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19)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有无品第十五
本品的主要所诠,是通过观察有和无,从而抉择有无不成立。本品也称作“观自性品”,即观察法的本性。
言实事师提出:一切法是实有的,因为诸法是因缘和合、互相观待的。如果诸法不成立,就不能互相观待,只有成立后,才可以互相观待。佛也说过诸法是因缘和合的法。既然因缘和合成立,则实有的法就应该成立。
小乘认为实有与因缘和合二者互不相违,在实有的情况下,也可以成立互相观待、因缘和合的法。下面破斥这种见解。
戊十五(观有无品)分三:一、遮破四种戏论;二、呵责相违之见;三、教诫修习中观。
己一(遮破四种戏论)分二:一、遮破自性与他性;二、遮破有实与无实。
庚一(遮破自性与他性)分二:一、遮破自性;二、遮破他性。
辛一(遮破自性):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众缘中有性”,“性”指一切法的本性。名言中认为:水的本性是潮湿;火的本性是暖热;风的本性是流动;地的本性是坚固。然而,在种种因缘中,并不成立这种自性。需要观待因缘而成立的法,就绝不会有自性。
名言中认为:水的自性不是热,虽然烧开后可以成为热水,但在水成立时并不一定有热性。水没有接触火以前不是热的,热水离开火以后,其热也不复存在,仅仅在接触火的时候,才能成为热水,所以名言中说水的本性不是热。如果水的本性是热,就不用观待火而成立,应在水成立的同时,就成立其本性,但热并不能在水成立的同时成立。所以,水的自性不是热;
同样,白布染成红色时,红色不是白布的自性,若红色是其自性,则应在白布成立的同时,就成立为红色,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因缘——即红色染料具足时,白布才能成为红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还会慢慢褪色。所以,红色不是白布的自性,名言中不观察可以这样成立。
但是,如果有一种实有的本性,就应当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恒时成立,而无需依靠因缘。凡是依靠因缘而成立的法,其本性就不可成立,如同稻芽一样。在不具备因缘之时,就不可成立;只有因缘和合时才可以成立;以后因缘间断时,又不复成立,这样的法又怎么会有什么实有本性呢?因此,在需要观待因缘的法当中,绝不可能找到一个有自性的法。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如果所谓的本性从因缘中产生,则此本性就成为有为法,成为由他法造作的法,而不能成其为本性。如白布染成红布,是由红色的染料造作的,没有染料的造作,就不成其为红色。所以,红色不是白布的本性;稻芽必须依靠自己的因缘,才能成其为稻芽。没有其他因缘的造作,稻芽就不可成立。稻芽上面的一切,都是由其它法造作而成的。所以,稻芽也不可能具有其本性。凡是由其它的因缘而作的法,都不可成立其本性。
因为在火成立的同时热性也成立,不用其它的法而使火变热,所以,热性是火的本性。如果在火成立之际,首先并不成立热性,只是在以后条件具足之时才成立热,那么热性就会不是火的本性。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如果本性是造作的法,又怎能成立本性呢?不可成立!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因为,所谓“性”、“本性”、“自性”、“自体”都是同一个涵义,即不是由他法而作的,本身原有的性质。如果是由他法造作而成的,就绝不会是本性。
因此,如果要成立为本性,就必须具足两个法相:第一、是不能由它法造作而成,只要是本性,就必须首先成立;第二、就是不观待他法而独自成立。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法相,就绝不会是本性。
在名言中,以热性作为火的本性,就具足这两个条件。从火成立的第一刹那,直至火尚未熄灭之前,火的每一个微尘都是热的,不用他法去造作,其本体即是热,所以具备第一个性相;又因为在火产生的同时,就已经成立其热性,火的热性不用观待他法而可以独自成立。这里所说的独自成立,不是说火不依靠因缘,而是说在火产生的同时热也一并产生,热性不需要另外的因缘。这样一来,第二个性相也具足了。这种具足两相的法,就称之为本性,名言中的本性。
在抉择胜义谛时,如果通过观察抉择,还是有一种破不了的本性,就叫做胜义谛的本性,实有的本性,无论实有或无实有的本性,都必须具足这两个条件。
