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教言精髓(15) 返回

教言精髓(15)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0-12-16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传法时间:2016年8月14号






犹如水土转暖师加持,
未得无法直指自心性,
踏入捷径切莫绕道行,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严冬时,富含水份的土地被冻得异常坚硬。一旦春天的阳光开始照耀,它就会慢慢融化变暖。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得到上师加持的温暖阳光,根本无法得到上师直指而认识自己的心性。这里敦珠法王应该是按照藏地的气候来比喻的,那些热带地区,从来不会冰冻。喇荣的冬天,大地总是被冻得又冷又硬,春天的阳光到来时,又慢慢开始融化。

拓展内容


问:一个修行人,得到上师的加持与没有上师的加持有什么不同?\

答:有了上师的加持,修行就会很顺利,不费力,也不会那么艰难,因为你始终会感受到上师的加持。不管是夜里还是白天,是修行还是做事,当你遇到再大的困难,身体出现再严重的疾病,甚至遇上世出世间最大的磨难,只要有上师的加持日光在,那种温暖、那种无形的力量,就会让你做什么都有动力,克服什么都能坚忍。
而如果没有上师的加持(当然这是你自己不想祈祷、不想亲近),甚至背道而驰,上师说一句,就对着干,那缘起就破坏了,不可能得到加持。得不到加持,做什么都很困难。这是我从多年依止善知识的经验、体会中总结出来的。

——《前行广释》



我们的相续就像寒冬腊月的冰地一样,依靠上师加持的温暖,会渐渐变得柔软、与佛法相应,最终得到上师直指而认识心性。遇到这条特别短的近路,我们千万不要绕道。当然为了打好理论基础,学一些显宗法门也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已经有机会依靠上师的窍诀、指点修持心性法门,我们千万不要绕行,要走最近的直路,这样才会最快获得成就。总之,愿我们能修持清净殊胜的佛法。

拓展内容

在密乘中,上师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证悟大圆满,其方法既不需要逻辑推理,也不靠气脉明点的修法,生起次第也不强调。虽然加行中金刚萨埵的修法有一些简单的生起次第,但这不是重点。在所有加行修完之后,最后要证悟空性的关键,就是依靠上师的加持。

证悟大圆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广泛闻思,继而修出离心、菩提心、曼茶罗,行菩萨道积累大量资粮。当资粮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证悟空性;另外一种,是依靠具德上师的加持。

得到具德上师加持的前提,是一颗虔诚的心。虔诚的心越强烈,就越能得到加持。如果没有诚心与信心,哪怕佛菩萨、上师们再慈悲,对我们也无能为力。

———堪布仁波切





犹如夏时美苑之寂地,
未依无法生起诸功德,

栖山之时切莫趋蛮城,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夏天的美丽花园令人舒心悦意,寂静之地宛如夏天的美苑一般。如果我们没有依止这样的寂静处,根本无法在相续中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悲心等诸多出世间的功德。所以若有因缘住在山里,千万不要离开去往都市。

拓展内容


◎寂静地之功德
 
要知道,寂静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地。在这些地方,既没有愦闹、散乱,也没有农务商业,远离凡愚友伴,与飞禽走兽朝夕相处,喝的是清净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树叶,可以说是安乐无比,并且觉性会自然澄清,等持也会自然增上。
 
宋朝就有一位怀志禅师,他谨遵师命,不接受各种邀请,在寂静山里修持了二十多年,可谓“万事看破、万缘放下”。看到这些禅师及密宗大德的传记,确实会让人生起极大的信心,他们在这些寂静地方,依靠清泉和水果充饥,一生修行到底。

在寂静地,既没有怨敌也没有亲友,心很清净,这样自然会摆脱贪嗔之网,并具足众多功德。《正法念处经》云:“若在山树下,常修习禅观,则得清净智,远离一切过。”如果在寂静的山里或树下,常常修习禅定和胜观,则能获得清净的智慧,并远离一切过患。观修什么呢?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无上密法的境界都可以,只要心清净,智慧就很容易打开。

