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二十三|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返回

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二十三|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01对父母永远要软言柔语



人老了,就变成了孩子。所以,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失,比如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 那么子女应当好言劝解,不能语言犀利、态度强硬。


一次,我听一个年轻人说:“今天我父亲做的事很不对,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顿。”当时,他一副很英雄的样子。其实这是不对的,即使他父亲有错,这种做法也不恰当。父母毕竟是长辈,要以柔和的语言来规劝。倘若因看法各异,父母不接受你的观点,你也应婉转地给他讲道理。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下来哭着劝阻,但父亲不为所动。猛然间,他机灵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请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地问:“你要这个干什么?” “等您老了,我也要用它把您扔掉。”父亲听了,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大悟,赶紧把老人带回家好好奉养。


所以,纵然父母做得不对,性格难以沟通,子女也应巧妙地循循善诱,让它们放弃错误的做法,而没必要言辞犀利,令他们难堪。孔子也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见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如果父母不采纳你的意见,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以诚恳的态度反复请求。若能再三规劝,明智的父母还是会接受的。



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年轻时天下大乱,他常陪同父亲李渊一起打仗。一次,李渊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从各方面分析后,认为敌方可能有埋伏,此举难以成功,就再三劝阻父亲。父亲不采纳他的建议。眼见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李世民就在军帐外面嚎啕大哭。李渊见儿子哭的那么伤心,所分析的道理又比较中肯,于是及时停止了进攻行动。


所以,对于父母的错误,子女应想方设法温和劝谏,若能这样,父母很可能为之动容。如此,既保全了父母的名声,也尽了自己孝顺的本分。



02生死事大,早做准备



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瑜伽士秋雍,是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也是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尊者供养了布匹后,便乞求传法。尊者什么也没传。


经过再三请求,尊者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并告诉他:“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或许有人听了,不以为然:“这哪是什么大法?上师应该给我加持一下,给我灌个最高最高的顶,这才是真正的法。‘我也会死,你也会死’,这个我也懂。如果这是法的话,我可以给上师传。”然而,那个康巴人信心很足,觉得:“上师讲得确实有道理。上师总有一天会圆寂,我也总有一天会死,死的时候,连这个身体都带不走,更何况是其他东西了?所以,我一定要好好修无常,舍弃今生。”



于是,他依此教言精进修持,最终获得了成就。作为修行人,理应时常忆念死亡。印光大师在他的佛堂里,挂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并时时告诫后人:“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可见这些大德对死亡的重视。


前辈的大成就者们,为了脱生死,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固的信心,勇猛的精进,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见性。只可惜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 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我们无始以来,由于二取执著,迷失了本来面目,原有的自性光明被无明所覆,以致长久流转于生死苦海。这一生若不悟道,则难越生老病死关。如果想重见光明,永脱生死,必须下一番功夫。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放下一切,时刻忆念死亡,毫不懈怠地修行, 方能嗅到本有的菩提芬芳。



03学佛的老人不痴呆



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以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代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慨叹,恰恰是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下,许多老人的吃、喝、穿、用已不用犯愁,但精神生活却日益空虚。有些老人退休后, 整天靠打麻将、下棋、玩扑克等度日;有些老人则靠带孙子、逛公园、忙家务、养宠物来消磨时光---英国有位百岁老人说:“无聊,是一个致命的杀手。”因无法面对无聊的生活,他就一直工作,不肯退休。强烈的孤独感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许多子女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人到了垂暮之年,周身体力逐渐衰退,口中的两排牙齿所剩无几,再香的食品也消化不了;人也变得老眼昏花,看不到远处或细小的东西;无论别人说话声音多大,耳朵都听不清楚。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非常健忘,总是昏昏沉沉,而且身体老化、四大紊乱,致使百病缠身, 饱受折磨。


老人们有大量的世间,可以自由支配,却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平时除了电话问候以外,难得有人陪在身边嘘寒问暖。所以,他们整日里郁郁寡欢, 脾气越来越古怪,心情越来越忧郁。


在日本,每年约有万余老人轻生;在美国,老年人成了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每天近 18 名老人自杀身亡---在这种情况下,学佛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老人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不容易被虚幻的欲望引诱,所以一旦接触佛法,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在藏地,人到了晚年,念观音心咒、饶塔、供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很少有人觉得空虚难耐,反而常抱怨时间不够。



俗话说:“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每位老人若能潜心学佛,在有限的时日里,为后世多积累善法资粮,那么,晚年不但不会空虚寂寞,还会开启智慧、获得解脱。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学佛应放下尘缘,做到“一心”,最好不要今天挂念孙子、明天惦记女儿,什么事情都想插手。明代张守约居士也说:“物外寄闲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尘,唯念一声佛。”


《净土圣贤录》中有一则故事:嘉庆初年,杭州有位老太太到孝慈庵问道源和尚:“修什么法门,可以一生脱离苦海?”和尚告诉她:“任何法门无过于念佛。然而,念佛不难,难于持久;持久不难,难于一心。你若能做到专心持名、至诚发愿,临终时佛定来接引你脱离苦海!”老太太听后,欣然拜别。回家后,她将一切家事交给儿媳妇等人,自己设了一间净室,每天在里面念佛修行。几年后,老太太又去问和尚:“蒙您开示,弟子弃舍家务,专事念佛,自问可以做到持久不懈,但苦于无法达到一心,请师父慈悲指点。”和尚说:“你虽抛却家务,却没有斩断对儿孙的执著,爱根未拔,任何一心?”老太太叹道:“师言极是!我虽然管住了身体,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心,从此以后,我真的要万缘放下。”


回去以后,她时时提醒自己,摄心念佛,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她为“百不管”。如是又过了几年,一日她到和尚面前说:“您确实没有欺骗我。弟子过几天就西行了。”数日后,老太太无疾而逝,异香满室,瑞相纷呈。




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以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向日葵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后感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