谓的烦恼病,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折磨着我们,将自己害得特别惨,这辈子有贪心,上辈子也有贪心,上上辈子还有贪心……,这些病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

那么,这样的烦恼痼疾能否依靠自学来治愈呢?恐怕相当困难。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慧,也难以真正通晓它的甚深意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间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

依止四想: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么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因此,佛陀在《华严经》中教诫我们:“善男子,汝当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药想,于善知识起医王想,殷重修持起医病想。”

广解第27课,第58-62页

为什么说“一惑能毁赡部一切人”呢?一惑是指贪心、嗔心等任何一种烦恼,如果有了这种烦恼,比如对菩萨等殊胜对境生嗔恨心,一个人生起就会毁坏一个人,两个人生起就会毁坏两个人,南赡部洲的人都生起这种烦恼,就会毁坏整个南赡部洲的人。可见烦恼的力量相当强大,世间上任何一种疾病也没有这么可怕。现在的人特别害怕禽流感,医学家认为,如果禽流感蔓延,四分之一的人类都会死亡,但烦恼疾病与此相比,杀伤力则更为强大,它不仅能摧毁这个人今生的戒律、道心,乃至生生世世的安乐都会被彻底毁坏的。

佛陀才是真正的大医王:

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中国古代有孔孟之道、老庄之说,以及各种人文道德、方法论;古西藏有苯波教等的学说理论……,虽然人们绞尽脑汁地想尽办法,但都没能成功地治愈内心的烦恼病。

唯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证了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后,应众生不同的根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完全能治疗众生心里的疾病,依靠这一殊胜圣道,无数众生才得以趋向解脱的彼岸,这是历史可以证明的。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自卖自夸,吹嘘释迦牟尼佛是如何的伟大,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学者与智者,他们的理论根本没有揭示万法的真相,而有只有释迦牟尼佛才真正宣说了解脱的正道,所以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应该只是口头上赞叹佛陀,而应发自内心地对佛陀充满信心。


第17题:善说海科判的现行对治力部分,告诉我们不但要精进,而且还要迅速精进,通过哪几方面来宣说?---(ABC)

(A)生命是无常不可靠的,死亡必定是会到来的;

(B)耽著的房屋、车子、存款等受用是不可靠的;

(C)耽著的家庭、亲友、儿孙等是不可靠的;

(D)学习佛法的因缘也是无常的,应该及时把握;

广解第27课,第65页

   子三(现行对治力)分三:一、理当精进对治;二、迅速精进;三、如何精进。

丑二(迅速精进)分三:一、寿命不可靠;二、受用不可靠;三、亲友不可靠。

智诚堪布:“寿命不可靠”:就是说死亡很快就会到来,因为时不我待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迅速地精进于善法。“受用不可靠”:是指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原因是耽著于受用,总觉得自己受用还不足够,觉得还应该积累更多,但是受用是不可靠的,总有一天会离开自己,所以还是应该迅速精进。“亲友不可靠”:有些人耽著亲友、恋人、家庭、儿孙等等而不肯迅速精进,然而亲友是不可靠的,所以应该迅速精进。(精进和无常的关系:)观想无常之后会生起迅速精进之心,实际上迅速精进和无常修法是有关联的,如果把无常这个总的修法修好之后,其他修法自然而然会具足。(什么是迅速精进:)从精进修法来讲,应该迅速精进就是说:明年精进和今年精进比较起来,应该选择今年就开始精进;下个月精进和这个月精进,应该选择这个月精进;明天开始精进和今天开始精进,应该选择今天精进;下午和上午,应该选择上午……因为我们的寿命是不可靠的, 所以应该迅速精进。


第18题:关于随喜,请选择正确的说法。---(ABC)

(A)随喜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

(B)随喜是对治嫉妒心的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

(C)随喜他人放生的行为属于因随喜,随喜他人因放生获得身体健康属于果随喜;

(D)看见别人行持善法时,发自内心进行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

广解第29课,第91-100页

   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

   随喜下士道: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随喜中士道: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随喜上士道:上士道之果为断证功德圆满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萨果位,对这些果位的随喜便是上士道之果随喜。上士道之因随喜是对一切能令无边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解脱之大乘佛子发心及行为之随喜,大乘的发心为愿行菩提心,行为总说为六度四摄,这些是获得大乘菩提果之正因。

