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111-12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问
1.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舍弃俗世远离愦闹,这样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了。依止四依法,依靠佛法的教义进行调整自心,使心获得自在。
问
2.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
修行人如果不远离亲友名利等,身心常为这些所羁缚、干扰,那么要舍离世间,生起出世的禅定、智慧,可以说是无有任何可能性。这些贪执都是轮回之索,如果自心不能断除这些,则断绝了出离轮回的希望。
应先通达法理,断除贪执亲人、财富、名声、地位等修行中最大的违缘。首先要明白一切众生皆当过自己的父母,而且在漫长的轮回中,亲怨的关系无有定准。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特别耽著自己的亲人。然后对财富和名声的耽著,也一定要抛弃。
依靠禅定所生的胜观,才能灭尽种种烦恼种子。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应当首先努力去求得寂止,而想修成寂止又须先使内心远离世间贪著。
问
3.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禅修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才有利于自心的调整。因为杂乱的心得以清净时,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外境对心识的作用非常大,《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假如身体得以寂静,心也会从分别妄念中解脱出来。
问
4.名词解释:外散乱 内散乱 寂止 胜观 九种住心
1)外散乱:身体跟亲朋好友吃喝玩乐,口里说些无关紧要的话。
2)内散乱:意识胡思乱想,分别念纷纷涌现。
3)寂止:心安住一缘。心安住于真实的法界。
4)胜观:认识心的本性。真正认识了法界的本性。
5)九种住心:安住、正住、摄住,从外方面进行调心;近住、调住、寂住,从内方面进行调心;最寂住、续住、等持住,从密方面进行调心。依靠这九种调心次第,令心逐渐得以安住。
问
1.为什么说贪执无常的亲友,是非常愚痴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将此转为道用?
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假如还要贪著无常的亲人,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贪执无常的亲友,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
对亲友的贪恋是修行的一大违缘,若能舍弃这种狭隘之心,将会产生真实的慈悲心。在修行中舍弃暂时的亲人,应了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亲人,从而抛弃狭隘的贪爱烦恼,代之以广大平等的慈悲心,以此才能真正地报答轮回中一切父母亲人的恩德。
问
2.假如自己如愿以偿,得到了所喜爱的人,是否就会从此满足?为什么?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并不会就此满足。因为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
那种得不到满足的感受,现在还能历历在目。以前不知道这是贪爱,也不知道这是痛苦,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对治。现在了知这些以后,会远离贪爱的对境,遇事时也能稍微清醒一些,不断串习,将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在生活中。
问
3.为什么说“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请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
若对亲人极为贪执,定会遮障自己的实性慧。实性慧也叫实智慧,《大智度论》云:“常有安乐的涅槃从实智慧产生,实智慧则从一心禅定中产生,因而,想得到这种智慧的人,务必要行持此禅定。”
因为贪执亲友,心静不下来,寂止就没办法产生;没有压制烦恼的寂止,胜观智慧如同无根之苗芽,无法生长起来;而本来清净的诸法实相,也就不可能现见。
问
4.无常的亲友为何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法?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世间亲友虽是无常易坏之法,但我们因对其百般执著,以致障蔽了本具的常法如来藏智慧,一直沉溺在轮回中不得解脱。
问
5.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
“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愚的行为,无非是出于贪嗔痴的恶习烦恼,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不求向上解脱,只有恒时积累罪业。如果一心亲近愚痴的凡夫,行住坐卧也随同他们,这无疑会导致自己堕向三恶趣。甚至像麦彭仁波切所说: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毁鲜花一样,一个晚上就全部毁坏了。如果想得到解脱,趋入圣者之安乐境,那就毫无必要去亲近凡愚。
问
1.为什么说与凡夫愚者交往时,对他们没有利益,对我们也没有利益?
对他们无利:因为凡夫愚者刹那之间会成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须臾间又会变成仇敌,对于本应欢喜信受的善行也会生起嗔恚,非常难以取悦。所以,进献忠言时,他们不但要生嗔恨,还会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不听从他们的恶言,便会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
对我们无利:凡夫愚者对胜于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与他们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问
2.既然与凡愚相处有害无利,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否与大乘菩提心相违?为什么?
