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教言》(中)
如何思维尘世之琐事,
无有芝麻毫许之实义,
短暂此生心当急剧转,
虔诚勤修精藏胜妙法。
如何思维尘世之琐事,无有芝麻毫许之实义,
短暂此生心当急剧转,虔诚勤修精藏胜妙法。
敦珠仁波切:“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犹如灰中烬火之五毒,若未镇服心不能安住。
怀中切莫养育毒蛇崽,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灰里面藏着火烬,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灰覆盖在上面,但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火,火还是存在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相续当中有不明显的一些贪、嗔、痴、嫉妒、傲慢五毒烦恼,可能平时看不出来。
我们跟人交朋友的时候看不出来,感觉他/她像天子、天女一样的,没有什么烦恼,应该是很快乐的人,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现他/她相续当中有贪心、嗔心、痴心、嫉妒、傲慢,有些五毒都俱全,有些只有部分的烦恼。
如果我们根本上没能调整自己的心,那就没办法安住于法、安住于心性当中。先要断除根本烦恼,如果没有断除根本烦恼的话,暂时你也许能安住,但是一旦外缘具足的时候——有些修行人认为在山上多年修行,自相续没有什么贪嗔痴,然而一旦遇到对境的时候,就都开始出现了。
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下手,我们怀中千万不要养育毒蛇崽。毒蛇崽小的时候不可能喷出毒液,不一定能伤害附近的人,但是你一直在怀里养着养着,最后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它不但不报恩,反而可能会咬你、毒死你,有这个危险性。
同样的,如果我们没有断除烦恼,没有调整自己的心,一直养着这种五毒,平时五毒烦恼虽然不明显,但一旦它被引发的时候,很可怕的。
很多噶当派的教言也讲,我们修行人看你修行能否成功,就看你的烦恼根本上有没有减少。如果你的烦恼根本上有所减少的话,说明修行有所进步;如果你贪嗔痴没有断除,或者表面上压着烦恼,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伤害它的种子的话,一旦因缘具足的时候,它会对你有害的。
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也不能特别自信,有些人受了居士戒,或者出了家,或者在山里修行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境界很高,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只不过是暂时压伏烦恼而已。
其实,烦恼的这个根本,就像灰中的火烬一样的,一直隐藏在你的相续当中,一旦因缘具足的时候,所有的根本烦恼会爆发的,非常可怕。
所以,但愿我们真正的能够精勤修持殊胜的佛法,也就是说,断除根本烦恼的修行,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索达吉堪布《教言精髓》笔录
根登群佩说是"虔诚勤修精藏胜妙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如何思维在红尘当中红尘的世间琐事?我们眼睛看见的这些世间人们整天忙忙碌碌的琐事,比如积累财产或者寻求名声,或者为了竞争地位等。这些琐事实际上是连一个芝麻许的意义都是没有的。
有些人对自己很失望,认为自已现在好像不算是一个修行人。实际上,我想在座的人都应该是很好的修行人。与以前的米拉日巴尊者相比起来,当然我们差得很远。但是与一般的世间上这些人相比较起来的话,也是有点差别的。
现在世间的有些人看了《大圆满前行》以后,就认为:世间和出世间两个就根本没有办法相容,如果这样的话,在家人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做一名真正的修行人呢?我说《大圆满前行》里面的意思是针对上等修行人来讲的,而你们还是可以当中等修行人和下等修行人。不然大家好像会特别失望一样。
因为《大圆满前行》里面有几种比喻,世间法和出世间永远都是不能相容的。“我们现在也不可能舍弃所有世间的单位、家庭、工作,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不算修行人?”我说:是“否定低劣”前面加上否定词,实际上你们也是修行人。但是你们不是上等修行人。
《大圆满前行》里面所讲是针对上等修行人而言的。如果从上等修行人而言的话,我想在座的人每天不像世间上的人一样的整天都是为了地位、为了财产而忙碌,大多数的人虽然有时候心有点烦乱、有时候不稳重,但是跟其他的有些道友比较起来的话,不管背诵、闻思修行很多方面都赶不上,这一点有点惭愧。
现在正在讲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度当中,下面讲安忍度中的第二种安忍。