辛二(遮破他性):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
他性因自性 而名为他性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已经抉择出自性不成立的结论。既然诸法无有自性,又怎么会有他性呢?他性也是自性的分支,他性也包括在自性当中。他性要成立,必须观待于自性。自性不成立,就无有所观待处,所以他性也就不可成立。如果他性可以不观待自性而独自成立,则可以有他性;但他性并不能独自成立,必须观待自性而成立。因此,自性不成立,则他性也不成立。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离开了自性和他性的法,还能有什么法存在呢?如果某法成立,就必须成立为自性或他性,既然自性、他性二者都不成立,就不可能成立一个实有的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如果存在自性或他性,则一切法都可以成立;但现在并不成立自性与他性,所以也就不成立一切法。因为,一切万法都包括在自性与他性之法中。
庚二(遮破有实与无实):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如果有、无二法中的有可以成立,则无也可成立。但通过以上观察已经了知:有法不可成立。既然如此,无又怎么能成立呢?不可成立。
因为必须有法首先成立,才可以成立无法。譬如,我们可以在名言中说“佛在世时提婆达多有,现在成为无。”提婆达多要成为无,就必须先有,当有毁灭以后,即成为无;必须先有了大象,在消灭大象时,才可以称为大象无。有、无互相观待,如果首先没有提婆达多,也就不成立提婆达多的无;首先不成立大象,以后也不能成立大象的无。
除了有毁灭以外,并不成立单独的无,无必须观待有,有法坏灭时才叫无,这在中观里很重要,应当再三进行观察。
一般人认为:如果有成立,无就不能成立;在有不成立的情况下,就应当成立无。有、无二法是你死我活、彼此对立的法。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有无二法必须互相依赖、互相观待。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可能成立。
以上破斥了四边。
己二(呵责相违之见):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如果有人执著一切法是有或者无,执着自性或者他性这四边,这种人就不能见到佛法的真实大义。
佛能灭有无 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这是龙树菩萨所引用的教证:佛已精通一切空性,能灭除有、无等一切戏论,在佛的大智慧中既无有,也无无,有无为首的一切分别和执着都不存在。因此,在《化迦旃延经》中云:既无有,也无无,有无都应断除。
这里的有,是指人我;这里的无,是指断见,也即顺世外道所说的无前世、无因果。因为此经不只是大乘,而且包括小乘十八部一致承认,所以引用此经作为证据。既然你们所承认的佛经都破斥了有、无二边,所以你们也必须承认有无都不成立。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无
如果诸法是实有的本性,就应当永远存在而不能毁灭,以后也不能变成为无。譬如,在瓶子成立时,如果具有实有的本性,以后就不能变成无;火如果具有实有的本性,以后就不能毁灭;人如果具有实有的本性,以后就不能死。
所谓实有,即世间一切因缘不能对它起任何作用,既不能利它,也不能害它。自性实有不用观待因缘,不受任何因缘的影响,其它因缘不能使其变为无,而应常有不灭。
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本性是不可能有变异,有异相的。火的本性能否变成冷?水的本性能否变成其它法呢?决不可能。如果本性能变成冷,就绝不会是火。因为不具有热性的法,不能称之为火。只要是本性,就不能变成其它法;可变成其它法的,就不是本性。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关于此偈的解释,有二种说法:一是月称菩萨的观点;二是佛护菩萨的观点。
月称菩萨认为:“若法实无性,云何而有异”为他宗的见解。他宗认为:我们现量见到诸法的变化,人从壮年变为老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有变化,就应成立本性。如果没有本性,那么谁变成谁呢?如果一切法都无有本性,又怎么能变成其它法呢?如果具备壮年人的本性,则壮年人可变成老年人;如果无有本性,就如同石女儿一样,既然无生,就不会有死亡与变化。因此,要成立生死、变化,就必须首先成立其本性。
