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维摩诘经》导读⑩
🛁
一位名人 卧病在床
A Celebrity Falls Sick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文殊师利 ︳Manjusri
☀️
此时,佛陀转向文殊师利。文殊师利会不会做为佛陀的代表?他愿不愿意去探望维摩诘?令众人惊讶的是,文殊师利立刻答应了。
“维摩诘?是的,我去。这个人太有成就了!”他赞叹,然后为维摩诘唱诵了长篇的赞颂词。
文殊师利说,维摩诘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完全知道他人感官的觉受。他能看见他们之所见、听闻他们之所听、品尝他们之所尝,诸如此类。仔细想想,这非同小可。对于别人嘴里的通心粉或咖哩鸡是什么味道,即使他就坐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只能想象。而且,我们所想象的味道完全来自自己过去所尝过通心面或咖哩鸡的经验。但是,维摩诘能够直接地经验到他人经由他们的感官所品尝的味道,完全不以他自己的经验做为依附。
对维摩诘这种殊胜功德的钦佩来自文殊师利之口,的确是极高的赞赏,这也显示,维摩诘并不是个普通的商人,他不仅是一位圣人,更是杰出的大成就者。当我们声称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时,其实只能依据自身的经验来投射我们的理解。换句话说,我们从来都未曾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假装这是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只有大成就者,比如维摩诘或文殊师利,才能尝到他人之所尝、见到他人之所见、闻到他人之所闻,无需依赖自身有限而不完整的依附条件。
不难想象,当文殊师利同意去探望维摩诘时,芒果园里的所有人是多么兴奋和激动。他们马上决定要跟着去毘耶离,见证这个必然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会面。他们兴奋的程度,就好像哲学家听到老子即将与亚里士多德对话,或马克思将与庄子同时出现在脱口秀上一般。
在文殊师利同意来探望的当下,躺在病榻上的维摩诘即刻就知道他已经启程前来,他也知道会有一大群好奇的人跟着文殊师利一起到来。
“文殊师利要来看我了,”维摩诘想,“我得把房子清空。”剎那间,所有的人员、家具、地毯、沙发、椅子全都魔术般地消失了—这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细节—整个宫殿变得空无一物,只剩下维摩诘所躺的那张床。这就像是将白金汉宫里所有的775个房间都清空,只剩下女王躺在一张床上。由于维摩诘的侍者、仆人和保镖也都随着家具一同消失了,因此,当文殊师利和他的随众到达时,没有人在门口迎接。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巨大空荡的宫殿,还有维摩诘本人。
文殊师利礼貌地问候维摩诘,并且问了许多探病相关的问题,比如:“你好吗?你什么时候生病的?你犯了什么毛病呢?”等等。
起初,关于生病的对话似乎很普通,但是维摩诘异常聪慧的答复,却成为哲学上的一大突破。
“你的医生有没有说你什么时候可以康复?”文殊师利问。“我觉得我不会好起来,”维摩诘说,“因为只要有欲望和渴求,就会有‘存在’。”
当然,这两位卓越的菩萨所交换的每个词语,都远远超出你我所能够理解的范围。我们的心过于肤浅、迟钝而且充满偏见,因而无法理解这两个伟大心灵的深度与敏锐度。但是,当维摩诘提到“存在”的时候,他可能指的是“轮回”,也就是一切受限于时间、空间、方向与数量的事物。当我们生起某种渴望,这个渴望就会造成我们投射,而这个投射就是我们所谓的“存在”。因此,所谓的“轮回”,就是“存在”本身。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也有类似的含义,但维摩诘所说的包含得更广。他似乎在说,只要有欲望,就会有轮回的存在;而只要还有轮回众生,那么我,维摩诘,就会继续生病。或者说,只要有存在就还会有轮回;而当轮回还在,我们就会继续持续想象,有所谓的对轮回众生的悲心。
维摩诘继续说:“当所有的众生都从病中痊愈的时候……”或者说,当一切众生都离于分别心的时候,这是另一种描述究竟解脱的说法。“只有到那时,我维摩诘,才会从主体和客体的疾病中痊愈。”
真是精彩的回答!真是特别的主题!请记住,他只是回答了一个纯粹礼貌性的问题而已,但这个响应引发了《维摩诘经》中最吸引人的教法之一。
文殊师利接着问:“你是怎么生病的呢?”
“悲心让我生了病,”维摩诘回答,“菩萨因为悲心而生病。”另一个绝妙的回答!
这时文殊师利才注意到宫殿完全空无一物。
“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房子为什么是空的?人都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连个护士都没有?”
“佛土从来都是空的。”维摩诘回答。“空于什么?”文殊师利问。
“空于空性。”
“‘空性’如何‘空’呢?”
