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第04课 返回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第04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1-29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如来藏大纲狮吼论》。本论通过《宝性论》当中的三个重要理论,抉择每一个有情现在就具有佛功德,就具有如来藏的殊胜观点。佛陀转了三次法轮,第三转的如来藏法门是最了义、最殊胜的。如果了知了第三转法轮如来藏的思想,不管是修持菩提心,还是念佛修净土、修密法,修任何的法要都可以非常迅速地和正道相应。

因为在佛法的修行当中,见解越高、越殊胜就能越有利地带动修行,如果我们的见解很低,要生起殊胜的功德,想要很快速地成佛,那就非常困难了。如果我们的见解相应于实相,在殊胜的见解摄持下,打座、听法也好,念咒也好,都可以很迅速地和殊胜的实相法界相应。所以,学习如来藏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来藏的思想特别深,本论讲了很多如来藏存在的道理,在空性离戏的基础上抉择的这种有、存在,其实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念。所以我们不能够以凡夫的分别念认为,就是凡夫分别心面前存在的如来藏,否则就会落入到执著戏论当中。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就会成为概念如来藏——只是我们概念当中的如来藏的词句、如来藏的思想、如来藏的存在而已,它不是真实的如来藏。真实的如来藏如果出现在我们凡夫人的相续当中,那么早就可以相应了,但绝对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如来藏是佛陀在成佛之后完全现证的境界,是佛智面前的境界,它不是凡夫人的境界。佛陀的智慧完全超越了心识的本体,佛陀的相续当中没有丝毫的分别念,如来藏是佛陀安住自己的境界宣讲的。

佛陀最初成佛的时候,没有给众生宣讲如来藏,就怕众生接受不了。众生的确是接受不了的,说“有”,众生就会相应自己的分别念,觉得就是房间里面有苹果这种“有”,或者我在这儿存在的“有”,但根本不是这回事。佛后来才相应于众生的根基三转法轮,首先是四谛法轮,在这个过程中让众生积累资粮;相续逐渐成熟之后,就开始宣讲空性,主要是把众生的执著分别念、思想完全抉择为空性。可以说抉择空性,就是为了要让众生理解佛陀所证悟的如来藏绝对是离开戏论分别念的。

在二转法轮中,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的能境、对境,或者说我们自己的能取、所取,所有能够想到的、能够观察的所有概念统统破斥完了,破的全是凡夫人的实执概念。把所有凡夫人的执著戏论破完之后再宣讲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其实是超越了凡夫的分别念,是佛智面前的如来藏,我们就可以相应理解,但只是认知而已。如果真正想要现证如来藏,必须要积累资粮,清净罪障。

积资净障也不是通过放生、磕头、念佛号等等,把功德逐渐逐渐累积起来然后就成佛了,并不是这样的。其实积资也好,净障也好,都是净障。为什么?因为在三转法轮当中讲,佛陀的功德是现成的,不需要通过什么改造的功德法重新得到个佛果,只需要把遮障佛性的所有概念——烦恼障也好,所知障也好,习气也好,把所有的无明通过修行的方式去掉,让它隐没在法界当中不现,这个时候就可以现前佛功德了。我们平时说积资净障,好像净障就是清净我们的障碍,积资就好像本来是一个空的仓库,然后今天放一件东西进去,明天再放一件,慢慢装满之后就成了大富翁,有这种感觉。其实积累资粮也是清净客尘,我们累积很多的善根,也是为了清净相续当中很多很多负面的东西——不属于如来藏的客尘。而修金刚萨埵忏罪也是这样的。

以前我在学法时就考虑过这个问题:金刚萨埵可以清净我们的罪障,但是供曼扎等积累福德资粮和现前心性如来藏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重新积累佛功德?带着疑问我就问了益西上师。益西上师说,慈城罗珠堪布专门针对这些问题写过一篇文章:从三转法轮的侧面来讲,念金刚萨埵是净障,其实供曼扎积累福报也是清净障碍。因为我们的佛功德是现成的,现在只是你的障碍存在让它不显现而已,所以现在我们发菩提心利益有情、供曼扎等等全都是清净客尘的手段,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

我又问上师:“如果是这样,我单单念金刚萨埵就可以了吗?”他说:原则上讲是可以的,如果你真正知道这个见解,只是修金刚萨埵,把你相续当中所有的障碍习气去掉,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因为所修的各种善法的缘起不相同,普遍来讲还是要广积善根。在平时要修持善法积累很多资粮,因为每种资粮能够净除障碍的侧面不一样,做很多很多的善根,就相应地清净我们相续当中各种各样的障碍。

因此所有的善法,今天念一句佛号也好,磕一个头也好,还是放一次生也好,只要你有了菩提心,有了这种见解,每一个善法都将成为净除你如来藏上面客尘的真实因。你做一次客尘就少一些,肯定是这样的,但是前提是你不要再继续累积负面的东西,如果你一方面在修行,一方面在造罪,相当于一方面在清净客尘,一方面又在增加客尘。

越是了知高高见解的人,在取舍因果时越细致。真实了知空性、如来藏这么高见解的人,在修行时对因果的取舍会非常地细致,原因何在?如果你知道了自己本具佛性,本具佛功德之后,你纯粹地修善法,而且都是以菩提心摄持,那么所有的善法都将成为清净如来藏上面客尘的正因。但是,如果你在修持正因的同时又造一些罪业,这些罪业就又重新变成客尘,履盖在你的如来藏上面。如果一方面在修善法积累资粮清净客尘,一方面又在增加客尘,这样修道进步就不大。有些真实的大修行者,他明明知道自己就是佛,本来就具有佛功德,为什么还要这么细致地取舍,很努力地修善法,然后大的恶业不要说,小的恶业都尽量避免?他就是对这个问题了知得很透彻。像米拉日巴尊者就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非常精进地修行,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修道上面,他有高深的见解,也有实际的修法,尽量避免造恶业。

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了解,反复地观察,在自己内心当中产生定解——啊!的的确确是这样的,现在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和客尘有关。其实和我们的佛性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为什么?佛性是大无为法,它永远不变的,佛功德不会受客尘的染污而改变,也不会受所修善法的影响而增长,它是不增不减的。你造再大的恶业佛性如来藏还是圆满的;你造再多的善业佛性如来藏也不会随之而增长。所以,我们现在所造的善也好,所造的恶也好,对如来藏佛性本身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影响遮障如来藏的客尘。

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摄受的善法,它虽然是一种善法,但是它也会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客尘,只能够感受人天的善报,这种善法本身不会成为清净客尘的因,而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客尘。就像天空当中的云一样,乌云、黑云就相当于是恶业;比较好看的白云就相当于我们相续当中的善业,但是不管是黑云还是白云对虚空都是遮障的。同理,如果我们的修法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就只是成为善法而已,只会变成云彩存在于虚空当中,它本身不能清净黑云。其实你创造一片白云是挡住虚空的,你创造一片黑云还是挡住虚空的,对显现虚空本身没有什么改变。我们要让善法本身变成清净客尘的因,必须要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只有这种善因才成为清净如来藏客尘的方便。

上师们再再地教诲:修善法一定要以出离心摄持,不要耽著轮回。为什么不要耽著轮回?因为你以耽著轮回的心造善法,就又变成一片“白云”了,还是遮障你的心性,对如来藏的现前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在无始轮回当中我们都造了很多的善业、很多的恶业,但是这种善和恶就是让客尘加深加固的方法,它对现前心性没有什么帮助。所以首先我们要生出离心——我这个善根一定是解脱的;其次菩提心摄持——我这个善根一定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的,这样目标就正确了;然后再加上修持空性。密法当中还有观想如来藏变成本尊的修持方式,有观修、念咒等一整套实际的操作方法,这样修持可以有力地清净客尘,因为这种修行已经相应于实相了,相应如来藏在修。而不是在“云”上面下功夫,即使你有能力把云变成一匹马或者一个人的样子,说:“这片云像匹马,那片云像个人。”这样没什么意义的。而关键是现在我们的很多修行可能都是在客尘上面下功夫,对于如来藏的现前还没有以真实有力的方式去做修行。所以我们要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原因就是这样的。

