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81.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每日一颂】《中论》 返回

181.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每日一颂】《中论》

知幻园 2024-02-21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二、破彼之能立。

十三  观行品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

辛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分二:一、破无实为教义;二、破无常为教义。

壬二(破无常为教义)分二: 一、说对方之宗;二、破彼宗。


癸一(说对方之宗):

下面讲述对方观点:

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

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



诸法有变异的缘故,可知都没有恒常性。如果中观宗认为无恒常自性的法也不存在,则不合理,因为必须承许一切诸法以我和我所而空,故诸法的自性必须成立。


有部宗认为:佛陀说“诸行皆为虚诳”所要表达的 观点,并非中观宗所说的诸法自性空,而是说诸有为法 皆具有“无常迁变性”,即有自性的诸法在自身成立的第二刹那,不可驻留而毁灭。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诸法在本体存在的情况下,  才会有无常变化,而无常迁变又是每个人能现量见到 的,比如,春天的鲜花到了秋天便会凋零,期间经历了 变色、变质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由年轻慢慢变老 … … 一 切诸法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变化。如果诸法连本体都不存 在,就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  “虚诳妄取”应该解释 为“无常迁变性”,即无有恒常的自性,而非中观宗所认为的无自性。


并且,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如果认为无 恒常自性的法也不存在,肯定不合理,因为必须承许 一 切诸法以我和我所而空。如果诸法的本体都不存在,那 空什么呢?就像石女儿不会有蓝色或白色的情况;一个 人不存在,他有没有钱的概念就无从谈起一样。所以,诸法的本体必须存在,存在才有空的机会。



若诸法无性,云何而有异?



如果诸法无自性,为何会有变异呢?


对方继续说道:再者,如果诸法的体性不存在,如 同虚空的鲜花一般,那么以什么法来成立所谓的“异体 他法”呢?就像柱子如果没有本体,就不可能由原来的 新柱子变成后来的异体他法——旧柱子。(此处对方所讲 的“异体”,并不是指柱子和瓶子这样的别别他体,而是从一个 相续前后不同来安立的异体,比如,鲜花昨天盛开,今天变枯萎了。)


一般人都觉得自己年轻时比较好看,越老会变得越 丑。如果人的本体不存在,那如何解释年轻人会慢慢变 成老年人呢?不仅如此,对于鲜花会渐渐凋零、房屋会 逐渐变旧等一切诸法前后不同的变化,又如何解释呢?如果诸法无自性,就不应有任何变化,就像虚空中没有鲜花,鲜花的变化也无法安立一样。


总之,此处对方认为,万法在自性存在的情况下,其无常性和空性才能成立。否则,建立这两种立论的基础都没有。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版讲解

↓↓↓


记忆板






一、观因缘品


二、观去来品


三、观六情品


四、观五阴品


五、观六种品


六、观染染者品


七、观三相品


八、观作作者品


九、观本住品


十、观燃可燃品


十一、观本际品

168

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

如是说诸苦,于果则不然。


169

苦若自作者,则不从缘生。

因有此阴故,而有彼阴生。


170

若谓此五阴,异彼五阴者。

如是则应言,从他而作苦。


171

若人自作苦,离苦何有人?

而谓于彼人,而能自作苦。


172

若苦他人作,而与此人者。

若当离于苦,何有此人受?


173

苦若彼人作,持与此人者。

离苦何有人,而能授于此?


174

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即亦名自作。


175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无有自体,何有彼作苦?


176

若彼此苦成,应有共作苦。


177

此彼尚无作,何况无因作?


178

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四义亦不成。


179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 

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


180

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