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解义慧剑》讲记 第6课 返回

《解义慧剑》讲记 第6课

智慧之法 2021-08-27

下面我们来看二者具体的差别。

彼二之差异,

体因果用分,

似义无欺心,

如理取境生,

观现世对境,

遣除诸增益,

尽持分位义。

尽持分位义。

第一二句是总说。“彼二”,即观现世量和净现量。差别的分类是什么呢?本体、因、果和作用,从这四方面来讲它们的差别。

首先讲观现世量的本体、因和果。“似义无欺心”,是它的本体。“似义”是相似的意义,观现世量能够通达相似的意义,相似是相对净见量来讲,它的本体见到的是相似的意义。不管我们看到的瓶子、柱子再真实,也是相对于观现世量来讲的,观待于净见量来讲只是相似的意义,就不是真实义了,因为实相现相不符的缘故,所以它是“似义无欺心”。但是它是无欺的,在观现世量的范围中无欺惑的心识。无欺惑的、正确的心识叫做量。

似义的量在名言的观现世状态中是真实的。这个真实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我们的眼根、耳根等等没有毛病的情况下,能够抉择的都是观现世量,叫做“似义无欺”。这个“无欺心”在世俗谛中一定是无欺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必定要分清楚,一定要把是对是错,真实还是假立,有实无实都要分清,这是不能混淆的。这方面就是“似义无欺心”,就是它的本体。

“如理取境生”是它的因,这种观现世量是依靠什么因形成的呢?它是通过如理取境而生的。什么叫做如理取境?比如从他的眼根来讲,如理取境就是他的眼根没有毛病,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等等,他的意根也没有毛病,可以如实地抉择,这方面都属于如理取境。现量,就是如理取现量,没有受到什么其他的干扰;比量,就是如理的通过比量来取,没什么错误的问题,叫做“如理取境生”。它一定是在观现世量的范围中真实无误、如理取境而产生。这是它的因。

这方面排除了什么呢?简别了不如理取境,不如理取境在观现世量中叫做非量,不能叫做正量。如果不如理取境,在现量和比量中都不是真实的观现世量。观现世量也有正量和非量的差别,此处讲的是正量,一定是如理取境,简别了不如理取境。

它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是“观现世对境,遣除诸增益”,这样一种观现世量,对于它的观现世的对境,遣除增益。白色的就取白的,黄色的就取黄的,不会颠倒取。意识中的比量呢?也是遣除增益,是通过分别念的方式遣除增益。所以它一定要遣除增益而确定正确的意义,比确定无常,者它是黄的、白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去缘。这是它的作用。

“尽持分位义”,是它的果。“尽”是完全的意思,“分位”是不同场合的意思,完全的可以守持,没有错误的不同场合的意义完完全全都可以取。现量和比量的,比较明显的和隐蔽的,都可以把它安立为正确的标准。对于观现世量当中的现相都可以完完全全地守持,通过不同场合无误的去了知,产生相应于场合意义的心识,就是观现世量。

观现世量在名言中非常重要,一个智者观现世完完全全随顺于正量,所以观现世量在名言谛中,或者抉择名言法的时候非常有用。它虽然观待净见量来讲不究竟,但是在不究竟的场合中观待非量来讲还是正量。

下面是讲净见量。

广大之智慧,

缘如法性生,

不可思议境,

遣除诸增益,

具尽所智果。

具尽所智果。

它的本体是什么呢?本体是“广大之智慧”,它是广大的智慧,佛和菩萨,尤其是佛陀。菩萨也有净见量,毕竟大乘菩萨证悟了法性胜义谛,安住在无分别智之后,在出定位中就有这些。当然最究竟完美的就是佛陀了。他的智慧在入定位的时候见法性很深,出定的时候智慧很广大。因为出定的时候他要缘显现,所以净见量主要是属于名言量。真正来讲,真实的净见量是在后得之后,缘显现法的一种智慧。

瑜伽现量和净见量比较起来,瑜伽现量的范围宽一点,净见量的范围要窄一些。因为刚刚我们讲它是名言,是缘显现的,但是瑜伽现量不是,瑜伽现量是入定见无我,出定要见广大的法。真正严格地分析时,瑜伽现量比净见量要广。入定是不是净见呢?入定也可以是,因为它是净见量的因,所以勉强来讲可以算,但是真正来讲,净见量的本体还是广大的智慧,没有讲甚深的智慧。广大的智慧就是出定位之后,对于这些万法的显现了知得很清楚。它是净见量的本体。

