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60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60课

智慧之法 2021-04-22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分别对有漏法、无漏法进行了总说,并分别宣讲有漏法的果、因和缘,以及无漏法的果、因和缘。这样安立主要也是为了让我们通过认知有漏无漏,修行断除有漏,现前无漏。《俱舍论》中除了宣讲了很多佛法的基础知识之外,也宣讲了小乘修行的体系,即如何远离有漏,现前无漏法解脱的修法和次第。
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分别业当中对于现前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果法的因,主要的因就是业。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轮回的业,那么肯定在下世当中会转生轮回。虽然我们现在造了轮回的业,但是通过制止烦恼或者观修无我的修法,会让业消尽或微薄,缺少了烦恼的滋润缘故,业也不会成熟它的果。
不管是要获得善趣,还是获得安乐,还是成为修道的助缘,善业方面都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去修行。当然最好是我们能有大乘的空性、菩提心等的修行,通过菩提心和空性,乃至于密宗的等净见来摄持业,让业变得清净,变成自己修行成佛的因。因此对善业方面需要励力地修行,对恶业方面必须要认知并断除。
辛二、宣说四名言
四名言其实和前面妄语的意义有连接之处。
四种名言即见、闻、觉、知。以四种名言为基础,会演变出凡夫的八种名言,比如本来见到了,说没有见,打妄语等。圣者和靠近圣者行为的,也有八种名言,比如见到说见到,没见说没见。
四种名言,一方面安立了见闻觉知,一方面安立了一般的轮回有情通过四种名言如何引发妄语,以及圣者和靠近圣者,随顺圣者行为的人,是如何依靠见闻觉知来做真实的随顺因果的安立,以此获得圣者果位,或者获得相应圣者果位的修法。
眼耳意识三觉知,
次第说见闻知觉。
见闻知觉或者见闻觉知即四种名言,四种名言分别是眼、耳、意识和三觉知的对境。
次第为,眼根的对境是色法,眼根见到外在的色法,从这方面安立为“见”;耳根安立为听闻,声音都是我们所能够听闻的,耳对应“闻”;意识对应“知”,在我们意识当中了知这个法的总相是如此的,其自相是如此的,内部的分别是如何的,这个方面就是“知”;“三觉知”对应六根当中剩下的鼻、舌和身。鼻舌身三种根或者三种识可以觉知。鼻根的对境——香、舌根的对境——味道、身根的对境——触,叫做三觉知。
《入行论》中也说:“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到底什么是见闻知觉或者是见闻觉知呢?其实就是六种根识的对境,依靠六种根识安立的四种法,即四种名言。其中通过眼根、眼识安立“见”,通过耳根、耳识安立“闻”,通过鼻舌身安立“觉”,通过意识安立“知”。
宣讲四名言和此处有什么联系呢?突然在此处出现一个见闻知觉,和我们现在宣讲的十不善业到底有什么样联系?主要和妄语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的人如果内心当中没有安住在因果正见当中,通过烦恼引发,明明见到了就说没见,明明听到了说没听到,明明了知了说没了知,明明觉了说没有觉,即四种颠倒名言。
明明没见到佛菩萨放光,说看到佛菩萨放光,明明是梦中梦到的,却把梦中两个字去掉,说“我看到了佛菩萨放光”等等。像这样没有见到说见到了,没有听到说听到了,没有了知说了知了,没有觉说觉了,完全颠倒了。平常说妄语也是从这四个方面的颠倒安立妄语。见说未见,未见说见……即凡夫的八名言。
随顺于见闻觉知,也可以安立为圣者的八名言,或者说随顺圣者行为的八名言,也就是平常所讲的很真实的语言,不打妄语。见到了就说见到了,没有见就说没有见,在世间当中说是个老老实实的人。
在佛法当中,要去掉妄语,远离妄语,要说诚实语,说真实语。真实语在人品当中是很关键的,在佛法当中,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佛法这么殊胜的果,这么正直的道,如果我们在道上行走时,心不正直,是弯曲的,经常说妄语的,我们就和这个道不相应。我们和道不相应的话,就没有办法通过正直的道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达到目标。所以有想要说妄语的心和所说的妄语,都是谄曲的、弯曲的状态,和正直的道是不相应的,他既偏离了因果之道,也偏离了修行之道。