“‘空于空性’就是思维‘空性是空性’,而且‘空’于这个概念。”维摩诘一点都不浪费时间,就直接深入细节。他说“空于空性”,指的是超越对“空”与“满”的分别吗?是要空于概念吗?我觉得他是这个意思。
“空性在哪里?”文殊师利问。
“你可以在六十二种邪见中找到空性。”维摩诘回答。
多么奥妙的回答!而且是一个绝妙的观点。许多佛法的追随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徒,他们对“空性在哪里”或“什么是空性”这类问题所期待的答案总是:“空性是佛陀究竟的教法,在最高深的经文,比如《大般若经》中可以找到……”等。但是相反地,维摩诘却说空性不在正确的见地中找到,而是在于错误的见地(邪见)之中。我们都应该把这一点记下来。
“六十二种邪见又从哪里来呢?”文殊师利问。
显然,要理解这段对话的任何部分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去阐述维摩诘接下来所说的话。对于文殊师利和维摩诘在这部经中的谈话,以及许多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其他对话,如果我能理解的话,哪怕只是在智识层面上的理解,我对轮回世界的感知就会像是影子、泡沫、玩具或者扮家家酒的游戏一样。但无论在什么层面上,我一点都不理解,当你我这种人去看、去听、去品尝时,我们的感受并不像泡沫、梦幻或是玩具,反之,我们的体验是实在、具体、坚固,而且还非常地肥大。
“六十二种邪见以一种显现、波动、光晕或氛围生起,反映出如来藏—即佛性—的功德。”维摩诘回答。
一个说得正是时候而且令人震惊的观点!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倾向于清规教派、道德主义、二元分别,而且性喜判断是非的人来说,这个观点简直骇人。我们这种人总是认为邪见是从肮脏的土坑或发臭的地牢里爬出来的,但维摩诘似乎是在告诉文殊师利,所有邪见的源头,都来自我们所认为的“神圣”之中。他的这项宣言,经常在金刚乘的教法中被引用。但即使如此,这种概念对我们二元分别的众生来说,几乎无法理解。这就像有人告诉我们:黑暗的源头是光明一般地难以理解。但是细加思索,黑暗和光明不就是自然地并置而共存的吗?黑暗不是只有在与光明对比之下才存在的?反之亦然。不可能有单独存在的黑暗,不是吗?也不可能只有光明存在。如果黑暗和阴影不是出自光明,或者光明不是出自阴影,那么摄影师怎么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这段对话虽然第一次听到时就令人迷惑,但是我认为它并不只是关于光和影的缘起而已,不是的,这段对话的涵义不止于此。它有点像是你挖到了某个东西,起先以为是块石头,之后却发现它其实是颗钻石。有人告诉我,闻名的“光之山”(Koh-i-Noor)钻石是直到相当后期才被打磨抛光的,但它一直都是一颗钻石。如果你在它被抛光之前看到它,认为它只是一颗难看的石头的话,那就是“邪见”。在它被打磨抛光之后,就很容易辨识,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钻石之一。直到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还在抱怨英国人在十九世纪时从锡克族人那儿将它偷走。这里的重点是,在被打磨抛光之前,不管它看起来像什么,它都是那颗著名的光之山钻石,而且远在它被命名为“光之山”之前,它一直都是一颗钻石。所以把它想成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就是具有“邪见”。
“您的侍者呢?”文殊师利问,“为什么没人侍奉您?”
“魔鬼和那些干扰我的人,就是我的侍者。”维摩诘回答。
我们须要记得,维摩诘的疾病和症状都是重要的细节,因为整个对话的开端,就是在芒果园中讨论谁去探望一个据说正在生病的人所引起的骚动。
再度地,这两位卓越的菩萨持续所表达的深刻见解,我们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我看起来他们似乎在此得出了结论:生病就是相信“自我”的存在。如果你执着于自我的概念,你就是病了;如果你想象自我是真实、现前,而且活生生的,你就是病了。所谓的“自我”,当然是一种依附;但是不论这个依附最初看起来有多么的坚实顽固,当你越深入去检视,它就会变得越模糊。然而,我们持续地以自我作为依附,因而建立起所有其他依附的源头。建立了“自我”之后,有许多其他的标签就跟着冒出来:他人的、我的、他们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对的、错的、给予者、收受者、受害者、捕猎者、天堂、地球、地狱、轮回、涅槃、道德、不道德、男人、女人等。对于这每一个,我们都拼命想要牢牢地执取。其中的一些,我们觉得是好的,所以抓住不放;另外一些,因为看起来不好、危险或不可靠,我们便试图想要排斥或消灭它们。我们检视所有的一切,看看它们对我们值不值得,结果让我们对于好的与坏的都变得更加执着。
从这两位菩萨的观点来看,这种执取的倾向才是真正的疾病。我们只有在无所依附时,才会健康、自在而且强壮。虽然我们想用心灵修持的方法,例如布施、苦行或专注禅定等来疗愈我们的疾病,但是,因为这种修持之道以证悟为目标,所以它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疾病。因此,从文殊师利和维摩诘的观点而言,不论我们在法道上做什么修行,即使是禅定,也都是一种疾病。
他们更深入地说,如果我们认为需要去除、消灭或净化某些东西,比如贪欲、瞋恨或嫉妒等,那么这种认为需要去除它们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疾病。认为我们需要去接受、完成、获取或积聚某些东西,比如涅槃或证悟,同样也是一种疾病。或者,认为有一个生起悲心的自我和让我生起悲心的众生,也就是有主体与客体的悲心,这也是疾病。基本上,一切都是疾病或烦恼。一个依附、一个动作、一串念头,这全是疾病,因为它们让我们远离实相。认为有病症这回事,也是一种疾病;认为有疗愈的方法,也同样是疾病。因此,渴望解脱也是一种疾病,因为导致你渴望解脱的,是你相信自己被束缚在轮回之中,而且相信束缚你的东西阻碍了你获得解脱。
我们所有依附的参考点都是疾病,它们就像是病毒——“病症病毒”。但是,在轮回中所有的病症当中,有两个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以“解脱”为依附,以及以“束缚”为依附这两者。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文章转载自【八万四千•佛典传译】官网,为宗萨仁波切所撰写的《维摩诘经》导读,部分标题为编者自拟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