   随喜对境不同,功德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具体的分析)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

广释156页: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在《入行论》大讲义中,随喜定义为身口意三门随喜,即从内心真正发出清净的欣悦赞同,语言上赞颂其功德,行为上表现出随同感动等。。


第19题:关于回向,请选择正确的说法。---(ABC)

(A)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及时回向,否则会被瞋恨心、炫耀功德、生后悔心所毁坏;

(B)将善根回向于菩提,可令这些善根永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

(C)发愿与回向所摄的善根,区别在于:一个是没做,一个是已做;

(D)未来的善根还没有做,所以是不可以作回向的;

慧灯之光:不及时回向的过患。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下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第二、自诩功德。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第三、于善生悔。生起后悔心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善业;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广解第30课,第106页: 

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时,一定要记得回向!

那么,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呢?

无垢光尊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积累任何善根的时候,必须要以回向来摄持。

不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据《华严经》中所述,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

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意思就是说,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

关于这一问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一些宣说(《宝鬘论》宣讲了发愿和回向的很多道理),对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释道:“未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与某人共享,这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回向未来的善根也是如此。”


第20题:通过八支供积资净障,净化自心相续,成为法器,选出正确的说法:---(ABCD)

(A)为了受持菩提心而供养上师三宝,断除吝啬心;

(B)通过顶礼,可以积资净障,断除傲慢心;

(C)修持菩提心前要受皈依戒,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D)祈请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长久住世能使无量众生获益;

广解第2、3品

  庚一、净化自相续:通过八支供积资净障,净化自心相续,成为法器

辛一、供养:为了受持菩提心而供养上师三宝,积资净障,断除吝啬心;

辛二、顶礼:通过顶礼来积资净障,断除傲慢心;

辛三、皈依:要想修持菩提心,前提是受持皈依戒,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辛四、忏罪:罪业是生起菩提心的障碍,通过四种对治力来清净业障;

辛五、随喜:随喜是对治嫉妒心之修法,也是增长广大福德与上进心的方便;

辛六、请转法轮: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我们要祈请诸佛菩萨转动法轮;

辛七、祈请不涅槃:祈请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长久住世,能使无量众生获益;

辛八、回向福德:将所修善根布施给众生,还能令善根得到保护并增长广大。


第21题:为何要布施我们最执着的“身体、善根、受用”这三样东西,其中的原因是:---(ABCD)

(A)舍尽一切的执着,便可以脱离所有痛苦;

(B)舍尽一切的执着,便可以证悟究竟涅槃;

(C)死的时候,这三者也不得不舍弃;

(D)生前布施这三者,对自他都大有裨益;

广解第31课,第123-126页

颂词: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颂义: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毫不吝惜地施舍身体、财物等诸受用,以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

颂词: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颂义:如果能舍尽一切执着,则当下便能脱离所有痛苦,证悟究竟涅槃。如果现在不舍得,于死之时也不得不舍弃一切;既然如此,还不如在生前将一切都布施,这样还能得到殊胜的利益!

   无常到来时,所有的一切都要离你而去,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为什么呢?(自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执,以此成为圆满正等觉佛陀之因;(他利:)另一方面,众生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意舍弃呢?


第22题:分析颂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选择正确的选项。---(ABC)

(A)目盲意为双目失明,比喻凡夫为无明愚痴所蒙蔽;

(B)废聚意为垃圾堆,喻义也可包括凡夫所处的五浊恶世;

(C)至宝意为价值昂贵的如意宝,比喻世俗菩提心;

(D)至宝意为价值昂贵的如意宝,比喻胜义菩提心;

广解第34课,第168-169页

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颂词: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只要心对大乘佛法生起信解,《经观庄严论》中说,我们相续中的解脱种子就有机会萌芽成熟。所以,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开端当然,胜义菩提心要从一地菩萨开始获得,这种如来的家族,我们暂时还没有转生。现在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前文中说过,此时自己的名字和意义全部都转变了,已经成为了如来的意子。就像转轮王的太子一样,虽然现在还不具足真正治理国家的能力,但自己已经身为太子终有一天是会登上王位的

所以我们理应生起欢喜心,因为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又发起了这么殊胜的菩提心,这在世间中是非常难得的!

