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课后思考题答案分享(11课)
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课后思考题
答案分享11
由学院堪姆辅导的《一听就懂的宝性论》
每节课后都留有思考题
便于道友们温习巩固
本公众号为您不定期分享思考题答案
愿您再再思维,深入法义
获得定解
思
考
11
课
1、请分析什么叫依法而住和不依而住?
答:依法而住讲到了生的过程,不依而住讲到了大无为法的本体。如来藏、虚空是不依而住,但蕴、界、处等世间法是有依而住。
A、依法而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赖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赖于非理作意。蕴界处比喻为地大,业和烦恼比喻为水,因地大依赖于水,所以蕴界处依赖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赖于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指的就是风大。非理作意安住于清净的心性中。
B、不依而住:虽然有蕴界处、烦恼和非理作意,但都依赖于如来藏。如地水火风都依赖于虚空而住,而虚空不依任何法而住,所以我们的心性如来藏是大无为法,不依任何法而住。
2、地水风是如何相依而住?
答:地依赖水而住,水依风而形成,风依赖虚空而有。但虚空不依任何法而住。此说明世间界形成的道理。
3、请以喻义结合的方式说明,万法依如来藏而有生灭,而如来藏无有生灭的道理。
答:A、比喻:地依赖水而住,水依风而形成,风依赖虚空而有。但虚空不依任何因缘,也不依赖地水火风而住,所以,虚空不依赖有为而变化,是无为而住。
B、意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赖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赖于非理作意。蕴界处比喻为地大,业和烦恼比喻为水,因地大依赖于水,所以蕴界处依赖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依赖于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指的就是风大。非理作意又安住于心性中。
虽然有蕴界处、烦恼和非理作意,都依赖于如来藏。如地水火风都依赖于虚空而住,而虚空不依任何法而住,所以我们的心性如来藏是大无为法,无生灭,不依任何法而住。
C、喻义结合:地大比喻成一切蕴界处。水界对应有情的业和烦恼。业和烦恼的水一旦泛滥就一发不可收拾地造业,从而形成可怕的轮回。非理作意如同风一般,在我们的体内运行形成风大,心念被非理作意控制后,一旦风过大,人就会发疯,得精神病。
自性清净的如来藏如虚空一样,无染无著,万法依它而生、依它而灭,但它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亦不灭的,因为心的自性就是不观待任何因缘而有的大无为法,所以就是不生灭、恒常不变的一种法。
4、为什么三界中,内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不断生、不断灭呢?
答:三界有情从不清净的世俗缘起法中生,因缘聚合自然有生有住,因缘消散时自然有灭。
《陀罗尼自在王经》 云:“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烦恼业,所有阴、界、入(处),如是诸法,从于因缘和合而生,以诸法因缘坏散而灭。”因缘相聚,我们相会;因缘消散,彼此各奔东西。就像聚成一把火,散成满天星。我们的意愿相同,并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同愿同行。
5、众生如何随因缘流转生死?什么叫客尘?什么是轮回?形成轮回的最根本因是什么?
答:(1)因缘流转有三个方面,生杂染、业杂染和烦恼杂染。
众生由非理作意的烦恼杂染而产生业杂染,又由业杂染而有了行为,之后自然有了轮回种种果报。就像有情造了人的行为就转生为人;造了天界的十善道行为就转生天界。
《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从彼起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无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这就是三杂染,它包含了十二缘起。
(2)非理作意和生杂染就是客尘。《辨中边论》云:“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惟计故分别。”本来什么都没有,却妄执为有,这就是客尘。本来旅店里没有客人,但客人来了就有了。客尘是本无而妄有的,本来没有却一定执著为有。就像客人终有一天要走的,不然就反客为主了。主人如果天天收房费,客人交不起,就只能离开。主人可以有各种能净所净、能遣所遣的方法,就能把客人赶走。
(3)内有情在生死当中不断地出生,又不断地坏灭,这些都是随因缘而迁流的生死相,如是无限循环就叫轮回。
(4)形成轮回最根本的因是非理作意。
往期参考答案链接汇总
(请直接点击下列文字,进入相应链接)
END
答案整理丨欣西
排版丨一心一意
不要因为简单就轻视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