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科学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寻找前世
寻找前世的印迹[1]
对每一个众生而言,实际上生命都是延续不断的,而绝对不会人死如灯灭。我们的生命分为身体和心识,其中身体分粗大的身体、细微的身体,心识也分粗大的心识、细微的心识。
粗大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原本人们对此不太相信,但15世纪后通过化学分析,确实发现人体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四大构成的粗大身体,在人死之后就会灭尽,灭尽后会变成什么呢?变成一种细微的身体,佛教称之为意幻身。它相当于我们梦中的身体,轻飘飘的,想到哪里马上就能到,跟现在的肉身有一定差别。
然后,粗大的心识分为眼识、耳识、鼻识等,这些逐渐融入一个阿赖耶识,这叫做细微的心识,它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
关于这种细微的心识怎样延续,这辈子变成人,下辈子变成牦牛,再下辈子变成什么什么……在藏传佛教的《时轮金刚》中均有详述。
当然,前后世的存在,不一定非要让你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若是这么简单的话,那也不叫心的奥秘了。但你如果想了解这些,要么可以依靠推理进行论证,要么可通过有些人回忆前世,或者濒死现象、灵魂出窍来证明。
[1] 2011年3月14日南京大学博士论坛演讲《佛教的生命科学观》
To be continued
深入因明
依因明推理前后世存在
倘若通过推理来证实,就必须要借助因明学,尤其是法称论师的《释量论》。此论讲了不管人还是其他众生,都有一种明清的心识,这种心识之所以会不断延续,原因就是具足了“因”——光明的相续不会断灭。
当然,这个刚学起来,稍微有点难,但它却是非常完整的推理方法。尤其是哲学思辩能力强的人,最好能看看《释量论》,还有《量理宝藏论》、中观的一些论典。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抉择,你最后会完全明白,众生的心不可能无缘无故断灭。因为心不像外在的无情法,比如外在的灯泡,摧毁了就没有了,而心相续与之完全不同。
这些推理在因明中特别丰富,且颠扑不破。尽管学起来不太容易,但你若想透彻地研究,就肯定要从复杂的方面下手。否则,只是简简单单看一两本书,就断章取义地说“佛教承认后世”不成立,恐怕不会那么简单;你若跟一位佛教大师进行因明辩论,最后也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
因此,大家如果想从理论上了解前后世,就应该深入研究因明和中观,这样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非一家之言
承认前后世并非佛教一家之言
我们讲的前后世存在,实际上也不是佛教中才有。
从历史上看,就算是没有佛教的地方,这种观念也经久不衰。
比如,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大概在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就记载了不少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左传》中有齐公子彭生死后,变成野猪去报仇;《汉书》也讲了赵王如意在15岁被吕后杀害,死后化为苍犬扑杀吕后;《晋书》中还有宋士宗之母变为鳖等事例。
既然严肃的正史中都有这些记载,大家就不要一听到“前世后世”,就认为是佛教在搞迷信,而应当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仔细分析这些道理!
——2011年3月14日南京大学博士论坛演讲《佛教的生命科学观》
To be continued
/ 话题还未说完
相约明天见 /
图片来源 / 一意
文字整理 / 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