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60课 * CC+笔记 返回

《入行论广解》60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前文讲到要先观察三门状态,观察后应当控制,中止非事,行持应事,在修持中我们没有如法行持之事当思维暇满难得。本课接着讲“已得当取实义”,从“身体无有所贪精华”和“依身当修法”两方面为我们宣讲了我们已经获得了这样暇满人身,应获取它的真实义,有意义的事情必须要多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必须斩断它。通过智慧观察身体的真实相或者怎么样灭除贪身的方法,了知身体没有所贪的精华后,可以消灭这种非理作意。通过对身体里里外外和保护身体的错误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以后,思维该怎么样使用身体去修行佛法?这才是得到暇满人身之后的正确使用方式。本课通过5组颂词了知身体没有所贪精华,对没有如理行持(善法)而加以对治。

1. 通过将骨骼剖开直至骨髓等进行观察,也根本找不到精妙的东西,来破斥有些人认为“骨骼应该有可取之处”的错误见解,阐释身体没有可贪之处。(详见颂词1)

2. 经过详细剖析,身体没有任何精妙之处,整个身体犹如一个装不净粪的口袋,我们为何还要贪执呢?来破斥有些人认为“世间上那么多人不断地赞美装扮这个身体”的不合理行为。(详见颂词2) 

3. 运用智慧观察,身体一点也不能享用,无论是精肉还是肥肉,里里外外没有一块堪可食用之处。来破斥世间有些人认为依靠身体可以做很多事情,身体可以成为自己的享用之法的错误想法。(详见颂词3) 

4. 树立正见,我们之所以爱护身体,就是要借用它行持有意义的善法。(详见颂词4) 

5. 阐述纵然精心呵护这个身体,死主也不会留情的,死后这个身体也只是施给秃鹫、野狗,那时该怎么办呢?(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颂词1-1

科判分析

继续学习科判“身体无有所贪精华”,告诉我们怎么样观察身体的真实相或者怎么样灭除贪身的方法,了知身体没有所贪的精华后,可以消灭这种非理作意,通过智慧分析从表皮到骨髓之间的本体,从而了知身体是不净、臭秽的自性。


颂词1-2

消文释义

接着再将所有骨骼解剖开来,一直审视观察到骨髓之间。自己详察细究看看这个身体到底有什么洁净等精华。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为何放不下身执?

现象: 

A. 落上一点火星都受不了; 

B. 被微碰撞一下会起瞋恚; 

C. 被人说相貌不好看也会不高兴。 

原因:无始以来,对身体强烈的贪执。

重点2. 如何破除身执?

①尸陀林,遍满白骨;

②天葬师,处理尸体;

③对治窍诀: 

A. 审视白骨时,想象白骨主人曾对它如何贪执,如今再也没法执着。我们百年之后也跟这个白骨无有区别; 

B. 观想自己骨架跟尸陀林白骨无有区别; 

C. 更高层次,串习空性——以此遣除身执。

重点3. 白骨观修法(泰国、缅甸等国家的修行人到了一定时候的修法。)

修法:尸体就一直放在那里,修行人专门去看身体糜烂、白骨的颜色,再到山里修几天、几个月,然后又下来观白骨。

作用

A. 对身体的贪执逐渐逐渐减少;

B. 修行也有成功乃至证悟的机会。 

③通过《清净道论》中一位修白骨观的修行人,遇一个想引诱他的美女,因其白骨观修得非常好而得圣果的公案,阐述如果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即使遇到极其严厉的对境,自己也有证悟的机会。 

④各大传承的上师们对白骨观的修法相当重视,通过这种修行,能令自相续中炽盛的贪心消失无余,对解脱轮回有相当大的助益。

重点4. 平时外表可以看出修行境界。对身体执着之人,经常花费时间在自己身上的修行人,对修行多半不重视。


颂词1-4

相关教证

《窍诀宝藏论》:“若爱妙衣打扮真惭愧;若爱装饰美容真惭愧;若喜散乱求财真惭愧;若行诸多非法真惭愧;若具贡高我慢真惭愧。诚心修法之人当断除。”



(颂词2)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颂词2-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身体无有所贪精华”,通过对身体一番详细剖析,仍找不到任何精妙之处和一点洁净的东西,身体就如同一个装不净粪的口袋,而教诫我们不应该贪著身体。


颂词2-2

消文释义

如此经过一番详细剖析,结果并未见到身体的一点精华妙用之处,皮肤、血肉、 骨头、骨髓、脑浆中根本找不到洁净的东西,整个身体好像是个装不净粪的口袋,那为何仍旧执迷不悟地贪执并精心爱护这个污浊的身体呢?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修行人为什么不贪念身体?

