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了很多年,还是挡不住嗔恨心?
我们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但是,那么多烦心事,那么多寻事生非的人,那么多委屈、责难……遇到这些事,凭什么不能发火?凭什么不能怼几句?这满肚子的怒火,硬憋着?不去表达自己?这个道理,想不通。
小编语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遭遇过各种各样不公平的待遇,这时候很容易不开心、生气、怨恨、抱怨……一开始生起这些情绪的时候,叫做嗔恨心。然后一直都不愿意放下这个嗔恨心,坚持了很长时间,这叫做抱怨。
如何放下抱怨?如何不抱怨?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慈悲心、菩提心。嗔恨心、抱怨、怨恨等情绪会和慈悲心产生直接的冲突,经常有这些情绪的话,也会严重地影响菩提心的增长。
同事、同学或者亲戚朋友之间,不抱怨并不容易。那么如何不抱怨呢?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管理,需要用佛教的方法,否则我们很难做到。
首先要认识一下,自己的抱怨是怎样产生的。
当我们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遇到痛苦的时候,从来都不去想这个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其实产生这些痛苦的因缘当中,绝大多数来自于我们自己,而我们一贯的做法却是责怪他人,从来不考虑自己的问题。
这种做法是双重的愚昧。怎么讲呢?比如说这一世或者上一世当中,因为无明、愚昧,我们制造了杀盗淫妄等罪业,通过这些手段去对待其他人,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愚昧的。然后这个果今天成熟了,我们又不认为这是自己过去造业的果报,全盘推到别人头上,责怪别人。
因此,第一个愚昧是我们制造了因;第二个愚昧是果报成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自己过去造业的果报,却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这就是双重的愚昧。
我们平时要习惯或者适应,不要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要推到自己头上;不要责怪别人,要责怪自己。其实在生活中,比如说面临不公平的待遇等,从佛教或修行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是修忍辱、修安忍的机会。
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他故意从印度带了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的人。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到了西藏以后,所有人都对他恭恭敬敬,没有人让他生气,没有办法修忍辱,所以他就刻意带了一个这样的人。
当我们面对一个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要静下来思维:当下我不仅应该开心,而且还积累了很大的福报资粮。《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了:所有的烦恼当中,最严重的就是嗔恨心;所有的修行当中,最好的就是修忍辱。这是我们修忍辱的机会,机会来的时候就去修行,不要错过。
理论上,这些修法以及修法的原理我们都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我们跟不学佛的人一样,有嗔恨心、去抱怨,有些时候甚至还不如不学佛的人。很多人会困惑,为什么我懂得这些理论,但生活中还是做不到呢?就是因为我们修行的力度还不够。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嗔恨心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它非常容易发展,而且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但是我们在佛教里所学到的这些理论,只是理论而已,是字面上的一种理解。有些时候,这个理解对我们有帮助,但真正遇到问题时,还是不能解决。修行有一个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它的力量非常弱。
所以我们要去训练,在打坐的时候静下来修忍辱。首先把自己训练好,训练好了以后,面对的时候会非常顺利。
比如说,一个体育运动员要参加比赛,在此之前必须要训练、锻炼,训练好了以后再去比赛,这样子的话会很成功。修行也是一样的,把自己的内心训练好,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佛教的方法,非常顺利地解决。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网站视频《如何放下抱怨》
本文由小编根据视频摘录整理,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