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调伏你的心
大学演讲
佛教非常提倡和平,但它不认为和平依赖外在,而是强调内心的和平。佛教认为,首先要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这些被净化后显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的状态,对在家人来说特别重要。否则,永远随着社会潮流,随着别人的分别念和脚步,活着就会非常累、非常苦。
如果我们内心有一种主宰,有佛教所谓的正知正念,就可以依此观察自己的情绪。当你过于浮躁时,可以提起智慧,用心来观察心。这时你会发现,心的本来面目其实是空性,也是光明。在空性和光明的融合当中,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在认识的当下,所有烦恼会消失无余。
比如,我们有时候非常烦躁,无缘无故跟别人发脾气,事后自己也很难受。这种情绪,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但嗔恨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菩提,是智慧。《六祖坛经》也讲:“烦恼即菩提。”如果你没有认识嗔恨心的本来面目,它就是烦恼,给你带来无量痛苦;但当你认识到了之后,它不但对你没有丝毫障碍,反而会成为智慧的助伴。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修行。没有它的话,有些人遇到一点点事情,心情马上不好了,好像心里装了一块石头,甚至因为没必要的小事吵架。那天新闻里讲,有两个接近一百岁的老人,老头子向外看,有一些女孩在笑,老太太就骂他:“你看什么呢!”然后两人开始吵架……这就是嗔恨心。
按照佛教的观点,不论年轻人、老年人,都会有嗔恨心等负面情绪,不过,佛法可以有很多途径去化解。那是不是学佛后就没有烦恼了呢?也不是。烦恼照样有,但自己有对治和抵抗的能力。
我经常想,现在每年有二十多万人自杀,非常可怜。包括有些大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动不动就要跳楼。前段时间我去一个学校,听说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五六个学生接连自杀。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信仰。一提到信仰,他们总是很排斥,甚至说“学佛是神经病”,结果自己遇到逆境时,一点抵抗能力也没有。这是他们的一种悲哀。
其实,佛教提倡的很多道理,包括非暴力、慈悲,对当前来讲非常需要,对世界和平、世间和谐也有不共的意义。因为佛教的教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危害自他的行为要制止,一切善法都要奉行,而佛教徒则要将其付诸行动,给世间带来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即使人心浮躁、充满戾气,学佛也会让这世间变得平和。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寺院等佛教团体有重要的责任。不过,现在很多寺院已变成了旅游场所,或成了一种商业工具。尽管这不是佛教徒愿意的,很多事情自己也无可奈何,但大家还是要认清真正的佛教,学习和了解佛教的真正理念。
摘自佛法与当代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今日开示提醒
北京时间2018年11月14日 晚19点30分-21点30分(悉尼22点30分-00点30分),索达吉堪布将传讲《孝经》第31课
平台直播:
新浪show:491755,491338, 491337
YY:78569736,72383501
试用平台:
【电脑】
https://zblive.ml/pc.html
【手机】
https://zblive.ml/mobile.html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