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17 (上)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17 (上)

文殊密语 2021-07-1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敬请关注

山谷明月

/

/

/

#01

【转载】佛学入门:

C位入道的正确姿势


《佛说阿弥陀经》国家一级播音员读诵 简体版


#02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17

(上)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16 (下)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17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法称论师是一位很早以前降生在古印度的佛教大师,他所造的佛教的智慧论典宣讲的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其中以宣讲世俗谛为主,胜义谛的部分主要讲到了无我空性,在《释量论》当中并没有宣说究竟的胜义谛、离四边的空性、如来藏光明等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觉得在世俗谛和胜义谛当中,胜义谛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讲到离戏、光明藏和空性,我们觉得这是不了义的,或者说对我们而言是看不上眼的佛法道理。在没有通达佛法之前,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看法,一旦出现了离戏、如来藏,我们就很兴奋,觉得应该学这些,这些是解脱直接相关的;如果讲的是世俗谛的法,就会觉得世俗谛不存在,都是假的,学不学无所谓,或者觉得学这些会增长我们的分别念,如果要息灭分别念必须学习空性,如果学习俱舍、因明等世俗谛的道理都是在增加分别念。

 

其实不管学什么都有可能是增加我们的分别念,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佛教修行的道理,虽然显现上好像学了很多以前没有学过的东西,但是这些所学的道理和我们的解脱道都是相关的,只不过在关联的时候,有些是从它的本性来讲的,有些是从它的显现来讲的。究竟来讲,不管是它的本性,还是它的显现,对于我们来讲,都是自己心识面前的概念。

 

我们只有以分别念来观察、趣入离戏的实相,如果认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一个主要、一个次要,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五个问题当中已经对此作了破斥。不管有些人认为世俗谛重要,胜义谛不重要,还是胜义谛重要,世俗谛不重要,这两种观点都不合适,都是趣入究竟解脱的思想上的障碍。

 

从究竟的本性来讲,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不存在的;从暂时的角度来讲,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并存的。一者有另外一者就有,一者没有另外一者也不会有。如果觉得世俗谛不重要,对你而言胜义谛也不重要了;如果认为胜义谛不重要,世俗谛对你来讲也就不重要了。从这个方面来讲,不管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对于我们的解脱绝对都是有益的。而且我们现在处于世俗谛,是以世俗谛的思想来观察世俗谛的本性,再通过世俗谛趣入于胜义谛,如果我们离开了世俗谛就会无法修行。

 

真实来讲,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要证悟胜义谛、趣入胜义谛,必须要把世俗谛圆满究竟。如果世俗谛的法没有做好,比如没有出离心、世俗菩提心,也没有积累善法,凭什么趣入到胜义谛当中去呢?能够真实趣入胜义谛的人,一定是把世俗谛的法修到极致的人。因为世俗谛称之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所以把世俗做好了,有了方便,胜义谛的证悟才可以生起来。

 






我们在前行等其他的地方讲过,证悟胜义谛的途径一种是信心,信心属于心所,也是世俗谛,另一种是积资净障,也是在世俗谛当中积累资粮、清净罪障的修法,所以祈祷S师或者积资净障,都是属于世俗谛。如果世俗谛的信心达到了极致,资粮圆满、障碍清净就可以进入胜义谛;如果没有世俗谛当中的信心,也没有积累资粮、清净障碍,凭什么进入胜义谛?虽然胜义谛的本性是超越因果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超越因果的状态必须要用因果来达成,必须善巧地取舍因果才能悟入无因果的胜义谛。虽然这个本性是无修的,但是要通过修来进入无修。证悟本性当中无因果的状态,必须要通过最善巧地取舍因果才能趣入。

 