我们必须要知道圣者的行为一定是相应于殊胜的果和殊胜的道的。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圣者位,但是随顺于圣者的行为也可以包含在内。说真实语也是令圣者欢喜的方式。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内心当中就没有说妄语的作意,行为当中也没有说妄语,这其实是令圣者欢喜之道,或者是和因果正道相应,也是和修行之道相应的。所以作为一个修行者,连不说妄语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想要修行成就是很困难的,原理前面也已经分析了。
所以必须要通过一个正直的道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如果道不正直,或者发心本来就不好,再加上语言方面说妄语,在这种状态当中要获得世间的快乐、出世间的果是不可能的,因为因和果之间根本就不相应。这个原理我们再再提到过了,要获得一种果,因必须要和它相应,如果你想要获得这种果,但是因不相应的话,就永远没有办法获得你内心当中想要获得的果。此处所讲到的见闻觉知和前面所讲的妄语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
以上讲完了十不善业道的杀盗淫妄四根本,以及妄语相关联的见闻觉知。剩下还有六个,下面开始学习和分析。
辛三、宣说六支分

离间即为分他者,

染污性心之词语,

粗语则指刺耳语,

所有染污皆绮语,

他许除此染污性,

如妄歌戏与恶论。

此处宣讲了语四剩下的三种,即离间语、粗恶语和绮语。因为妄语前面已经讲了,意的三种在下面的颂词讲,所以这个颂词主要是讲到了语四业当中除了妄语之外的其他三种语业。前面四句颂词是本论总的观点,“他许”是其他论师承许的绮语是怎么样的。
第一、离间语。“离间即为分他者”,首先是故意挑拨离间,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出自贪欲心也好,嗔恨心也好,还是愚痴心也好,故意去挑拨别人关系,想把别人自然和合的关系分开,而且是无误的。业道要成立必须无误,比如本来是想要挑拨张三李四的关系,但是后边搞成挑拨了王五和赵六的关系,这就是有误,他的根本业道也不会成立。虽然他也有挑拨的过失,但是不会成为根本业道,所以第一个是要故意。
如果无意之中自己说错了话,被别人误解了,然后使二者之间分离,这个有没有根本业道呢?也不会有,连加行罪也不会有的,因为自己不是有意的,内心当中不是想造这个罪业,只不过是自己说话不善巧,或者有的时候说话没有看当时当地的场合,说了一些让别人分开的话,这其实不是真实的离间语。
但是从另外角度讲,在很多宣讲语言的论典当中讲过,当我们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大庭广众当中说话的时候,有的时候还是要看别人的脸色的。虽然在世间当中处理事情的时候,说看别人的脸色说话好像是有点贬义的意思,但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每个人能够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观待别人的意乐。作为一个修行者除了护持自己的心之外,也需要护持别人的心。所以道友和道友之间说话,或者有些管理人员和下面的这些人说话的时候,尽量在说话的技巧方面还是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处在这个位置上可以随随便便说话,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许别人不会说什么,或者暂时不会说什么,但是内心当中肯定会非常难受的。作为修行者,无故让别人难受也是没有必要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也讲,如果一句话也不说,事情也办不成;说太多,别人也厌烦,所以要掌握说多说少或者说话的方式,这些还是要了解一下。
懂得说话的人和旁边的人都是非常和合的,大家都喜欢。不懂说话的人,虽然他的心很好,也很热情,但是说话不注意的话,别人也不喜欢。虽然有时说我们修行人别人喜欢不喜欢无所谓,但也要分,如果是自己如理如法地修法,却惹别人不喜欢,这就没办法了,我们在修行法门当中也是这样说的。但是自己明明可以注意,没有必要的情况下,惹别人不喜欢的话,就不是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即便是小乘的修行者也不会故意去刺伤别人,何况是大乘呢?本来发了菩提心让别人安乐,现在却故意说话去刺伤别人,没有必要。
