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这也是一种安忍。如续部云:“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为了求得正法,菩萨可以上刀山、下火海,乃至捐舍珍贵的生命。《菩萨善戒经》亦云:“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世人为了世间的目标,尚且愿意付出精进与勇气,那我们为了正法为什么不能呢?在求学正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应该依止“四依”来修行。
◎修出世间法所应经历的苦行
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有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这是噶当大德留给后学的精华窍诀。
一、心依于法:心依于解脱法,而不是世间法。
二、法依于贫:修解脱法依于简单的生活。古来大德都是如此,是简单生活成就了他们的修法之旅,而非丰富的物质条件。
三、贫依于死:过这种简单生活直至死亡,不是求法时比较贫穷,成名后就开始过另一种生活。
四、死依于干涸之壑:保证贫穷一直到死,一定要死在山沟里。
这是上等修行人的修行准则。
修行人是分等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像米拉日巴尊者,像噶当派诸位大德,像禅宗的众多高僧,他们都是或居于山洞,或住在森林,或修建茅棚,一辈子都在修行,这就是上等修行人。他们的目标只有解脱,不理会世间琐事,放弃一切,为求种种法,无怨无悔、永无疲厌地苦行,正如《华严经》所云:“头目及手足,肌肉施无悔,求种种经书,心无有疲倦。”
像唐僧取经,也是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求得了正法。所以,如果我们要做上等修行人,就应放弃一切,一辈子都住在山里。据说,如今在汉地的终南山、云居山等地,就有许多这样的修行人。藏地桑耶附近的山洞里,也有许多隐士。我家乡就有一个,他离家二十多年了,一直在桑耶修行。去年他母亲死了,他回家超度。家人让他住满七七四十九天,他说:“我还是只呆七天吧。”七天以后,他又回到了山洞。家人也不拦他,早就当他死了,而他也从不联系他们。这就是上等修行人。
但很多人起初是上等修行人,放下一切,从来也不联系家人。可是过了两三年后,关系就越来越密切了。不像真正的上等修行人,死时也死在山沟里,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死时无人探望我的尸体,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不过,死后尸体无人掩埋,或许世间人觉得太凄惨。但实际上,人死后尸体怎样处理都可以,根本没有什么差别。今天很多年轻学者去尸陀林看了,回来后有人说:“尸体被砍成一块一块的,再喂给秃鹫,太残忍了,我死时可不愿意这样!”其实,天葬残忍的话,火葬也好不到哪儿去。当尸体被烈火焚烧时,肉都被烧得嗞嗞响,一会儿工夫,就只剩下一点灰了,这岂不是更残忍吗?
其实,尸体送去尸陀林天葬,可以圆满极大布施的资粮。很多人布施了一辈子,在生命完结之后,还用身体再作一次大布施,邀请那么多秃鹫来享用,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尸陀林的甚深意义,务必要深入学习才能了解,而不是用好奇心拍个照,就自以为是权威了。
这些现象,其实只是你们以前没有关心过而已,若去关心的话,就会发现它有它的学问。像在古印度,有许多密教隐士在八大尸陀林修行,这方面有很多精彩故事,以此可以了解印度文化、藏地文化,乃至佛教与生活相结合的方方面面。
——《佛法经典教言》公众号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广释》
来源:智悲佛网
纯公益学佛平台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