作为大乘修行人,不能舍弃众生,将他们置之不顾、抛之脑后,但要明白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为在什么样的人群中可以展开,在什么样的场合中可以行持,务必要掌握这个分寸。如果现在因缘没有成熟,尽量不要接近他们,不然很有可能被他们同化。
这与大乘菩提心不相违。因为凡愚的威力和加持力非常强,如果自己没有定力,只会随顺他们,最后使道心彻底退失。我们应遵循佛陀的教言,内心中不能舍弃众生,但自己的菩提心受到影响时,行为上还是要值得注意,主要以自己行持善法为主!
问
3.在修行的时候,为何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应尽量避免与哪些人接触?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
人毕竟受环境的影响,也受别人语言的影响,这是凡夫人共有的一个特点。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否则,不久的将来,自己的道心必将退失无疑。
基确巴格西说过:“依靠故乡,只会增长贪嗔之心,当以最快的速度转身离去,前往寂静之处;依靠亲友,只会让自己萌生忧恼,修行人一定要学会薄情寡爱。”
《宝云经》中说了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若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阿底峡尊者说:“纵然你得登地果位,也会受恶友的影响。”
问
1.正式讲课之前,上师提醒大家要注意哪几点?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1)提醒每天早上修菩提心;2)听法的行为要如理如法,不能看法本以外的书以及做其他事情、讲话等;3)在每次听经之前,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并且在发心时要串习训练。
问
2.修行人理当以什么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
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而且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今生的性格爱好也不同,没有深交时觉得对方一切都随顺自己,言行举止随自己而转,实际上是不一定的。在逐渐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矛盾,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后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与任何人交往不要太亲热,也不要太疏远,更不要有嗔恨心,应当稳重自持,自己主宰自己,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忠告。
问
3.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诵戒偈颂:“犹如蜜蜂吸花汁,不坏花色而飞离,行者于城乞食毕,无贪无嗔而返回。”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佛子行》:“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问
4.为什么说贪执将会导致无量痛苦?请从出世间、世间的角度一一分析。
从出世间法而言,哪怕你只贪一点食物,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在活着的时候,对人也好、财物也好,最好不要有贪执。否则,临死时若把握不了自己的心态,很有可能会堕落。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贪这个、贪那个,世间上可贪的对境非常多,得不到时就很羡慕他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完美,总想要成为别人。但回归原地的时候,其实一切都是自心的幻化,若能把握自己的心,一切贪执都会消于法界。
问
1.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请说明你的理由。
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贪着外境财利,贪著这些将引生堕落三恶道的恐惧。
贪欲重的人今生会因所欲不遂而恒常处于懊恼痛苦之中,在后世,更会因此而招感堕落恶道的恐惧痛苦。另外,名闻利养的本性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如同水中月、空中花,无有任何实质,人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最终也会如同梦中的买卖,实际中毫无所得。而且,即使我的财物利养丰富,美名也传扬十方,但是今生中努力聚集的名利,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伴我去后世。
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名闻利养。
问
2.在听到别人赞美或毁谤自己时,应该怎样把持自己的心,以坦然面对?世间上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对待的?
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赞美,此时应把持自己,去反思这并不值得喜悦,因为在赞叹者的背后,世界上肯定有非常多的众生对我不满,在这种情形下,自己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同样,如果受到了他人的讥讽、毁谤,此时也不能因此而颓丧、忧伤,丧失信心勇气。以全面的眼光看,虽然眼前有人讥谤,但其他还有很多人会赞叹、鼓励我,因此自己根本不值得为那些区区的讥毁言词而忧伤。
萨迦班智达说:“不因赞叹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愁,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世间上仁人志士知道这些道理,心会冷静,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为外境所牵转。别人的赞叹,并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挖苦,也不会让你变坏,到底有什么可执着的呢?自己能将心态摆正,别人说什么都能转为道用。做事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别人怎么评价都无所谓。
问
3.在利他的过程中,众口难调,无法令所有的人都一一满意,这时候应该怎么办?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佛陀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的愿望,我们凡夫人恐怕更不行了。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对得起一切众生,应该自己做主、凭良心做事。做是肯定要做,不能因为有人诽谤就放下来。
做任何一件事,要让众人全部都满意,这个要求太高了,绝对做不到。权衡之下,大多数人认可就可以了。
问
1.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问
2.寂静处的友伴和处所分别指什么?其具有哪些功德?你是怎样创造寂静环境修行的?