“缘如法性生”是它的因。它的因就是“缘如法性”,“如法性”是什么呢?就是如所有的法性。因为万法分为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两种,如所有性是它的体性,净见量的因一定是无分别智,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如法性就是“缘如法性生”。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的见到万法的本性,不可能有净见量,这个净见量肯定是圣者的智慧。

谁有缘如法性的智慧呢?凡夫人没有。严格来讲小乘也没有,观待凡夫来讲他也有缘法无我,算是一部分的法性,但没有真实的无分别智。在很多论典中讲,小乘的无我智慧不能算是真实的无分别智,只有大乘以上的菩萨才有无分别智慧。

“缘如法性生”就是如所有的法性,它在入定的时候,安住(缘)如所有的法性之后,“生”就是后得,在出定位之后,产生了净见量,入定智慧就是它的因。

它的作用是“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凡夫人的对境是可思可议的,净见量的作用是可以了知不可思议的对境,对于不可思议的对境“遣除诸增益”。

在有些经典中讲,比如在一个汽车轮胎大的范围当中,我们看到里面的众生的数量很少,有时就是看到几只蚂蚁、虫子在里面,可以看到的很少。但是如果是具有净见量的人(当然中间还有入于禅定的人,或者小乘罗汉,这些我们直接跳过去,直接说菩萨来看)一个证悟了法性的菩萨出定之后,他在一个车轮的范围中可以看到无量的众生、很多的刹土等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境,遣除诸增益”,完全是现量照见,可以遣除诸增益。

我们就不行。就像刚刚讲的人眼和天眼的差别,净见量就是天眼,可以看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不到的他们可以看到。菩萨给我们说这些,我们认为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的事情。真实来讲,遣除了这些障碍,然后现见了实相之后,现量照见不可思议的境界。既可以照见他的,也可以照见我们的,我们心识面前种种的境界他可以照见,他也可以照见自己的境界。

这方面是它的作用,净见量的作用是非常超胜的。

如果依靠净见量来安立一切万法都是清净的,一切水都是玛玛格佛母,一切众生都是佛、本尊,分别念是智慧,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确信,只不过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而已,如果我们真正的达到那种状态,我们也能见到。我们要相信佛的智慧,依净见为量。真正的净见量是一个不错乱的心识,它是一种净见,正确的智慧。

对众生来讲,我们使用净见量的时候,不是我们有净见量,而是借用佛菩萨的清净所见,依靠他们的境界作为抉择万法实相的根据。有些人问净见量到底是不是佛智?这要分情况,对我们而言,净见量就是一个推理的根据,我们依靠净见为量就会得到万法清净的结果。对于佛菩萨来讲,他们有没有净见量呢?从这个标准来讲,没有,因为他们现量见到清净了。但是依靠他们的所见清净作为标准,这种智慧可以说佛菩萨当然有净见量了。关键来讲,安立净见量是对我们还是佛菩萨安立的?按照我们的标准,从依靠佛菩萨的净见为根据来抉择万法的清净侧面来讲,就是对我们来讲的,佛菩萨不需要推理推出净见量,这是没有的。但是对佛菩萨本身来讲,当然是有的。

果是“具尽所智果”。通过净见量产生什么果?因为他通过遣除增益之后,修行还在不断的增上,所以这是作用,最究竟的果就是得到最圆满的尽所有智。严格来讲尽所有智只有佛才有,如果从不严格的角度来讲,比如《宝性论》讲僧宝的时候,菩萨在入定位中有如所有智,出定位中有尽所有智,这是从不圆满的侧面来讲的,或者从分开的角度来讲。如果是从佛的角度来讲,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是圆满的,而且是不分的,不像菩萨入定的时候有如所有智,没有尽所有智,出定的时候有尽所有智,没有如所有智。佛陀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都是圆满的,同时一味具足的。

