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中观|“千江有水千江月”——初析菩萨证悟无分别智慧是否有差别 返回

中观|“千江有水千江月”——初析菩萨证悟无分别智慧是否有差别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8-08-15

文|桑吉慈诚


《赞法界论》等很多论典中说:“从有境智慧或者从远离垢染的角度,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与最后佛地之间所见到的法界,在明、增、圆满三个方面应该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就好像在很远的地方和在很近的地方虽然看到的是同一根柱子,但于远处所见的柱子是模糊不清的,而越来越接近时,柱子上的花纹等也会越来越清晰地见到。从法界角度来讲,一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见的境界无有任何差别;从有境角度来讲,由于有境越来越接近法界实相,在所见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


关键词:入定位;出定位;无分别智;胜义法;有实法;离一多因


科 判

甲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典故

甲二、菩萨入定位、出定位

 乙一、出定位:是否有自续派、应成派的差别

 乙二、入定位无分别智慧

甲三、分析菩萨入定位所证悟无分别智慧,分析是否有差别

 乙一、无分别智法相——胜义法(胜义智),略述小乘胜义法

 乙二、大乘如何驳斥小乘有部、经部宗所许胜义法

 乙三、如认为大乘胜义法常有实一亦不合理

 乙四、辨析菩萨入定位所证无分别智是否有差别

  丙一、世俗名言安立境(法界)与有境(无分别智)合理

  丙二、承许证悟境与有境,但自性空

  丙三、承许证悟有境(无分别智)有差别

   丁一、教证

   丁二、理证

    戊一、若承许无差别,则一地菩萨等同佛

    戊二、若承许无差别,则无法安立断障与证智

甲四、结论



甲一、“千江有水千江月”典故

佛陀经常会运用水月的比喻来说明缘起性空。《三摩地王经》讲道:“秋季夜晚之水月,清净无垢河中现,水月虚空所取无,一切诸法如是观”。《六十正理论》也说:“许诸法缘生,犹如水中月,非真亦非无,不由他见夺”。一切诸法因缘而产生,就像水中月影一样,其本体既不是真正实有存在,也并非不存在。因此,有是一边,无也是一边,任何人如果通达这一道理,其见解不会被他人所夺,是相当可靠的。

 

所以可见,关于“水月”的这种说法和传承,来源于佛陀。

 

宋代《嘉泰普灯灵》卷十八写道:“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相传这是宋朝一位大德说的。尤其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偈子,经常被大德和善知识们引用。

 

其实这句偈子也表达了众生心中本来具足的佛性。虽然,佛陀圆满智慧的明月无时不映在无尽众生的心水中,但却鲜有人能够体悟到。然而见地之上的菩萨们,通过不断反复串习空性的意义,进而证悟佛陀最究竟的智慧。

 

那菩萨们所证悟的智慧又是怎样一种境界?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从智慧差别的角度来理解菩萨们的所证。



甲二、菩萨入定位、出定位

从大乘显宗角度来看,菩萨成佛的修习状态主要分为入定位出定位两大方面。入定位菩萨入于甚深禅定。而后得位,也就是出定位,菩萨胜观万法,照见缘起显现。


乙一、出定位:是否有自续派、应成派的差别

中观宗主要有自续派与应成派的差别,关于两派的由来及历史,在此就不做叙述了。而这两派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观应成派主要抉择真实胜义,中观自续派主要抉择相似胜义。也就是说中观自续派分开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来阐释佛陀二转法轮的究竟密义。中观应成派则无需分开二谛,直接指出了佛陀二转法轮的究竟密义。按照麦彭仁波切等大德的观点,两宗派的究竟义趣是一样的,或者说,自续派的究竟见解与应成派的见解并无差别。了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人提到:菩萨在出定位时见解不会有二派的差别,应统一为应成派观点。因为菩萨入定位时已经见到了法界实相,所以在出定位时应该可以自然而然地趋入空性,而没有必要返回来再次分开二谛而认知,所以应统一为应成派见解,所以自续派不了义之说应该是凡夫之见。

 

其实不然,菩萨于入定位时,虽然已经现量见到了法界实相,但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道:菩萨出定位时,依然可以有自续派的观点,甚至可以产生有部中观等见解。所以可以说,菩萨于出定位时可以产生自续派、应成派等不同的见解。