念佛也是一样的,其实念佛也是现前如来藏的方便,如果见解是相应如来藏去念佛——其实我和阿弥陀佛的本性本来就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并不是一定要觉得阿弥陀佛特别地崇高,我特别地卑微,然后祈祷阿弥陀佛给我加持,这样当然也是有的,现在的见解就是这样的。但是随着对于法性如来藏的认知,见解也会增长,会变得越来越殊胜,慢慢就知道唯心净土,实相念佛。

密宗当中是把自己观成阿弥陀佛,为什么?因为从如来藏的侧面来讲,虽然我现在是一个轮回众生,但是我的佛性和阿弥陀佛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了知了这一点,把自己观阿弥陀佛就没有任何的冲突。而且这样观修之后更加容易得到阿弥陀佛的相应。阿弥陀佛绝对不可能说:你现在居然观想和我一样,你算什么?不会的,阿弥陀佛证悟了实相空性,他为什么要把众生接引到极乐世界去?就是为了让众生在最好的环境当中以最快的速度现前佛性。现前什么佛性?就是他和有情相续当中无二无别的如来藏。你现在居然能够悟到自己和阿弥陀佛法身实相上是平等的,他会特别高兴。当然阿弥陀佛会不会高兴呢?不会的,因为他早就超越了分别念。但从显现上说,你现在这种修行非常相应于真实的成佛之道,他不就是喜欢我们这样吗?他就愿意我们成佛。他并不是把我们招到净土永远做他的臣民——我永远高高在上,你们永远在下面!他不会这样的。把众生接引到极乐世界只是一个方便,是为了在极乐世界迅速成佛。成佛之后难道不是平等的吗?就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了知了佛性如来藏再去看密宗中阿弥陀佛的修法,为什么把自己观为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把现在一切环境观成极乐世界?全都是有根据的。如果不学习,就觉得把自己观成阿弥陀佛有什么用?这个修法有什么用?如来藏的思想是显宗最了义的观点,学完之后你再去看密宗的很多修法全都是相应实相,通过修法完全体现出来了,就让你最快的速度和法性实相相应。如果把这个搞清楚,所有显宗密宗的要点就都抓住了,抓住之后这样去修行就非常迅速了。

学习如来藏的观点,和我们的修行真正是息息相关的,摄集了很多修行的关要。如果你的见解提高了,修行的质量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为什么密宗说可以即生成佛?理论上每一个众生就是佛,只不过有障碍,而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一种妄执而已,不是实有的。如果它是实有的,规定必须三个无数劫才能灭尽,那就没办法了,但是所谓的障碍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念(在第一、二堂课已讲述),就是妄执而已。如果你的智慧够高,能够一下子看破障碍,就会了知它其实就是假的。

就像有些人眼神好,一看就知道所谓的蛇就是绳子,一刹那就把“蛇”破掉了,他就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有些人眼神不好,他要去观察:是什么蛇?有没有毒?它在什么地方?多大?会不会爬过来?慢慢去看,最后眼睛马上碰到“蛇”了,还没有看清楚到底是不是蛇,所以眼神好不好肯定不一样。有些人智慧高,一下子就看清楚了——这就是绳子,蛇是不存在的,障碍一刹那就清净了,绳子的实相就现前出来。对于障碍的认知,有些人是利根者,智慧很敏锐,知道这一切的烦恼、障碍全部都因我执而有的。我执是什么?我执就是本来没有我而认为有我,就是一个虚假的东西,完完全全是妄执。利根者由此就知道:所谓的我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客尘就是假立的。他的障碍通过悟入的方式一下就去掉了,佛性立刻现前,很快就可以成就。

而且密宗当中还有很多快速清净罪业的方式,一方面是在空性的基础上忏罪,知道罪性本空,通过空性去忏悔是清净罪业最快的方便;一方面是有菩提心。我们在学《入行论》时知道,以菩提心清净罪业也是非常迅速的,因为所有的罪业都是相应于我执、自私自利的,而菩提心恰恰是反过来的,完全是考虑众生的利益,所以菩提心是直接对治罪业的根本——我执、自私自利的。因此,如果能够安住于菩提心摄持善法,清净罪业的速度非常快。再加上金刚萨埵的修法,金刚萨埵在因地时发愿:“谁祈祷我,谁念我心咒,我一定要加持他清净罪业。”

密宗把这么多因素和合起来,所有能够清净罪业的精华归摄到一个修法当中,让你去修、去安住,你如果相应了,那当然很快就可以把罪业清净。而且积累资粮的方式也有很多,密乘当中有曼扎等很多修法可以很迅速地圆满资粮,如果能够趣入,积累资粮的速度很快。积资净障的速度很快,其实就是消除客尘的速度非常快。有这么高的见解,又有这么多殊胜的方便方法可以用,清净罪业的速度肯定是非常快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完全可以一生成佛。

因为最关键的一点佛果是现成的,不是让你慢慢去积累。如果像存钱买房一样,今天往存钱罐里面扔一块钱,明天再扔十块钱,等若干年之后就可以买套房子了,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密宗成佛不是这样的。首先抉择每一个众生就是佛,佛功德是现成的,只是被客尘障碍住了。清净客尘的速度就看你的见解高低,如果见解很低,清净的速度就慢;如果见解很高,清净的速度就快。积累资粮也是一样的。所有的条件在密宗当中都具足了,为什么不可以一生成佛?一定是可以的。所以说,如来藏的思想对修密宗者非常关键。当然从修显宗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关键的,但尤其是密宗当中有很多生圆次第,金刚萨埵、曼扎等很多修法,要很快地相应都和如来藏的思想有关,因为大空性和大清净的观点都和如来藏有关。知道之后,我们再去看密乘的法本、再去修密乘的法就是不一样,见解很高,修行就会很快速。

为什么说《宝性论》如来藏的观点是显密之间的过渡?《宝性论》是佛陀在三转法轮亲口讲的,就是告诉我们本具佛性如来藏,佛陀的任何功德现在就在我们相续上圆圆满满、一点不差的具足。如果我们真实确信自己完全具有佛功德,真实生起定解了,再去得灌顶、修密乘,就会非常迅猛,非常殊胜。这个时候再看密宗,就会真正产生不退的信心,了义、殊胜的观点就会自然而然在内心当中产生(不用别人来说:你一定要学啊,密宗很殊胜!你自己知道很殊胜了)。

我自己真正直接学如来藏的观点还是靠后面的时候。前面大恩上师在讲论当中也讲过一些如来藏的思想,但是真正系统地学习三转法轮如来藏思想,还是通过学习《宝性论》《如来藏狮吼论》。学了之后,很多疑团也解开了,自己的信心该提升的就提升了,菩提心也是一样。当然还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但是从道理上面大概知道。如果大家现在能够接受如来藏的观点,对树立以后的修行见解、对修行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人如此想,并非所有无实都是种性,仅以心性无实为种性应该合理吧。

有些人这样想,无情法也是空性的,有情也是空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无实法都可以安立为种性。“仅以心性无实为种性”,有情的心的心性是无实的,把这个安立为种性应该是合理的吧?

纵然心的无实也没有能生任何有事的功能,有法心的前前刹那产生后后刹那合理故,似乎你已不需要此无为法的种性了,那么最好舍弃吧!