什么是最善巧的?在菩提心摄持下,通过第六意识安住空正见趣入善法是最善巧的。如果世俗谛的修法没有达到很高的标准,要趣入胜义谛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因缘不可能有果。虽然究竟来讲无修、无证或者无所得,但是必须要通过最初有所得的修法才能慢慢趣入。我们要知道究竟的道理和达到究竟状态的修行方法、有取舍和勤作是不矛盾的。只有把这些世俗谛的法修圆满了,就是说S师、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该取、该舍做好了之后,胜义谛无修的状态才可以出现,否则这是没办法出现的。

 

我们讲了这么多,原因就是说虽然因明当中讲的都是世俗谛的法,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学懂了因明,了知了它的密意,就会对于宗喀巴大师说过的因明不是一个辩论术,里面一定有解脱道这句话生起定解,尤其是内道的因明,因为这是成佛的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如果对于自己的道、宣讲道的导师,没有产生应有的信心,主要的因素就没有了。如果刚开始最主要的因素都没有具足,即便修了很长时间又能怎么样?没有抓住修道的核心,时间再长也没有什么用。如果在入道不久通过自己的智慧,或者S师的加持、善友的帮助了知了这个道理,即便是时间短,也可以很快悟入佛法真实的修行之道。

 

刚开始的见解正确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自己的身语、行为才可以通过正确见解的指引行走在正确的道中,如果刚开始就错了,精进的时间越长越会偏离正道,不调整是很危险的。

 

不管怎么说,这里所讲的和离戏、大圆满的见解侧面不同。虽然在胜义谛为主的经论当中,也会高度赞叹离戏、无所执等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知道如果自己的根基等方方面面跟得上,这些无所执、离戏空性的教义的确是醍醐一般,非常究竟,而且可以让我们的心很快趣入实相。关键是一般的有情都有好高骛远的毛病,认为越高的法越好,听到了以后,都会变成庄严我执的素材,觉得自己了不起,连这么高的法都听过,这么大的灌顶都得过,似乎不是因为这个法能够调伏自己的相续,而是把得到这个法作为装饰我执的资本。这样还是佛法吗?当然不是佛法。

 

虽然这个法很高,但关键是我们的根基要跟得上。如果根基跟不上,暂时来讲也调伏不了我们的相续,我们驾驭不了这么好的法,这时怎么办呢?法已经得到了,不能说既然我驾驭不了,把它舍了算了,这样当然是不行的。暂时驾驭不了,就要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根基跟上去,该做的世俗修行,该抉择的见解,尤其是对于佛陀、道的信心。







还有S师经常对我们讲,现在很多修持M法的人相续当中可能连前后世是否真实存在都还没有完全产生定解。S师批评的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是比较重要的基础,如果连前后世都没有,怎么把资粮带到后世,或者死后在下一世中继续修行?自己心里都在打鼓,怎么会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修行上呢?虽然修的时候没有直接说,但是内心当中自动保留了很多的东西。假如没有后世怎么办?幸亏我现在还留了一手,能够享受世间的快乐,好像自己没有吃亏。如果真正完全地确信,就不会这样做,不管怎么样,都会尽力去修行。对我们来讲,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连前后世存在、无常观都没有在心中生起来,法对于我们到底有多大的调伏作用?不是说法没有用,虽然法绝对有用,但是法也要和根基相应。

 

什么根基可以真实地相应于这样的法要呢?有时我们说修行让自己成为法器。不仅前行的修法能够让我们成为法器,因明的修法也可以让我们真正成为堪能接受殊胜的导师佛陀讲授精华要义的法器。我们的内心能够装得下,再通过正法的甘露把相续洗得干干净净,绝对可以体会到法的要义。如果我们对于很多法义不重视,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是还在原地踏步,在形象上做了很多修行,内心的改变到底有多大呢?有时也不好说。

 

这些法要都是殊胜的证悟者所讲的。法称论师求的是尊胜诸方的悉地,而且具有超胜的智慧,获得了忿怒本尊的摄持,按理来讲,他完全有能力造很多密乘的修法。众所周知,法称论师造的最著名论典是因明七论,尤其是《释量论》是因明的代表作,讲的是如何观察名言谛。如果没有什么用处,纯粹只是增长分别念,法称论师根本不需要造这部论,我们用不着学习,祖师们也不用辛辛苦苦地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大德们不会写这么多注释,S师也不需要去翻译,并且给我们传讲了。既然法称论师造了,祖师们传承了,S师也翻译传讲了,绝对是有很大的意义。

