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法见解上,要依法不依人
在佛法见解上
要依法不依人
撰写《集量论》等许多因明论著的陈那大师,是印度非常著名的论师。他依止的第一位上师,秉持犊子部的见解。犊子部虽然也属于佛教,但却是佛教声闻十八部里见解最低劣的,与外道的见解十分相似——承认不可思议的自我存在。陈那大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上师承认不可思议的自我,就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反而故意做出一些行为来表示对上师观点的不苟同。
他白天打开所有的窗户,四处寻找“自我”;晚上也在四周堆上木材点燃火,并脱光衣服坐在中间,然后虚张声势地假装观察自己的身体上有无自我。他的上师闻讯赶来,便问他在干什么,他装模作样地故意回答说:师父呀!我太愚蠢了!根本发现不了您所讲的自我!我想是否被衣服遮盖了,所以脱衣服寻找不可思议的自我。
上师闻言,生气地说:你竟敢讽刺我的见解,不许住在此处!陈那大师只好顶礼而辞。
撰写了《释量论》等七部因明论著的法称大师曾向陈那大师的一位著名门徒学习《集量论》。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对《集量论》的理解相当于他的这位师父;听第二遍的时候,理解程度与陈那大师相仿;听第三遍的时候,便发现师父的观点有误,继而告知师父,使师父日渐意识到自己见解的不足,故开明地允许法称论师推翻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撰写《集量论》解释,所以在《释量论》中,可以看到法称论师针对师父观点的辩驳,这些都是依法不依人的生动事例。
令人钦佩的是,这些上师绝大多数是心胸开阔的标准善知识,他们不但没有因为弟子的叛逆而不高兴,反而允许弟子驳斥自己的论典,从而澄清了自己论典中的错误,以免误人子弟。历史上的众多高僧大德以他们的行为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明确地告诉后人,在佛法见解上,要依法不依人。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这就是跟依法不依人同样的道理。
这就捎带出一个问题:我们的上师们也是人。显宗密宗都强调,学佛离不开善知识,尤其是密法,更是非常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既然依法不依人,是不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凡是以人的身份出现的所有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呢?
不是,论典的意思是指,讲法者的身份并不重要,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名气、福报,只要口里说出来的是正法,就可以执行;如果讲法者所强调的内容违背了大乘佛法,即便他名声盖世、如日中天,也一概不能接受。
那么,如果自己的上师说的法、他的要求或者教诲与佛法有很明显的冲突,我们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呢?从密法的角度来说,弟子是不能违背金刚上师教言的。这与依法不依人的标准是否有冲突呢?
有些人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先不观察而盲目依止上师,最后发现上师的行为有问题,尤其是有违背大乘佛法的地方——以自私自利为基础,让弟子做很多不如法的世间法等等时,我们做还是不做呢?
密法要求我们,在没有依止金刚上师前,一定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观察,看对方是否具备金刚上师的标准。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是不允许依止上师的。
关于金刚上师的标准,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等论典里讲得很清楚。但末法时代要找一个所有的条件都具备的上师,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找不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只要对方能具备绝大多数的条件,尤其是最重要的条件,就已经很不错了。在依止之后,就应该把上师当成佛来看待。
依止是什么意思呢?在小乘戒律里,依止上师只需一个简单的仪式,上师念诵三遍仪轨,就成为自己的依止上师,从此以后就要跟着这位上师学习。但密法强调,只要对方给自己灌了顶,或者是宣讲了密法的续部、窍诀和修法,那就是自己的金刚上师或根本上师,不再需要其它仪式,这叫作依止。在依止上师后,无论发现再大的问题,心里都不能对上师有侮辱、嗔恨之心,这也是密法的要求。具体详情,可见《事师五十颂》与《功德藏》等论著。
可现在学密的很多人,却两个要求都没有做到。首先是根本没有观察上师就盲目地接受灌顶、接受密法窍诀等等;其次是在依止上师后,一旦发现上师稍微有一点问题,立即就对上师,甚至对整个佛法退失信心,甚而生起邪见。
还有一种现象也会影响很多人的信心,此处有必要讲一下:
现在冒充的出家人、活佛、金刚上师比比皆是——只需花二百块钱,就能在卖袈裟的商家置齐内外整套法衣,再把头发一剃。藏传佛教又没有戒牒等手续,头上也不烧戒疤,所以谁都可以装出家人。汉地有些女的甚至头发都不剃,藏在帽子里,穿上尼姑的衣服,就在大街上要钱,这种情况时常可见。
在此提醒诸位,这些人的行为根本不能代表佛法或密法,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这些现象而对佛法失去信心。如果佛教经论要求、鼓励人们去做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但佛教从来没有这样的教言,所以这些帐不能算到佛教头上,而只能算到个人头上!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