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教言论》第九课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识别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辛四、不放逸。
1、放逸者法相(颂词1-3)。
2、如何谨慎做事(颂词4-7)。
3、谨慎之善果(颂词8)。
辛五、正直。
1、正直者与狡诈者之果报(颂词9-10)。
2、狡诈者法相(颂词11-12)。
3、与直士或狡者交往之果对比(13-14)。
4、正直者之超胜功德(15-16)。
辛四、不放逸。
一、放逸者法相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
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1、【释义】有些人并未证悟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显现上如梦如幻、如阳焰、如乾闼婆城,可是他身语一点也不约束,好像已经通达了最高境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定会受到众人的呵斥与责备,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2、【成就者与放逸者之别】
1)真正证悟了空性,通达万法无有任何自性,如汉传佛教的金山活佛、济公和尚,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师、萨绕哈巴等大成就者,了知地狱和清净刹土一样、不净粪和美味佳肴无别,行为上无有约束也可以。
2)不到真正空净的地步,胡说大话是要感果报的。《恒河大手印》中吃牛肉的禅师口中说“吃就是不吃”,但心中不空,转生为牛。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
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
【释义】由于时间上没有掌握,或是环境上没有掌握,而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患,都是心没有调整好,没有用智慧观察,全部是放逸所导致的。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
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释义】由于时间上没有掌握,或是环境上没有掌握,而违背时境正量的种种过患,都是心没有调整好,没有用智慧观察,全部是放逸所导致的。
二、如何谨慎做事。
1、走中道。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
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1)【释义】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成功。所以平时一定要谨慎护持身口意的诸般威仪,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2)【公案】木匠梓庆在“忘我”境界中完成鬼斧神工,说明做事情不成功,大多数是我执太重所致。
2、依定准。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
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
【释义】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一定标准,即:无欺的如来圣教、具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这三个条件不可缺少。
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
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1)【释义】除了如来教言、善知识开示、自己的清净心外,其他人所说的话绝对没有可信之处。
2)【分别染之相】
▶ 愚昧无知的亲人。
▶ 世间人以分别念编撰的书籍、宣传。
3、事前筹划。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
事前细致作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1)【释义】对未来所做之事一定要谨慎筹划、精心安排,千万不要草率决定,要方方面面观察,考虑操作过程中若出现不利因素应如何面对,一项一项在心里好好盘算,一旦做出了决定,自己则应全身心投入。如此一来,纵使事情失败,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2)【大德教言】观音上师说,现在全世界的离婚率特别高,草率结婚又轻易离婚,致使孩子像孤儿一样非常可怜,这都是没有观察而引起的。
三、谨慎之善果。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之月影,
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1)【释义】皎洁的月影,会在平静的海面上映现。同样,无有后悔的悦意之情,是在行事谨慎小心的因缘中产生。
2)【理证】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生活很单纯、很快乐,这种快乐无法用语言言表,这应该是不放逸的结果。
3)【公案】两比丘散乱闲聊,分别时互道“慎勿放逸”而被魔鬼认识到是说了甚深佛法。
辛五、正直。
一、正直者与狡诈者之果报。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
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1)【释义】不偏不倚、公平正直的行为能令人趋往天人之道,而虚伪狡诈的行为则是邪魔之道。趋入天道之人,不论是获得解脱还是人天福报都唾手可得。而趋入魔道之人,只会越来越堕于黑暗,感受无尽的痛苦。
2)【正直者之范例】
▶ 包公
▶ 海瑞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
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1)【释义】在郑重取舍苦乐的过程中,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才是正直的人。而狡诈者只是一味地想着自己。
2)【正反宣说如理取舍之必要】
▶ 正面宣说:一定要了解,自己如何取舍苦乐,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因此,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推己及人。《入行论》第八品中也有这样的窍诀。
▶ 反面宣说:有些人从小没有受过这种教育,做的一些事情非常可怕。十几岁的孩子能干出杀人抢劫的事。
二、狡诈者法相。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法相1】对贤者从来不会赞叹。
【法相2】对劣者也不批评谴责。
【法相3】不管对自己有什么样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也不知道报恩。
【法相4】完全漠视别人对自己的一番好意。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法相5】对以前所做之事不作任何分析,错了没有忏悔,对了也没有总结。
【法相6】现在做的到底如法还是不如法,从来也不辨别观察。
三、与直士或狡者交往之果对比。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己事尚有利,
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1)【摄义】宁可与正直者结下仇怨,也千万不要与狡诈者结为亲友。
2)【与直士交往之果】正直的人即使处于敌对关系,也不会无端毁谤,彼此间还有修复的机会。
3)【与狡者交往之果】狡诈者在对他有利的时候可能会帮助你,但是若触犯到他的利益,他绝对不会帮你,甚至会恩将仇报加害你。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
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1)【释义】正直者以正行来尽力护持他人,与朋友之间的情深义长犹如江河一样绵绵不断。而狡诈者交友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虽然暂时予以慈爱,但最终会成怨仇。
2)【明辨直士与狡者】
▶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应观察对方是狡诈者还是正直者。
▶ 每个人也应该自己过秤,观察自己是坏人还是好人。
四、正直者之超胜功德。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
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功德1】护法诸天加以保护。
【功德2】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能往生清净刹土。
【功德3】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非常稳妥。
【功德4】即使当统治世界的国王,也完全可以胜任。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
清净世规之精要,勿须饶舌赞叹之。
【摄义】正直在一切功德中最为殊胜,是清净世规的醍醐精要,不必饶舌赞叹。
▶ 出世间:出家人的团体中,若有人做什么都非常正直,人人都会佩服他。
▶ 世间:在社会团体中,如果某个领导特别正直,不管处理任何事情,不会偏右,也不会偏左,那大家会对他非常恭敬。
1、证悟空性不是嘴上功夫,若真正通达了空性,行为上必定有折服人的奇特之处,但若没有,光是口头上会说“一切都是空,行善造恶都一样。”是很可怕的,肯定会受到大家的谴责,这也是放逸所导致。
2、出离心不是性格孤僻,出离心和性格孤僻千万不要搞错,格格不入,不合群是性格问题,不是出离心。真正生起了出离心,厌倦散乱的城市,愿意呆在寂静的地方潜心修持佛法,出离轮回,一定要分清楚!
3、记住修行三要件:无欺的如来圣教、具相善知识的教导,还有自己的清净心。
切记:弘法利生的事业,不可以自己的分别念来做主!
4、正直非口直,有些人认为自己性格很直,总爱说别人过失,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在郑重取舍苦乐的过程中,自己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自己要快乐、不要痛苦,喜欢吃好的、睡好的,想获得快乐、名声、地位,那别人也是一模一样,自己理应体谅别人、理解别人,这样才是正直的人。
【阳焰】
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大乘十喻之一。【《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乾达婆城】
又作揵闼婆城、健达缚城、巘达缚城。略作婆城、干达城、干城。意译寻香城。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自性】
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斋戒】
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教证】
所谓教证,就是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记 KB. SDJ 译讲】
【相续】
“相续”就是相续不断的意思,即连续不断。很多时候“相续”主要是指我们的心识,即心相续。心识是前前的因生受后后的果,它是没有中断的,乃至我们没有出离轮回之前,心一定是会相续下去,连续不断的。【智诚堪布《般若摄颂》辅导】
【喇嘛】
喇嘛,为藏语 bla-ma 之汉语音译,本为 bla(上)与 ma(人)之复合词,意指上德之人。相当于梵语 guru(古鲁、咕噜),意即师匠、师范,为古代印度人或一般修行者对其师之尊称。【《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醍醐】
梵语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往期 · 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