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能断 031:安忍不要“口惠而实不至”(十四品)
往昔佛陀修安忍时,别人用刀割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学佛陀教法的人,也应该像佛陀一样,正如《入行论》所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但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不要说用刀子割他身体,就算稍微碰了一下,他也立即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尽管每天的发心偈念的好听,但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
——索达吉堪布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之十四
安忍不要“口惠而实不至”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告诉须菩提:“我还回忆过去做过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在那些时候,我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过佛陀的广传——《白莲花论》,每次讲到佛陀因地修安忍——对怨敌的安忍、修法的安忍、舍弃身体生命的安忍,经常在课堂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条件同步翻译,有时候上师哭了很长时间,汉族僧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第二天早上我翻译了,大家才知道上师哭的原因。
佛陀在因地时当过很多世的仙人,仙人的名字都叫忍辱,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对前面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歌利王的公案与此处忍辱仙人的公案是不是一个呢?汉地有些法师认为是一个。但如果分开的话,歌利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与具诤国王时代的忍辱仙人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公案,只不过故事情节大致相同而已。
《贤愚经》中记载:印度鹿野苑有位具诤国王,性情野蛮粗暴。一次他带王妃、仆女一起去打猎,因感疲倦就到林中休息,王妃们继续游玩。在一个寂静的花丛中,她们看到一位仙人,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供养仙人鲜花、水果,在他面前恭敬祈祷,仙人也给她们传授了殊胜的妙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生起嗔恨心,开始持剑四处找寻,最终在林中见她们和一个男人在一起。
他面露凶色地问仙人:“在此无人之处,你单独与女人说话是什么道理?”
仙人回答:“我在为她们传授解脱的甘露妙法,未做任何非理之事。”
国王蔑视地说:“你是否已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
“没有。”
“既然没有这些境界,凭什么敢与女人在一起?你到底有什么境界?”
“我有不害众生的安忍境界。”
“你真能安忍吗?”
“能。”
国王挥剑砍下仙人的两只手,问:“你现在还能不能忍?”
仙人答:“能。”
国王又割下仙人的脚、耳朵、鼻子,仙人皆安然受之。
这时仙人的五百眷属以神通从空中飞来,天人也降下冰雹灾害惩罚国王,见此,国王生起极大的恐怖与后悔,马上在仙人面前忏悔。
眷属们问仙人有无后悔之心,他回答说:“我没有丝毫后悔,若我所言真实,愿我身体恢复如初,否则不要恢复。”言毕,以谛实语的加持力,仙人身体果然恢复如前。
同时他发愿道:“今天国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愿我成佛之后,用智慧的宝剑,斩断他的无明烦恼。”当时的具诤国王,即为后来之憍陈如尊者。
在这里,鸠摩罗什翻译的是“又念过去”,“又”字也说明了两个公案是不同的,但这个问题,在汉地的部分讲义中,分析得不是很明显。
现在讲《金刚经》的人不少,但真正讲明白的,似乎不是特别多,甚至有些人宣说的内容,好像和原文没有什么关系。相比之下,过去的大成就者,如六祖、憨山大师,虽然在文字上表达得不多,也没有广泛引用其他内容,但用一两句话,就能如实地道出《金刚经》本义,这是大成就者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过去做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每一世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比如说,一地菩萨是布施度圆满,讲布施度时,要从布施的角度说怎样远离四相;三地菩萨是安忍度圆满,讲安忍度时,要从安忍的角度说怎样远离四相。详细解释的话,每一个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在这里不广说。
总之,佛陀是忍辱仙人时早就远离四相了,要不然一定会生嗔恨心的。
往昔佛陀修安忍时,别人用刀割他的身体,他都不生嗔恨心,我们学佛陀教法的人,也应该像佛陀一样,正如《入行论》所说:“往昔如来如何发心,我也如是发心。”但这一点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不要说用刀子割他身体,就算稍微碰了一下,他也立即暴跳如雷、破口大骂,尽管每天的发心偈念的好听,但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