《月灯经》中还说:不要说亲自住在寂静处,甚至怀着去往静处的愿望,仅仅朝那一方向迈出七步,也胜过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比如我人在成都,心里想着五台山,并且朝那个方向迈了七步,就是这个功德,也非常不可思议。

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依止寂静地以后,种种善根自然会生起来,如米拉日巴尊者说:“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意思是,在无人的山谷岩洞中,因为寂静地的加持,我恒时具有出离心和厌世心,对世间琐事毫无兴趣,但我深深知道,传授我甚深窍诀的上师,是三世诸佛的化身,对此我恒时怀着强烈的信心。

在殊胜的寂静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自然会善妙。如佛经云:“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成善。”即便没有刻意精进行善,可是厌离心、出离心、慈心、悲心等功德会油然而生,所作所为也自然全部成为善法。在喧闹地方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相续中很容易生起诸道功德。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节课



有些修行人一开始抛弃故乡、剃除须发,来到寂静的山里,一直吃素、苦行,过了三四年、五六年后又不想呆了,开始往城市里跑。人有时候也比较奇怪,现在山里的人喜欢往城市跑,城市里的人只要有时间就往山里跑。钱钟书的《围城》里说:婚姻就像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修行人也有这样的。我有时跟一些道友讲,你们如果没有身体的原因,也没有弘法利生的原因,还是在学院呆着吧。但有些人甚至只要有两三天的时间,就非要出去一趟。每次我都会盯着,知道这些人只要有一个月或半个月的时间,就一定会出去。有时我还没有宣布放假,她就买好机票了,特别特别着急。原来她到山里来时,也是特别着急,在城市里红尘里根本没办法待——我还记得当时她是怎么样流泪怎么样想出家的。

拓展内容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内容介绍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现在外面的人很想到山里来,还说:“这里好舒服,我有没有出家的因缘?如果有的话,我会生生世世呆在这里。”但是有些人呆久了以后,不要说生生世世,可能一两年都很难。


也有些修行人特别好。我认识的很多修行人没什么重大事情,基本上一直在寂静的地方好好修行。


作为大城市里的人,你们不一定非要去寂静的地方。有些人最多只能在放假期间或者空闲的时候去充个电,然后就下去了;还有些去吸一两天氧,输个液,然后假期就到了,只好回去了。其实你可以在自己的佛堂里,或者在当地找一些清净的地方去修持。


这里讲到,如果没有依止寂静的地方,很多出世间的功德恐怕很难生起来。因此如果你已经住在寂静的地方,就不要跑得太多。当然在允许出去的这些放假时间,出去也是可以的,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注意。


有一节课我也说过,在家人想出家时,会有一种相。是什么样呢?就是经常剃光头,穿红黄色的衣服。以前我在学校想出家的时候,每天都穿着黄色的衣服,有一位老师天天骂我。而出家人如果想还俗,也有一种相。就像有些人喜欢在电脑上玩,改自己照片:在头上插几根头发,在耳朵上贴耳环。现在手机、iPad都比较方便,她就自己玩儿,但这都是不好的相。本来出家人耳环也不要了,鼻环也不要了,头发也不要了,但她出家时间长了一点,就有点腻了,反而觉得有那些装饰更好,就把别人头像上的耳环取下来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这样的照片我真见过。我比较担心,这是一种前兆,要注意。



犹如损耗鬼踞之乐念,
未舍即使精勤难断苦,
莫奉魑魅魍魉为天尊,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许多人喜欢追求快乐,但这种追求安乐的心实际上像损耗鬼一样。如果让它盘踞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精力就会被它吃尽。如果没有舍弃它,再努力也很难断除痛苦。很多人常想“我要快乐、我要成功、我要……”每天都想,但其实这并不是很好,这种念头跟鬼神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千万不要奉魑魅魍魉为天尊——以前魑魅魍魉指妖怪,现在经常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坏人。千万不要把妖怪当做天尊。意思是说,我们追求快乐的心并不是一个好东西。每个人都认为:我要有幸福感,我要有快乐感,这也是一个正常理念。但是就像前几天讲的,如果你天天只是求快乐,你生活当中的痛苦就很难断除。如果你没有刻意追求——生活就随缘吧,那你相续中的所有“恶鬼”“妖怪”都会荡然无存,痛苦也离你而去。这时候你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