 

S师在很多场合中说过,显现上在法王如意宝没有讲《成量品》之前,虽然自己也是从小就对佛法有着非常坚固信心,但是通过正理的观察更加能够确定信心。因为我们成长的环境当中,从小到大都没有接触过前后世存在的教义,所以这是更加需要学习的,只不过这里面的道理很深,不是通过案例给我们抉择前后世存在,而是纯纯粹粹地通过因果的方式来抉择,并且通过正确的理论抉择了因缘果报的问题。对于具有分别念的人来讲,如果真正去学习,都可以通过正理来接受。这些道理就放到这儿,谁都可以去观察,一遍不行再观察第二遍、第三遍,然后慢慢会对于存在前后世,以及我们的心识可以延续,或者心识不是通过身体等物质、色法产生等问题的认知越来越清晰。

 

不单单是自己很清楚,而且以后如果有因缘和别人接触,在弘扬佛法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里的道理去和别人交流。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是没有学过,如果能够学习,而且学得很精通,其实里面的道理讲得特别清楚。我们在学因明的时候,学习第一遍可能不一定会产生定解,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道理,感到很陌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就能够抉择空性、前后世存在呢?有时是我们还不熟悉推理的方法,对于怎么推出来很陌生,觉得这个地方好像推不过去,或者很牵强。我们一定要反复去学习,熟悉之后就会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的的确确可以产生殊胜的定解。







《释量论·成量品》对于我们的修行至关重要,尤其是这一品。《释量论》共有四品,为什么S师只是翻译讲解第二品的颂词和注释呢?因为整个《释量论》的颂词特别多,再加上麦彭仁波切的注释也很广。按理来讲是应该全面学习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就要学习《释量论》的核心《成量品》。

 

为什么说是它是核心呢?因为我们作为佛弟子,对于自己的导师佛陀所宣讲正法的清净性一定要了知,并且产生定解,这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事情。其他的方面能够了知最好,如果不能了知,仅仅把这一品通达了,对于我们的修行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也许对它的推理方式还很陌生,就像很多道友刚学中观的时候,也是对于一些推理的方式觉得莫名其妙,到底为什么这样能够推出来呢?我们最早学《入中论》时也是这样,有些道友说月称论师很霸道,为什么都是他说了算呢?这是根本没有懂里面所讲的道理,后来慢慢学了之后,就懂了,的确是这样的,我们要看这些推理方式建立在什么前提下,如果刚开始不懂,会很难通达里面的密义,学习的时间长了之后就懂了,我们如果把观察方式学得很熟悉,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因为毕竟是讲世俗谛,世俗谛的法都是分别念可以通达的,不像胜义谛的法通过分别念永远都通达不了,即便我们现在说自己抉择了胜义谛,这些只是相似的胜义谛,真实的胜义谛是远离分别念的,通过分别念永远缘不了胜义谛。什么时候你的分别念息灭了,这不是压制,而是真正的了知了分别念的本性,胜义谛才会现前,所以它不是通过分别念可以照见、观察、缘取的,观空性、胜义谛就是在泯灭我们分别念的过程,这是了知分别念本性的过程,而不是说通过训练之后,就像我们的眼睛看到空性一样,自己的分别念终于看到了空性,永远不是这样的道理,训练我们的分别念去观空性,观空性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分别念消亡的过程,或者了知分别念空性的过程,而不是要训练我们以分别念去照见一个叫做空性的东西,永远不是这样的。

 

