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328 返回

365颗钻石的约定‖328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2-13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 月 13 日 佛 历 2565 年



钻石
365






第328颗钻石



རྗེ་བཙུན་མི་ལས་རས་པས་རས་ཆུང་པ་ལ་འདས་རྗེས་བབས་པ་ལས།  བར་དབུས་གཙང་རུ་བཞིའི་ས་ཆ་ལ། །ཆོས་ངེས་དོན་མི་འཚོལ་དྲང་དོན་འཚོལ། །ངེས་དོན་འཚོལ་ཅིག་རས་ཆུང་པ། །སྨད་མདོ་ཁམས་སྒང་དྲུག་ས་ཆ་ལ།  །ཆོས་མཁས་པ་མི་བྲིན་བླུན་པོ་བྲིན། །ཆོས་མཁས་པ་བསྟེན་ཅིག་རས་ཆུང་པ།  ། ཞེས་གསུངས།


米拉日巴赐予惹琼巴的遗言:
前后藏之四翼地,舍了义寻不了义,请寻了义惹琼巴;多康六冈之地域,不喜智者喜愚者,请依智者惹琼巴。












芥子纳须弥”讲了什么道理


此处探讨的“芥子纳须弥”的道理,在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琼巴的公案中也有提及:惹琼巴想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米拉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惹琼巴还是坚持去了印度。


当惹琼巴学成归来时,他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米拉日巴去迎接他,师徒二人在回家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米拉日巴见路边有个牦牛角,便钻入牛角中,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


这时,米拉日巴在牛角里呼唤惹琼巴,让他也进来躲雨,惹琼巴却无力效仿。其实,米拉日巴是想以此摧毁他心中的傲慢,因为惹琼巴认为自己毕竟是从印度留学回来的“海归”。(众笑)


现在,不论是国外的人来到中国留学,还是中国人去西方留学,这些留学生们都有些傲慢。惹琼巴也一样,他有机会去印度留学,而自己的上师没有见识过,因此心中产生了一些傲慢。


米拉日巴尊者虽然是他的上师,但惹琼巴在最初依止时并不顺服,之后才逐渐对上师有了信心。直至米拉日巴尊者示现圆寂时,惹琼巴才对上师生起了无比的信心。


上师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一句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上师当年在印度时,也为弟子们宣讲过,我对此记忆犹新(上师念藏文):“前后藏之四翼地,舍了义寻不了义,请寻了义惹琼巴;多康六冈之地域,不喜智者喜愚者,请依智者惹琼巴。”


此处,“前后藏之四翼地”和“多康六冈之地域”,是指我们藏地分为三大区域——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多康六岗。


这句意为:前后藏之四翼地区的人们,会舍弃了义而寻求不了义,惹琼巴,请你寻求了义之法;下多康六冈之地的人们,会不喜欢智者却喜欢愚者,惹琼巴,请你依止智者。


希望大家也去寻求了义的法,依止有智慧的上师。这是米拉日巴尊者对惹琼巴的遗教,他们师徒的关系显现上时好时坏,就像中美关系一样。(众笑)


--《维摩诘经》第32课


四法依之依法不依人


是故不依人,而当依正法, 由说理成道,解脱说者非。 


对于四法依,如果从正反两方面来算,就有八种,即四种依止和四种不依。另外,大家在学四法依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它们的次第,前面也讲了次第绝对不能混乱。


首先是不依人而依法。


这一依,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有关大乘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首先宣说依法不依人。


大能仁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为众生宣说种种妙法,就是因为除了妙法之外并无其余解脱的道,如果有人想依靠个人的威力来获得解脱,这恐怕不太现实。


当然,在禅宗和密宗的历史上,也有极个别根基成熟且有夙缘的众生通过表示法获得了证悟,但所谓的表示法其实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行为,尤其依止方法千万不能搞错。


人身非常难得,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点主要依赖于自己,故大家一定要懂得如理取舍。


可能是语言方面的障碍,或者是对教理不一定很精通,有些上师想对弟子作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也没办法,只好让弟子天天作火供。


当然,作火供也很好,这毕竟是佛教的一种仪轨。但作火供只是布施鬼神的一种方法,你天天只是布施鬼神,能不能得到解脱也很难说。


因为,获得解脱的唯一因,就是自己必须通达正法的意义,并进而实际修持,最终真正通达心的本体。所以,大家观察自己的身心一定要仔细。

何者若善说,说者纵如何, 如佛为化众,幻现屠夫等。


如果说法者所说的法与如来密意不相违背,即不违三藏十二部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不违大乘的根本要求——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善说。


