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系列 1丨正确认识死亡
对每个人而言,生死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注定的宿命。生老病死与现实生活当中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无法逃避的,只能鼓起勇气去面对。
面对死亡的时候,世间所有的钱财、名利、知识、地位、经验等都用不上。无论是高官厚爵,还是巨贾富翁,如果没有经过死亡培训,到时都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究竟怎样去面对死亡,大多数人会感到茫然无措。若能把死亡的整个过程,转换为非常幸福、非常有意义的解脱之旅,那就不用惴惴不安、如临大敌了。
那么,我们在活着时,要为必将来临的死亡,提前做好哪些修行和训练呢?
为此,本平台特别推出生死自在系列,向大家详细介绍死亡的过程以及种种应对的方法,愿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能以平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死亡,并且在死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级别。
本系列共分为五辑,第一辑《正确认识死亡》、第二辑《日常的准备》、第三辑《实战指南——临终、中阴、投生》、第四辑《如何帮助离世的亲友?》、第五辑《常见问题答疑》。
一
死亡——新生命的起点
死亡并不神秘,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死亡根本就不是生命的结束与终结,而是生命的起点,只不过是换一个身体而已。就像把硬盘里面的数据拷出来,装到另一个硬盘当中一样。当然,如果今生做得不好,来世会有不好的果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怕,但死亡本身却并不恐怖。
二
死亡的本质
死亡可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现象,其周期性表现在死了以后还要投生,生了以后终究会死的轮回周期。
简单而言,生命的周期有三种。
第一种周期,是从我们还没有形成生命个体的时候开始。这时候,没有六道众生,没有任何生命。就像宇宙大爆炸的瞬间,还没有形成任何物质,时空的概念都不存在一样。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
然后,就像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立即会形成最小的基本粒子,再凝聚成电子核、电子、原子、分子,最后形成山河大地等宇宙世界一样。从如来藏、光明当中,就出现了生命的能量,继而形成生命的个体。关于这些详细过程,密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虽然山河大地也被称为自然,但它却有产生、演变、毁灭等跟随因缘的变化,所以不是真正的自然。名符其实的自然,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没有任何造作,没有任何变化。我们就是从大自然中诞生,然后轮回了无数次,总有一天,我们又会成佛,回到最原始的起点。这,就是最长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周期当中,我们完成了一个完整轮回的旅途,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游历六道世界,最后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佛其实也是一种死亡——轮回之旅的死亡。
第二种周期,是从我们死亡开始,经历中阴身、投生,然后是整个人生,直到死亡。这不是无数世的轮回,而仅仅是一生,几十年,最多一百多年,这是中等长度的生命周期。一个周期结束了,立即会再次刷新,开始下一个周期。
第三种周期,是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完成。没有精神压力、睡眠很好的人在睡着以后,就会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的意思,就是睡着了,失去所有知觉,而且没有做梦。虽然此时我们的灵魂、生命、我执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但因为没有知觉,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没有思维,不知道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也算是一种死亡。
这三种周期的道理和过程都很相似,只是在人们的感觉与用词上有所差别。只有中间的死亡,才叫做死亡;最短周期的死亡不叫死亡,叫睡眠;最长周期的死亡也不叫死亡,而叫解脱。当然,睡眠与死亡的不同之处在于,睡眠的时候我执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而死亡进入中阴身的昏迷状态以后,在某个短短的时间当中,整个八识全部停止,连阿赖耶识也消失了。
想全方位地了解生命的循环周期,则除了上述三个周期以外,还应该知道一种更短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以短至一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
修气脉明点的密宗修行人因为掌握了这个周期,通晓修行、证悟空性的最佳时间,所以就能快速证悟空性。
总之,我们的生命永远都不会结束。即使成佛的时候,也是有生命的。当然,那是更高层面的生命。随着修行的提升,我们的生命梯级也会越来越高。
三
死亡的过程
死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人的感官和意识都是逐渐停止工作的,这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过程。
西方死亡学普遍认为,脑死亡——心跳、脉搏、血液循环停止,瞳孔扩散,就是死亡的标准。但佛教普遍认为,这些现象只是表面的死亡,真正的死亡还没有到来,因为此时人的意识还没有离开身体。
有很多实例证明,哪怕某些人具备了临床医学对死亡定义的所有特征,却能在十几个小时或几天以后苏醒过来。不但苏醒过来,而且对医生和护士在抢救过程当中的对话以及其他事情了如指掌,说得清清楚楚、一点不差。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人的精神并没有停止工作,还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一种昏迷和休克。所以,迄今为止,人们对死亡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论。
佛经对正常死亡的大致过程一般是这样描述的:真正的死亡发生时,绝大多数人的眼、耳、鼻、舌、身会依次停止工作——首先,是眼睛看不见东西,眼前一片漆黑,此时还可以听到声音;之后,耳朵也停止工作;直到最后五种感官都不工作、都归零了以后,只有意识还没有归零,还可以思考问题。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感觉也有所不同,有的人会感觉很痛苦等。不过几分钟或几秒钟后,意识也开始停止工作。
意识停止的过程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属于嗔恨心的意识活动停止,然后是属于贪欲心的意识活动停止,最后是属于痴心的意识活动也停止。停止的时候虽然看不到外界的光,但内在会分别产生白光、红光、黑光。最后进入到一种昏迷的状态当中,什么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死亡。
此时的昏迷与平时生活当中的昏迷不一样,不但深度更深,而且不可逆转,不能再重新复活。在昏迷状态中,会停留几个小时,乃至一两天或几天。昏迷时,眼耳鼻舌身以及意识都停止了工作,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
从凡夫直至八地菩萨之间的所有生命,其末那识与阿赖耶识都不会间断。但真正的修行人在这个时候不是昏迷,而是安住在修行的状态当中。如果是最上等根机的修行人,此时便可以解脱、成佛。
过了昏迷期后,也即真正死亡以后,便进入中阴身的阶段。绝大多数生命会在中阴身停留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就跟随过去的因缘而投生为动物、人类或其他生命。
死亡的时候,连生前的病痛、恐惧都停止了,就像睡着了、昏迷了一样,所以并不值得害怕。最可怕的,就是如果今生杀、盗、淫、妄,造作各种恶业,下一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这就太可怕了。所以,为了来世的安危,现在下功夫闻思修行、积累福报是很有必要的。
四
死亡的意义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当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所以,如前所言,对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并非死亡,而是一定会成小佛,说不定还可以成大佛。
在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意识活动处于停止状态,甚至连阿赖耶识都暂时中断。剩下来的,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来面目”或者“佛性”。在这种精神运动彻底归零的宁静状态中,“如来藏”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就像空中乌云弥漫时,看不见湛蓝的天空,一旦风吹云散,自然可以看见蓝天一样。
所以,修行人对待死亡,有三种态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欢死亡。如米拉日巴在道歌里唱道:“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对修行人而言,死亡并不是普通人概念当中象征着绝望、终结的死亡。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会拒绝、害怕死亡,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生下的小牛犊,不会害怕老虎;不懂事的小孩,也不会害怕火焰。这都不是因为牛犊和婴儿很勇敢,而是因为无知。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当然不会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况与此相同。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如果能准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的整个过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一个提升的机会。
那么,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平时该做哪些准备呢?生死自在系列第二辑《日常的准备》将在下周为大家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十:《正确认识死亡》
《慧灯之光》十:《生命的真相》
《慧灯之光》十:《如何面对死亡》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