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亲友书》第03课
讲解笔记
编辑:定解E01
审核:定解E03
课判
本课重点
1.行持六度的重要性。
2.孝敬报答父母恩。
3.守持八关斋戒等清净戒律。
4.断除修行中的十三种烦恼。
脉络展开
一
丙二(道之本体)分三:
一.略说;二.广说;三.教诫实行彼等之义。
丁一、略说: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1.释义
作为修行人,(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脱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2.为什么要行持六度
①六波罗蜜多涵摄一切大乘道,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可行持的。
②作为凡夫人,真正圆满六波罗蜜多不太可能。就像《十地经》和《入中论》中所说,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波罗蜜多。我们很难领悟那种境界,尽管如此,在因地时也可以尽力效仿,随行修学。
3.六度各自的法相
①布施度。
【法相】
所谓布施,是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
【分类】
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②持戒度。
【法相】
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说明】
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③安忍度。
【法相】
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
【分类】
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A.安受苦忍: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听法天气不好,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B.耐怨害忍: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你,你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包括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中,他人经常无理取闹、无端挑衅,你也能完全接受。
C.谛察法忍: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自己不生丝毫邪见。
④精进度。
【法相】
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
【分类】
分为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
【功德】
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
【教证】
月称论师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上师开示】
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
⑤禅定度。
【法相】
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
【分类】
它分为世间静虑、出世间静虑两种。
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
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
【功德】
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
【上师开示】
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
⑥智慧度。
【法相】
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
【分类】
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或者胜义与世俗两大智慧。
【功德】
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⑦补充。
按照有关经典和论典的说法,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者,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4.修持六度的原因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
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5.六度所感的果报
【相关教证】
《善戒经》说:“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
6.六度的比喻
《华严经》:“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那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辱波罗蜜为庄严具,精进波罗蜜为养育者,禅那波罗蜜为浣濯人……菩提心为家。”
7.行持六度的重要性
【相关教证】
《宝鬘论》中也说:“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
A.平时持戒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布施一块钱给可怜的乞丐,前面也要有发心,中间有个好心好意的心态,不要侮辱他或蔑视他,最后以大乘回向来摄持,这样一来,依靠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
B.每一个众生将来都会圆满色身和法身,但二身之因,现在就要准备。
C.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做,这样一来,心力才会逐渐提升,烦恼障碍才会慢慢消除,最后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二
丁二(广说)分六:
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1.释义
恭敬父母的人,其家族中不离护法天尊的加持,以及善知识的转世。同时,今生会以感恩图报等功德而美名远扬,处处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来世也将转生到善趣中。
2.布施的对境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3.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①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
②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
③阿琼堪布《大圆满前行笔记》中专门讲了父母对孩子的恩德,包括世间智慧的恩德、出世间智慧的恩德,以及一些做人的道理。
④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
4.有报恩之心非常重要
这种人即生中名声远播,他世能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享受快乐。
5.报答父母恩
①【相关教证】
A.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B.莲池大师有言:“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C.《大集经》:“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D.《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
E.《六祖坛经》:“恩则孝养父母。”
F.米拉日巴尊者说:“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又说:“女初笑颜如仙童,掠夺财宝具大力,中间讨债无尽头,父前公开索要走,母前暗地偷偷带,施给不知报恩德,嗔恨大恩之父母,后成红面罗刹女。若善他人之荣耀,若恶自己祸害源,祸害魔女刺痛心,断除无觉之忧愁,祸根之女我不求。”
②上师开示
A.若没有(出家)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
B.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已故的父母为了养育你造过很多恶业,如今可能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
C.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毕竟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你没有能力让他快乐,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你过失也比较大,已经造“无间罪”了。
D.以后应该学会关心父母为主的众生,这是很重要的!
三
戊二(持戒)分四:
一.所护之戒;二.断除彼之违品;三.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说明不放逸之利益。
己一、所护之戒: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1.释义
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①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②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③断除一切不净行;
④不说妄语;
⑤不喝酒;
⑥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
⑦不喜爱高广大床;
⑧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
前四条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以上八种要一概行持。
追随往昔目犍连、舍利子等圣者如何受戒而成就,我们也应当如是受持,这样观想之后,在善知识面前接受八关斋戒。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劣身。因此,龙猛菩萨要求乐行王自己好好地受持,因缘具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理应给有缘的善男善女传授。
2.八关斋戒受戒
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
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这种现象很普遍。
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这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
3. 八关斋戒守戒
由于平时约束自己的善根十分微薄,哪怕守一天的戒律,有些人也非常非常困难。虽然平时得到灌顶也有意义,但最重要的就是守持清净戒律。能长期守持当然好,如果实在不行,也应尽量守一天之戒。
4.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①如《三戒论》中所言,能长期守持三皈五戒是最好的,若不能这样坚持,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也非常大。
公案:月幢尊者为一个有无量重罪,重病缠身的女人传授八关斋戒,女子在受几次后命终没有堕入恶趣,而转生于印度的一个富贵之家。
②守持八关斋戒的功德极大。尤其是作为在家人,三皈五戒非常重要,自己一定要有戒律的约束,否则连善趣人身也得不到。正如《俱舍论》所说,持戒才有转生善趣的福分,其他善根则无法获得。所以,人生很短暂,自己一定要护持清净戒律,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四
己二、断除彼之违品: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1.释义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这八种烦恼以及(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这五种骄慢,总计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
2.释义十三种烦恼
①八种烦恼。
【悭吝】
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即所谓的“爱财如命”、“一毛不拔”。
开示:这种烦恼是菩提道的大障,我们拥有财富时,要尽量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否则,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因此,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谄】
《俱舍论》中说,这种烦恼是心不正直,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按理来讲,自己的过失理应在诸佛菩萨或圣者道友面前发露忏悔,但他不愿意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诳】
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
【贪】
有关讲义中说,指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
教证:《瑜伽师地论》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
开示: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贪心不容易断除,若能做到这一点,行持有意义的事情轻而易举。
【懈怠】
是精进的违品。
教证:《瑜伽师地论》:“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
开示:有些人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欲界众生来讲,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是有必要,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该做的一定要做。
【贪欲】
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嗔恨】
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教证:《华严经》:“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增上慢】
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②五种骄慢。
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
【种姓骄】
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相貌骄】
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广闻骄】
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韶华骄】
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权势骄】
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3.上师开示
①不要骄慢、意念无常、以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等利益众生。
A.我们不要有这些骄傲,其实地位也好、相貌也好、种姓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假象。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
B.应该像如来芽尊者所讲的那样,无论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其实你的智慧、相貌再怎么样,但天人肯定比你强。我们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
C.大家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②断除烦恼。
上述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毕竟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
③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加持融入心中。
法没有融入心,什么烦恼都无法对治;法如果融入心,表面上你的行为不如法,实际上你的境界始终处于佛法氛围中,白法天神也会时时加持,传承上师也会赐予安慰,最终你的修行定可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