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我承认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但现在心怎么不存在呢? 返回

我承认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但现在心怎么不存在呢?

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结论篇:空性观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诸法无我



现实中的这个“我”,佛教也是承认的,但用智慧去剖析,它又确实不存在。大多数人认为“我”就是现在的我,这只是未经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去观察的话,身体是“我”?语言是“我”?还是心是“我”?

如果说身体是“我”,那身体和“我”是一体还是他体?

若是一体,那么身体残缺的人,比如没手、没脚、没眼睛,是不是他的“我”也缺了一块?肯定谁也不承认。

如果二者是他体,那除了身体,还应该有一个“我”,可这怎么找也找不到。

“我”跟心、语言的关系,用同样的推理也可以了知。

或者,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

如果“我”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那么四大元素合起来是“我”,还是分开来是“我”?如果分开来是“我”,那地大、火大等每一个元素就都成了“我”,如此一来,不小心吐个口水,“我”也会少了一块……

这样观察就会明白,所谓的“我”,只是身体、语言、心识假合的一个东西。就像这个茶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除此之外,实有的茶杯根本不存在。

所以,佛教说无我,并不是不承认“我”的显现,而是不承认“我”的真实。


——节选自《佛法与当代社会》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To be continued







万法皆空



佛教的不共殊胜之处,在于慈悲和智慧

慈悲是平等爱护一切众生,那么,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是佛陀宣说了最殊胜的空性法门。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由于没学过空性法门,对感情、财物、房屋、地位、名声、权势等虚妄的东西,有强烈的实执,始终被执著束缚着,从而产生各种苦恼。

萨绕哈巴尊者曾言:“贪执纵如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也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实执。

如今不少人受到一点点打击,就选择自杀,其实在佛教徒看来,这是没有必要的,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缘生则聚,缘灭则散,这些完全是正常现象。

前不久我去玉树赈灾,那里99%的人信仰佛教,所以在面对这场灾难时,心态跟汶川地震的受难者完全不同。当时全国各地去了很多心理咨询专家,但这些专家却找不到帮助对象,因为当地人都不需要安慰,他们懂得一切万法皆为无常,遇到天灾人祸也是业力所致。

因此,有信仰的佛教徒,平时对好的方面考虑过,对不好的方面,诸如死亡、生病、衰老、破产等,也已深思熟虑过,故而在灾难面前,他们显得异常勇敢、坚强。

由此可见,心理的调节,远远胜过药物的治疗。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算身体遭遇再大的不幸,自己也很容易调整过来。


——节选自2010年6月25日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经智慧观察 


 

佛教的智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一部分是观察现象背后的本质,当然后者更重要。

比如我手里这个话筒,它的结构和作用是什么样,佛教对此也认可,但它的本体到底如何,佛教则更关心。

或者,还可以对当下这颗心进行观察:过去的心已灭,不可得;未来的心还没产生,不可得;现在的心没有本体,也不可得。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也许有人会想:“怎么不可得了?我正在起心动念的,不就是这个心吗?”

其实,这只是现象而已。佛教说的“不可得”,并没有否定这种现象,而是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分析心的本体是空性。


还有些人可能认为:“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我承认,但现在心怎么会不存在呢?”

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假设所谓的“现在”是一秒钟,而这一秒可分成一万份,那现在心在哪一份上面?如果说确实在其中一份上面,这万分之一秒还可以再分……一直这样分下去,最后这颗心到底在哪里呢?恐怕任何科学家也找不到。

如此剖析,我们就会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内在的一切起心动念也是空性。这种观察方法非常科学,不需要依靠仪器和实验室,通过智慧完全可以抉择。


总之,佛教的智慧,不但包含世间智慧,也有出世间智慧。这种智慧非常久远,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前,不像物理学等知识只是近代才出现的。所以,希望大家有机会应该了解一下。


——节选自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To be continued







/ 本话题尚未圆满

     明天请继续关注 /        

                  



图片来源 / Liu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