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如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为了求得正法,菩萨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乃至捐舍珍贵的生命。《菩萨善戒经》亦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世人为了世间的目标,尚且愿意付出精进与勇气,那我们为了正法为什么不能呢?在求学正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应该依止“四依”来修行。
修出世间法应经历的苦行
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有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噶当大德留给后学的精华窍诀。
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这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修行人是分等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像米拉日巴尊者,像噶当派诸位大德,像禅宗的众多高僧,他们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这就是上等修行人。
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不理会世间琐事,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正如《华严经》所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像唐僧取经,也是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得了正法。所以,如果我们要做上等修行人,就应放弃一切,一辈子都住在山里。
据说,如今在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就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
我家乡就有一个,他离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去年他母亲死了,他回家超度。家人让他住满七七四十九天,他说:“我还是只呆七天吧。”七天以后,他又回到了山洞。家人也不拦他,早就当他死了,而他也从不联系他们。这就是上等修行人。
但很多人起初是上等修行人,放下一切,从来也不联系家人。可是过了两三年后,关系就越来越密切了。不像真正的上等修行人,死时也死在山沟里,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过,死后尸体无人掩埋,或许世间人觉得太凄惨。但实际上,人死后尸体怎样处理都可以,根本没有什么差别。
今天很多年轻学者去尸陀林看了,回来后有人说:“尸体被砍成一块一块的,再喂给秃鹫,太残忍了,我死时可不愿意这样!”其实,天葬残忍的话,火葬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尸体被烈火焚烧时,肉都被烧得嗞嗞响,一会儿工夫,就只剩下一点灰了,这岂不是更残忍吗?
其实,尸体送去尸陀林天葬,可以圆满极大布施的资粮。很多人布施了一辈子,在生命完结之后,还用身体再作一次大布施,邀请那么多秃鹫来享用,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
所以,尸陀林的甚深意义,务必要深入学习才能了解,而不是用好奇心拍个照,就自以为是权威了。
这些现象,其实只是你们以前没有关心过而已,若去关心的话,就会发现它有它的学问。像在古印度,有许多密教隐士在八大尸陀林修行,这方面有很多精彩故事,以此可以了解印度文化、藏地文化,乃至佛教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方面面。
——恭录自《前行广释》第108课
不管怎么样,每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还是用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来求学,这个还算是一种修行吧。世间上的这些人们根本不知道,世间的这些琐事连芝麻许的含义都是没有的。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相当有意义的,实际上一点意义都是没有的。
短暂的、希求今生的心,一定要尽快转移过来。本来今生是非常短暂的,我们长远的计划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很多人短暂的心就一直断不开。但愿短暂的追求今世的心,很快就能转移过来。
【虔心勤修最殊胜的精藏法】:对自己心非常有利益这样的精藏法要,但愿我一定要修好。这是主要说世间的琐事没有很大的意义。所以我最近翻译的不管《扎嘎山法》也好,昨天敦珠仁波切的教言也好,凡是里面有一个不要贪执今世的话,我觉得这都是很重要。
修行人整天就是为了今生的利益,好像“来世”根本想也没有想过,“无常”根本想也没有想过,如果是这种修行人的话......
《山法宝鬘论讲记》 前言
千百年来,无以计数的佛陀追随者不断踏上释迦牟尼佛苦行求法的征途,其中,有多少人依靠百折不挠的坚定毅力获得了无余坚地;又有多少人不胜其苦,无功而返……