全知麦彭仁波切讲,无情的无实、有情的无实,从无实角度来讲没什么差别。尤其是对方承许无实就是单单的空性,不管是无情还是有情的单空,心的无实还是无心的法的无实,都没有任何差别,也没有任何能生有事的功能。就是说无实的单空不可能变成一个种性辗转增长。为什么?因为它就是一个单单的空,什么都没有就像虚空一样,刚开始没有产生,中间也没有住,最后也没有灭,所以它不可能辗转增上。单空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即便是心的无实也没有功能能够产生任何事物。

“有法心的前前刹那产生后后刹那合理故”,如果不是单空,而是说有法的心识能够起作用,有起心动念的心的显现。心有两种,一个是心的显现,一个是心的本性空。但是对方抉择的本性空,只是观待有实的无实,破掉有实法之后,说它是无实的,他没有抉择到真正的大空性,只是一个相似的空性而已,还是分别念的状态。有法心的前前刹那产生后后刹那是合理的,如果按照暂时的观点, 这个作为种性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它必定要增长。

“似乎你已不需要此无为法的种性了,那么最好舍弃吧!”无为法的种性对你来讲没有任何安立的功效,因为你自己想要安立有情通过修道辗转增上最后成佛,安立一个单空为种性,没有任何增长的功效。这样看来,如果你真是要安立前前生后后、前因生后果的种性,那就不需要单空了,最好是舍弃。前面讲过,“真如无有差别故,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如果承许这种真如其实只是单空,那么单空是没办法作为种性的,没办法现前佛性如来藏。

如果想,不是在分开二谛后而安立的,而是承许有法心的光明与法性空性无别的实相为种性。

对方说,其实你前面是分开二谛讲的,世俗谛当中有法的心是有为法,胜义谛当中是空性,有为法安立为种性好像也有过失、不圆满,无为法的单空安立为种性也没办法产生真实的能生所生的功能。但是,我们的观点世俗谛和胜义谛即心和心的空性其实是一味的,不是在分开二谛后安立的。“而是承许有法心的光明与法性空性无别的实相为种性”,心的光明和法性空性,即心和心的空性无二无别的实相作为种性,这应该可以吧?其实也不行。为什么不行?下面分析:

此亦,倘若所承许的是心识与智慧中的无变无为法的智慧,如是以教理均能成立故,此为极成。

这里麦彭仁波切说,就要问一下,所谓的和法性空性双运的心的光明到底是指什么?不能够笼统地说。“倘若所承许的是心识与智慧”,心识和智慧是相应的一对。心识是凡夫人的心识,就是现在我们能够起心动念的心识;这里的智慧就是佛智,佛陀的智慧是什么?是无变无为法。你所谓的有法心的光明,到底是指凡夫人的心识还是指心识的光明?这里讲:“倘若所承许的是心识和智慧当中的智慧”,如果说有法心的光明是指佛陀无变无为法的智慧,佛陀无为法的功德智慧和大空性双运无二无别作为种性是可以的,为什么?“如是以教理均能成立故”,我们自宗就是如是安立的。

离戏的空性不是单空,我们再解释一下。所谓的单空是什么?比如说,凡夫人执著这个话筒是实有的,为了打破他对话筒的实有执著,我们说“话筒是空性的”。其实就是否认了话筒的实有,安立了话筒的空性,话筒的空性并不是真实的实相,它只是一个方便、一个手段而已。为什么?因为“话筒是空的”这种空是观待于话筒的有而安立的,其实只是以一种分别念破掉另外一种分别念。刚开始认为话筒实有是不对的;为了打破众生认为话筒实有的分别念,而说“话筒是空的”,其实还是分别念,是心识能够缘的。这就是单空,它不是双运空。这两种都是分别念,只是后面无实空性的分别念,对打破众生的实执是有帮助的,但它不是了义的,不究竟。

所谓的空性,绝对不是只把话筒的实有破掉之后安立的话筒的空,真实大空性是话筒和话筒的空二者都不存在。为什么?首先抉择话筒是不存在的,用理论分析话筒是离一离多的缘故,所以它是空的、无自性的,这个时候我们得到空的概念,就把实有给打破了。其次,空是不是真实存在?空当然存在,因为把话筒破掉之后,话筒没有了,我们就得到了空性的观点,空应该是话筒的本性——但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因为如果有话筒,才有话筒的空,话筒的空是观待话筒的有安立的,假如话筒没有了,空是谁的空?所以真正来讲,话筒的有和话筒的空两个都是不存在的,这才是真正的空性。这种空性我们凡夫的分别念很难缘,是相应于究竟实相的一种分别概念而已,但这是一种总相。

我们要了解,所谓话筒的有和话筒的空,要有都有,要没有都没有,不可能话筒破掉了,它的空还存在,因为话筒的空一定是观待话筒的有才安立的。话筒的有是真的有吗?从空的角度来讲,就说明话筒从来就没有过。既然话筒从来就没有过,那么它的空也没办法安立。就像房间里面从来没有进来过大象,那么大象的有和大象的无统统不存在。所以,所谓话筒的有和话筒的空都是分别念假立的。但是话筒的空可以破掉话筒的有。因为众生执著的就是这些粗大的东西,这是好东西我要,那个是不好的东西我要排斥,就产生了很强的烦恼。而不管是话筒也好,汽车也好,我们了知了所有万法的空性(单空),可以有效地压制住我们对于这些法的执著,在阶段性来讲它是有用的,它对于灭除我们的分别念、对于粗大的法的执著是有用的。

但是它不是实相,它只是一个手段,好像过河的船一样。过河必须要船,但是过河之后就不能再把船背着走,没有必要了。同理,所谓的单空是为了打破我们对于万法实有的粗大执著,但是一旦把这些粗大的法破掉之后,空也要及时舍弃,这个状态才是最后我们真正要达到的所谓大中观应成派的空性——离有离无。一切万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是阶段性来讲,我们一定要缘无、修无,而且要把“无”修得很有力量,这样才能灭掉对粗大法的执著,才能显现阶段性的成效。然后我们才能够进入第二步,把空性的执著打破掉。所以,阶段性的成效就是用船过河,如果你还没有过河,你在河中间就把船弄翻了跳下去是很危险的,虽然它不究竟,过河之后不能再背着走,但是正在过河的时候,还是要用它的。

单空也是一样的,它并不是一无是处,但它只是阶段性的,不能把它当成最究竟。我们在过渡时,在灭除对一切万法粗大执著的时候一定要用单空,当内心当中真正生起了单空的觉受了,真正觉得一切都是空性的,就不会对法执著了。因为已经完全安住在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空性的状态当中,这个时候这些法虽然都显现,但是没有一点执著。现在通过词句、思维了知法的空性,对我们调伏烦恼暂时还没有大的用处,因为这只是一种了知,还没有通过修行生起觉受。我们经常说单空的力量很大,因为一旦生起了觉受之后,对法自然不执著,知道了是如梦似幻的、空性的,还有什么好执著的呢?

生起觉受之后,第二步再把空性的执著打破。怎么打破?因为我们执著法有,才安立的空性,如果法没有了,空性也就没有必要了。如同过了河之后船就不要了,你轻装上阵往前走就行了。佛陀在《金刚经》中也是这样讲的:“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单空和双运空或者说单空和大空性的差别我们要理解,如来藏就是指后面的大空性,不能理解成单空。因为单空不究竟,它只是分别念安立的、为了打破实执法的手段,还不是真正的法性。真正的法性是离有离无、和如来藏光明双运的空性,没有丝毫的执著,没有执著“有”,也没有执著“无”。单空虽然不执著“有”,但是还执著“无”,还是属于众生的分别,所以它不是如来藏。佛陀的相续当中,不会还有所谓的分别念。只有把执著“有”“无”的分别念都打破了,就像《入行论》当中讲:“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所有的法都包括有实无实当中,当有实也不现,无实也不现,心就自然寂灭了,安住在法性当中,这种不执有、不执无才是真实的和如来藏的光明双运的空性,即离开一切戏论执著的离戏大空性。这种大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是无二无别的,不会有分别念的。

前面所讲的单空还是分别念能够缘的,“话筒是空的、话筒是空的”,再再去想去缘,最后真实地安住在空的状态。这种单空是我们的分别心可以想的,它不是法性,不可能是如来藏的本体。如来藏的本体一定是离戏的,佛智哪里有执著?没有。把“有”“无”的执著都打破,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当执著息灭的时候,智慧自然而然出现。我们不用担心:如果把“有”“无”的执著都打破了,心识什么都没办法执著了,我的心寂灭了,怎么办?好像一片漆黑的感觉了。不会这样的,当我们把有无的执著、凡夫人的分别心都息灭的一刹那,更加广阔、更加清净的圣智一刹那就出现了。