友伴:指山林中的树木、飞鸟和走兽。它们不会发出刺耳烦心的言词声音,与它们相处,内心会非常安乐平静。
处所:指树下、山洞里、无人寺院中。可使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再眷念家宅和亲友,完全断舍一切对尘世的贪欲。
可以在家里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减少嘈杂声音。在规定的时间中,跟家人一般不接触,自己完全可以有这种条件。或者短期内到附近的森林中、寺庙里去禅修,一定要在实际当中做一点,去享受一些寂静的氛围,这对心还是有很大的帮助。
问
1.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修行人应该前往寂静的地方修学佛法,假如内心得以清净,所有的修行境界都会现前。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愦闹噪杂的城市,到寂静的大自然中,在森林、山洞或山岩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拥挤与竞争,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辽阔的自然环境,对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宝云经》中说,为了摆脱合集怖、贪嗔痴怖等三十一中愦闹的过失,理当住于寂静的阿兰若。
若有缘去往天然广阔的山林,很容易远离我与我所的执著,心无贪执地自由修行。佛经说:“一切自由极快乐,被他控制极痛苦。”
即使条件不具足也应该这样心里发愿,很多因缘会逐渐成熟的。《三摩地王经》中说:“发愿前往寂静处的功德,超胜于供养恒河沙数诸佛菩萨的功德。”故应经常发愿前往寂静处,尤其看到山里的修行人,心里应由衷地随喜。
问
2.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我们看到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一定要学会随喜。有些人觉得他们可怜,这是一种完全颠倒的悲悯,这些修行人的境界,是他们无法企及的。
有些人看不惯山里苦行的修行人,觉得他们有问题,甚至发恶愿:“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这是极为愚痴之举。《三摩地王经》中说,修行人因不执著诸物为我所,犹如犀牛般独来独去,好似微风一样畅游虚空。
因为用正理来分析的话,抛弃一切在山里苦行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是最伟大的。他们知道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完全明白解脱是值得追求的真理,此外任何事情都没有多大意思。修行人对搞世间法没有兴趣,因此无喜无忧地安住在山林里,远远胜过世间上的一切快乐。
问
3.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寂静处的修行人生活要求不高,对衣物也没有什么贪执,没有挂碍且很快乐,他们只需一两件衣服,有换洗的就足够了。山里的修行人身上的衣服非常简陋,甚至没有蔽体的衣服也可以。应常忆念清珙禅师、良宽禅师、米拉日巴尊者等大德的事迹。
而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世间人,则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黄色的、后天穿绿色的,每个人要有很多套衣服,经常要换来换去,因衣物而心生烦恼。
从减少自己衣服的数量做起,把多出来的衣服捐给需要的人;也可以把想给自己买新衣服的钱,用来给真正有遮身蔽体需要的人买衣服。透过减少对衣着的执著,减少自己的欲望与烦恼。心中无有挂碍,也没有任何耽著,极其快乐地生活。
问
4.到尸陀林和坟墓处时,怎么样观想才有意义?
看见死人的骨头时,自己应该思维:“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执著,可是现在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这样。我现在的身体也与此相同,虽然天天爱护保养,一旦死去,也跟尸陀林里的白骨没有任何差别,执著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深深体会轮回的本性,将众生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相对比,心里反反复复地思索,同样我自己的身体也不例外,都是最终坏灭的无常法。一旦离开了世间,所执着的一切又有什么用呢?应该深深体会到轮回的本性,而观厌离心。
佛陀在《正法念处经》等大乘经典中再三强调,修行人应该修白骨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讲:“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
问
1.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
原因要么是贪执身体,要么是贪执亲友,要么是贪执财产。
1) 断除贪执身体:身体很快就会死亡、腐朽,它的臭气使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样的无常变坏结局最终一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般若经》教证说,佛陀告诉须菩提:初学菩萨理应前往尸陀林,观看尸体的不同腐坏状况,将尸体与自身进行对比,了知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生起二者本质无别的定解。
2) 断除贪执亲友:自己孤零零地独身来到世间,出生时骨肉本是连在一起的,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了。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亲友眷属有什么利益呢?
3) 断除贪执财产:死亡时连最珍爱的身体都要舍弃,财产受用又有什么用呢?