现在的很多人,出家、修行不到两天,就自以为是地离开上师,独自一个人去闭关修行;又有人皈依、出家多年,仍然无法抵挡红尘浊世的种种诱惑,跑到城市中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四处奔波;
还有人虽然了知世间八法的过患、修行佛法的大义,却急于求成,将目光始终放在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深大法上,对看破今世、忆念无常等道理置若罔闻。
见到末法时代刚强难化的众生的种种不如法行为,不禁生起想要为树立佛法胜幢微尽绵薄之力的念头,于是在翻译、讲解完《山法宝鬘论》六年之后,再度要求个别道友对我的讲课录音进行整理,最终形成了这部《山法宝鬘论·讲记》。
由于本人法务繁忙、身体四大不调等多种原因,未能对此《讲记》进行细致校对,在参阅过程中,如若发现疏忽错谬之处,希望诸位智者海涵并斧正。
在本《讲记》中,我主要依靠札嘎仁波切敏锐独特的阐述方式,结合现在修行团体中出现的少数不如法现象,对这部《山法》作了简单浅陋的讲解。
我本人身微言轻,所说之词皆为管见所及,诸智者大可以视之如弊帚,但对札嘎仁波切所说的字字句句,有志修行菩提正道的各位修行人应视其为真正的摩尼如意宝,百般珍视爱重。
在这部《山法宝鬘论》中,札嘎仁波切依靠其独到的聪睿智慧,将噶当派、格鲁派等诸传承上师的窍诀教言融会贯通,真真切切地向修行人指示了一条究竟圆满的修行途径。
在这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无比深奥的佛法玄诣,在毫不掩饰地呵斥痛骂了未能看破今世的种种非理恶行的同时,作者也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情真意切的鞭策与鼓励。
札嘎仁波切在最后的结文中说:“无修行者之忠告,静处行人之山法,住山不可缺少法,修法根本即此论,亦是勤修之助伴,开示善说之上师,劝心修法鼓励者,遣除修法之魔障,如理修行需此论。”
正如此中所说,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应该经常阅读此宝典,这是你修行生涯中难求难遇的一面无垢明镜。
米拉日巴尊者有一个诗歌,诗歌我已经翻译了。在诗歌里面是这样说的:“噶当派的小光头,表面上是僧人,但实际上跟在家人没有什么差别;寺院表面上是寺院,但实际上与一般的俗家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内心当中就是跟这些世间人一模一样的,整天以三宝的名义为自己的利益奔波,这不算什么修行人。
因此,我还是喜欢给大家翻译一些看破世间的书籍,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主要也是看自己吧。人是不同的,真正的精进和缘分、根基都是不同的。虽然有些人可以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今天我是不是特别喜欢啰嗦?有时候是啰嗦成了教言,有时候是教言反而成了贪嗔痴的因。
下面是这样讲的:
妙龄韶华宛如夏日英,
昳丽娇容瞬若冬时虹,
此生寿数短促不久长,
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
妙龄韶华宛如夏日英,昳丽娇容瞬若冬时虹,
此生寿数短促不久长,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
这里主要宣讲无常,也就是说人的妙龄韶华非常好看,宛如夏天的夏日英。英指的是鲜花,落英缤纷。我们有些人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穿比较好看的、鲜艳的衣服。还有他的脸色也非常好看,就像鲜花一样。
但实际上也是无常的。最多可能五六年、十几年以后,马上就会变得特别难看。这样特别美丽的娇容,一瞬间就会变成冬天的彩虹。意思就是说,原来你非常美妙韶华的春光或者是青春姿态,过了几十年以后就全部消失了,一点也没有了,就像夏天的彩虹,在冬天一点也找不到。
此生寿数短,即生当中的岁月非常的短暂,不会长久的。很多人就根本不知道这些,不但不知道,而且有些人老了以后就特别的痛苦,然后去找医生。
我们经常在大城市里面,如果你走进百货商场,就会看见里面有很多的人,化各种各样的妆。本来自己的脸上有很多皱纹,心里想全部抹光或者是全部扫出去,但这个是不可能的。如果今天你把所有的皱纹全部抹掉的话,明天可能更不行了。
所以任何人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生老病死。很多科学家都是对这方面专门研究过,他们想是人最好不要老,但是这是一种规律,根本没有办法。有些不修行的人,人老了以后特别痛苦,他照镜子的时候头发也白了,脸上皱纹一天比一天多了,饭都不想吃,但是也没有办法,所以这就是无常吧。
我们应该思维,不管是从自己的肉身、还是别人的肉身当中看出来,一切万法都是无常。在无常的过程当中,自己依靠这样的肉身,一定要精修一点对来世有意义的甚深佛法,这个很重要。
根登群佩的这些散文描述的词句特别优美。
下面继续讲:
苦时希求幸福之良方,
悦时担忧愁苦之临降,
永无逃离希忧险关时,
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
苦时希求幸福之良方,悦时担忧愁苦之临降,
永无逃离希忧险关时,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
我们一般的世间人都是这样的:痛苦的时候,无吃无穿或者是生病精神不太好,这个时候,特别喜欢求一些幸福的良药。我现在这样特别痛苦啊!比如说我今天生病了,我想尽一切办法,但愿我的病马上要好,我的身体应该早日康复,就这样开始发愿:我的病要是能马上好,可以出院后…