圣智我们本来有,为什么不出现?就是因为有这些执著,当你把执著一息灭的同时,智慧就一定会出现。相应于你的状态,如果你具有初地菩萨的资粮,那就现前初地菩萨的证悟,初地菩萨的智慧现前,无分别智就出现了;如果你现前和佛一样的证悟,佛的无分别智就会出现。所以,我们永远不要担心,现在我的分别念息灭之后怎么办?不用担心的,其实我们内心当中还有更好更精华的东西,现在我们就好像是核桃外面的壳而已。有些水果有第一层皮、第二层皮,把皮剥掉之后最精华的东西才能现出来,我们才能食用它。当我们把执有、执无的执著打破之后,没有障碍了,最精华的圣智当下就显现了,就成为功德智慧不可思议的圣者了。成为圣者之后,所有的法就不再影响他了。

单空和大空性有很大的区别,空性是现前圣智的因,是去掉障碍最好的方法,障碍一去掉圣智就出现了。圣智本来就是现成的,它不现前就是因为有障碍,现在通过空性把障碍去掉了,它为什么不现前了?你不想现前它都要现前,法性如是。

然而心中认为是将与空性双运的刹那有法心识分安立为种性,由此逐渐转变成佛,这种想法最为卑劣。

这种观点是不了义的。有法心的光明,所谓的心是什么?“刹那有法”就是凡夫人的心,它不是法性。现在凡夫人的心可以和单空双运,如话筒正在显现时,本体是空性的,我们现在的心正在想如来藏是怎么样的,心识正在运作的时候,本性也是空性的、无自性的,单空可以抉择到心识正在现前的当下,心本身是无实的单空。如果认为现在能起心动态的心和起心动念的心的单空是种性,麦彭仁波切说,如果把这个安立为种性,并且在这种状态中逐渐修道成佛,这种修法是很下劣的,不是了义的。

种性应成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分,如是则无必要无能力的无为法成为假种性,而能生果的有为法成为真实种性,完全舍弃了承许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界的一切大乘经典的密意。

如果说心识和单空双运成为种性逐渐成佛,那么这种所谓的种性就应该变成两部分了,一部分是刹那的有法,是生灭的、起心动念的心识;第二部分就是单空,是无为法,没有生住灭。分析:如果心识起作用占主导,那么种性就变成有为法,就和唯识宗差不多的有为法的种性,佛果也是刹那生灭的;如果说空分占主导,无为法的单空不会有增长的作用。所以说二者和起来也不对,就相当于黑绳白绳搓在一起一样。

尤其对方的观点在承许二谛时是分开抉择的,以前在学习中观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他们抉择中观时,在胜义理论面前要分二谛,也就是在胜义理论抉择的时候,世俗谛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胜义谛是单空的,这是很大的问题。我们附带大概介绍一下:他把二谛分开安立,显现是显现,空性是空性,二者各有各的本体自性,其实是两个法,不是完全一味的。如果说这两个法是一味的,只有把“有”和“无”搓在一起,就像拧绳子一样,种性中既有有为法的本体,也有无为法的本体。但实际上,如果它是有为法,就一定不是无为法,比如说话筒有生住灭的同时,决定不可能说话筒又是没有生住灭的,有为法和无为法在一个法上面同时存在,这样的法哪里去找?本来就是矛盾的。

如果你还说存在这种种性,那么它就应该变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为法的部分,一部分是无为法的部分。无为法的部分是没有功效的,是个假种性。为什么是假种性?因为前面我们抉择了,无为法是没有能力的,没办法增长、成果。“而能生果的有为法成为真实种性,完全舍弃了承许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界的一切大乘经典的密意。”如果是把有为法心识这部分安立为真实种性,那么完全舍弃了承许自性住种性。种性有两种,一个是自性住,一个是修增长。一切有情相续中本具种性是无为法界的一切大乘经典的密意,因为了义的大乘经当中都宣说自性住种性是真实的、永远不会变化的大无为法。现在你把种性安立成一个能够变化的有为法,就违背了大乘了义经典所说的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界的大乘经典的密意了。

因此,乃至自心不放下以能生所生的因果方式安立种性,口中虽说清净法界是自性住种性,然其实正暴露了自己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明显矛盾的面目,除此之外,别无实义可言。

“因此,乃至自心不放下以能生所生的因果方式安立种性”,有些观点安立种性就是能生所生的因果,由此因而生彼果,最初时有一个种子,然后浇水、施肥,慢慢种子开始生根发芽、苗芽再生枝叶花果,这叫做因果方式,前因生后果。所有的因果方式全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绝对没有一个因果方式是恒常的法。

“口中虽说清净法界是自性住种性”,因为对方也承许自己是中观的追随者,不可能相应唯识,他在很多观点中破掉唯识,说是不了义的。他自己口中说,要承许清净法界是自性住种性,不应该承许有为法是自性住种性。

“然其实正暴露了自己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明显矛盾的面目,除此之外,别无实义可言。”虽然这样说,但是如果心中没有舍弃,就暴露了心中所想和口中所说明显矛盾的面目,心中所想是安立能生所生,口中所说要安立一个和清净法界相应的自性住种性,这方面是自相矛盾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实义。

所以,凡是承许无变法界是佛性,首先当须认识所谓的法界是某施设处——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中观义。

破除对方的观点后,要真实安立佛性是什么。“凡是承许无变法界是佛性”,佛陀在三转法轮的了义经典中宣说,佛性是无变的法界。如果要承许这个,“首先当须认识所谓的法界是某施设处”,施设处就是安立的基、安立处,设施即我们要在什么地方安立什么。施设处就是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为不住的大中观,大中观其实就是大空性和大光明双运的一切万法的本性。真实的胜义谛不是单单的空。极为不住就是离开一切戏论,有也不住,无也不住,什么都不住。极为不住与离四边、离戏都是一个意思。

要安立无变的佛种性,必须首先要抉择出来所谓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的大中观的意义。中观分为两种:一个是自空中观,一个是他空中观。自空中观主要是抉择万法空性,般若经讲了自空,一切万法是自性本空的,他空中观究竟的抉择就是如来藏(后面我们要讲)。如来藏就是他空,相当于观待如来藏自己来讲,它上面的法是没有的,它上面是什么法?它上面全是客尘,真正来讲只有如来藏有,上面的任何法都是没有的,这是究竟的他空(还有暂时的他空、邪的他空)。现在我们宣讲的三转如来藏是究竟了义的他空,如来藏自己完全清净,它上面没有任何客尘法存在。他空观点主要就是大中观,也就是此处所讲的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中观义。

宣讲如来藏,不可能完全只跟随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抉择,因为般若波罗蜜多从抉择的方式来讲,没有抉择如来藏光明。以前慈诚罗珠堪布讲过,中观自空应成派的观点只是了义的自空,相当于究竟的单空,因为它只抉择了离戏空,而对光明没有抉择。并不是说大空性本身不是法性,而是从抉择的侧面来讲,并没有抉择如来藏的光明。此处我们要抉择如来藏,不可能单单只从自空中观来抉择,一定是从大空性和如来藏双运方面来抉择的。

倘若未能认识其本性而仅仅将彼许为相似胜义(单空),则犹如将见到的林中群猴错认为三十三天的天人般,执非法界为法界,而且承许是成佛的种性,及缘彼者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以及承许彼为自性身的因等,成立如是所安立的一切是大乘的仿造道,般若等经中也如此宣说。

前面讲了真实的法界,大空性、大光明双运是真实的中观义,如果没有认识最离戏、最圆满的法界,没有认识其本性,而将其仅仅承许为相似胜义。相似胜义就是单空,对方的观点很奇特,他为了引导一些下根者安立的一种特殊观点,认为佛陀三转法轮如来藏的观点是不了义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外道一些有常执的众生进佛门修行。认为 佛陀所宣说的常乐我净的如来藏恒常不灭是不了义的,其实真正的法界应该是空性,而且就是单空,空性才是最了义。

