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佛念佛 | 25个证悟者的故事(24)见大圆通大势至菩萨 |《楞严经》63导读
精彩摘录
1
这个是依靠见大而证悟的,第24个弟子。
大势至菩萨,他有同班的,有52个菩萨,他们一起站起来。
在佛足下顶礼白佛这样说的:“我也回忆起,以前恒河沙数劫的过了以后,有一次有一个佛出世,这个佛叫无量光佛。”
“无量光佛出世的时候,实际上是十二个如来相继出世,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出世的,最后一个佛是叫超日月光佛。”
“他当时教念佛三昧。”
实际上念阿弥陀佛,是当下心里面想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因为“念”,它“今”字下面有个心嘛,心上面现在当下观想,这个比较重要的。
2
他下面讲了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人的比喻,还有一个母子的比喻。
首先第一个比喻:
“比如说有两个人,一个人记性比较好,他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他特别容易忘。那么这两个人,不管是碰到也好,不管是没有相逢,或者是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因为一个人特别记性好嘛,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一个人一会儿就忘了,一会儿就忘了,就这样的。
但是这两个人不管是见也好,不见也好,碰也好,不碰也好,“其实两个人如果互相忆念,记性好的人也尽量地去想,记性不好的人那更加注意,如果互相都这样的话,那这两个人实际上是乃至生生世世,可以如影随形的,不相分离也是可以。”
他下面比喻里面,比如说记性好的人像佛陀,记性不好的人,就是我们众生。如果众生一直不念佛,那佛陀虽然日日夜夜,一日六时都是忆念、垂念你,但是也没有用的,因为那个特别不太听话的。如果记性不好的人也是经常随顺他的话,那见到也好,没有见到也好,他们都还是有机会互相形影不离,有这种机会的。这是第一个比喻。
然后第二个比喻:
“十方如来垂念众生也是一样的,就像是母亲特别记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理母亲,他就跑了,虽然母亲怎么样忆念他,但也没有办法。如果这个孩子,也是像母亲忆念孩子一样地对她这样的忆念,那母子两个生生世世,或者是一直互相不离的话,有这个机会的。”
这两个比喻,一个是两个人的比喻,一个是母子的比喻。
佛陀的话,肯定没什么问题,佛陀相当于是母亲一样的,佛陀相当于是刚才记性比较好的那个人一样的,他一直是很重感情的,一直经常想的。母亲也一直想孩子的,但是孩子如果一点都不想的话,母亲也没有办法;记性好的人虽然记得,但记性不好的人一直不理他的话,也没有办法的。
3
“如果众生也是像刚才调皮的孩子一样的,他时时刻刻都是一直忆佛念佛,口里面也是经常念佛,心里面也是一直惦记佛陀,观想佛陀的话,那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当下也好,或者未来一定会是能见到。
“这个时候离佛陀不会很远的,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方法。”
“依靠忆佛念佛的这种加持和观想,自己都是很快的时间当中得到开悟。”
“就像染香的人,那他身体肯定有芬芳的那种香气,同样的道理,经常念佛的那个人,佛的加持他一定会是染上的,这个称之为叫做什么呢?香光庄严。”
比如说我们天天念观音心咒“嗡玛尼叭美吽,嗡玛尼叭美吽”,就像天天都是染香的人,到哪里都是香香的,对吧?
今天好像后面的很多法都是跟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全部都合在一起了,很有可能今年如果死的话,这些人应该都会往生极乐世界,观音菩萨迎接,有可能的。所以今年谁死的话,那说明他是应该开心地走就可以。
可能谁都不愿意走,今年不死,明年堕地狱也不走。呵呵。
4
“我在因地的时候,其实通过念佛,念阿弥陀佛,心里观想阿弥陀佛,这样入于无生法忍。”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世界当中,我也是摄受这些人念佛,然后念佛的这些人‘归于净土’,往生到极乐世界。”
5
“如果佛问我圆通,我就没有别的选择了,我觉得是六根全部摄收,只是清净地忆念佛陀的这种相续。”
“这样的这种念佛相续不断,实际上这就是得念佛三摩地。对我来讲应该是见大是最主要的一个见解,最重要的一个往生或者说是修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斯为第一’。”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