所以如果是无意当中说了一些话刺伤了别人,或者无意识当中形成了挑拨离间的话,从业道的角度来讲不算真业道,但是从说话的这个方面来讲,还是应该注意的,因为修行人一个是保护自己的心,还一个责任是保护他人的心。别人偶然产生一个善心不容易,在里面学法也不容易,如果说话不善巧的话,我们觉得是在做佛性的事业,但是让别人好不容易产生的善心或者好不容易产生修法的心退失的话,就不太好了,所以我们说话要注意。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专门有一品,就是观察语言,讲到什么才是比较合适的说话方式,大恩上师翻译过,我们在空闲的时候可以翻一翻,看一看,到底怎么样和别人相处,说话要怎样的方式,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
“分他者”,两个人本来是很自然、很亲密的关系,但是自己因为嫉妒或者贪欲,想要把他们分开,从中获利,或者有时自己不一定能获利,但就是喜欢搞挑拨离间的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染污性心之词语”,自己通过染污心说一些词句,让别人分开。不管他们分没分开,反正别人听懂了你所说的语言,那就已经有了说离间语的过失了。
对一般的人来讲,两个人本来很自然的和合,比如朋友、夫妻或者父子等等,自然和合的状态当中,你去想方设法把他们分开,就会有离间语的过失。十不善业道中离间语的过失也很大;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情况,是两个修学佛法的道友之间本来和合,你通过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分开,这个过失很大;还有在上师和弟子之间说一些离间语,让他们之间产生隔阂后慢慢疏远,这个过失也是很大的。
尤其是金刚上师和弟子之间,金刚道友之间,还有寺庙和寺庙的团体之间,这个团体和那个团体之间,如果都是学习佛法的团体,自己故意地想无误地通过染污性的语言,去分开他们本来很亲密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犯下特别严重的过失。喇拉曲智仁波切在讲《极乐愿文大疏》时,专门对于离间语的一些问题做过阐释的。所以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一方面我们不能造离间语业,另一方面我们在听到别人讲离间语时,也要提醒和尽量阻止他,否则这些过失一旦成熟时果报非常严重。
更严重的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其实就是一种离间语,只不过现在五无间罪当中的破和合僧是不会有了,但是在戒律当中的破和合僧还是有可能犯的。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注意,如果看到别人有这个苗头时也要及时制止,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粗语,“粗语则指刺耳语”,所谓的粗语也就是刺耳的语言。自己是故意宣讲的,没有错误地宣讲了不悦耳的词句,对方也理解了,即是粗语。
粗语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去骂人,说很多脏话、粗暴的语言,别人听到之后非常不悦意。
语言确实很重要,如果说一些柔软的好听的语言,对方也是很欢喜,也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好,可能过了很多年还会感恩你、欢喜你;反之如果说了一些粗恶的语言,很多年后当时说了什么对方还记得清清楚楚。说明语言的伤害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尽量还是不要说粗恶语言。
当然很多人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受世间环境的影响经常说很多的粗语、恶语、秽语等脏话。但是在出家或学佛之后,我们再想说脏话其实都说不出来。在清净的团体中待久了之后,不但自己说不出来,而且听到别人说脏话时,也觉得特别的不舒服、别扭。
另一种粗语是说得很婉转、柔软,但是里面带刺的,有讽刺的语句,别人听了就知道,你所说的方式虽然很柔软,但是里面其实在很明显地讽刺别人,对方听了也不欢喜。虽然表面上是柔和语,但其实本质是粗恶语,像冷嘲热讽之类这方面也要注意的。