现在世间人拼命追求快乐,结果反而不快乐,常常忧愁烦闷:“本来以为人生应该是很快乐的,于是拼命地去追求,结果我得不到,这是为什么?”随即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很倒霉,一直无法自拔——这是对快乐太重视了。太重视快乐,苦是没办法断除的。如果你没有那么耽著,没有那么刻意追求的话,反而活得更加快乐。

 
拓展内容


  第一位,魑(chī),指的是山怪,为山林异气所生。这种妖怪的习性是将猎物挖坑藏起来,有的地方管这叫虎请客,请的就是魑。聊斋中的《黑兽》指的就是魑,据说就是日本的鵺,拥有猿猴的相貌、狸的身躯、老虎的四肢与及蛇的尾巴,没有翅膀却能飞翔。



  第二位,魅(mèi),山中老树幻化成的女子,靠着美色诱惑男性并吃掉他们的女妖,在《说文》和《辞海》中说魅是一种像龙又不是龙的“老物精”。

  第三位,魍魉(wǎng liǎng),是居住在川泽的水怪,据说是《搜神记》中昔颛顼氏的三个疫鬼儿子之老二,专门让人生疮害病或者惊吓小孩子的瘟疫水怪。



  业务经营运作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客户、标准和成本。如果不够火眼金睛,搞不好就会如同遭遇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这些害人的妖魔鬼怪一样让经营不顺,利润下行。如何理解呢?

  大家想一想,魑(chī)长得像什么呢?猿猴、狐狸、老虎、蛇、鸟的特质全部有,实际上又不是这些动物。如果我们项目的客户,看似有许多潜在的客户、甚至是令人欣喜的大客户,但是实际上极有可能是如魑(chī)一样有着客户某些特质的妖怪。如果不识别清楚是魑(chī)还是真正的客户,项目品质如何保证?

  魅(mèi),既似美人又似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人的模样潜移默化就是一种美的标准。而龙又是王权的象征,是标准和制度的权威。品质与标准相依相偎,如果做项目没有确定正确的标准,如同遇到魅(mèi)一样,就是假龙假美人。标准出问题,品质哪里有保证呢?

  魍魉(wǎng liǎng)是瘟疫水怪,水主财,财与成本息息关联。做项目有真客户真标准,剩下的就是要控制成本。成本如同水下的巨石,如同让人色变的瘟疫,让人闻之色变。所以,想要成功运作一个项目,成本管理如同防魍魉(wǎng liǎng)一样,必要时要如古人在门上悬挂螃蟹镇宅一样,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成本品质控制方案。

  质量就在我们身边,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始于上古时代的妖魔鬼怪,既有山妖又有水怪,让人闻之色变。谈古论今,现代的项目品质管理,重点要关注客户、标准和成本三大要素。如同防范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一样,我们要识别精准的客户,确定真正的标准,有效管理项目成本,才能防范项目的失败。所以说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不管是什么鬼,用品质的眼睛看出来,用质量的手段打跑它们!


(来自网络)





END




往期推荐



《修行教言》(上)

《修行教言》(中)

《修行教言》(下)

   教言精髓(1)

   教言精髓(2)

   教言精髓(3)

   教言精髓(4)

   教言精髓(5)

   教言精髓(6)

   教言精髓(7)

   教言精髓(8)

  教言精髓(9)

    教言精髓(10)

    教言精髓(11)

    教言精髓(12)

    教言精髓(13)

    教言精髓(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