如所有智是缘诸法的法性,尽所有智就是缘诸法的显现。对于诸法的显现完完全全无欺的了知,就像佛陀是遍智,了知一切最微细的因果,这就是尽所有智的功能。净见量的果就是最后成就尽所有智。

子二、胜义量

胜义有二种,

相似真实理,

能量观胜义,

彼量亦成二。

所谓的胜义量也分了两种,一个是相似的,一个是真实的。“能量观胜义”,所量是它的本性,能量是通过能衡量的胜义量观胜义谛。“彼量亦成二”,因为观察相似和真实的胜义谛,比量也变成了两种,“二”,就是两种胜义谛,一个相似,一个真实,它的量也分成相似和真实的量两种。

刚刚我们讲到了,胜义名称里包含了空性的意思,所以一讲胜义量肯定是指空性,这方面我们不要忘记。什么是相似胜义谛、真实胜义谛呢?比如我们缘显现法,我们面前呈现的所有显现法,不管是我们的眼识,还是意识面前的概念,都叫显现。这些显现法的本性正在显现的同时无实有,我们就抉择到它的空性了。一切万法空性或者无实有,都是离一多故或者缘起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当我们破掉显现得到空性见解的时候,就有了对于胜义的认知。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胜义空性是存在的,叫做相似胜义谛,只破了有边,而安住在空边。这方面比较相合于自续派的观点,自续派着重抉择的是相似胜义谛的观点。分开二谛之后世俗有胜义无。世俗谛是有的,胜义谛是没有的,得到一个胜义没有的结论,再得到一个空性见,然后缘空性不断去修不断去观察,这方面就是分别念的对境,属于相似的胜义谛。

真实的胜义谛是什么?不单单要破有,而且要破空,现空二者都要破掉,空是为了打破显现的执著,把显现的执著打破之后空性的执著也要打破,最后显空二者都不执著,远离四边八戏的时候,这种胜义谛叫做真实胜义谛。什么都不缘,连空性本身也不缘,真实的离四边,大空性本身也是空性的,任何法都不执著、不缘的状态叫做真实胜义谛。

真实胜义谛相应抉择的是什么呢?抉择的是菩萨入定智,这时所有的分别念都泯灭了。有分别念入不了根本慧定,菩萨入根本慧定没有分别念。相应于完全超越分别念的状态,破一切,连空性也破,叫做真实胜义。它相应于入定智。应成派的观点主要是抉择离戏的大空性,离开一切戏论。

而相似胜义谛主要是自续派抉择出定位。在菩萨出定的时候有显现,显现就是世俗有,然后胜义中是空性的,这方面是分别念可以抉择的,出定位本身也是有分别心的,它是相应于有分别心抉择单空。

以上叫做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一个是相应菩萨离戏的根本慧定,一个是相应出定;一个是分别念的对境,一个是无分别识的对境。

因为这两种,“能量观胜义,彼量亦成二”,所以变成了比量推理的时候,一个叫自续派的推理,一个是应成派的推理。一个是相似的,相应于相似胜义谛,一个是真实的,两方面我们都需要了解。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观点在学中观的时候讲的比较多一点。

癸二、摄义

摄义就把前面的内容做一个归摄。

依前而入后,

犹如患目愈,

正量明目净,

现见净等义。

什么叫“依前而入后”呢?我们在抉择量的时候,不管是现量还是比量,或者观现世量、净见量、胜义量等等,如果要趣入究竟实相,我们现在的心太粗大了,离实相差得太远了,必须要通过这些量次第次第趣入。

首先要用观现世量,这是学因明的必要性。因明主要是观现世量,首先要通过观现世量确定世俗谛中哪些是真实有的,哪些是假立的,一定要把真世俗和假世俗分清楚,比如恒常、虚假的概念、名称……哪些是自相,哪些是总相,全部分得很清楚,完完全全做一次梳理,不符合世俗谛的就舍弃了。这时就确定了真实世俗谛是怎么样的情况。其实真实的世俗谛通过观现世量抉择了之后,已经可以得到无常、不净方面的观点了。

有了观现世量之后,就可以趣入单空当中,这时就可以“依前而入后”,把一切名言谛中的法通过单空去抉择它是无自性的。抉择完无自性之后,再抉择离戏空,也就是单空也不存在,所有名言的显现法没有任何所缘。然后在大空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出净见量的光明、如来藏的观点,这时候圆满的法界实相就有了。