有些时候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尤其是不欢喜对方时就很容易说粗恶语。有时直接就开始暴发了,有时说一些冷嘲热讽、阴阳怪气的话,别人听到就知道是内心很不舒服说出来的语言,这方面也是要注意的。
总之,只要是对别人伤害的语言就尽量避免,因为说粗恶语时,自己内心是处于染污的烦恼状态中,然后通过烦恼心引发了要刺伤别人的语言,当语言在自己心中酝酿或者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时,表面上是刺伤了别人,但实际上首先就刺伤自己了,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在说话时,语言本身没有对我产生什么不悦的效果,但是恶语在因果方面、业性方面已经在自己相续当中已经种下了,这个业种一定会成熟的。
说不悦耳的粗语到底有没有伤害到别人不好说,也许对方修行很好,你说的话他根本就不理睬,他心量很大,也有些可能就伤害到了。但是不管你是否伤害到对方,反正你的语言肯定伤害到你自己了,你内心当中已经种下了粗语的习气。这个习气一定会成熟的,重则堕恶趣,轻则自己以后继续流转轮回的过程当中也会经常听到粗恶语,听到让自己伤心的、不悦耳的语言词句。
人和人之间的确有很大差别,有些人不管在什么场合,经常听到一些柔和赞美的语言,有些则很难听到这样的语言,而经常听到刺伤自己的语言。其实这和自己相续当中的种子习气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以粗恶语还是要尽量避免,尤其是对金刚道友、金刚上师说粗恶语,过失其实还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平时在修行过程当中,尽量要调整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处在柔软的状态中,如果自己经常性想要利益众生的话,心非常善良,不想伤害任何人,就很难说粗恶语。
粗恶语的根本是来自于我们的心,在我们心中有不悦意、嗔恨,或者其它的作意,然后通过心引发粗恶语,想要去伤害别人。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是加固自己的我执,没有考虑众生的利益,就很容易经常性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还说一些粗恶语。主要还是自己的心不调顺,如果心调顺了,就绝对不会说粗恶语,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当然如果成就了圣者果位,要调服弟子,经常用柔和的语言不一定起作用,而偶尔说粗恶语是很管用的。大恩上师在调化我们的时候经常也是这样的,好好说好像不起作用,突然有一天威猛一点,稍微暴发一下,呵斥呵斥,一下子就老实好多天。
这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调服自心的能力,如果自己的心很自在,的确是为了利益众生,说一些粗恶语也开许,不会有任何的过失。但如果自心还没有调顺,经常想要用粗恶语的话就很危险了。因为自己的心并不柔软,并没有调服,所以一说恶语,自相的嗔心烦恼就会生起来,这样就是过失上面再加过失了。
第三、绮语,“所有染污皆绮语”,除了妄语、离间语、粗语之外,带烦恼性的语言还有绮语。所有染污性的话语都是绮语。它的等起一定是贪嗔痴,所说的语言也和解脱无关。
贪嗔痴引发的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叫做绮语。绮语的范围非常广。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说离间语,也不喜欢说粗语,但是绮语有些时候就很难控制。
绮语是染污性的话语,内心当中通过贪心引发的,嗔心引发的语言都叫做绮语。绮语的范围非常大,有的时候说一些和解脱没有关系的语言,有时说一些偷盗方面的事情、旅游方面的事情、政治方面的事情、军事方面的事情,或者说一些好笑的语言等等。总之通过贪心引发的、嗔心引发的、其它烦恼引发的染污性的语言都叫做绮语。
有时自己很不舒服,内心没有调顺,处在一种烦恼的状态,唉声叹气或者长叹一声,其实也算是绮语。所以绮语很容易犯,不太容易控制。
有些人为了彻底制止绮语,禁语;有些人觉得刻意禁语必要性不大。必要性大不大也要看自己的实际状况,有些人禁语后效果很好,有些人禁语之后好像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很孤僻或者怪怪的感觉,如果变成这样的话,那效果就不太好,宁可暂时不禁语。但有时比如在法会当中短时间禁语还是可以的。长时间禁语后觉得这个人好像和大众不太和合,而且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古怪,像这样的话可能就不是特别好。当然古不古怪,他内心当中是不是已经获得了证悟,或者获得了法义,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们也不能随便去指责别人。