教证:中观宝鬘论:“若对不净的身体进行赞颂、打扮,此乃极为愚痴且非常羞耻的行为。” 

观念:世人与修行人截然不同。 

真理:究竟是掌握在少数人(修行人)手里的。 

理证:里里外外观察身体后,可以了知若能找出少许精华,那么赞叹自他身体也是合理,但除了36种不净物外,无有实义的精华物。 

结论:修行人所言并非无因诽谤,而是事实如此——身体没有可贪之处, 只是颠倒妄念让我们一直这么贪执。

重点2. 教证说明在了知身体的本质后,修行人不要过于贪执自己的身体。

①龙猛菩萨说:“美女的身体再诱人,也像不净粪一样肮脏不堪,不净粪的形状再好、再新鲜,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价值。” 

②索甲仁波切说:“有些人把所有的精力、财产用来装饰身体,这是非常愚笨的行为,就像过路人只在旅馆中住一夜,却将全部钱财用来装饰旅店一样。”

重点3. 了解身体本质后,自他身体皆不贪执。

①《法句经》中的公案,佛陀通过幻化成绝色美女的死亡、腐烂来开示王妃,身体本是无常的本质,没有任何价值,不应把所有的精力用来贪执它、打扮它,王妃由此而证果。 

②了解身体本质是对治相续强烈贪执的关键,无论烦恼强烈程度如何,都可以对治的,因为这些烦恼从本质上基本已经断除了。

重点4. 以戒律来强制自己断除贪执其实是比较困难一些,但是如果可以通过观察了知身体的本质,那么断除贪执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按照佛陀的教言常常观察自己的身体。 

重点5. 为什么对自他身体产生贪心? 

:《释量论》——因为认为对境有功德; 

行为:整天对不净的身体花时间、花精力、花财物; 

过患:对修行肯定有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重点6. 通过在家的年轻人和成年人学佛相比较,阐述年轻人学佛力量非常薄弱,除了本来烦恼比较重,还有经常贪著自己的身体,而成年人对身体的执著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于宣讲一些佛法,会有一种成熟的感觉。

重点7. 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正说——若能减少自他身执,则修行有所进步; 

反说——若依旧执迷不悟,贪恋自他身体,证悟成就则遥遥无期。



(颂词3)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 为护狐鹫食。




颂词3-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分析我们贪著的这个身体的作用和必要性到底是什么?是否合理?来告诫我们应该把以前的妄执和错误观念调整过来,安住在如理作意当中。


颂词3-2

消文释义

尽管如此,但还需要享用身体。你既不能食用不净物,也不能饮用血液,又不能吮吸肠胃,那么身体究竟对你有什么用呢?你自己是根本不能享用这个身体的。看来你贪执爱护这个身体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保护狐狸、鹰鹫食用。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用智慧观察身体一点不能享用。 

①通过印度对人肉非常排斥来分析说明身体没有丝毫什么值得享用之处。 

②与牦牛或其它动物的身体基本上可以享用相比,人的身体有时连旁生都不如,阐述身体的本质即是如此,贪著它有什么用呢? 