广解第34课,第176页

颂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颂义就像一位双目失明、非常贫穷的盲人在废墟或垃圾堆中获得了价值昂贵的如意宝,这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同样,没有取舍智慧、犹如双目失明般的我,依靠积聚业和烦恼如同废墟般的身体,生起了像如意宝般的无上菩提心,该是何等的幸运啊!(广释:)如同一个穷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贵的宝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这是何等的幸运啊!

   关键词:目盲人:双目失明的人,比喻无明愚痴的凡夫人;废聚:废品、聚合,指垃圾堆,比喻我们为烦恼所染污的五蕴身心;至宝:最珍贵的宝贝,指如意宝,比喻菩提心;如是:像那样,指代“像一个目盲人在垃圾堆捡到如意宝那样”;何幸:何等的幸运;

广释193-194页:这个比喻从表面上去看,是说一个盲人从垃圾中获得了至宝,这几乎是仅仅只能说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难得,所以自己是三界之中大幸运者,得到了至宝,应该生起猛厉的欢喜与珍重之心。再细致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隐喻我们陷于轮回之凡夫为无明愚痴所蔽,无有智慧之眼目,“贫穷”喻我们福德资粮浅薄,“垃圾”喻我们为烦恼所污之不净身心所处的五浊恶世,“至宝”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这种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此福缘确是不可思议!


第23题:分析颂词“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选择正确的选项。---(AB)

(A)心明月比喻菩提心可以断除烦恼障;

(B)璀璨日比喻菩提心可以断除所知障;

(C)颂词中的关键词“彼”指的是世俗菩提心;

(D)布施时对三轮的虚妄分别心属于烦恼障;

 广解第35课,第187页

   颂义:它是心中东升之明月,能息除烦恼障的燥热;它是璀璨的丽日,能驱尽所知障的阴霾。  

   关键词:彼:菩提心;恼热:烦恼障的炽热,烦恼让众生感到烦躁扰动、恼乱身心;东升:从东方升起;心明月:内心当中的清凉明月,比喻菩提心的大悲;复是:也是;璀璨日:光芒璀璨的日轮,比喻菩提心的智慧;无知霾:无知的阴霾,比喻所知障,障碍对一切所知法的周遍了知。

   什么是烦恼障、所知障?---《宝性论》云:“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对于施者、受者、施等三轮的虚妄分别心,承许是所知障;六度违品---悭贪、贪欲、嗔恚、懈怠、散乱等的虚妄分别心,承许为烦恼障。

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的作用---障碍道和果。障道: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障果: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智智。】

广解第35课,第187页: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所知障障碍获得遍知佛果属于习气的部分,它的唯一对治也是这颗菩提心。大家都清楚,菩萨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样圆满究竟,这就是因为细微的无明习气没有断除,因此菩提心是断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广释第199页: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成佛路上两大障难,而依菩提心能彻底铲除此二障。有些人对菩提心不太了解,将慈悲心认成为菩提心,这是不全面的,菩提心包括大慈大悲心与彻底圆满的智慧。前面一直强调世俗菩提心,此心真实生起后,胜义菩提心便会顺此心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出来。在菩提心中,大慈大悲与大智慧不可分割,是不二双运。悲智无别的菩提心在我们相续中生起后,就自然地遣除无明烦恼痴暗,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这是修行的最关键之处,因为一切众生流转轮回,感受痛苦的根因即是我执。相续中若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圆满、强大的力量,便能顺利地从根本上消除一切毫无意义的痛苦,也即烦恼障,再进一步,也能除尽无明痴暗之所知障。

智诚堪布:按照自宗的讲法,菩萨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空性登初地时,就能够断除相续中遍计存在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从二地菩萨开始断除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到了七地末至八地断尽烦恼障八地之后断尽所知障;到佛地的时候,一切障碍断尽,成就遍知佛果。这一切归根溯源,都是来自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菩提心包括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指了知万法空性、远离四边戏论的智慧。有了胜义菩提心完全可以了知万法的本体,遣除无知的阴霾。在入定时了知法性,在出定时对法的方方面面就会认知得非常清楚,从而能够遣除无知。从这个方面观察,菩提心不仅能遣除烦恼障,也能够遣除所知障。佛陀是经由菩提心成就的,佛陀的相续中没有丝毫的烦恼障、所知障。