所以“依前而入后”,即依靠前前粗大的进入到比较微细的,通过世俗谛趣入到胜义谛中,叫做依前而入后。

我们学这些量到底干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分别心有次第可循,有一个途径可入到实相当中去。而不是说有这么大的宝山,找不到路,上不去,拿不到东西。佛法的究竟实相很殊胜,佛陀不会说我这个状态很舒服,就是不告诉你怎么进,不会这样的。佛陀说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具有像我一样的实相,讲完之后佛陀对他的弟子说你应该这样这样次第次第的去做,就能达到我的状态。通过一步步地观现世量、单空、胜义空,然后到了净见量、如来藏,慢慢就可以进去了。

通过前而入后,“犹如患目愈”,“患目”就是把白海螺看成黄色有眼病的眼根,你的病不治好,看到的对境永远都是黄色的,看不到真实的。就像治疗你的眼疾一样,次第地治疗,逐渐地服药,通过服药的力度,或者药效的发挥,你的病越来越轻了,慢慢黄色就开始淡了,没有那么强烈,开始复原它的真实性。最后眼病完全治愈的时候,虽然还是那个海螺放在那儿,你看到的就是白色的海螺。这像治疗有病的眼睛一样,“犹如患目愈”。

“正量明目净”,我们通过正量的明目也可以逐渐的清净,当我们的正量明目逐渐清净之后,“现见净等义”,我们完完全全可以通过无分别智慧见到等净无二最殊胜的实相意义。这就是摄义,把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的必要性讲得很清楚。

壬三、除诤 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癸一、总说 分三:一、除不容有之诤;二、除不成立之诤;三、除无必要之诤

“不容有”是什么呢?二量没有正量和非量的差别。我们要遣除这个诤论。(差别)肯定有,没有就会出大问题。

子一、除不容有之诤

无分别分别,

二月梦绳蛇,

有错未错分,

故成量非量。

正量和非量一定是有的,不是不容有,对方说正量和非量是没有的,就是没有正量和非量的差别,而我们说一定有。因为无分别和分别,见到二月、梦、绳蛇等例子,通过有错和没有错乱的分别,“故成量非量”。

这个量非量一定有,因为我们无分别识和有分别识,分别都有见到外境有错乱和无错乱的差别。无分别识可以看到无错乱的,比如天空就一个月亮,我看到一个月亮,这是无错乱的。有时候我看到了两个月亮。古代散光眼可能比较少,所以在很多的例子当中都是说,一挤眼睛会把一个月亮看成两个月亮。现在根本不用,很多人都有散光眼,只要把眼镜摘了就会无勤作地看到不只两个月亮,有一串月亮。散光眼可以把一个看成两个,两个看成很多个,这是一种错乱,眼睛有毛病的自然能看到很多。虽然是无分别的识,但是也可以在无分别识中看到很多月亮。怎么可能有两个月亮甚至一串月亮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就错乱了。

还有把绳子执著为蛇。当然看到的时候,如果你当时没有执著它,在眼识面前浮现的也算是一种错乱的无分别。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是把绳子执著为蛇,这就是一种错乱的有分别。如果你把绳子执著为绳子就是不错乱的有分别。梦、二月也是一样的,也有有分别和无分别的差异。

既然我们把这样的例子分为有错无错,那么当然要分量非量了。不能说你看到一个月亮是对的,两个月亮也是对的;或者你把绳看成蛇是对的,把绳子看成绳子也是对的,这样在名言谛中做取舍就混乱了。

大家就要分别,因为从来只有一个月亮,你看两个月亮就是错的,应该治病,你要吃药。这时大家就可以分一个对错。名言当中当然要分对错,看一个月亮是正量,看两个月亮是非量,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没有正量、非量就是错的。

下面讲如果没有的过患。

若无量非量,

误妄无误真,

永不可分故,

宗派不容有。

我们在颂词结束的时候也提到过,如果没有量和非量,不存在区别,“误妄”和“无误”的真实永不可分。哪些是错误的,哪些不是错误的,永远不可分了,在世俗就错乱了。世间没有正确与否,世间就乱套了。守法、不守法的人,有道德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人,看到对的、错的全都错误了,这是不对的。而且宗派不容有,外道的邪宗和内道的宗派,在宗派当中不断往上走的宗派越来越高,这些也没有了。根本分不出来哪些真实,哪些不真实。所以说正量和非量在讲世俗的时候一定要分的,这方面不容有的诤论可以遣除。