平时在僧团之中,我们的行为还是要尽量与别人差不多,这是非常好的,法王如意宝是这样讲的,大恩上师也是这样讲的。不管你自己有什么证悟,可以掖着藏着,但是外在的行为,穿衣走路都和大家差不多,这样比较好。如果显得特别独行的话,也不是特别方便。
“他许除此染污性”,其他的论师认为,除了前面三种语言(妄语、粗语、离间语)以外,其它所有烦恼性的语言都是绮语。比如注释中讲,比丘为了邪命所说的妄语,一方面属于妄语,另一方面也属于绮语。有的时候世间人在家里面通过贪心来唱歌,也是绮语。有些演员表演的时候,为了让观众高兴讲一些笑话,这其实也是绮语。很多小品演员和相声演员让大家很欢喜,怎么可能变为罪业呢?应该有很大的功德才对,把大家逗得哈哈笑,让大家很快乐,这个应该是一种善法。但在佛法当中他是通过染污心引发的语言让别人欢喜,和解脱没有关系。因为虽然大家欢喜了,但是内心当中并没有种下解脱的种子,而且通过这些语言,有的时候也会引发众生贪欲,笑完之后内心当中的贪欲增长了,或者可能增长其他的烦恼,这个方面都有可能,所以从结果来讲也是成为轮回的因,从发心来讲也是一种染污心,内心当中有贪心或者竞争心等等。所以演员表演让别人生欢喜也属于绮语。
贪著念诵外道的“恶论”也是绮语。有些人很喜欢外道的论典,经常念诵也属于绮语。前面也讲了,有些时候内心当中处在忧愁的状态而叹气也算是绮语。总之染污性的语言都属于绮语。
当然如果与解脱有关或者为了让众生趋向于解脱道,大德们有时也会说一些开玩笑的话,让弟子暂时放松一下。或者为了引导一些特别喜欢说绮语的人,让他们趣入到佛道当中,有时候也会为他们说一些绮语。因为如果你不这样说,他就没有办法对你生起亲近的感觉,没办法对你产生欢喜心。如果对大德不产生欢喜心的话,要调化他也很困难,所以有些大德(他自己内心当中没有染污性的心)也有必要说一些绮语,这个方面也是必要的。
所以妄语、歌、说戏、恶论都属于绮语的范围。平时内心当中要保持正知正念,如果对于自己的成就、修道、业因果方面特别重视,这些观念根深蒂固的话,那么就不会喜欢说这些,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作为一个普通居士,内心当中还没有和道完全相应,而且以前内心的贪嗔痴烦恼以及绮语的习气还存在,要完完全全制止也很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减少说这些话,一方面要经常做一些忏悔。其实佛陀也没把绮语作为根本的戒律,如果把它作为根本戒律制定的话,可能没有几个人能把这条戒守得很清净。
绮语有一定的过失,平时我们尽量反观自己的心,经常内观法性,我们在法性上面产生一定的欢喜,对正法产生觉受的时候,自然逐渐对世间的染污语言没有兴趣了。因此,关键是自己在法上面要用功,如果在法上面得到受用的话,对庸俗的东西就自然而然不会感兴趣了;如果在法上面没有得到很大的觉受,而且世间的习气还在的话,就容易陷入绮语当中。
有些地方的人特别喜欢讲话,特别喜欢讲一些政治、军事等,像这样的话绮语的过失就会不间断地造下。但非常可惜的是,很多人没认识到这是一个罪业,是十不善业之一。不仅一般的世间人,也许我们平时修行过程当中也没有很重视它,没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罪业。
绮语属于十不善业,如果很严重的话也会堕恶趣的。所以要尽量避免,实在避免不了要以惭愧心来忏悔做一些补救。尤其是前面已经讲了,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修法上面,闻思修方面,在这个上面得到一种收获,自己就会从根本上不用刻意去控制,自然而然从内心当中就不喜欢这些而远离它,就像现在我们不喜欢某种场合,就不愿意去。所以说当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得到法义的时候,自然而然不想讲这些话了是最好的。
现在讲意的三种业。
贪心颠倒图他财,
害心即于众生嗔,
视善不善不存在,
即是所谓之邪见。
所谓的贪心就是以颠倒非理作意的方式贪图他人的财物。其实贪心本身就是一种非理作意,因为贪心的根还是一种愚痴,不知道财富的本性是无常的、不净的,最后会坏灭的,会离自己而去的状态。把财富认为是实有的,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恒常的清净的东西,这明显安住在一种颠倒的非理作意当中。本来不应该生贪的,通过愚痴心的遮障以后,觉得这些东西是非常可爱的,应该被我拥有,这是一种颠倒的非理作意。