第24题:分析颂词“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选择正确的选项。---(ABC)

(A)漂泊客比喻在轮回中漂泊的众生;

(B)“此心”指的是菩提心;

(C)“彼”代指轮回当中的众生;

(D)“最胜乐”代指增上生快乐;

广解第35课,第193页

   颂词: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颂义:流浪在三有的路途中的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便能满足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愿。(广释:)对于诸漂泊于三有中的众生,想安享幸福快乐的人们,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意愿,使他们都安住最胜安乐之中。

   关键词:于:对于;:所有的;漂泊:在轮回中漂泊;客人,此处说众生都是客人,是因为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不论时间长短,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获得佛果,佛果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而轮回永远都是客栈;此心:指菩提心;:满足;:众生;:安住;最胜乐:最殊胜的安乐,佛果。

   增上生:善趣的人天安乐。决定胜:声闻、缘觉阿罗汉,或者佛和菩萨的果位。

   法师辅导:“此心”就是菩提心,修持菩提心能够满足众生的愿望,让众生完全安住在最殊胜的快乐当中。获得轮回中增上生:轮回中的一切快乐,也能得到决定胜:解脱的快乐。


第25题:分析颂词“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选择正确的选项。---(AB)

(A)本颂讲述有菩提心的人能令一切有情生起欢喜心;

(B)“怙主”为见证人,即金刚上师和十方诸佛菩萨;

(C)“上宾”指的迎请诸佛菩萨作为上等的宾客;

(D)宴请众生享受的不是人天福报,而是成佛的快乐;

广解第35课,第196页

辛二、令他欢喜:

颂词: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颂义: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当然,请客人一定要给他吃好、招待好,否则,他不满意的话,下一次就不理你了。那么我请这些众生要给他们什么呢?就是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广释颂义:今在一切怙主的面前,我诚恳地邀请一切众生为宾客,来宴飨成佛和其他一切安乐,愿天非天等所有三界有情都能生起欢喜。

  关键词:怙主:所有的十方诸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等圣众;筵[yán]众:筵,古人席地而坐时铺的席,泛指筵席,有宴请的意思,宴请众生;上宾:上等贵宾;宴飨[yàn xiǎng]:亦作“宴享”,指设宴飨客,享用;成佛乐:成佛的快乐;。

法师辅导:“今于怙主前”:我邀请所有的怙主,请他们作为见证,在他们面前我发誓要利益众生,给予众生快乐。“筵众为上宾”:“众”字就是指所有众生、一切有情。现在,所有这些众生都统统作为我的贵宾来接待。“宴飨成佛乐”:请众生赴宴享受什么呢?---成佛的快乐。当然,如果能够赐予他们成佛的快乐,暂时的快乐自然也能够赐予。所以这里包括了暂时快乐和究竟快乐两层含义“普愿皆欢喜”: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生起很大的欢喜。因为今天我在诸佛面前发愿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要把众生安置在殊胜的佛地。


 

### ---填空题,共7题,每题1分--- ###


第1题:什么是“菩提心的本体”?请以《现观庄严论》教证的“原文”说明_______。

   答: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广解第15课,第269页

〖而在此场合的发心本体,正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发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这个希求心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无论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不会超离这种利他的心。

 

第2题:名词解释---所谓的“他胜罪”,也叫“根本罪”,其中“他胜”的意思是_______。

   答: 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广解第16课,第303页

所谓“他胜”,《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犯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故称为他胜。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所以,他胜的意思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第3题:为什么要供养无有主人的供品呢?由颂词“_______”可以说明其中的缘由。

  答: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广解第18课,第339页

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

为什么要供养这些无有主人的供品呢?

颂词: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颂义:我福德微薄,十分贫穷,没有其余堪可供养的财物,祈求慈悲的怙主圣众,为利益我而纳受这份供养吧!