子二、除不成立之诤

“不成立之诤”,有是有,但是不成立。因为胜义谛中是不成立的缘故,所以他认为其实量和非量是不成立的。

真性中析已,

现量及比量,

非量如何立,

如是之戏论,

皆成体性空,

故离诸戏论,

如火之热性,

住名言戏论。

有些人说胜义中分析的时候,现量和比量不成立,所以安立这样的量没有用,这就是混淆了二谛。我们分析说“真性中析已”,在真实的胜义谛中分析的时候,不管是现量、比量,还是非量如何确定都是戏论,在胜义谛当中怎么安立肯定都是错的。不管怎么说我这是观现世量,或者说我是净见量,总之在胜义谛中说这些存在都是属于戏论。因为他在抉择空性的时候,破除了分别念的执著,所以分别心在胜义中安立都不对。“如是之戏论,皆成体性空”,都是体性本空的,在胜义谛当中就是这样的,“故离诸戏论”。

“如火之热性,住名言戏论”,麦彭仁波切曾经讲过,胜义不成立不等于名言不成立,不能把二谛搞混淆了。所以名言当中成立的不一定在胜义中成立,胜义当中不成立不一定在名言当中不成立。所以胜义当中不成立,这是从胜义谛,在名言谛当中我们要用到二量,正确与否要用,这时候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不可分一样“住名言戏论”,这些离戏论的本性是住于名言戏论当中的,即离戏住于名言戏论二者是不分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空性住在杯子当中,并不是一个人住在房间里面那样,这是相似的理解,意思就是像杯子和杯子的空性不可分一样,火和火的热性也不可分,有火的地方一定有火的热性。没有量的这种离戏的自性住于名言戏论,就是住于现量和比量当中,所以名言谛中现量和比量是有的,住于名言戏论当中,就像有火就一定有火的热一样,如果有离戏肯定有它的戏论,如果胜义当中没有二量,名言当中一定有它的二量,因为二者是不分的,就像有火就有火的热一样,火的热和火不可分。不可能只有火没有热量,或者只有火的热量没有火,这些都不存在的,只要有火的地方,热性一定是随之存在的。这个地方也是说明名言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也是这样的,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离开了名言谛的胜义谛。

胜义谛当中没有二量,正量和非量都没有,都是离戏的。但是在世俗中它的二量,现量和比量,或者正量和非量一定是有的。所以如热性住于火中一样,它是住于名言戏论中。

是故现与空,

无离住万法,

方便方便生,

遮一另不证。

所以显现与空性无离住于万法的体性中,现空不离,离开了显现没有空性,离开了空性也没有显现,现空无二的方式住于万法的体性,万法的体性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圣者证悟了之后,现空一味;如果没有证悟,佛陀给我们分开讲,万法的世俗体性是这个,万法的胜义体性是那个。所以无离住于万法的本性当中。

“方便方便生”,显现和空性之间是方便和方便生,一个是方便,通过世俗的显现可以有方便生。“遮一另不证”,如果你把方便遮住了,哪里有方便生呢?如果你把显现遮破了,哪里有显现的空性呢?所以如果我们要承认空性,一定要承认它的显现;如果我们承认空性存在,一定要承认显现存在。因为现和空二者之间是方便方便生的关系,缺一不可。

如果你说没有显现,那就没有空性。当然在究竟胜义当中,显现遮破了空性也没有了,连显现也不缘,空性也不缘。但是从抉择理的时候来讲,如果没有显现就没有显现的空,没有柱子就没有柱子空,没有瓶子就没有瓶子空,没有大象就没有大象空,没有万法就没有万法空。暂时来讲有万法就有万法空,二者是无离无合,究竟来讲没有万法也就没有万法空,连空性也远离了,这是究竟的观点,必须要这样安住。

所以“遮一另不证”,胜义当中不成立,名言当中成立的。不成立之诤就是从这方面遣除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