然后是贪执他人的财物,别人的财物很喜欢,想方设法地想得到,心想如果这个东西归我多好啊。比如,别人家里面的佛像很好,什么时候送给我太好了,什么时候把佛像供在我家,就非常非常好。一些在家人看到别人的钱,很好的房子,心想如果我有的话就好了,会经常性的产生贪心。贪执人或者贪财物都属于贪心。
贪欲心的根本是通过愚痴引发的,愚痴就是非理作意,本来不应该贪的却贪,从根本上讲财物等本性就是空性的,没有任何的好与不好。认为好或不好都是我们内心当中没有认知法的本性,不知道它是虚幻的、空性的,然后对其产生执著。
从大乘的角度来讲,直接告诉我们其实这些自性是空性的,没什么可以贪著的;从小乘的来讲,这些是无常的、不净的、最终会坏灭的,最终会因为烦恼的,从这个角度来熄灭非理作意。总之大小乘都告诉我们这些东西不值得执著。
但众生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气,就觉得这个东西如果我得到了非常好。但是得到之后,刚开始有一种欢喜,时间一长,这个感觉就慢慢地淡掉了。贪欲心刚开始非常非常强烈,特别高兴,几天之后,就开始慢慢地平淡,然后就开始想其它的更好的东西。通过其他东西才能满足自己的贪欲,所以贪欲心是无底洞,没有办法满足的,就好像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想喝,越喝越口渴。我们千万不要指望通过拥有某个东西,满足了贪心,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总的贪心是没有办法满足的。
然后通过贪欲心还会引发嗔恨心。我贪的东西,特别想要的东西,别人阻止我,我就生嗔了;我特别想要的东西,别人偷走了,我也生嗔了,根本还是愚痴,在愚痴上面生起贪心,然后在贪心上面产生了嗔恨心。
如果我们从根本上能够了解没有人我法我,能够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我们是不会产生非理作意的。如果不会产生非理作意,贪欲心也就不会现前。因为现行烦恼的因当中,一是内心当中有烦恼的种子;二是外境,比如喜欢的东西;三就是非理作意。
外境我们没办法远离,不管怎么样,在人间我们还有福报的时候,所谓的好东西都会在我们面前现前。除了地狱中没有什么可贪的东西之外,其它地方我们都认为有好的东西可以贪。烦恼障的种子在八地之前都有的。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非理作意。登初地的时候,非理作意完全没有了,所以登地菩萨不会现行贪欲。我们凡夫人在修行的时候,虽然从根本上断掉非理作意比较困难,但是从粗大的层次,认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虚幻的、不可贪的、无常的,我拥有之后,除了给自己带来痛苦麻烦之外,或者自己死了之后完全抛弃之外,没有所谓真正快乐的东西,像这样他就安住在一种知足少欲当中。如果能够安住知足少欲,颠倒的愚痴、非理作意就不会产生的非常明显。
第二是害心,“害心即于众生嗔”,所谓的害心就是以嗔心想要伤害众生。不单单是嗔心,如果单单是嗔心的话,就没办法安立害心了,它是在害心的基础上想要伤害众生。
嗔心有强烈的嗔心,也有中等的嗔心,有些时候我们不高兴,厌烦一个人,也算是比较轻微的一种嗔心。,通过嗔心想要伤害众生的生命、身体、地位、名誉,或者想要对方的钱财受到损害等等,都属于害心。
有时害心和嫉妒心有一点点联系,但是害心是嗔恨想要害众生。有时候内心当中经常诅咒别人,愿这一家家破人亡,或者愿他们财产全部消失殆尽,这些都是属于害心。
所以发一些恶愿或者诅咒其实不太好,尤其在僧众的团体当中,如果说些这样的语言不是非常好的,这方面也要注意。随随便便的对别人说一些你后世会变成……样子,其实听到也不是很舒服的。而且如果对境是一个僧团、修行人,或者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个过失还是比较大,所以害心千万不要生起。
害心的正对治就是慈悲心。如果我们经常对众生产生慈悲心、慈爱心,是比较好的。当慈心比较炽盛的时候,害心绝对生不起来。二者之间是直接矛盾对治的缘故。
“视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谓之邪见”,认为善业不存在,不善业也不存在,善业的果和不善业的果都不存在,就是所谓的邪见。因为从世间的客观规律来讲,善业和不善业,善业和不善业的果其实都是存在的。自己通过愚痴心认为善业和不善业都不存在,就是邪见。
十不善当中最后三个是贪心、害心和邪见。以上讲完了各自的本体。
庚三、业道之词义

前面讲了十善业道、十不善业道,那么业道的词义怎么理解呢?