胜义谛很甚深,有些人说中观很好懂,因明很难懂,其实只是字面的理解而已,而不是真正的悟入。因为中观胜义谛的本性是超离分别念的,乃至我们的分别念没有消于法界,在了知它的本性之前,都是不会懂得空性的,而对于因明等等完完全全可以通过分别念直接通达。假如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因明的术语,训练观察的方法,可能就不会这么陌生,就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训练过,所以现在觉得很陌生。如果从现在开始经常性地去缘这样的颂词,也肯定会越来越熟悉。

 

我们在学习因明过程当中,有些时候有一些误区,我以前也走过这样的弯路,真正慢慢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因明中和解脱道直接挂钩的东西特别多,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和修行有关系的。我们分析以后就会知道,否则不会知道因明和修行是直接相关的。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也是有必要的,对于该分析的分析一下,该赞叹的也赞叹一下。







巳三(依彼说理及说喻)分三:诠法有法之名称;诠聚聚支之名称;依彼教他亦通达。

 

这个科判主要是从前面的“有支虽无宜用词”里面出来的,还是在分析身体产生心。这个心是不是由身体产生的?我们说不是,不单单安立不了,而且身体产生心还有很多过失。

 

如果是身体产生心,那是有支的身体,就是说整体的身体产生心,还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产生了心呢?其他的部分没有功能,比如手脚没有产生心的功能,可能只有大脑或者心脏等等可以产生心,还有身体的分支来产生心,只有这两种,即整体产生心,或者分支产生心,我们就观察到底是整体产生心,还是分支产生心呢?现在还在讲有支产生心。

 

我们前面分析了,有支就是一个假相、概念。如果我们不详细分析,有支仍然可以起作用,比如这个人在走路,不严格地分析这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你说这个有支,比如说一栋房子、一辆车是真的,我们上堂课讲了,分析的时候,所有的零件除了被组装在自己的位置上之外,整车在哪里呢?每个零件都是处在自己的位置上,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东西叫做车;一栋房子也是一样的,除了每块砖处在自己的位置上面之外,就是按照图纸设置出来的样子叫做房子,这栋房子就是一个概念而已。

 

我们分析的时候,每个支分都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所谓的有支就是假立的,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手脚、内脏等处在它们各自的位置上,头在头的位置、手在手的位置、脚在脚的位置,除此之外身体在哪里呢?虽然不仔细看这是身体,但是分析的时候,头、手脚、内脏等等都是分支,除了这些分支之外,哪里有一个实有的一体的身体呢?这是没有的,身体就是一个概念而已。如果有支就是一个假立的概念,实际上不存在,又怎么可能通过它来产生心识呢?没办法通过一个概念来产生所谓的心识。对方认为有支是存在的,而且有支可以产生心识,但是我们说这是不存在的。

 

虽然没有有支,但是也可以使用有支的名称。前面“破许真名之有境”和“反体有境理”都讲完了,现在我们讲的是“依彼说理及说喻”,“依彼”是通过前面的道理进一步地分析其余和有支相关联的一些道理,“说理及说喻”,就是说道理和说比喻来进行安立。前面我们是通过有支和分支的状态进行安立的,就是把它的本体和反体等概念逐渐引出来讲。

 

“依彼说理及说喻”分为三个科判,即“诠法有法之名称”、“诠聚聚支之名称”和“依彼教他亦通达”。前两个科判,一个是诠法和有法,另一个是诠聚和聚支。诠法和有法、诠聚和聚支,都与前面的有支和分支的道理差不多。虽然这些在世俗谛当中经常使用,但是我们的脑袋是混沌的,根本分不清楚,尤其是一般人只想着怎么样赚钱,养家糊口、生存下去,或者怎么样让自己过得舒服,至于自己在名言谛当中怎么样作取舍,很多人都漠不关心。

 