对方说,所谓真实的如来藏是不了义的观点,不是究竟的实相,真正的实相仅是相似胜义的单空。如把话筒抉择完之后,话筒的空就是分别念能够缘的,如果分别念缘不了,就根本修不了,所以空性一定是分别心可以缘的,这才是真实的空性。但是自宗说,分别念能缘的全都是凡夫的境界,不可能是真实菩萨现证的状态。

如果把相似胜义的单空安立为究竟的实相是有过失的,有什么过失?打个比喻讲,“犹如将见到的林中群猴错认为三十三天天人”,森林当中的猴子和三十三天的天人当然是不一样的,三十三天的天人福报很大,很高大、庄严、有光明等等;人间森林里面的猴子和人比起来都要差一大截,何况说和三十三天的天人相比?差的更远!如果把单空认为是究竟的实相,就好像把森林里的猴子说成是三十三天的天人在那里玩耍,怎么可能?差别太大了,这是不对的。所以不能够把单空认为是究竟实相的法界,否则就会有过失——“执非法界为法界”,其实单空不是法界,把非法界认为是究竟的法界,把它作为所缘是不对的。

“而且承许是成佛的种性”,单空不是成佛的种性,你把它安立为成佛的种性也是一种错误。“及缘彼者修持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在学《般若摄颂》时知道,其实单空并不是真实的般若波罗蜜多,真实的般若波罗蜜多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如果把单空认为是般若波罗蜜多也是错误的。“及缘彼者”,彼者就是单空,认为“缘彼者”就是在修持真实的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不正确的。

以及承许彼为自性身的因等”,“自性身”是成佛后佛陀的身之一。佛陀有三身,有的时候讲四身。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法身,一个是自性身。为什么要分为两部分?法身主要是从光明侧面讲的,自性身主要是从离戏空性侧面讲的。密乘当中讲,法身、报身、化身再加上自性身,自性身是指法、报、化三身无二无别,三身无别的侧面安立为自性身。但此处不是从密乘方面安立的,是从法身的一个侧面安立的。

这里讲,你把单空当成是佛自性身的因是不对的,因为它是戏论分别念的状态,不是真实的佛陀自性身的因。佛陀的自性身完全远离戏论,要现前佛陀自性身的因的修法相应地也必须要远离戏论,所以把这个执为自性身也不对。

成立如是所安立的一切是大乘的仿造道把单空安立为大乘的种性也好,法界也好,般若波罗蜜多也好,自性身的因也好,所有安立都是大乘的仿造道。“仿造道”,意思就是相似的道,是仿造的、假的,而不是真实的,就像现在所讲的“山寨”,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道,像模像样,但其实它不是。

般若等经中也如此宣说”,般若经中也直接宣说了,如果你把单空执著为究竟的实相般若波罗蜜多,是有过失的等等。

前面宣讲了真如单空不是种性,下面宣讲相应于自宗的观点。

因此,将寂灭一切戏论网的二谛无别法界义——各别自证的所境,称为自性清净法界与空性,此者是佛的真实种性以及将能成为具二净的自性身,在一切大乘经论中都曾宣说故,由此不得不承认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而凡是无为法者,有以自体产生余果后灭尽自体的作用是不合理的,故法身的一切功德只能承许是远离障垢之果。

这很殊胜,很多精华义在里面。“将寂灭一切戏论网”,要寂灭有边、无边等所有一切戏论的网,“网”就是很复杂很多的意思。“二谛无别法界义”,把所有的戏论都寂灭的二谛无别的法界,就是真实的大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无二无别的法界。“各别自证的所境”,什么是各别自证?圣者的智慧就叫各别自证,圣者的智慧所现前的状态,就叫做各别自证的所境,初地菩萨也好,佛陀也好,他们的圣智所现前的就是二谛无别的法界。圆满的法界大空性和大光明无二无别的状态,“称为自性清净法界与空性”,就称之为自性清净法界,其实就是光明如来藏,佛陀的很多很多功德。但是佛陀的功德要完全现前必须要成佛。自性清净功德和空性无二无别的状态,大空性和大光明无二无别,就是佛的真实种性,在众生位是这个,在道位是这个,在成佛的时候还是这个。

“以及将能成为具二净的自性身”,什么叫“具二净”?有两种清净:一种叫本来清净,就是说一切众生修道不修道,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第二种叫离垢清净,虽然本性清净但是毕竟显现上面还有客尘,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清净的,都是佛,这是从本来清净、本来涅槃角度来讲的,但是显现上现在还有凡夫人的障碍、我执、烦恼、无明等等,这些没有消尽之前只是本净佛而已。但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就不单单是具有本来清净的本净佛,而是通过修道把凡夫人的所有障碍、习气垢染都灭尽了,也是离垢清净,所以叫二清净。

但其实离垢清净和本来清净不是两个东西,只不过是本来清净的佛性离开垢染了,这个状态安立一个名称叫离垢清净,离垢清净所现前的也就是本来清净。众生没有离开垢染,他不能叫离垢清净的佛,只能叫本来清净的佛;释迦牟尼佛离开了垢染,本来清净是早就有了,这个时候再加上一个离垢清净,所以叫做“具二净之自性身”。自性身前面讲了,真实佛陀的法身、自性身是无二无别的,自性身是包含三身的。这就是真正的佛的自性身。

“在一切大乘经论中都曾宣说故,由此不得不承认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我们一定要承认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可能有人会想:刚刚不是讲无为法有过失吗?因为无为法没办法增长,没办法修道——刚刚破完别人的无为法,说别人承许的无为法不对,现在说自宗的无为法是对的,凭什么这样说?是不是你造的论典可以随便写?不是这样的,无为法的名称是一样的,但意义不同。

前面讲的无为法是一个单空,而且对方也不承许,在究竟实相中一切众生都本具佛功德,就是单单的空作为种性,这种种性当然是有过失的。我们自宗没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因为此处的无为法称之为大无为(为了简别前面的无为法),大无为法不是观待有为的无为,不是灭掉了实有的单空的无为,它是超越了有为无为的无为。

“由此不得不承认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而凡是无为法者,有以自体产生余果后灭尽自体的作用是不合理的”,凡是有为法都有共同的特点,自体产生余果后灭尽自体,我们就理解为自体就是因,种子生了苗芽之后,种子就灭了,你再去找种子是找不到的。比如用豌豆发豆芽,当豆芽真正长出来之后,圆圆的种子就不存在了,它就变成了根须。种子生了果之后,它自己要灭的,一定是变化的、无常的。对方说:如果你要承许无为法,就绝对不可能有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那你们自宗又怎么把无为法安立为种性?你给我解释清楚!

其实没有啥问题,因为我们所安立的无为法,绝对不是要增长变化的,这是大无为法,每个有情相续当中大空性和佛智功德本来具足。本来具足还需要增长什么?我们自宗从来不会安立种性还要增长。所谓修增长种性,不是说自性住种性要增长,而是说客尘上面的种性要增长。因为凡夫人要修持现前自性住种性的佛道,必须要在心识上面发菩提心、观空性,在心识上面去修,这些都是在客尘上面安立修增长,增长的、变化的全都是客尘的问题,自性住种性是不变化的。所以说自宗安立的大无法的真实种性不会有过失。

为什么不会有过失?第一、它不会有有为法的过失。第二、不会有单空的过失。因为自宗承许自性住种性是大无为,佛陀的智慧在有情相续当中完全具足,这就是自性住,从功德的角度来讲,不需要额外去增长了。前面说如果是空性就什么都没有,不可能有增长的过程,但是我们承许的自性住种性是大无为法,它的功德是圆满的,也是本来离戏的,它不需要增长变化。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如果是空性的,佛果功德怎么办?前面说过如果你安立单空是种性,那么在凡夫位是单空没有功德,在菩萨位时乃至佛位还是单空没有功德(昨天我们讲过这个问题)。我们自宗会不会有这个问题?绝对不会有,因为在自性住种性当中,功德已经是圆满的,只不过它是离戏论的,不是有为法种性的缘故。它怎么增长?也不需要增长,它本来就圆满了,大空性和光明在我们每个有情相续当中是恒常不变的法,远离了前面两种过失。