第4题:人生是虚幻不实的,以前经历过的事情,现在看来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只剩下一个回忆的对境了,甚至有些好像没有根本经历过,这段法义对应的颂词是_______。

  答: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广解第24课,第2页

  颂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无有任何实质,正在享受的时候,虽然有对境、有自己,但过了一段时间,一切都会不存在的。不管你曾经享受快乐也好,感受痛苦也罢,这些事情经历过就消逝了。人生如同梦幻一般,无论任何事物,发生过后,只能成为忆念的对境,一切往事再也无法经历。


第5题:我们的寿命有三个特点:一刹那也不停留、不断的在衰减、无法额外的增添,因此,死亡必定很快就会到来,请以一个颂词概况这三点_______。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广解第24课,第8页

   颂义:昼夜间刹那也不停留,今生寿命总是在衰减,而且也无法去额外增添,我的生命如是有减无增,难道还会不死亡吗?


第6题:通过八支供中的_______可以净除自己舍法罪、谤法、邪见、阻碍别人传法听法等恶业,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

答:请转法轮 或 忏悔支。

广解第29课,第101页

颂词: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颂义:我双手合掌,诚恳、虔诚地祈请十方诸佛:为了解救因无明而沉溺于轮回的众多苦难有情,请您一定要燃亮正法宝灯、慈悲宣讲佛法,让正法的明灯长久住世。

  广释第160页:祈请转法轮,功德非常大,堪布根霍仁波切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法轮,自己生生世世不会堕入邪见黑暗之中,而且生生世世会得遇正法光明。”我们每天若能如法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祈请转法轮偈,可以净除自己谤法、邪见恶业,增上自己听闻正法的因缘


第7题:在得戒的方式上,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受菩萨戒仪轨正行的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其中第二遍获得_______。

答:行菩提心。

广解第33课,第161-163页

  颂词: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颂义:如同诸佛首先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发行菩提心,依循修学次第,安住于菩萨的诸学处上。如是我亦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于诸菩萨学处,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学。

  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印度的海云论师与藏地的无垢光尊者都继承这种观点,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也说:“前译宁玛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得戒的。”然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分开受的,自相续先获得了愿菩提心,然后再获得行菩提心。但依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种菩提心是同时得到的,二者有这样一个差别。


### ---问答题,第1题4分,第2题5分,第3题4分,第4题4分,第5题6分--- ###


第1题:皈依是一切修法的基础,请写出皈依的本体、分类、以及皈依三宝后要做到的和不能做的六条皈依戒。

广解第22课,第395-398页

答:

(1)皈依的本体:所谓的皈依,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处。

(2)皈依的分类:皈依有世间皈依与出世间皈依,出世间皈依又分为大乘皈依与小乘皈依两种。

(3)皈依后不能做的三条:在《大涅槃经》中是这样讲的:皈依佛陀后,此人则为真正的居士,从此以后任何时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师。皈依正法后,不能故意损害众生。皈依僧众后,不能与外道徒交往。这是皈依之后不应做的三条。

(4)皈依后应该做的三条:在一些教言书中,还讲了皈依后应做的三条:皈依佛后,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后,要认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对教法与证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后,对所有的圣者、僧众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黄色碎片也要恭敬顶戴。


第2题:写出能清净罪业的四对治力有哪些?并解释每个对治力的含义。有的人说四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对吗?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广解第22课,第405-406页

(1)四对治力为: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

(2)各个对治力的含义如下:

厌患对治力:对于自己所犯的罪业非常惭愧,后悔得不得了,就像一个人吃了毒药后,腹痛如绞时特别后悔,“我刚才不该吃它”,这种后悔心就叫做厌患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指依靠某种方便方法来摆脱罪业。如同依靠医生、药物来摆脱中毒的痛苦一样,我们应当依止金刚萨埵、上师、菩提心、佛像等进行忏悔。

现行对治力: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须要服用妙药,同样的道理,若想忏净相续中的罪业,必须要念金刚萨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则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实际行动中去做,这是现行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如同发誓以后再不服这种毒药一样,自己发愿:从今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3)有的人说四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不对。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这四种对治力的数目是确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


第3题:世间有句话“人走的时候,最好死在亲人的身边,他们能帮助我”,但寂天菩萨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临终阶段还是在中阴界段,亲朋好友都无法帮助我们。请写出对应的2个颂词。

  颂词1: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颂词2: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广解第24课,第10、14页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不相同的,有些人横死,有些人死在家里,有些人死在医院,有些人死在寺院里……,不管死在什么地方,虽然亲朋好友可能会围绕在你身边,但命绝身亡的痛苦只有你一个人感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分担