如果不追求心灵上面的解脱,这些东西对他来讲没什么用。解脱道是一般人追求不起的奢侈品,既没有希求心,也没有善根支持,就像现在的世间人要有能力才能得到奢侈品一样。虽然世间上这么多人看起来都是一个头、两只手、两只脚,这些都差不多,有些人长得好看一点,有些人长得差一点,但是差别还是很大的。看起来都是人,不仅穷人和富人有差别,而且有些人的精神上面有一种追求,有一种善根,有些人没有。一般人的思想达不到那么深的深度,让他关心他也没有兴趣。







S师经常说,佛学院里面有些工人每天很早去背石头,晚上很晚才能收工,特别辛苦,每天赚一百块钱或者几十块钱。如果给他一百块钱,让他听一堂一个小时的课,啥都不用做,坐在这么宽敞明亮、非常阴凉,铺着地毯的教室里,而且给他泡上茶,摆上点心,他就是坐不住,也听不下去,这就是没有福报善根,也是有这种情况。虽然看起来差不过,但是追求心灵上解脱,这方面还是需要一定善根的,否则根本做不到。

 

对我们来讲也是这样,对于这些法、有法等等,有时候觉得学这些干什么,其实学了这些很有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使用这些,在世间当中生存了那么长时间,关心过这些东西吗?就像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那么长时间,有没有关心过自己到底从哪里来,你我的本基是什么?也从来没有关心过有没有解脱道。对于心的状态是什么?也没有分析过。

 

现在开始分析这些其实是趣入到智慧之道的第一步,不管现在学的东西能否用得上,有时我们非常关心这些到底能不能用得上,用不上干脆不学了,有些是直接可以用的,有些不一定可以直接使用。比如佛菩萨的境界现在用得上吗?当然我们现在用不上。如果用不上到底学不学呢?当然要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生信心,或者对于以后得到的果关心一下等等,还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虽然我们学的东西也许不可能马上用于调伏烦恼,但是并不是直接可以用的才是好东西。有些东西直接可能用不上,但对你的思想塑造,以及解脱道整体的理解,都是有帮助的,这方面对于我们来讲作用很大。并不是说要抓住一个东西,实用至上主义。有时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解脱道本身都需要用很多智慧去打造的。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就是菩萨,或者一个小乘的声闻,如果真正能够趣入解脱道,他的综合素质也很高,不是说哪个地方很厉害,这样还不能成为真正修解脱道的人。一个真正修解脱道的人,他的综合素质应该是很高的,尤其菩萨的综合素质非常高,具有方方面面的智慧,因为他所学的和自己安住的道,本身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比较高,所以对我们而言,也是需要不断地通过方方面面的智慧,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高标准、综合素质的世间人才,或者修道者。

 

一个优秀的修道者,他的综合素质比较好,如果一个修行者只是某方面比较好,他肯定不圆满,有缺陷。比如他喜欢修持福报,对其他方面没兴趣,肯定还是有所欠缺的。虽然福报大,或者喜欢积累资粮,这是一个好事,应该鼓励,但是修道不是说哪个方面能做,而是综合性很强的事情,方方面面都要有,无论是信心,或者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及学习佛法的时候,世俗谛、胜义谛的智慧,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些东西如果我们不了解的话,就像一个人,少了一只脚一样,能不能走呢?也在走,但是感觉不圆满,走得也很慢。

 






S师教给的我们很多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像《经庄严论》中讲的一样,作为一个菩萨,对于五明都要通达。因为我们通达五明肯定是有困难,所以应该通达内明。即便是对于内明中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作为在家修行人来讲,也没有时间、精力去通达,这又简化了,就是说学修的这些法应该要通达。真正来讲,我们全面认知的智慧还是比较狭隘的,直接导致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不足,这样就会拖后腿。有时本来通过你的智慧可以解决,但是你这方面欠缺,就解决不了,卡在这儿,卡在这儿还好的,要是倒下去,或者倒退,就会更麻烦了。这时智慧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了,如果你有了智慧,稍微缓冲一下,就过去了。

 

