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爱情,不过是两个人的非理作意 返回

爱情,不过是两个人的非理作意

2018理想地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1-04

文 / 邓隽

来源:2018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情不重不生娑婆”。生于红尘之中,除乘愿再来的圣者,皆有爱欲。种种爱欲中,爱情一直享有无尽的溢美之词。然而,若其自性是纯粹的美好,就不应给世人带来痛苦和焦虑。本文结合《缘起赞》的缘起之理,探讨剖析爱情之本质,以及应如何对待“情”,对治情执之方法,旨在令执迷不悟的“我们”能清醒地辨明迷雾中的方向。


关键词:爱情;缘起性空;梦幻泡影



1

“缘起”之定义及要义

《缘起赞》是宗喀巴大师在开悟后所造的第一部论典,其内容是赞叹释迦牟尼佛证悟并宣讲缘起性空之理。该理论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和醍醐,掌握了它,众生就能破迷开悟,断除无明,根除烦恼和痛苦,从轮回的牢狱中脱离。正如《缘起赞》的颂词所言:“世间所有诸衰败,彼之根本为无明,佛说若见缘起义,即能断除无明痴。”

    

那缘起的定义及要义是什么呢?这要从世俗和胜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世俗缘起指万事万物都是依靠因缘而起,因缘聚合而不起的法,或不是因缘而生的法,在这个世界是没有的。” 可见,一切事物都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当因缘聚合,则显现;当因缘消散,则化为乌有。其中“因”是主要因素,“缘”是辅助条件,二者和合,便会产生果,三者相互依赖、观待而存在。

    

“胜义缘起则指这样因缘而起的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等相状,而这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性。”也即因缘所生之法均无有自性,皆自性空。

    

好比物质拥有两个侧面,万法在世俗中显现,在胜义中空性。二者同时存在,并不矛盾。希阿荣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一书中,言简意赅地阐明:“空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是空性的表达。”

    

既然诸法都有两个侧面,在世俗中,观待因缘而显现是凡夫目睹之境象;在胜义中,没有独立的自性,则是圣者现见之境界。简言之,空性才是诸法实相,是万法本来的面目。而因缘聚合的显现则是虚幻的假相,似虚无缥缈的彩虹,显而无自性。



2

情爱执著之现象及原因

爱情一直是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动人心弦,令人沉醉。《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情比金坚,《摸鱼儿·雁丘词》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至死不渝,无一不倾诉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许和憧憬。虽然百千年前,爱情并未占据世俗生活的中心,古人婚娶更多是为家族繁衍,人伦道义。然而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岁月更替,翻天覆地的变化之中,爱情逐渐在世人的生活里画出其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包装以虚构浪漫的情节,经过琼瑶等作家的渲染,爱情无比地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尤以近些年,流行歌曲、网络小说、韩剧IP剧,以及西方文化的推动和影响,更进一步加重了爱情在生活中之百分比。


如今青少年轻易接触到的网剧中,不乏霸道总裁和玛丽苏的剧情;缠绵悱恻的情歌也令人心神荡漾、浮想联翩。日复一日环境的熏习,让人误以为爱情就是生活的真谛,为它受尽折磨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然而,与所渲染的童话般之情节大相径庭的是,现实中的爱情如水泡,似梦幻,易碎且虚妄,变幻莫测,又不堪一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常常令人沉溺其中,心力憔悴,难以自拔,为情所困而自残自杀、伤人杀人的极端行为不绝于耳。



3

情爱的本质

那爱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是否值得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切表面美好的东西,都不要为之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撕开华美的外衣,被包裹以甜蜜美好的爱情的本质,值得一探究竟。


1. 爱不离情欲——贪为根本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爱情不离情和欲。凡夫因自心上贪的种子,遇到悦意的美色之外缘,激发了非理作意,以及前世的因缘等因素,便会产生贪爱,为境所转,陷入欲望的洪流中。

    

《楞严经》言:“男女情爱不过是汝爱我心,我贪汝色,以是因缘,生死相缚”。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流转,受尽生死苦痛,十二缘起是为内因:始于无明,终于老死,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其中,爱缘起支正是十二缘起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贪欲而引发一系列身语意之行为(取缘起支),进而造业(有缘起支),由业力感果,最终身陷轮回之囹圄。


索达吉堪布在《旅途脚印·离贪》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其身体都无非是一堆不净物。其感情也是倏忽变化,飘摇不定的。沉湎其中,实在愚蠢之至。”


2. 爱不离无常——变幻莫测
①保鲜期短暂

据广州《信息时报》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哈赞经过调查及医学测试,得出结论,爱情其实是大脑中由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组成的一种化学物质,约2年,人体便会对其产生抗体至失效。之后,男女或分手,或转爱为习惯。可见,我们曾以为爱情是矢志不渝,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但实际上,喜新厌旧是人之本性,当新鲜感和激情褪去,曾经白头偕老的信誓旦旦也如风吹花落,了无踪迹。


②难抵诱惑及考验

岁月无情,终有一天,容颜会老去,无人能逃避时间风霜的侵蚀。曾经,有人爱你的青春韶华、明眸皓齿和身姿曼妙;如今,有多少人会爱你耄耋之年枯槁老朽的躯干和苍老面庞上深深的沟壑及皱纹?悦意的美色当前,凡夫之心便随外境而转,心猿意马之时,永恒不变的爱情何在?