我们在死亡的时候,阎罗卒就会现前,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显现也不太一样,这些牛头马面,或拿着绳索,或拿着铁链把你捆绑起来,强迫你进入中阴的远途,对此,印度、藏地、汉地的佛教中,高僧大德们对中阴的描述基本都相同。当这种景象显现时,你会非常恐怖,即使有众多的亲朋好友围绕在身边,也毫无用处


第4题:我们在第1品学过“加害结乐缘”,不管是通过“意乐”还是“行为”与佛菩萨结缘,不管是结的是善缘(如喜眼视)还是恶缘(如打骂),对佛菩萨的见闻想触都能获得利益,这跟佛菩萨的殊胜发愿有关,请写出“最直接”反映佛菩萨在这方面发愿的2-3个颂词

  

   颂词1: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颂词2: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颂词3: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本题目分析如下: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13课最后一个颂词: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颂义: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谁的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寂天菩萨也是会顶礼的。因为这样的菩萨,即使对他加害、诽谤,或是打他、烧他、害他,实际上不但没有大的恶果,反与其结上了殊胜安乐之缘,他是一切众生快乐的来源,所以,我们应该皈依他、顶礼他、供养他、恭敬赞扬他……。

与菩萨结善缘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的,肯定会获得成就,但如果结的是恶缘,比如说批斗他、害他,暂时你会受一点果报---生了多少刹那恶心,就会堕地狱多少大劫,但因为他的发心力和慈悲力所致,你在很快的时间中也会获得佛果。

在广解第32课,第136-140页 有相应的这方面发愿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子一、总说:

  科判分析---总体宣说如何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让这些缘自己而产生的意乐行为能够成为利益有缘众生的因:愿有缘的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颂词: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颂义:将身体布施给所有的众生后,但愿缘于我的一切有情,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子二(别说)分二:一、回向意乐具义;二、回向行为具义。

科判分析---分别宣说如何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让这些缘自己而产生的意乐行为能够成为利益有缘众生的因。在总说中基本上也讲了:从行为上,不管众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行为;从意乐上,不管别人对我是欢喜还是憎恨,都希望他们能得到利益。

丑一、回向意乐具义:

   科判分析---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愿众生对待我的发心具有大义,无论众生对我做出什么发心,均会得到利益。

颂词: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颂义:凡是缘于我的众生,不管他们对我生嗔恨心还是生清净心,但愿时时刻刻都能成为他们获得利益之因。什么利益呢?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丑二、回向行为具义:

   科判分析---通过发愿回向的方式,愿众生对待我的行为具有大义,无论众生对我做出什么行为,均会得到利益。

   颂词: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颂义:愿那些贬损我的人,以及用其他方式伤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证得无上菩提之福缘!


第5题:善说海科判“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为加行、正行、后行三部分,请说明(1)“庚一、净化自相续”、(2)“庚二、为利他而修心”、(3)“己二、正行”、(4)“己三、后行”这几个子科判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对菩提心的受持各有什么作用?

  

  丁二、受持之方法(在自相续中怎样受持菩提心):

  戊二(论义)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后行。

己一、加行:

庚一、净化自相续:通过八支供积资净障,净化自心相续,以便成为合格的菩提心法器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自心。发殊胜菩提心之前,除了八支供,还要舍施我们最执著的三种事物:身体、受用、三世一切善根,不求任何回报,心甘情愿地舍弃一切。菩提心的违品就是我执,而身体、受用、善根三者是凡夫最执着的,所以要拿最执着的、最根本的病源下手而修心。此外,布施这三者还能积累广大的资粮。这些前行修持是获得菩提心的基础。

己二、正行:念诵受持菩萨戒的偈颂“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从而得到菩萨戒

己三、后行:修持令自他欢喜,通过赞叹菩提心,令自他生起欢喜心,使得菩提心不退并增上。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从今以后为了圆满它的善根,就应该善加保护,使它得以稳固强大,永远在自相续中延续下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修自他赞叹---让自己生欢喜心、让众生也生欢喜心,通过这两方面生起欢喜心,赞叹菩提心的无上功德。

辛一、令自欢喜:令自己生起欢喜心,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功德,值得我们赞叹并让自己心生欢喜:成办自己的利益、成办众生的利益。

辛二、令他欢喜:在上师三宝前,宴请并给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