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有些机会,就应该好好地去思维法义,这些对我们的解脱都有用。有些人正在学,有些人觉得可学可不学,还有一些人,自己不学,让别人也不要学,觉得这方面没有用,增加很多分别念。其实分别念有好有坏,每天在手机、电脑上面接收到的大量不良的分别念,我们觉得没什么,如果别人要去学一个法的时候,我们就会说,这是分别念,不要学,对于解脱没有用。而日常接收大量的垃圾信息,觉得这是有用的。

 

S师经常通过圣者的智慧告诉我们,这个要注意,那个要注意,其实对我们来讲,这是真正需要注意的。虽然这些法义没有直接讲到胜义谛,但是对于我们综合素质的打造具有不共的作用。如果要真正要成为一个智慧深邃的人,必须要学大经大论,只是学一些修心法要、短篇论典,对相续当中的邪见改造作用不大。这些大经大论的智慧非常深广,学完之后,自己的心胸、智慧的格局就大了,虽然有些时候学习一些修心的法要、短小的论典很轻松,不需要担心颂词看不懂,但是如果要让自己的智慧广博深邃,必须要学习大经大论。

 

午一、诠法有法之名称:

 

这里讲到了法和有法的关系,还有聚和聚支的名称,这方面其实我们平时都是使用的。法和有法与前面的支和有支其实是一样的。具有这个法的整体,这个整体还具有其他的法,叫做有法,就像有支一样,有支也是具有其他的分支。什么才能具有其他的分支呢?整体的这个法就具有,比如一辆整车具有了所有的零件,这个叫做有支,而法就是有法具足这些别别的法,组成这个整体单独的零件叫法,或者分支,这就是有支和分支的意思。很多地方都会用到这些东西,现在学好了之后,有了印象,以后再碰到的时候,一下子就可以了知它在讲什么了。否则什么是法、有法,什么是聚支,这些好像感觉很绕。

 

就像我们刚开始学《入中论》的时候,感觉特别麻烦,能不能找一个简单的让我们学修,当时好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但S师不会这样想,不可能满足我们的想法,如果满足了,我们永远都是小孩子,一直长不大,所以给我们弄一些很难的法来学,学了很多次之后,慢慢就熟悉了,再来看的话,就没有那么难,关键是凡夫人的惰性、习气、毛病,就是在不断地学法当中,通过S师们的教导逐渐可以去除。








欲知唯彼者,不引诸其余,

有谓指之具,能诠似异法,

诠一义一切,引故谓指具,

即诠有法名。



这里讲到了法和有法,主要是法和有法的名称。科判是“诠法有法之名称”,读的时候,就是诠法之名称和诠有法之名称,即法的名称是什么,有法的名称是什么?或者什么叫做法的名称?什么叫有法的名称?后面会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科判下面的颂词是差一句两颂,前一个颂词,主要指诠法的名称,后面三句主要是诠有法的名称,就是诠法和诠有法的名称。有法是它的整体的名字,法是它的分支的名字。

 

“欲知唯彼者,不引诸其余”,S师在讲记当中讲,一个事物有很多不同的反体,比如一个瓶子,它有无常和有为法的侧面,属于所作性的反体,或者它是一个白色的、色法等等,在一个法上面有很多不同的反体。“欲知唯彼者”,在使用名称的时候,“欲知唯彼”,“唯彼”是上面的某一个反体,虽然这个法上面有很多反体,但是当我在说名称的时候,只是想表示其中的一个反体,“不引诸其余”,这时使用名称就很准确,如果你只是说瓶子的白色部分,那就是“欲知唯彼”,只是知道瓶子上面白色的反体,只想说它,也想向对方表示它,这就是欲知唯彼者,单单想要知道这部分,“不引诸其余”,这个词语直接表示这一点,不引什么其余呢?不引出其他的反体,这就叫做法。就是说具足很多反体的法,对于这么多的反体,只想表示其中的一个,不引诸其余,我不想引出,或者这个名称的作用自然而然不会引出。

 

