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总不在服务区
《弟子规》中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或者说要领,就是“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点都是需要的。
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修行,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身口意的专注配合。
第一要心到。心是身口的主导,读书时,心专注于内容,不打妄想,眼和口也就跟上了。《大圆满前行》闻法规律中讲到,心不专注,就会像一个漏了底的碗,倒入多少水都存不住。所以,不论做什么,你的心必须在那儿。
无处安放的眼神
一说话,心就散了
这就是三到。后面的“信”字是说这三点的的确确都需要。也有人认为,是指还要有信心,但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就成了“四到”?我翻了一些注释,说法不一。
成功的人,都定得住
专注是一种能力。读书专注,可以学到知识;闻思专注,可以生起定解;修行专注,便能转化内心,获得成就。相反,如果不专注,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也难以成办。
所以,专注是成功的必要素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清朝林西冲是个每遇问题必求甚解的人。有一年夏天,仆人为他准备好洗澡水,请他入浴。他正思维一个道理,边想边坐进浴盆,直到拿毛巾擦洗时,才发现没有脱衣服。事情一传开,乡里人都称他“书痴”。
法称论师著《因明七论》时,在皇宫接受国王的招待。国王为观察他,有时派美女送饭,他不为所动;有时在饭里放一些极苦的地丁,他照吃不误。国王很佩服。而他也一心造论,完成了自己的传世之作。
找到心之所系
我看很多道友很不错,背《弟子规》,背五部大论,心思都用在佛法上。不简单,学佛就应该这样。
学佛尤其要专注
佛法是难得的,也是甚深的,不专心肯定学不好。学佛要有学佛的样子,一定要专注,而且要长期专注。
水滴如何穿石?坚持
水滴石穿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心也不能收得太紧,要善加调节,细水长流。连续熬夜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也很难持久。
“桌上不可多书 ”
有些心急的人,这本书看一点,搁到桌上,那本书看一点,也搁到桌上,结果,一桌书没有一本是看完的。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桌上书多,说明心不专一;心中无书,说明不好学。本来开卷有益,但不会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很难真正从书中汲取有用的知识,进而调整自己的思考、语言和做事方法,很可惜。
学得多,不如学得透
所以,学什么东西,最好把它学透。
孔子跟随师襄子学琴,老师教了一首曲子,他弹了十天。老师说:“你弹得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会了,但并未掌握背后的规律,还想继续再弹。”
再弹了几日,师襄子又要教新曲子,孔子说尚未体会到神韵。于是弹了又弹,最终,他竟然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子钦佩不已,离席向他行礼。
摘自索达吉堪布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