乙二、入定位无分别智慧

菩萨入定位时真正现量证悟了万法的本体空性,虽然在《华严经》中讲道:“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无法示,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一地以上诸菩萨的这种境界,凡夫人依靠语言和心识根本无法测度,就如同盲人摸大象一样。但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指出,依靠语言和词句虽然并不能证悟空性的自相,但却可以让人体悟空性的总相,就如同用手指对不见月亮的人指出月亮一样。



甲三、分析菩萨入定位所证悟无分别智慧——胜义法,分析是否有差别

胜义法就是经得起考验的法,是真正的真理。

 

《中观庄严论释》云:“远远胜过世间道的自宗内道佛教之中,也因为对二谛之义的大概了达与如实证悟的不同而层层递进”。所以佛教中各宗派对于胜义法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乙一、无分别智法相——胜义法(胜义智),略述小乘胜义法

菩萨于入定位现量证悟了万法的本体空性,可以说这是无分别的大智慧。为何无分别呢?因为万法本来就没有体相,是空性的,所以也可以把这种智慧叫做胜义智,因为它所阐述的是真正的胜义法。

 

但又如何理解这一无分别的智慧——胜义法呢?我们首先看一看小乘所承许的胜义。

 

小乘宗主要由经部宗、有部宗的见解为代表。它们认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这两点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无分微尘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无分刹那是时间的最小单位。所以二者必须要实实在在、真真正正、结结实实地存在,否则大千世界将不复存在。所以它们又叫成实宗。由此可见,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便是小乘宗的胜义法。


乙二、大乘如何驳斥小乘有部、经部宗所许胜义法

对于小乘所承许的这种实有的胜义法,中观宗主要利用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来进行破斥。《中观庄严论》中,静命菩萨更是通过离一多因,这一强大的理论破斥了所有类似的关于实有法存在的观点,从而抉择万法为空性(非实法)。具体破斥过程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不详细阐述。


乙三、如认为大乘胜义法常有实一亦不合理

“离一多因”主要说明万法“一”不成,即不管任何法是不可能存在所谓的最小单位或组成部分的,所以既然“一”都不存在,又如何形成“多”呢?

 

佛陀在二转法轮中讲万法本体空性,三转法论中讲如来藏自性光明。很多人由于并未理解万法的非成实性,便自然而然地将“空性”、“如来藏”等理解为一个存在的、实实在在有的东西。所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强调:如果认为空性是一个更好、更高的事物而存在着,这无疑是对空性的一种邪见。

 

其实这也是他们对于“离一多因”等推理缺乏认知。如同大乘运用“离一多因”等破斥小乘所许的实有法,大乘胜义法亦非实有常一之法。


乙四、辨析菩萨入定位所证无分别智是否有差别

丙一、世俗名言安立入定位中境(法界)与有境(无分别智)合理

有人说,入定位所证悟的无分别智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又不是我们凡夫人的智慧所能够理解的,所以在此探讨又有何意义呢?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为了趋入入定境界无可言说之义,以后得的定解用名言的词句来表示。”

 

《辩中边论释》以及《智者入门》等很多论典都认为:“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凡夫人,虽然未成为一地菩萨,不能以现量方式见到万法实相,但以总相方式可以认识。麦彭仁波切在讲大圆满的时候,也说从资粮道或加行道开始,会对自心本性有一个相似的认识。”


“这种定解,首先依靠龙猛菩萨、麦彭仁波切的教言进行修持,到一定程度时,在我们的相续中可以生起来。这种境界,不一定要获得阿罗汉等圣者果位才可以,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即使在凡夫位也可以生起。”

 

所以可见,对于这种无分别智慧的探讨还是很有意义的。

 

《现观庄严论》中同时讲道:“从能依方面可以将空性分为多种,从所依角度没有这些分类。而有境就是指远离一切执着的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比如获得一地菩萨时,从对境方面可以说已经圆满了法无我,但从有境角度,仍与圆满佛陀的有境存在一定差别。”

 

《中观庄严论讲记》中也说:“对空性所作的分类,只是从有境角度而言的,对境上并没有十六空、二十空等分类。”

 

