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教言精髓(11) 返回

教言精髓(11)

求学足迹 2020-12-12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传法时间:2016年8月13号






解脱明灯具德上师尊,
若未值遇无法证实相,
通晓之时切勿跃险隘,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如果你没有遇到犹如解脱明灯一般,具有法相的上师尊,你就无法证得自己心性的本来实相。


这里的上师并不是一般的“上师”,比如光是给你剪个头发、取个法名、说个好话,或帮你买个票,给你安排一个房子。这些事情不用上师,其他人也可以。所谓上师是最上等的老师,是出世间的,他应该对你的解脱、认识心性和闻思修行有利,能够真正让你超出轮回。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上师,可能你即生当中无法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当然这个上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成就,有一定的传承,有一定的证悟;否则,一般的上师没办法给你直指。如果他对自己的心性都没有了解,那给别人直指是不可能的,即使做了也是以盲导盲而已。因此,我们每个人遇到成就的上师是极为难得的。


拓展内容


古德说:“总摄一切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法华经》卷七云:“善知识者是

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有部毗奈耶杂事》曰:“

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

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

。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

,若得善半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一是能在上师、善知识那里学到很多前所未有的佛法窍诀。依止过善知识的人和没有依止过善知识自学的人,不管是在学习的体会上、经验上还是在修证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别,这是一点。


第二点是,依止善知识之后,自相续自然而然会很快改变——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是加持,自己的相续的确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通过依止善知识,自己所通达的法义将来完全能利益众生。因为我们所学到的,最后还是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益众生。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讲记




我经常想,如果没有遇到上师如意宝,那我现在可能是很可怜的。也许我有吃有穿,但我的精神可能特别贫穷。我们通晓这个要点,知道上师的重要性以后,千万不要跳进最危险的深渊。有些人明明已经知道上师是唯一的解脱明灯,却不好好依止善知识,而是跟随其他的恶友。这是非常危险的,就像跳下致命的悬崖一样。


我们有了指引解脱的上师之后,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并且以善心供养,最后上师相续当中所有的解脱法门和智悲力功德都会融入自己的相续。这样,离开人间的时候,我们对解脱也会有一定把握。


最后,愿能清净地修持正法。



犹如除病良药之正法,

若未听闻无法知取舍,

既已了知利害莫食毒,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前面讲的是上师,下面讲的是正法。


良药可除疾病。如良药一样的正法,则能遣除无始以来众生心灵的疾病。若没有听闻到这样的正法,根本无法了解取舍因果。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三宝,却没有很好地听法,因此他不知道哪些该行持取受,哪些该舍弃。现在有些西方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虽然是佛教徒,但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根本不了解,这是一种法油子。

拓展内容


《涅槃经》卷二
十三说:“善男子!譬如良医,善八种术,见诸病人,不观种性,端正丑陋,钱财宝货
,生慈悯心,悉为说法,众生闻已,烦恼病除。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



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利害关系,那就千万不要故意去吃毒药,不要去吞下痛苦的种子。


《华严经》讲到四依:把上师做医师想,正法做妙药想,精勤依止做治病想,自己做病人想。千万不能把上师作獐子想,上师的法作麝香想,得到法之后马上出卖上师——自己当猎人想,这样的颠倒思想我们应该远离。


拓展内容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总之,愿能精勤地修持正法。


 


犹如冬夏交替之苦乐,

未见无法生起出离心,
自受轮回苦痛时已至,
愿能勤修殊胜之佛法。


此处把苦和乐比喻为冬夏的交替。冬天特别冷,很痛苦;夏天不冷,很快乐。但汉地的夏天太热了,也是个痛苦。

人生的苦乐就像冬夏一样,也是交替而来的。因此,你不要认为今天很幸福,就会永远幸福,可能过两天会痛苦;也不要认为今天很痛苦,就永远会痛苦——然后呜呜呜一直哭,给别人发微信也全是哭的表情——但明天就可能一直笑,全是大笑的表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我们的人生正是这样,有苦也有乐。

如果没有苦乐无常的感觉,我们不会产生出离心。就像《入行论·安忍品》里讲的“无苦无出离”,没有痛苦就不可能有出离。很多学佛的人是因为痛苦而皈依佛门的。如果当时没有那些痛苦,你今天的境界、今天的幸福不一定会有。而且只要在轮回里,就会不断地感受痛苦。所以遇到痛苦时,你要认识到:这是该我感受轮回痛苦的时候了,轮到我了。

拓展内容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入行论



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不要特别在意。但我们做不到,我们发愿时,都是愿我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幸幸福福、健健康康,全是追求快乐。《开启修心门扉》和噶当派的教言里,没有这样发愿。他们会祈祷:愿我痛苦,愿我不成功,愿我失败,愿我衰损等,有很多负面的发愿。这与我们的境界不同,“愿我痛苦”的话,一般凡夫人谁都不愿意,提都不敢提。其实如果心力比较强的话,通过痛苦可以认识轮回的本性、产生出离心,也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相。

我们不要遇到一点痛苦就马上一蹶不振。很多年轻人特别脆弱,如果身边真的发生了什么大事的话,就像最近泰国发生的十多起爆炸案,那你痛苦、害怕、恐惧也是情有可原;但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只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别人的眼神有点不对,别人的态度有点不对,就痛苦好长时间——晚上睡不着,白天也没有食欲,走路都好像有点不正常。旁边的人说:“哎,你走错了。”“啊!”这就是现代很多人的现状。这样不好,对吧?

遇到一些特别大的事情的时候,可能没有修行境界很难以转为道用,但如果没有,那应该保持正常的心态。所以我们佛教徒平时应该经常调整自己的心。


拓展内容


众生的痛苦分为几种,一是前世所感的恶业之果,一是今生中遇到的违缘所致,还有一种,就是修法以后才有的痛苦。为什么修法会招致痛苦呢?因为你没有修法的话,来世可能在地狱或饿鬼中感受痛苦,但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即生中只是象征性地感受一些痛苦,来世就不用感受了。

我们遇到一些痛苦时,不要非常伤心,千方百计想把它遣除。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遇到痛苦和麻烦时,应好好思维它是顺缘还是违缘,进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噶当派的高僧大德,经常把痛苦当作修行的顺缘,并且说:“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立即观想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



 


END



往期推荐


《修行教言》(上)

《修行教言》(中)

《修行教言》(下)

   教言精髓(1)

   教言精髓(2)

   教言精髓(3)

   教言精髓(4)

   教言精髓(5)

   教言精髓(6)

   教言精髓(7)

   教言精髓(8)

  教言精髓(9)

    教言精髓(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