后面两句破斥这种见解,中观论师说道:“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按照你们的主张,也不能有变化。你们认为诸法存在一个不空的本性,如果存在一个实有不空的本性,就不能变作其它法。
佛护菩萨对此偈的解释为:如果诸法存在实有的本性,则不能有变化;如果诸法不存在实有的本性,也即为空性,也不会有变与不变的分别。
通过以上论据,彻底击毁了他宗的主张。
己三(教诫修习中观):
定有则著常 定无则著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著有无
如果执著于一定存在有法,这就是常见;如果执著于一定存在无法,则又成为断见。所以,有智慧的众生不应执着于有或者无。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诸法如果存在一定的本性,此本性就不是无而成为定有的常法。如果首先存在,现在又成为无,这样就成为了断灭。如同认为稻芽首先成立,以后慢慢变老终至毁灭而成为无有,这就叫断灭见。
通过一步步的观察,对中观的四步境界一一进行抉择,最后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既不能说亦有亦无,也不能说非有非无,这四边都不成立。而在四边之外,也不成立第五边,一切执着包括在四边当中。
如果有、无等四边在究竟的法界中成立,我们就必须承认。如果成立也不承认,就不是正见,而是断见。但在以各种方式再三观察推理之后,已经深深体会到既不成立有,也不成立无,不但有无,而且包括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全都不成立。既然现在打破了四边,还能剩下什么呢?什么都不能剩下。
《功德宝积经》中说:众生都说能见到天空,但所见到的天空是什么呢?见道时说可以见到自性,可以明心见性,那么见者是谁?所见的性又是什么呢?其实,见者、见法与可见都是不可成立的。最后应了知这种见解,这是真正的中观见解。
当我们对这种见解生起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时,即使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说:诸法不是空性,而是具有本性的实有之法。我们也不会盲目地听从,也不会对自己的见解生起一丝一毫的怀疑,这就叫坚定不移的中观见,也是真正的正见。能具有这样的正见,也算是证悟空性。
在没有得到这种见解之前,仅仅什么也不想地修禅定,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现在有很多人,在没有生起任何定解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去理解禅宗书中的片言只语,看到里面说:不思恶,不思善,离开一切杂念,全都放下来观心的本性,什么也不想等等词句,就生搬硬套地全盘照抄。这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针对禅宗的说法,会有两种迥然各异的理解,两种理解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云泥有别的。如果理解错了,就会误入歧途,并最终与解脱道背道而驰;反之,如果真正能理解其真实密意,就是一种难得的正见,借助这种正见,就可以获得解脱。
但在没有积累资粮,尚未忏悔罪过的前提下,妄想无因无缘地获得证悟,如拾地芥般地得到解脱,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很多人都这样走偏过道,在走错了路以后要想一下子转回来是不容易的。这样修持的结果,连无色界都不能转生,因为转生无色界还需要其它条件,如果其它条件不具备,仅仅这样放下来,就不一定能转生到无色界。最好的结局,就是转生到四禅天八无暇之一的长寿天。甚至可能转生为雪猪或者兔子之类的旁生,因为不思不想也是旁生的因。如果为了解脱,而将宝贵的光阴荒废在与解脱方向完全南辕北辙的所谓“禅定”上,是非常可惜的。所以,作为一名寻求解脱道的修行人,首先应当闻思。
闻思的必要是什么呢?就是获取正见。了解将来要走的路途,学习修行的方法与步骤。在对所有的问题都一清二楚以后,才开始实际修持。这样的修持,就如同睁大双眼把路看清以后,才毫不犹豫地向前迈步一样,是不会走错路、走弯路的。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把中观的问题弄清楚,在得到坚定的信念之后,再将一切都放下来。这才是一种正见,这样的修持,才是真正的禅定。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