在苦的时候,人们都是希望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心里面一直产生这种分别念;当你快乐的时候,比如说有吃有穿、身体还算是很好的时候,你又担忧会不会痛苦降临到我?是不是非典肺炎来了?我会不会生病了?我今天会不会遭到一点麻烦?但愿我不要出现任何事。在乐的时候,心里面就特别担忧痛苦会不会降临。所以,人们经常永远不能逃离的是: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担忧。
一直没有离开希望和担忧的险关。我特别喜欢这些句子。人们没有真正观察的时候,都不知道。如果你真的去观察的话,在希求幸福和担忧降临痛苦之间有一种犹豫,也就是一种希忧。希忧始终是不能离开的,但这些没有很大的必要。你有前世的一些因缘,你不想痛苦降临的话,它一定会降临的。
由于你以前的一些因缘,不想得到这个痛苦,想获得快乐。所以,我们有些病人也是这样,学佛的境界不是很好。但愿我的病一定要好,我千万千万不能死,你们要救救我、帮助我。医生老人家,我求你不要让我死、你不要让我生病,好不好?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所以,身体上的这种生老死病,甚至阿罗汉也要去感受的,何况是一般的凡夫人。
珍爱护持疾病沉疴因,
修饰装扮不净之本性,
无常之身无丝毫实质,
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
珍爱护持疾病沉疴因,修饰装扮不净之本性,
无常之身无丝毫实质,今当勤修精藏胜妙法。
人们特别珍爱产生各种疾病之因的身体。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病,都是依靠身体而产生。他特别喜欢自己的身体,实际上身体就是苦和病的来源;他特别喜欢打扮自己的身体,实际上身体全部是不净粪组成的一种肉体。那么,这样无常的身体,实际上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和实质。
世间上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到底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性质,谁都不会观察。其实它是各种痛苦、各种疾病的因缘,也是各种不净粪组成。但是人们就特别喜欢打扮。
世间上的这些人专门打扮,可能用一天的时间,每天如果有时间或者稍微有一点条件,也很喜欢打扮。我在厦门的时候,有一种化妆品叫口红。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人的工资是二百五十元,但是她花了三百元买口红。不净的肉体就喜欢打扮,当时我在日记上写了,但我现在忘了具体的情节了。
大亨身处富位尚抱怨,
穷汉身处贫地也呻吟,
每人皆为痛苦包袱累,
轮回之中永无愉悦时。
大亨身处富位尚抱怨,穷汉身处贫地也呻吟,
每人皆为痛苦包袱累,轮回之中永无愉悦时。
这里说是有一些有钱的富翁,他的身体处于富人的地位。但是,他还是整天痛苦不已。看来有钱的人也是特别特别的痛苦。表面上来看,他的腰包很大,所以说他肯定很幸福的。但实际上,他一点也不幸福。他心里的压力和痛苦,完全超越没有钱的、没有地位的人。穷汉的身体处于一种贫穷的地位,也天天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实际上他也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包袱,这种痛苦的包袱让他过得特别的劳累,除了一些真正有修行的人以外,世间上的这些人,也都有一些不同的痛苦,就像《四百论》里面讲的:大人有意苦,小人有身苦。
〖意苦和身苦〗
三界六道中,痛苦的分类比较多。拿我们人类而言,就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大支分苦。
印度伟大学者圣天论师,还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
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劳动等。由此两种痛苦,恒时不断地损恼着芸芸众生。所以,世间上有钱的也痛苦,没钱的也痛苦。
——索达吉堪布《怎样面对痛苦》
那天,有一个县长专门去看工地,在工地的时候,下面背石头的那些人说:“我们很痛苦,你看我们手全部都磨烂了。”县长就说:“你看我也是很痛苦,我晚上都没有睡着,现在如果这个工程没有搞好的话,我也会下岗。”
所以,大人有大人的痛苦,小人有小人的痛苦,富翁有富翁的痛苦,每一个人他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心里面的痛苦也是同样的,都不愿意感受一种东西。如果有一些修证的话,哪怕是他没有饭吃的话,他也是过得特别快乐。他有财富的时候,他对这个财富也没有很大的执著。
有一定修证的人,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身份,都不会有什么痛苦的。我以前也是引用过:富翁在富翁的位置上痛苦,穷人在穷人的位置上痛苦。凡是没有修证的这些人,他的痛苦包袱就特别沉重,也非常累!
所以轮回当中永远都没有一个愉快的时候,当然你有一些修证境界,对一切万法的本性稍微有所认识的话,不管显现上是什么样,心里也不会有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