大家交谈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比如表示花的紫色,或者某一类,一说它的有为法,自然而然这个词句就把其他的排除了,这是它的功用。这个词句有没有功用呢?有功用,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比较准确地去了达,或者关注它的某一个要讲的部分,“不引诸其余”,这方面属于诠法名称的一种表述。

 

“有谓指之具,能诠似异法”,“有谓指之具”,这是什么意思呢?“有谓”是在有些场合当中,对于所要表述的名称,有时候叫做“指之具”,或者指具。什么叫“指之具”呢?“指”是所指的法。比如瓶子是我要说的,叫做“指”。“之具”是这个法上面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这是“指之具”,所要表示的法叫“指”,即所指的这个法。S师在讲记当中,引用的是手指,我们看的时候,这是不是指手指?这个手指就是所指的法,只是用手指来做一个比喻,手指上面染的红色或者白色,就是手指上面具有的特征叫做“指之具”,“具”是在所指的法上面具有的某一个反体。

 

“有谓指”有些场合当中,在表述诠法和诠有法时所要表述的名称。什么是诠法呢?就是“有谓”,有些场合说“指之具”,这个地方有一个“指之具”,下面叫做“指具”,这里面是两个词,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中间加一个“之”字,就是“的”的意思。







“有谓指之具”,“诠法”是讲这个所指的法,“之”是上面,“具”是具有的某个特征,这就是“指之具”。“有谓”是在有些场合当中,“指之具,能诠似异法”,好像“似异法”,“指之具”好像是有不同他体的能诠,就是所指的法上面的某一个法似乎是他体的。在表述的时候,似乎就是存在他体的能诠。“能诠”是什么?“能诠”就是名词、词句的意思,“诠”是表示的意思,“能诠”就是能够表示。

 

能够表示什么呢?能够表示它的所诠义叫做能诠。什么能够表示所诠义呢?当然就是词句。词句、语言也叫能诠句。能诠句和所诠义,能诠是能够表示的。什么能够表示呢?词句、文字能够表示,或者你的某种姿势能够表示,这些都可以叫做能诠。你要表达的词句当中,隐含的意思,要指向的,或者要表达的叫做所诠。“指之具”的意思就是好像他体的一种能诠,其实它是没有的。从这个方面讲,没有他体。“似异法”,好像是一个他体的能诠,其实不是。

 

这里面也是给我们表示这样一种法上面,它的有支和分支、法和有法、聚合和聚支,其实这些都是一个法,只是通过我们的分别念把它分开来表示,除了法之外,哪里还有有法呢?除了分支之外,哪里还有有支呢?这是没有的。虽然没有他体,但是通过我们的遣余、分别念可以把它分开,名词也可以分开表述,就是说看起来好像是他体,实际上不是他体。

 

这个颂词主要是指诠法的名称。这个法就是物体上面所具有的某一个反体法,讲它的名称叫做诠法之名称。就是它上面反体法的部分,我只是讲比如说瓶子上面的花纹,是不是除了讲这个花纹之外,别的法没有讲?瓶子的大小、颜色,以及装水的功能,我都没有讲,这就是诠法的名称。整个瓶子上面的一个反体,即它所具有的其中一个特点,我只是抉择这个,叫做诠法。这个法就是部分,它上面所具有的反体法,叫做诠法的名称。

 

讲完了诠法的名称,我们再讲诠有法的名称。“有法”就是具有所有反体法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上面具有所有的反体法,我就是讲这个。其中包含了所有的东西,就不是像诠法的名称,在讲一个反体的时候,你只能讲这个。前面我们也讲了,“不引诸其余”,就是讲其中的一个反体,这叫诠法的名称,那么诠有法呢?有法就是它的整体,它有它的作用,什么作用呢?

