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索达吉堪布 >> “您的心已跑出服务区” 返回

“您的心已跑出服务区”

你上一次专心致志
是什么时候?




我们的心,总不在服务区




《弟子规》中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或者说要领,就是“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点都是需要的。

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修行,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身口意的专注配合。

第一要心到。心是身口的主导,读书时,心专注于内容,不打妄想,眼和口也就跟上了。《大圆满前行》闻法规律中讲到,心不专注,就会像一个漏了底的碗,倒入多少水都存不住。所以,不论做什么,你的心必须在那儿。





无处安放的眼神




第二要眼到。看书时,眼睛要盯着文字,不能东看西看,那样文字进不到心里。听法也一样,耳根不专注,四处分散,就会像碗倒扣着一样,水进不去。可能这也跟前世的习气有关,有的人看佛书、听佛法,从头至尾欢喜无比。而有的人正相反,在听法行列中一刹那也坐不住,身体动来动去,眼睛看这看那,很明显,他的心也不在法上。





一说话,心就散了




第三要口到。古人读书要读出声来,或者默念。但我们听法时要求禁语,甚至不能念咒。

这就是三到。后面的“信”字是说这三点的的确确都需要。也有人认为,是指还要有信心,但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就成了“四到”?我翻了一些注释,说法不一。





成功的人,都定得住




能做到这“三到”,就是专注。

专注是一种能力。读书专注,可以学到知识;闻思专注,可以生起定解;修行专注,便能转化内心,获得成就。相反,如果不专注,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也难以成办。

所以,专注是成功的必要素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范仲淹读书时,五年中都是穿着衣服入睡,累了就躺一躺,心思全部在那些儒教经典上。正是这种专注,成就了他的学问,以及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志向和情怀。

清朝林西冲是个每遇问题必求甚解的人。有一年夏天,仆人为他准备好洗澡水,请他入浴。他正思维一个道理,边想边坐进浴盆,直到拿毛巾擦洗时,才发现没有脱衣服。事情一传开,乡里人都称他“书痴”。

法称论师著《因明七论》时,在皇宫接受国王的招待。国王为观察他,有时派美女送饭,他不为所动;有时在饭里放一些极苦的地丁,他照吃不误。国王很佩服。而他也一心造论,完成了自己的传世之作。





找到心之所系




这些人为什么如此专注?我想,兴趣是重要原因,你热爱一件事情,心就在上面。我刚来佛学院时也很专注,法王座下的好多堪布都差不多,我们真的是日日夜夜闻思修,出去打桶水也要背个颂词,十几年如一日。那股劲儿和古人比起来并不逊色。现在有人说我法务繁忙,我倒有些惭愧,当年可以叫法务繁忙,现在是琐事繁忙。

我看很多道友很不错,背《弟子规》,背五部大论,心思都用在佛法上。不简单,学佛就应该这样。





学佛尤其要专注




我希望在城市里学佛的人也多专注一些。现在大家忙,能抽时间学佛本来就不容易,既然学了,听法的短暂时间里面,就不应该分心打电话、发信息、吃东西,做这些事情不如法不说,也学不到东西。照这样学,一堂世间的课都学不好,更何况佛法?

佛法是难得的,也是甚深的,不专心肯定学不好。学佛要有学佛的样子,一定要专注,而且要长期专注。





水滴如何穿石?坚持




《荀子》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刻东西,如果你刻着刻着就放弃,那么连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你坚持刻下去,那么在金石上也可以雕出花纹。

水滴石穿也是这个道理。

当然,心也不能收得太紧,要善加调节,细水长流。连续熬夜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不休息,也很难持久。





“桌上不可多书 ”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正在读这本书时,不要急着去读另一本书,这本还没有读完,下一本就不要开始。

有些心急的人,这本书看一点,搁到桌上,那本书看一点,也搁到桌上,结果,一桌书没有一本是看完的。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桌上书多,说明心不专一;心中无书,说明不好学。本来开卷有益,但不会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很难真正从书中汲取有用的知识,进而调整自己的思考、语言和做事方法,很可惜。





学得多,不如学得透




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事也要一件一件地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是《君规教言论》和《入菩萨行论》都强调的做事原则。否则,就如走路,一只脚还没有站稳,另一只脚已经抬起来,人就容易跌倒。

所以,学什么东西,最好把它学透。

孔子跟随师襄子学琴,老师教了一首曲子,他弹了十天。老师说:“你弹得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会了,但并未掌握背后的规律,还想继再弹。

再弹了几日,师襄子又要教新曲子,孔子说尚未体会到神韵。于是弹了又弹,最终,他竟然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子钦佩不已,离席向他行礼。

摘自索达吉堪布

《漫谈弟子规》
  能看到这里的你  
  可 以 说 很 专 注 了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