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初转法轮日 | “离苦得乐”的道理,是您教给我的
■ 藏历
六月//
初四◄
佛陀初转法轮日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证悟后,他找到曾经跟随他的五个随从,在“鹿野苑”为他们讲法,这即是佛陀“初转法轮”。
佛陀正是为了解脱人生痛苦而出家求索解脱之道,修行人想要超越轮回,获得长久的安乐,就要从知“苦”开始。
知“苦”才能离苦
作为修行人,如果不能体会到轮回是苦,就不会有出离心,不会考虑更长远的问题,也不会有走解脱道的想法;同时,也没有办法修慈悲心。只有知道众生很痛苦,才能修慈悲心。如果众生都没有痛苦,怎么去修慈悲心?比如说,四无量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悲无量心,也即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心。如果觉得众生没有痛苦,那还远离什么痛苦?所以,如果不了知世界是痛苦的,就不能生起慈悲心,也没有办法发菩提心了。
另外,如果没有痛苦的观念,一直都认为生活是幸福的,明天的路是很光明的,当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就会遭受沉重的打击,甚至精神崩溃。
明“苦”才懂面对
佛教讲了三种痛苦:苦苦、变苦和行苦。
苦苦
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当中。
变苦
变苦。这种苦开始不是很明显,但后来可以变成痛苦。譬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感觉身心舒畅;一旦面临分手,就会黯然神伤。如果当初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快乐,分手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所以快乐和痛苦在此是成正比的。
行苦
行苦。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他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
离“苦”即是解脱
现实生活中的幸福,都不能脱离变苦与行苦的范畴。我们千万不要沉迷在变苦、行苦等短暂的幸福当中,因为这些都是靠不住的。如果不能看清真相,就会导致苦苦。幸福越大,失去幸福时候的痛苦就越大。在面对幸福与痛苦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观念。我们要把内心训练成面对痛苦不太脆弱、面对幸福也不太狂妄,却并非冷漠麻木、一潭死水,而是灵动鲜活、慈爱满盈的程度,这样才能走上解脱道。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绿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莲师诞辰日 | 一位父亲跨越时空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