既然远离了前面两种过失,对方问:你又怎么样修道?此处讲:“故法身的一切功德只能承许是远离障垢之果。”另外一种名词就叫离系果,只需要把系缚离开就行了,这个果只需要现前,它不是重新产生的,它本身不需要变动,它没有过失。不像前文所述:如果要变动就有有为法的过失,如果是空性不会增长,佛功德就得不到了。我们说全部不需要,与大空性无二无别的法身光明藏功德本来就有,但是要修道。修道不是把它修成什么样,修道它没有什么增长的,你不修道也没有什么影响,它不需要动,动的是客尘。你要发心、修道,只是调整你的客尘状态,你怎么样灭烦恼也好,灭分别心也好,变动的所有过程都在客尘上面,这些有为法都是客尘。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修道,其实修道还是为了现前佛性,只是为了把障垢去掉,所以说它是离系果,只要远离障垢。它不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它是离开垢染而现前的。所有的修行都是能遣、所遣,能够遣除障碍的是智慧,所遣除的是客尘。你遣除也好,不遣除也好,所有有为法都是我们的客尘,所有的变化都在客尘上变化,如果变成了众生是增长客尘,如果修道是客尘越来越少,无为法的种性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只能承许是远离障垢,如是没有丝毫过失。

安立这种种性不需要担心无为法怎么增长、单空没有功德,功德是圆满的、不变的,是大离戏的空性,只需要你把客尘去掉。我们的心识发菩提心,然后心量慢慢就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大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去掉客尘,这就是能现、所现的关系,果只需要现前。为什么有的时候说“现前佛果”?用在这个地方是最正确的,因为佛果本来就有,你把它现前就行了。房子里本来就有财富,你把灯打开,让它现前就行了,你的障碍就是打不开灯,你把障碍去掉,自然就有了,它本来就在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障碍去掉。发菩提心、所有的积资净障都是为了清净障碍的,佛果就是远离障垢之果,只是需要把障垢远离掉,功德本来具足,所以不会有任何过失。

决定是这样,

麦彭仁波切讲得很清楚,决定是这样的。对方让我们解释清楚,就给他解释了。

以补处十地大自在菩萨在《宝性论》吉祥怙主龙树在《赞法界颂》中都曾明显阐述过,所以自宗遵循彼等论典承许无为法界法是种性。

决定是这样的,为什么?“以补处十地大自在菩萨在《宝性论》吉祥怙主龙树在《赞法界颂》中都曾明显阐述过”。《宝性论》是了义的论典,是补处十地大自在弥勒菩萨所造。弥勒菩萨显现上面是十地菩萨,释迦摩尼佛从兜率天下来成佛之后,他就顶替释迦摩尼佛在兜率天的位置。然后再过若干年之后,他从兜率天下来,在南瞻部洲示现为贤劫第五佛,叫弥勒佛。《宝性论》是他老人家在兜率天造的,他还没成佛,他的教法已经下来了,现在我们提前在学弥勒佛的教法。还有吉祥怙主龙树菩萨在《赞法界颂》当中都非常明显阐述过。(益西上师的注释前面就有《赞法界颂》,是龙树菩萨写的,里面也是阐释了如来藏的思想。虽然龙树菩萨主要是自空宗的论师,但是也写了一部分与如来藏有关的他空的论典,如《赞法界颂》《三身赞》等等。)

“所以自宗遵循彼等论典承许无为法界法是种性”,自宗宁玛派就是遵循了《宝性论》《赞法界颂》为主的论典的承许,种性是无为法界,即无为法界的法是种性,安立这就是众生的真实种性。为什么能够现前佛果?因为种性是本来具有的,而且是不变的无为法,它不需要增长变化。在最悲惨地落到无间地狱饱受折磨的时候,法性也不会减少;你变成一个大善人了,即便到了十地菩萨、成佛了,种性也不会增加。前面再再讲了,真正的增减全都是我们的心识——客尘方面的问题,是有为法。现在我们要修的所有的法都是方便,通过心识发菩提心也好,观空性也好,严格来讲这些全都是客尘。当你成佛的时候,这一切全部要隐没掉,它是对治客尘的法,当客尘没有了,它也会隐没了。连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这些法最后都要消失的,它只是暂时起作用,跟随心识产生,能够对治对轮回的耽著,对治我们的自私自利,还有空性的见解对治二取的执著,当我们的执著越来越少的时候,这些法也就慢慢隐没了。最后当如来藏现前的时候,通过心识所产生的所有善法功德绝对当下就隐没掉,因为都是客尘。所以我们现在修的法到最后都不会存在的,只不过当前阶段要通过善法来对治恶法。除了如来藏之外,所有心识安立的东西都是不了义、不究竟的,最后全都要隐没的。

为什么二转法轮讲,八识和八识的对境都是空性的、不存在的?不管你怎么思维,想得再好、即使想如来藏也不行,如来藏也是空的。为什么是空的?因为最终现前的只有如来藏,除了无为法的如来藏在佛相续当中完全存在之外,其他心识上的所有东西都没有了,所以二转法轮抉择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从三转法轮再返回头来看二转法轮的法,真正很清楚了。

彼界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本体无生无灭,住于显空无别的本性,没有偏堕于任何一方。

“彼界”就是法界,法界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本体是无生无灭的,不变化、不增不减的状态。“住于显空无别的本性”,“显”就是光明如来藏,“空”就是离戏,虽然本体有这么多功德,但凡夫的分别念是丝毫没有的,同时佛功德是完全具足的,所以叫显空无二、显空无别。“没有偏堕于任何一方”,既不偏堕于显方,也不偏堕于空方,不偏堕于任何一方。

如是,显现生而复灭的诸有为法,像显现那样不成立故,以此不染污法界本体。

既然是这样,现在众生面前的有为法,我们的资粮或者罪业,看到的山河大地、房屋等等,这些法是怎么样的?“显现生而复灭”,生了又灭的有为法,像显现一样不成立真实,虽然显现了,但的确是不存在的。究竟来讲,无论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这一切法本来就是离戏空性的。即便我们产生了最强的执著心,其本身也是空性的,只不过我们耽著而已,所以要把诸有为法抉择为空性。

诸有为法既然是离戏的,最后会不会消失?它是离戏的,最后也会消失。为什么会消失?因为它像显现那样不成立,虽然显现,但毕竟还是因缘法,只要你有心识就会有缘起,有缘起就会有显现,当你安住在法性当中,最后把心识灭尽的时候,哪里还有缘起?没有缘起就不会有这些法的显现了。诸有为法虽然暂时显现,但是它毕竟不是法性实相,毕竟是可以被分离掉的客尘,所以它是离戏的,最后也会消失。

如来藏也是离戏的,但它是法性,所以就不一样了。同样平等离戏,这一点没有丝毫分别,这一切一切的世俗法也是离戏的,它也没什么任何有、无、是、非的戏论,但是这种世俗谛的有为法是客尘的缘故,虽然暂时看似显现但其实不是本性,最后会消亡;而如来藏也是离戏的,但它是究竟的实相,所以不会被灭掉,最后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就是如来藏。

在《赞法界颂》当中讲了个比喻:古代有一种特殊的衣服叫火烧衣(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这种衣服),如果衣服很脏了,不用水洗而用火烧,火越大、越猛烈,垢染就烧得越快,衣服也越快变得干净。火烧衣服,衣服成为所烧,垢染也是所烧,同样平等在烧,但是一个烧掉了,一个留下来。同样道理,我们修空性,缘如来藏的空性,缘有为法的空性,都是平等的空,但是因缘不同,有为法离戏的显现自然而然就隐没掉了,这些显现就像衣服上的污垢一样,火越大它消失得越快;如来藏也是离戏的,但是空性的火越猛烈,它显现得越快、越清净。同样是智慧火在缘这些法,智慧火越大,障碍就越快消失,如来藏就显现得越快。同样平等离戏,一个最终绝对消亡,一个最后绝对保存,因为一个实相,一个不是实相。所以,现在的众生最后都要消失的。