 

“诠一义一切,引故谓指具,即诠有法名”,这就是“诠有法名”。这个“诠有法名”的特点是什么呢?“诠一义一切引”,意思就是说我的能诠句是只说了一个词,一切的反体全部引出来了。比如说当我在讲瓶子的时候,没有讲瓶子上面单独的哪个反体,就是讲这个瓶子的整体,当我在讲瓶子的整体时,“一义一切引”,所有的反体都引出来了,要表达的东西都包含在里面了,没有单独排除哪一个。不像诠法的名称时,排除了其他的法。“不引诸其余”,其他的法不引出来。

 

“诠有法”不是,“诠有法”是在一个名称表达的意义当中“一切引”,这些都引出来了,所以说“谓指具”。“指具”和前面的“指之具”是对应的,“指具”就是所指的法本身所具有的一切,“指之具”不是,就是所知的法上面所具有的某个反体,不是这样的,整体的法叫“指具”,就是所指的法本身所具有的一切反体,这就是诠有法。







当我说瓶子的时候,有没有讲瓶子的色法、颜色呢?其他的没有单独讲。在讲瓶子的时候,所有的反体都在里面,一个词就包含了所有,这就是“诠有法名”。“有法”是什么?“有法”就是整体,整个瓶子叫有法。说瓶子的时候,只要是它所具有的一切反体,不要一个个去讲,当我讲了瓶子的时候,所有的反体都包含了。那能诠句是不是就是瓶子?当然不是了,只不过是诠有法名称的特点。

 

什么是诠有法名称特点?诠有法名称的特点,就是讲一个包含一切,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了,就像一个档案袋一样。我说把第几号档案袋拿过来,拿过来之后,所有这个人的档案都在里面。如果说以前曾经在哪个学校上学,还要单独把里面的看一下。有法就是整体,虽然只是使用了一个词,但是这个词的作用就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包括进去了。比如张三、李四,当我们讲的时候,就把他所有的反体,比如年龄、性别等等都包括在里面了,这是诠有法名称的特点、作用。

 

诠法名不引出其余的,只引出其中的一个法。如果是诠有法名,就是诠一义一切引,所有的反体都会引出来,这叫做指具。前面的是指之具,中间有个之字,指之具就是所指的法上面具有的某个特点,指具是这个法所具有的一切,这是即诠有法名,有法和法具有这种特点。包含了一切的叫有法,而法就是有法上面所具备的某一个法。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二者之间是一体的。这不是实实在在的一体,有法和法之间所有的反体在这个法上都是具足的。虽然我们讲的时候可以分开讲,这是整体、有法,那是法,但是真实来讲,离开了有法没有法,离开了法也没有有法。如果离开了有法,没有整体,哪里会有它的部分呢?没有它的部分;如果离开它的部分,整体又在哪里呢?也没有。二者就是一个,用分别念通过词句表述的时候,可以把它分开。

 

我们在世俗谛当中,互相之间都在使用这个特点,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的。这些都是概念,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用分别念把这些法和有法分开,有些外道或者有些人的分别念认为有法是实有的,法也是实有的,但是哪里有一个实有的法呢?观察的时候都没有实有。站在名言谛的层次,我们就会知道它是虚假、不真实的自性。

 

我们抉择它的本性时,前面讲到了,这里也有和修行道相关的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有法和法,如果按照中观的观点分析就是假立的,有法观待法,法观待有法,二者之间没办法真正完全分开,虽然不可分开,但是可以通过分别念假立。即便在名言谛当中可以使用,究竟来讲也没有真实义可得。因为有法观待法才有,所以有法是假立的;法观待有法才有,所以法是假立的,二者之间是互相观待,都是假立的。我们在假立的名言谛当中可以使用、分辨。反过来讲,虽然我们可以去使用它,但是也不要被它束缚。

 

很多修行的经验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去赚钱,也可以去追求好的生活,但是不要被它所束缚,这就是出离心。虽然有些事情你可以做,但是做的时候你的心不要粘上去被它所束缚,这就是一种智慧。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它本来就是这样,没有真实义可得,所以上堂课我们讲了名称,好名称、坏名称、好听的词、难听的词是一样的,全是通过这方面进行安立的,没有真实的本体。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