所以可见,世俗名言中安立入定位中境(法界)与有境(无分别智)合理,且对于我们了知这种无分别智慧是很有意义的。


丙二、承许证悟境与有境,但自性空

此处无需多辩。但需要说明此意,故立此科判。


丙三、承许证悟有境(无分别智)有差别

丁一、教证

以前很多论师说:“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乃至佛地之间,从法界真如的角度来讲无存差别。”

 

但是,《赞法界论》等很多论典都说:“从有境智慧或者从远离垢染的角度,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与最后佛地之间所见到的法界,在明、增、圆满三个方面应该是有差别的。也就是说,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就好像在很远的地方和在很近的地方虽然看到的是同一根柱子,但于远处所见的柱子是模糊不清的,而越来越接近时,柱子上的花纹等也会越来越清晰地见到。从法界角度来讲,一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见的境界无有任何差别;从有境角度来讲,由于有境越来越接近法界实相,在所见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

 

一地乃至十地,越来越往上时,法界的明现境界也会越来越增上,《入中论》将十地对应为十波罗蜜多,并说:“每一地的现分和清净分都会逐渐增上。一直到十地末尾,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依靠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在一刹那间完全通达,这时便是如来正等觉。”

 

佛菩萨们在有关教典中也说:“对二谛之法理长久熟练,才能生起相合智慧之安忍。尔时,对离心之心境稍稍诚信后,再借助修习方可现前。”

 

《月灯经》等大乘论典在论述三安忍时讲道:“获得忍位不堕恶趣,既是加行忍位;对其不断修持,最后获得见道生起法忍、法智,对三界轮回真实了知,证悟,就叫做见道的忍位;再继续修持时,八地菩萨会获得不退转的法忍。这三种安忍是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来的。对三种安忍也可以解释为:对空性安忍,对怨敌安忍,对苦行安忍。”

 

由此可见,在诸多经论中均对证悟有境(无分别智)有差别这一点是予以肯定的。


丁二、理证

戊一、若承许无差别,则一地菩萨等同佛

寂天论师在《智慧品》中说:“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中观庄严论释》亦云:“从有学地的角度,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所证悟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逐步向上时,在所证悟的境界和所断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


所以正是因为智慧的差别而分出十地,如果所证悟的无分别智没有差别,那么一地菩萨所证悟的智慧,就跟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等相同,甚至等同于佛陀的智慧了。


戊二、若承许无差别,则无法安立断障与证智

《定解宝灯论》和《辩中边论》也都讲道:“十地各自有相应的所断障碍,而所谓的智慧也相应分为十种,比如一地菩萨具有自己的所证智慧,依靠它可以断除相应的所断障碍……以此类推,十地中每一地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与此同时,也会相应断除各自的所断。”

 

《辩中边论》也说:“于法界五明,十种所知障,十地诸违品,对治即为地”。这里面明确讲到,十地当中每一地都存在需要断除的所知障,对于这十种所断作相应的对治,由此安立为十地。

 

宁玛自宗也承许,十地中每一地都有所知障的一部分,而七地之前,每一地都有烦恼障的一部分。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获得一地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七地以后则会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入中论》亦云:“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此中讲到清净的智慧与一切过失不可能共住的缘故,到八地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及其习气之根本,虽已成为烦恼全部清净之三界导师,仍然无法获得佛陀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

 

可以说,所断与所证一者有则另一者应该存在,二者成正比。如果像有些论师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从智慧的角度来讲一模一样,但所断具有一定差别的话,也就无法于地道安立解脱道……具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甲四、结论

通过本文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菩萨所证无分别智慧是有差别的。其差别体现为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

 

由于本人知识及所学有限,且无有任何修行境界,仅凭自己的理解整理写成此文,另外本文篇幅有限,所述内容又涵盖诸多方面,所以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结尾副一颂:


二十年中般若谈

交付阿难莫忘失

龙树师徒衍大乘

静命论师雪域弘

 

稀有殊妙空性义

世间内道之顶饰

纵谁于其生嗔恨

亦获无上大利益

 

吾等恶劣邪见者

懈怠散乱微信心

然蒙佛恩被加护

大恩上师悲摄受

 

于此中观庄严论

略有感受微信解

妄言圣者之心境

极其惭愧与不安

然依传承上师言

愿利有缘之众生

RECOMMEND|推荐阅读







现观|悲智双运,不舍有情







俱舍|浅论宇宙和人心的关系——俱舍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戒律|知足少欲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意义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