其实,所有高僧大德的语言都具有善说的法相。如果所说皆为善说,说法者的形象就不必考究,他既可以是在家人、也可以是出家人,可以是行为如法的、也可以是行为不如法的。


以前,印度大成就者中的佛智论师,他在前往五台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在家僧人,这位僧人正带着丑陋的妻子在田里耕耘,当时他将裙子拴在腰间、法衣缠在头上。


佛智论师见了以后就略生邪见,认为这个僧人所做的一切都不如法。晚上上师(在家僧人)给他灌顶的时候,庄严的文殊坛城显现在面前,但他不想在上师面前得受灌顶,却想在本尊前灌顶……


因为他最初对上师略生邪见,未吃母狗吐出的鱼,并在坛城前舍弃上师,所以即生未能成就虹身,而是在中阴时获得了超凡脱俗的成就。上师的形象虽然是这样,但他依靠上师的说法和灌顶也获得了成就。所以只要所说是正法,就不应分别说法者的形象。


--《解义慧剑》第8课


了义”和“不了义


悟入意义时,知了不了义, 不依不了义,而当依了义。


在悟入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意义的过程中,大家首先要知道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因为佛陀也讲过,他讲的法中有一部分是了义的法,有一部分是不了义的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深入闻思经论,务必弄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赞不可思议中观论》云:“诸法之空性,亦称为了义;若说生灭等,有情生命等,世俗不了义。”意思是说,一切诸法之本性——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胜义谛是了义,而生、灭、有情、生命等世俗谛是不了义。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有关论典中还这样讲,从第二转法轮的角度来讲,胜义谛是了义,世俗谛是不了义;从第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讲,现相和实相统一的境界叫了义,现相和实相不统一的境界叫不了义。


大家在分清了义和不了义的基础上,还应依止了义而不依止不了义,因为不了义法只是佛陀为了引导某种根基的众生而宣说的暂时方便方法。


如果真正懂得了义与不了义,就再不会觉得佛陀的金刚语前后矛盾。现在有些讲经说法的法师和一些居士根本不懂了义和不了义,他们始终认为:佛陀在这里说此法存在,在那里却说这个法不存在,这分明是自相矛盾。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中讲,分清了义与不了义是开启佛陀教法密意宝藏的钥匙,正因为他们没有这把钥匙,所以很难开启佛陀所宣讲的正法宝藏。


因此,大家一定要通过精进闻思掌握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别。对这个问题,我只不过是简单叙述了一下,希望大家能参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等大德的教言来作进一步地深入了解。佛陀遍知已,随众界根意, 犹如阶之梯,宣说乘次第。


学习经典,切勿耽著文字辞句


大家都知道,佛陀能了知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也就是说佛陀以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能彻见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涵摄的林林总总的法。


正因为佛陀对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想法、爱好)等无不了如指掌,所以佛陀广转法轮普摄群机,而并未用一种方维的力量。


因为我们现在毕竟是修学者,在修学的路途当中自然会有很多疑惑和迷惘,而这些都可以通过闻思来遣除。要遣除它们,最好依靠麦彭仁波切于本论所宣说的非常尖锐的正理。


这样以后,我们相续中的各种烦恼、疑惑和邪见就会被摧毁无余。如果没有这样,想真正了知意义就非常困难。


比如一些学过诗学的人,或文笔比较好的大学生,如果在读佛经的时候,一直看文字怎么样:词用得对不对、前后句子的关联是否得当,在读完之前一直这样想,那他将经文所表达的内容完全都放弃了。


改考卷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有些文笔比较好一点的,一直想答者的文笔如何,根本不关心所表达的内容,那就放弃了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佛经或高僧大德的论典的时候,不要一味执著这个词句好、那个词句不好。毕竟有些大德的教言在词句上并不是特别流畅优美,但意义上却无比殊胜。


藏传佛教有这样的教言,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有些上师可能前世今生都学过很多教理,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和全知无垢光尊者,他们的文字读起来非常好;而有些伏藏大师,显现上好像比较笨,但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完全是证悟后流露出来的金刚语。


我也看过很多汉藏两地高僧大德的著作,比如禅宗、净土宗,还有自宗的传承上师,虽然有时候认为,让我表达可能会写得更好,比如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用三四个成语,但我的成语完全是糠秕,或者说是表皮上的东西,并没有实在意义,而他们的金刚语却有甚深内涵。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摧毁自己的傲慢,另一方面,前辈高僧大德真实具有加持的教言精髓一定要乐意接受。


--《解义慧剑》第8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