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珍惜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光 # 生生世世不离师
返回
珍惜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光
漫山遍野的鲜花
敬献您《感恩老师》
作词:索达吉堪布
作曲:浮克 演唱:郭乔伊
感恩您,我的老师
无论走到哪里,荣华还是贫穷
永远不能忘怀,是您的身影
感恩您,我的老师
无数日落日出,春夏秋冬
永远陪着我们,是您的笑容
人们都在追名逐利
您却默默留下
安于清淡的人生,在荒芜的心田播种
老师,像一支油灯
为我照亮航程,无怨的燃烧生命
老师,慈悲的使者
您是我的骄傲,如山的恩情

如果弟子对上师有感恩之情,上师的加持定会融入他的心;反之,如果觉得上师跟普通人一样,甚至老师也没有什么恩德,他恐怕得不到真正的学问。 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佛陀或者上师。若能不忘师恩,不管上师在哪儿,对你而言都未曾远离。 宋代学者杨时曾经与游酢一起去拜见程颐。程颐老了,不想收徒弟,所以二人几次被拒。有一天中午,他们又来程家,见程颐正在午睡,不敢打扰,便站在门外等候。当时正值严寒,下着大雪。等程颐醒来,开门一看,外面已经积了一尺厚的雪,他们一直站在那儿,都成了雪人。程颐很感动,将他们收下了。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 后经老师悉心调教,二人学问大长。其实我们也一样,如果不是老师教,很多道理是会不懂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老师,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都要尊敬。 去年我遇到一位小学代课老师。说起当年的情形,他很开心。他的学历不高,我称他老师,尊敬他,让他有些不好意思。但我的确认为,就算只教过我一个字、一个偈颂,也是我的老师。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我一生都会记得老师们的恩德,尊敬他们。 我们哪怕有一刹那的善心、快乐,也全是佛菩萨和上师的加持。不管走路、做事,若能时时这样忆念,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就算遇到违缘、痛苦、病魔,也要想到这是上师的加持,让自己遣除无始以来的障碍,即生中消尽一切罪业,将来获得成就。 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具证悟的上师依靠一种表示,就能令他获得证悟。所以,上师的每一句教言、每一个指示,都能使有信心的弟子认识心性,或者决定一生中的修行方向。 我们的肉身依靠今生的父母获得,但智慧身体依靠上师的加持和恩德才有,假如没有上师广弘佛法,恐怕自己到现在仍执迷不悟。 如今我们虽没有大彻大悟,但对佛教已经有了一定的正见、信心,在这么多的众生中,这样的缘分来之不易。所以,不管对于哪一位上师,皈依的也好、获得法益的也好,始终要有一种恭敬和珍惜。 大家务必诚信因果。即使你无法预知未来,也应该对上师的教言有信心。 就像小时候老师让你做一个好学生,这样将来可以找份好工作,你起初并不了解这些,但长大以后,才知道老师是对的。同样,我们遇到的一些善知识,再三强调行善断恶,因为他知道我们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如果不听从这些教言,仅凭自己的分别念认为“上师是为了自己吧”“做坏事不会那么严重吧”,进而造作各种恶业,当自己亲身感受这种果报时,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如果对金刚上师生恶念、生邪见,一定要好好忏悔。《时轮金刚本续》中说:“密乘弟子对金刚上师生多少刹那的恶心,必定会堕多少大劫的金刚地狱。”《事师五十颂》的讲义也引用过一些教证说,对上师的恶念有多少刹那,就会在恶趣受苦多少劫。 所以,在一些严厉对境面前,生恶念的果报非常可怕。一旦不小心生起了,应该马上励力忏悔。 在上师面前供养三门也要谨慎。有些刚学佛的人,最初对上师有非常强烈的信心,一见面就供养身口意,但很快又变了。以前法王如意宝曾开玩笑:“有些新来的人说身口意全部供养我,但过一段时间,他就不见了,跑回去了。按理来说,这个身体已经不是他的了,应该属于我,如果随便带走的话,会不会犯盗戒呢?” 《入菩萨行论》说:“恒为众人徒。”要恒时做他人的徒弟。 世人常说“愿做人民的公仆”,发菩提心的人也应如此,要把自己低下来,经常虚怀若谷,接受别人的意见。萨迦班智达讲过:“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如果经常学习他人的长处,把所有众生当作善知识,修行必定日进千竿。不管是有高超智慧的人,还是普通人,抑或是特别可怜的乞丐,你都可以把他当成老师,有了这种心态,修行境界会非常了不起。 然而,很多人并不是这样:看到领导就毕恭毕敬,给他磕头也可以;看见下属就傲气冲天,不可一世。这种行为不可取。 曾有位大德说:“我是一只小蚂蚁,甘愿走在一切众生的脚底下,要作‘下人’。”这个教言非常殊胜,以此可断除自己的傲慢。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我们虽然生存在地球上,但如果不学习相关的知识,就不会知道属于我们人的道。
作为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道。宇宙里每一个星球都有轨道,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就会持久,而一旦离开轨道,就毁灭了。人也一样,只有遵循做人的规则,才会拥有人的尊严。因此,我们都要学习做人的规范,无论是传统的或者宗教的。 学,才能知“道”,也才能入“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就像一匹野马经过驯服,才能成为良驹。 我很喜欢这句话,很深刻。我有种感觉,有的人来佛学院听法,每天听课的那段时间,人就面目可爱、调柔温和。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业力现前还是非人教唆,不来听课了。不听课人就变了,我看见都有点怕,感觉有种野蛮和粗鄙之气,好像不属于这里。我也一样,下山一个月,就开始担心:“我现在是不是‘面目可憎’了,人家是不是怕我?还是回去吧,讲讲法、看看书……” 还是要学习,最好学一辈子。我就佩服一些老法师、老修行人,他们不是一两天、一两年地学,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什么做到什么,而且还要教化世人。学习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自化化他。 我知道,今天的人们都重视学习,也正在学习着大量的知识,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最好也能学一些古老的智慧,掌握一些调伏烦恼的方法,以便有技巧、快速地处理负面情绪。这对现代生活尤其重要。 《慧海请问经》说,太阳不依任何帮助,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狮子不依任何帮助,声音可以传遍山川;林中毒蛇不依任何帮助,可以自给自足地活着。同样,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不依任何帮助,独立地行持善法、利益众生。 我们要有成就一切善法的自信,独自即可成办利他事业。如果你利益众生要靠别人,修行佛法也靠别人,永远都是幼儿园的孩子,没有老师扶就倒下去了,这不合理。我们在上师面前听受大乘佛法,到了一定时候就该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