断除的方法:将身体观为如梦如幻,或者以小乘不净观的九种相来观修。减少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多空出世间来观心。或者应当主动舍弃亲眷,到山林里面去修行。发愿在死亡来临之前,今早前往寂静的林间,亲友对你不会太执著,当有机缘时要立刻当下决定。
问
2.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问
3.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正确。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彼此的业力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经常会发生矛盾争执。现在很多的人,刚开始将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但结婚久了以后,两个习气不同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极其痛苦,连做中午饭都意见不统一,吵得不可开交。因此,世间上的很多观念,都是颠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实际真理。
《佛子行》中云:“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印度帕单巴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问
4.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
在还没有死之前,主动地舍弃亲眷,趁早趋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虽然呆在那里同样会死,但有一点大为不同,于寂静森林中,有行持佛法的机会,而在家中,则会遭遇违缘,很难修持正法。
如果没有这种条件,也应该自己创造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家里精进闻思、好好学佛,自己有了善缘和善念时,一定要当下决定,不要一直把修行往后拖。
问
1.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尽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如果哭的话,对亡者没有任何利益,反而有极大危害。
因为亲友的痛哭会牵动他的恋慕,影响临终时的正知正念,本来他有机会解脱或者转生善趣,但由于一念之差,很有可能下堕恶趣。《法句喻经》佛陀时代虔诚居士,因临终时妻子在旁边大哭大闹,一声声呼唤他的名字,结果转生成为妻子鼻内之虫。
尽量不哭,如果你实在忍不住,也应到远处,偷偷地哭。
问
2.请以教证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
《宝灯经》中说:“临终随念佛,指向佛陀像,赞颂皈依偈,此人获佛光。”假如临终时想着佛陀,或者看着佛像皈依、赞颂,此人定能获得佛的加持,不会堕入三恶趣。尤其是戒律清净、修行精进的人,死时能忆念佛的话,一定会获得往生,如《别解脱经》中云:“恒持清净戒,精进修行者,临终无忧愁,如火中解脱。”《月灯经》中也说:“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忆念佛,痛苦不被夺。”因此,临终时再怎么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会消失无余。
随念的对境,还可以是法宝、僧众、菩提心等。
问
3.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
应该一天之中抽出短暂的时间,每天应该手机至少关机2个小时,专心在佛堂里看书修行,尽力合理安排时间并长期坚持下去。利用好上班和下班途中的时间,持咒,思维法义。早晚时间也可以挤出来一些,用来听闻,背诵,观修,发心。
问
4.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法本中1994年台湾三兄弟中,老三为得到大嫂,放火把大哥及其子女烧死的公案,不难看出,一个人贪欲增长时,什么惭愧心都没有,正知正念没办法摄持,自他之所以痛苦,原因就是贪欲所致。
问
1.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口口声声说女人低劣、始终以蔑视的眼光来看待女人的男人,其实贪欲之火非常强烈。有些男众刚出家时,看见女人就满怀仇恨,刚开始是这样的话,不久后很容易毁坏戒律、成家生子。
所谓的女众,毕竟也是众生,对众生不能过于嗔恨。佛在经中剖析女人的身体,目的是为了对治男人的贪心,不要贪执这样的不净物。而实际上男人的身体也是骨肉组成,同样不清净,相续中也有诸多烦恼习气。应该了知自他的身体都无有可贪之处,因此不该走极端。
问
2.异性的身体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1)有些人为了得到所贪爱的异性,全然不顾造罪与恶名,从后世来说,为贪执异性而造罪的人,一定会感受三恶趣的猛烈痛苦。得到异性的安乐,只是短暂有漏的小安乐,依此所带来的痛苦却是长久、剧烈。2)除了一堆骨架和血肉等不净物之外,异性的身体更无其余可贪之物,与其苦苦贪恋这个自己无法主宰的身体,何不如追求解脱的涅槃妙乐?
问
3.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
必须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不应贪得无厌,要认识到烦恼和所贪对境的本质。倘若你没有任何执著,稍微交往也没有大的过失,但是作为凡夫人,对异性的烦恼极其猛烈,真正能对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上师如意宝经常提醒大家:首先应当选择环境,若对戒律各方面有损害,应该火速离开,选择其他的地方。
此福已得一切智
催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