③《释尊广传》中记载有个女人贪著她丈夫的身体,后被佛陀的化身所度化的公案,上师开示人的身体本质上就是不净粪,没有什么可贪著的。 

④米拉日巴尊者也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说明现在的身体,只不过有一口气而已,除此以外跟死尸也没有两样。

⑤举例以前印度有位王子,因前世串习过不净观,在一次其众妃进入梦境后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腐臭熏天的尸陀林而出家的公案,开示在修过白骨观、不净观的人眼里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否非常可怕,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身体没有区别。 

重点2. 身体既不能食用,也不敢用来做装饰,或者做凳子等,故贪著身体一点意义也没有。 

重点3. 学习了佛法以后,应该从世人的迷惑当中醒悟过来,明白身体的本质就是这样。

重点4. 从贪执身体的原因阐述贪著身体的不合理。 

①说明贪执、爱护身体的唯一原因,是为了保护狐狸、秃鹫、野狗的食物。

②以人们养鸡养猪为例,我们杀生吃肉,将身体养得又肥又胖,无非是能让尸陀林里的动物吃得饱一点。 

重点5. 举例有些假活佛为了让身体非常胖,经常吃一些喂猪的饲料的颠倒行为,教诫作为佛教徒,应该希求正法,不要整天贪著外面的色相。 

重点6. 上师教诫。 

①应知足少欲,追随前辈大德们的足迹,从内心生起菩提心,且让善念永不退失。 

②身体就像暂时的客房,当你在这里歇一晚上,第二天肯定要退房前往他乡。

③《佛子行》:“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对轮回一定要了解,否则,如果认为人只有一生,所作所为都为了今生的利益,那真实愚笨透顶。

④大家一定要从真实意义上观想、从真实的意义上修行。



(颂词4)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颂词4-1

科判分析

通过前面了知了“身体无有所贪之精华”后,那我们的身体到底怎么用才最有利益呢?我们应当“依身当修法”,应依靠身体修持善法,千万不能造恶业。


颂词4-2

消文释义

我们之所以爱护身体,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借用它行持有意义的善法。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重点在于这个“独”字,点出了对待人身的态度。上文讲我们不能爱护身体或者不能过度贪著身体的,这里又说应该保护身体、爱惜身体,前后看似矛盾, 但这里强调爱护身体的目的就是“独为修诸善”。二者之间没有矛盾的地方,因为侧重点不一样。 

①《中观四百论》:“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②《前行》:“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 

重点2. 对待身体正确心态及做法: 

①《萨迦格言》: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 

A. 一方面为自己的生生世世打好解脱的基础;

B. 另一方面,哪怕给其他众生种下一点点善根,活着也是有价值的。 

②律藏:“行持善法的人,寿命应该越长越好。” 

③行持恶法的屠夫、妓女等,活在世上的时间越短越好,早一点换了这种肉身,就不会利用它来徒造恶业。 

④暇满人身难得,所以要利用人身作为修习善法的最佳身所依,对自他实现利益最大化。 

⑤如何不堕两边地爱护身体?只保持身体不受损、温饱即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修行正法上。要分清主次! 

⑥行持善法的人身可以称之为“如意宝”,应长久住世;相反,行恶的人身越短命越好。



(颂词5)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颂词5-1

科判分析

本颂从不应该用身体过度去做其他事情的原因宣讲我们为什么要“依身当修法”。


颂词5-2

消文释义

就算你百般精心呵护,然而死神却不会有仁慈心肠,他会毫不留情地抢夺过去而施给鹰鹫等飞禽以及饿狗,到那时你又该怎么办呢?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教证说明身体本质是无常的。 

A. 《正法念处经》中说:“死神乃无可避免之时祸,强夺生命之恶神。” 

B. 华智仁波切说:“我们南赡部洲的人,自从出生那一时刻起,就必定会走向死亡,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缘和死的时间却决定不下来。” 

重点2. 修行人与世间人之间对无常的认知的最大差别。

A. 世人对无常认知不深:对未来会有很多的梦想和期待,但这些能否实现也是个未知数。

B. 修行人对无常的认知:对死亡有所准备,时刻串习无常。 

重点3. 寿命无常、死期不定故,生命在呼吸之间,因此修行正法应该“如救头燃” 般不要拖延,利用每一个当下串习修法。这样,临终时才有可能忆念正法而得到利益。 

重点4. 窍诀——心动就行动。

A. 应该:今天想皈依,就要马上皈依,今天想行持善法,就要马上行持善法。

B. 因为:无常无时无刻不在。

C. 所以:什么时候想行持善法,就要马上全力以赴地去做。

D. 关键:善法中要选择功德大的去行持,如出离心、菩提心,每天修持。 

E. 过程:祈祷上师三宝。 

F. 结果:修行成功,利益众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58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57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