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220.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220.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4-01

“破暂时缚解”分三:一、破轮回之本体 —— 观缚解品;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其中第一部分已经宣讲完毕,今天开始讲第二部分“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

十七  观业品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业之安立;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

子一(业之安立)分四: 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


丑二(宣说二种业):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者佛陀说业有两种:思业和思生业。这些业的差别之相,在其他经论中又有种种分别之说。


趋入真如法性的大圣者——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将业归纳为两种——思业与思生业。


我们学《俱舍论》时讲过什么是思业和思所作业。


思业, 是指与意识相应并能起动对境身语现行的心所,因此属于意业;思生业也叫思所作业,是指身业和语业,之所以叫思生业,是因为它们皆由思维所引发。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关于业的类别、法相、业与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其他有关经论,比如 《俱舍论》《百业经》 《三世因果差别经》当中有明确宣说,大家可以参阅。后面也会进行详述。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十、观燃可燃品


十一、观本际品


十二、观苦品


十三、观行品


十四、观和合品


197

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


198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199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200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


201

离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诸法则得成。


202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203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204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205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206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207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208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209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


210 

 若众生往来,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


211 

  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212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213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214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215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


216

  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217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218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


219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