益西上师讲,密宗中的虹身成就也是和此理有关,虹身成就时所有的肉身要消失,然后显示彩虹身、金刚身,因为本性就根本没有什么血肉之躯的种子。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业力显现的,当你的业力消尽了,它就不会再显现了,最后只会剩下干干净净的、纯粹的如来藏。我们再再讲,你真正拥有的不是你的钱、卡、汽车,真正拥有的最好的宝贝就是你的如来藏,除此之外其他都不是你的。你的身体死后就丢掉了,你的心识刹那刹那生灭也不是你的,你的钱财等所有东西都不是你的,但是永远跟随你的就是佛性如来藏。虽然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这是浅层次的、在轮回阶段讲的,真正来讲我们最大的宝贝就是本具的佛性如来藏。

我们既然有这么大的宝贝却不去挖掘,不想方设法让它现前,反而继续追求并不能真实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不对。再反观我们的出离心:这些东西都不是你的,你永远不可能真正拥有,还去追求它做什么?放下吧!放下吧!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佛性,所以你要度化他们,发菩提心是绝对可以的,每个众生都是佛,只要你持之以恒,都可以被度化,所以菩提心可以坚固。发誓成佛的心也可以坚固:我就是佛,为何我不能成佛?客尘只是暂时的,可以被去掉的,我本来就具有佛性,一定可以成佛!

菩提心有两种体性,“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利他是可以的,因为所有众生都是佛,客尘只是暂时的;我也能成佛,因为我本来就是佛,障碍我成佛的客尘是暂时的,这个心念一生起来之后,菩提心的两个体性就非常非常稳固了。就比你单纯地观众生的痛苦还要来得快、来得深入,并不是说前面的修行没有用,而是当你接触了这种修法之后,再返回头看菩提心的修法就更加清晰有力了。学习了了义的教法再返回来帮助下面的教法,力度是不一样的,就像三岁小孩子搬的东西,你二十岁再来搬那就是非常轻松了,站在高处往下看,会看得更加清楚;如果你从下面往上看,是看不到的。

为什么学法之前先要把道次第搞清楚?道次第搞清楚了,你就有了一个战略的思想,从现在乃至最后的目标全部都已经规划了,就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究竟,现在这种战术是阶段性的,达到目标就放掉了,然后再往前走。整个全局的规划格局很大,这样在行持的时候就和其他人不一样,不会只盯着眼前的“五块钱”不能扔,而是看得很清楚,“五块钱”根本不要,你的思想更大。

真正的将军元帅根本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该放就放掉了,他的战略思想就和一般人不同。老百姓就会觉得:哎呀!完了,我们的城池又丢掉了,这一仗又打败了!但是将军根本不管这些。我们为什么先学道次第?这个阶段的发心是什么样,那个阶段是什么状态,最后成佛是什么状态,首先把这些搞清楚之后,你有了全局的思想,修道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只是盯着现在的出离心,就不知道上面是怎么回事,那你现在的格局就很小,打不开,当然可以得到一点利益,但利益是很小很小的。

为什么有些人注定成为伟人,有些人注定成为一般人,就是思想不一样,眼光不同。大乘的眼光是非常非常长远的,看得很多,在修行、观察的时候完完全全是不相同的。我们现在如果有了如来藏的思想,站在如来藏高度看出离心,为什么要放弃?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的,只有如来藏是你的;看菩提心也看得很清楚。如果你站在下面往上面看就看不到了。虽然我们没有证悟,但有了这种见解,对下面的所有修法肯定都有很大的帮助。

“像显现那样不成立故”,所有轮回的法在我们面前显现,但是显现是不是实有的?根本不是实有的,它就是虚妄的显现。“以此不染污法界本体”,它根本不可能染污法界本性,它只是暂时、假立的存在而己。

因此,须由轮回因果本来清净而本体自成光明和无漏诸显现无离无合的此关要,无倒认识如来藏之相。

“因此,须由轮回因果本来清净”,所有的轮回、所有的因果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就是本来不存在。在中观当中已经讲到了一切的业果是空性的、不存在的,在如来藏思想当中讲得更清楚了,所有的轮回是客尘,所有的因果也是暂时的客尘而己,是本来清净的。

“而本体自成光明和无漏诸显现无离无合的此关要”,本体是佛智光明、无漏显现无离无合的存在,大空性和大光明本来就是无离无合,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后面也不需要重新去和合。显现上面,现在我们和佛性如来藏远离了,后来修道成佛之后,好像又得到了,重新和我们的相续结合了。但是真正来讲,佛性如来藏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是无离无合的,当然也不需要后来再重新和合。这就是很殊胜的观点。

“无倒认识如来藏之相”,通过这样方式来无倒认识如来藏。

二、安立清净自宗。

前面对于他宗的观点作了观察,下面我们要安立清净自宗。

前面偈颂首句“佛陀法身能现故”之义是:究竟正等觉圆满佛身即是等同虚空的法身功德。此者是从具诸束缚的平凡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后来有明现或显现出或能现前故,安立现在有情相续中就具有如来藏。

前面说“佛陀法身能现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这个推理安立的是第一个因,究竟正等觉佛陀,他的佛身就是等同虚空的法身功德,就是说佛陀成佛之后有等同虚空一样的法身功德。法身功德是从以前具足束缚的、像现在我们一样的平凡补特伽罗的相续当中后来明现的,所以安立现在的有情就具有如来藏。这相当于是由果推因,因为佛陀现在已经成佛了,等同虚空的法身功德已现前了,即佛陀法身能现故;佛陀的法身已经现前了,就推知所谓的法身功德在以前的众生相续当中就具足,如果不具足就现前不了。比如,我们看到了这个地方长出了苹果树,就知道最初肯定在这里播下了它的种子,然后才可以生长果树,这叫由果而推因。

在有些推理当中,虽然没看到因,但是可以通过果来推因。在因明当中讲的一个比喻,比如山后面有人烧火,没直接看到火,但是看到烟了,烟是火的果,火是烟的因,所以就知道山后有火。因为有烟之故,就可以推知肯定有人烧火,这就是由果推因。同样,我们由果——佛陀的法身功德已经现前了来推理,在很多经典当中讲到佛陀的法身功德是等同虚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因为佛陀的法身功德现前的缘故,我们就可以推知佛陀在因位、众生位的时候一定具有种性如来藏。因为有了如来藏现在才可以成佛,通过佛果来推知现在的有情就具有如来藏。所以说佛陀法身能现故,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是从这方面来安立的。下面还要进一步讲,这是总说。

以此如何成立之理,分为共同与不共两种:

怎么成立?有共同和不共同的。

一、共同,若存在能现前智慧法身的有情,则其心中决定具有将能成佛的种性,根本没有种性就能现前法身是完全不合理的,如《赞法界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

所谓的共同,益西上师讲主要是中观宗和唯识宗都承认的。这个地方所说的种性不一定是大无为法。总体来讲唯识宗和中观宗都承许众生成佛之后有法身功德,那么在他以前的凡夫相续当中肯定具有种性如来藏,这是共同安立。

“若存在能现前智慧法身的有情”,存不存在?当然存在了,比如释伽牟尼佛、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现前了。“则其心中决定具有将能成佛的种性”,佛是由以前的有情而成就的,有情相续当中具有了以后能够成佛的种性,反之,如果根本没有种性,后面现前法身是完全不合理的。释迦牟尼佛现前了法身就说明他在以前是某某凡夫——比如匝哦之女、大光明王时,相续当中已经具有了佛的种性如来藏了,如果他当时相续当中没有这种种性,现在不可能现前佛的法身。由果推因,通过果来了知以前的因——当时的有情相续当中一定是具有成佛的种性,如果没有种性就能成佛是完全不合理的。

 如《赞法界经》颂当中讲:“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有藏”就是有黄金宝藏,有黄金宝藏的存在,然后去勤作开采,现在用机械化也好,以前用锄头去挖也好,反正这是一座金矿,你勤作去挖,招工人去挖都可以,本身有黄金,你去挖才能得到黄金。“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如果里面没有一点黄金,你虽然非常勤作,但是得不到黄金,最后是一无所得,只有生烦恼而己。同样,有情相续当中如果完全没有种性,你再怎么努力精进,最后还是成不了佛;有种性,你发心精进,最后就可以成佛。这是共同的理论。

前面讲了,共同理论主要是唯识和中观共同承许的,种性不决定是无为法,有为法也可以的。比如前文讲过,在旁生的相续当中也具有智悲力,智悲力的种子通过修道摄持让它增长,最后成佛之后就具有佛陀的智悲力了。这是共同的,不单唯识这样承许,中观也可以这样承许,所以叫共同理论,通过法身推知以前就有因,这是可以成立的。下面的不共理论就是自宗要安立的不共的无为法的法身。

二、不共,如是所说是为合理。若想如良田中将能长出庄稼般,把此心立为将来成佛的因,然如何安立本来具足佛功德的殊胜种性呢?