意三唯一乃是道,
身语七种亦为业。
贪心、害心、邪见这三种属于烦恼,不是业,包括在恶行中。既然不是业,为什么要放在十不善业道当中呢?我们有时候就会有疑惑。这里面有些是业道,有些是业,两者有差别。
意三(贪心、害心、邪见)属于业道,可以放在这里面。十不善业道里面有些是业,有些是业道。
“意三唯一乃是道”,这个是谁的道呢?是业之道,安立成业道。贪心、害心、邪见的本性是烦恼,不是真正的业。真正的意业是什么呢?前面讲了是思心所。但是这种思心所可以在贪心、害心和邪见上面生起来,可以跟随贪心、害心和邪见而转。贪心生起来的时候,跟随贪心会产生一种思;害心生起来的时候,跟随害心产生一种思;邪见产生的时候,跟随邪见产生一种思。
这种思是依靠什么产生的?它是通过贪心、害心和邪见产生。所以贪心、害心、邪见变成了思的道,它就叫业道。业就是思心所,业的道就是业能够引发的,应该依靠一个道,就像我们依靠一个道去一个目的地一样。当贪心产生的时候,和贪心相应的思心所就产生了;害心生起来的时候,和害心相应的思心所就会产生。如果没有贪心,就没有和贪心相应的思心所;如果没有害心,就没有和害心相应的思心所;乃至于没有邪见,和邪见相应的思心所就没有了。
意业就是思心所,业道就是业的道,即这个思心所能够产生的道或者基础。我们依靠这个道可以到目的地。所以思心所依靠贪心、害心和邪见可以生起来、运转,发动造业的功能。
当然思心所有很多,它可以相应很多的法,但是在此处意三中,贪心、害心和邪见可以作为由贪引发的思、由害心引发的思,和由邪见引发的思这种意业的道。
所以贪心、害心和邪见本身不是业,但是可以作为业的道。意业是属于思心所,是依靠贪心、害心和邪见为基础生起来的。如果贪心生起了,就会相应于贪心产生一种思;然后害心生起来了,它就会相应害心产生一种思;邪见生起来了,就会在邪见基础上产生一种思。这种思是意业,意业的道是什么呢?就是贪心、害心和邪见。所以它们本身不是业,但是业道,可以包括在十不善业道中。十不善业道并不是十不善业,十不善业道中当然就可以有贪心、害心和邪见,它们虽然本身不是业,但它们可以作为业道存在。
“身语七种亦为业”,身语七种就是身三语四,和贪心、害心、邪见不一样,它们一方面是业道,一方面也是业。杀生、偷盗、邪淫本身是身恶业,妄语、粗语等本来也是语恶业。
它们和前面讲的贪心、害心、邪见不一样。贪心、害心、邪见本身不是业,而是业道。但是身三语四既是业也是业道。颂词中“身语七种亦为业”,什么叫“亦为业”呢?它们除了是业道之外,本身也是一种业。
它们为什么是业道呢?当我们杀生的时候,和杀生这个业相应的思会产生;当我们在偷盗的时候,和偷盗相应的思会产生。杀生、偷盗是思心所的道。思心所都是这样安立的。思心所可以在杀生、偷盗、邪淫上面行走、转变、安立、造作业等等。
身语七种本身是业,而且也是业道。贪心、害心、邪见不是业,而是业道,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了解。
十善业道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后面的三种是业道,无贪、无害心、正见属于业道,但是他们自己本身不是业。其它的比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等既是业也是业道。
业道的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它就是业的一种道,尤其是意三支是业道,在贪心上面可以安立意业,就是思心所,是造作的;杀生等身语七种本身是业,也是业道,思心所在这个上面可以安立、造作种种业。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