“若想如良田中将能长出庄稼般,把此心立为将来成佛的因”,这是共同的理论。对方说:如果在很好的田当中撒下种子,种子慢慢生长出庄稼,把现在凡夫的心安立为种子,然后在心上面不断地串习出离心、菩提心,心的力量再再增长之后就成佛了,这种种性就很合理。“然如何安立本来具足佛功德的殊胜种性呢?”但是你怎么安立现在众生本具佛功德?这就很难安立了,如果说现在众生不是佛,现在没有佛功德,然后通过不断修炼可以成佛,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说现在众生相续当中就具有如来藏,就具有佛功德,这一点好像很难理解,怎么安立?我们回答说:

也可成立彼,因为一切诸佛出有坏皆以无为法而安立自性智慧身,不是所作无常的自性,以教证理证均能成立故。

可以成立,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出有坏皆以无为法而安立自性智慧身”,出有坏也是佛陀的名号之一,一切诸佛出有坏都是以大无为法安立为智慧自性身,它是不变化的。首先要安立佛陀的法身智慧是不变化的无为法,把这个确定下来,然后从佛陀相续当中无为法的法身智慧反推回来,那就当然可以证明佛陀的智慧在当年的凡夫有情相续当中就已经具有了。这个地方的重点是什么呢?重点要安立佛的智慧身不是所作性(所作性就是通过因缘造作的,也是无常的)。

我们现在要安立佛陀的智慧不是有为法、不是无常,而是恒常的智慧,是不变的。佛陀的智慧在佛位是具有的,在菩萨位也是不变的,菩萨位不变的智慧在凡夫位也是具有的,所以就可以安立现在有情相续当中就具有佛智慧。重点是要安立佛智一定是大无为法,有没有根据?有根据,以教证理证均能成立。

此亦,教证:《涅槃经》云:“诸比丘,若戒律圆满者,于如来无为法,说为有为法者,不若成为外道,毋宁死矣。”

《涅槃经》是三转法轮了义的经典,当中讲:诸比丘,如果你的戒律很圆满,你守持不杀生、不偷盗等戒律非常非常清净,但是如果把如来的无为法的法身说成是有为法,说佛陀的智慧是变化的、无常的,还不如变成外道好了,或者还不如死了好。因为这样的说法是很下劣的,和外道差不多,变成外道都比这种说法强。当然并不是真正让他们变成外道,而是要安立了义的佛智慧,教证的意思即佛陀的智慧是不变的无为法。

又云:“善男子,今于如来,当观为常身、无毁身、金刚身、非肉身、法身。”

这个教证也是《涅槃经》当中讲的,就是说现在对于如来的法身智慧当观为常身。当然这里的“常”“无毁”解释了很多次了,不是凡夫分别念面前的恒常,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常。应该把佛陀的身智观为恒常不变的;没有办法摧毁的、不可坏的无毁身;金刚不坏身;非肉身;殊胜的法身。肉身是业惑显现的,我们不能想佛陀的身体是业惑显现的。小乘的有些观点讲,佛陀的智慧虽然是遍智,但是佛陀的身体是属于以前的业报,所以针对这个观点说,佛陀的身体不是肉身,佛陀法身不是由业惑而显现的。

又云:“若说如来无常之句,不如以舌根触燃火之薪,毋宁死矣,亦不应听闻彼句。”

如果说佛陀的身智是无常的则有过失,还不如用自己的舌根去接触燃烧的火。意思是居然用你的舌头说如来是无常之句,还不如用你的舌头去接触燃烧的火,这样还要好一点。佛陀呵斥,还不如死了,死了也不应该听闻这种话。佛陀在了义经典当中肯定说,佛陀的身智一定是大无为法,这是非常有力的教证。

仅是无遮分不能成立为涅槃,

单单是空性、不存在,这一点不是涅槃。

彼经又云:“所谓空空,何时寻找,何者亦不可得,何者亦无,裸体外道亦有,然解脱非如此也。”

所谓空空,即什么时候寻找,怎么寻找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裸体外道也是以这种不存在作为究竟的解脱,所以不能说最后什么都不存在就是解脱。解脱非如是,解脱并不是一个单单的空,什么都不存在,而应该是有殊胜佛智的大光明智慧。

又云:“何为解脱者,即非所作之种性,彼乃如来也。”

什么是解脱?就是非所作。因缘和合叫所作性,不是通过因缘所作的殊胜种性就是如来。不是因缘所作的种性也不是空的、什么都没有,那当然就是本具佛智功德的大无为法的体性,讲得很清楚了。

下面再引用二转法轮《能断金刚经》当中的一个教证。《能断金刚经》其实是《金刚经》的另外一个译本,是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能断一切烦恼,像金刚杵一样,所以叫能断。在鸠摩罗什的译本当中有前四句,玄奘法师的译本有后四句,咱们合起来看。

《能断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如果你认为用眼识见到的佛陀色身就是佛,觉得声音就是佛,以音声求佛,那么这个人就是在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觉得佛像应该是如来吧?佛陀的法音应该是如来吧?不是,这些都是显现在外界的有为法,是通过我们的眼识、耳识能够缘的,是凡夫的境界,所以不是真实的佛。

真正的佛是什么?“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应该观佛的法性,佛陀的法性才是真实的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真正的法性不是凡夫的分别念能够认识了知的,“故彼不能了”,所以凡夫人没办法了知佛性。这个教证是说明什么?它并没有说如来藏恒常等等,而是说真实的如来藏、佛陀的本性不是凡夫人的分别念。凡夫人的分别念就是有、无,或者说是这些变化的无常法,或者眼识能看到的,耳识能听到的,意识能够缘的这些法(单空也是意识能够缘的)。其实以色见我是指眼根,音声就是指耳根,眼根耳根乃至于意根所缘的对境,你觉得看到的是佛、想到的是佛,其实都不是佛。要把凡夫的分别心完全寂灭了,一切万法的法性才能够显现出来,远离分别念,超离一切凡夫人的寻伺分别的这种状态,才是真实的佛陀的法性、佛陀法身,而这种法性,不是分别念能够了别的,所以叫做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安住在分别戏论的有情没办法了悟、现前佛陀的智慧,我们不能认为佛陀的如来藏或者佛陀的法身,是通过我们的分别念能够认知的有为法,或者是一个单单的空。从这个教证也可以了解。

仅以此等略作表示,在一切了义经中都有广泛宣说。

仅仅以此等略作表示,只是引用了几个教证,其实教证多的不可思议。益西上师在讲记当中也引用了其他一些教证,就是表示一下,真要翻阅,有很多很多宣讲如来藏是恒常的,常乐我净,或者不是分别念,不是单单的空等的教证,在一切了义经中都有广泛宣说。

安立佛智恒常,首先要安立佛陀恒常不变。不但是教证,后面从理证方面还要安立。如果把佛陀的智慧安立成无常会有何过失?所以必须要把佛智安立恒常不变的无为法。

今天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