所谓的地老天荒、情深意长, 往往在重大的生活巨变下扯下它精致的面纱,露出丑陋斑驳的脸。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重病期间抛弃对方甚至卷款逃跑的新闻时有耳闻。巨大的经济压力及心理折磨、常年彻夜不眠的照料、无力筹措的医药费,也将大部分人逼迫在崩溃边缘,那时,不离不弃,白首不相离怕是奢望,也许心中暗自期盼对方能尽快解脱,也未尝不知。历史不是早已上演过类似的剧情?翻开尘封的页面,生死存亡之际,玄宗并未选择同生共死,而是亲赐白绫,魂断了红颜。只叹息,曲终人散,曾经的花前月下都如昙花一现,终成空。


③由爱生恨一瞬间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

    

从缘起法的世俗谛层面来看,诸法因缘和合,便会感果,三者相互依赖、观待而存在。若是其中一方发生变化,最终的结果也会迥然不同。可见,爱情都是附有条件的,如果条件改变,情感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一旦由爱转为嫉妒和仇恨,海誓山盟也会形同陌路。


3. 爱不离自私——一切为“我”

众所周知,缘起流转的因是无明,由无明产生我执和我所执,进而生起贪嗔痴等烦恼。若无明未被斩断,空性未获证悟,则我执定当存在。凡夫之爱,从根本上来说,爱的还是自己,它“是一种占有,有许多实用主义的成分”,并不单纯。


4. 爱不离苦——苦海无涯

《正法念处经》言:“若人贪著欲,众苦常现前。”


在人生八支分苦中,情爱所涉及的苦已占至少三种:情浅缘深,则会导致怨憎会苦,互相缠缚,无法摆脱。情深缘浅,则会引发爱别离苦,为此肝肠寸断,悲恸欲绝。还有求不得苦等种种痛苦。

    

即使今生的情感看似美满无缺,但详细观察却常常是痛苦的因。

    

《宗镜录》云:“若未了无生,于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轮回的本性即是痛苦,感情亦复如是,但是除非我们能明心见性,获得证悟,否则将永远在这场轮回大梦中受苦。


5. 爱不离业债——生死缠缚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是前世、今生种种因缘形成的。”以前世的业力为因,或讨债或还债,当因缘聚合,双方可能一见钟情或相互爱慕,“按照佛教的解释,这并非是一种偶然,很可能源于前世的宿债。”


6. 爱不离幻像——梦幻泡影

《大智度论》中说:“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爱情同样也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因此其性亦为空性。

    

假设爱情的本体实有,则会恒常不变,不会随缘改变,因爱生恨,或爱意渐失,应自始至终带来甜蜜和幸福。正因其无自性,如水泡、光影般虚幻不实,所以才能解释为何其表象美好,实际却令人尝遍无尽的折磨和苦楚。

    

假设爱情的自性实有,对于相同的美色,则会英雄所见略同。正因其无自性,且各人业力有异、分别念不同,所以才能解释为何对其感受和反映也千差万别,其实美丽不过是自己根识前的错乱显现。

    

正如《华严经》言:“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原来所谓的感情,都是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分别念缔造的产物,是众生的非理执著引发的,并不存在实有且天长地久的爱情。



4

过于执著情爱的危害

若把快乐寄托在外境上,无异于饮盐水止渴,永难满足。

    

青年人为了爱欲,荒废学业,蹉跎岁月,空耗了青春。修行人执著爱欲,浪费了珍宝般的暇满人生,“情”是修行路上最大之阻碍。

    

在爱的驱使之下,贪嗔痴慢疑等五毒蒙蔽了心智,令人不辨是非方向,甚而如飞蛾扑火般做出极端的行为。《大般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根据外缘起“小因生大果”的规律,情感的过分执著如毒蛇缠缚,不仅今生将自他禁锢在轮回的樊笼中,还给未来的生生世世创造了不善的缘起。



5

对待感情及对治情执之方法

1. 惜缘

这一世的因缘无法重现,故应懂得珍惜,来世各自随业流转,咫尺天涯,前尘往事早已化作云烟,纵然相逢也不相识了。


2. 随缘

双方感情的产生需要观待因缘和条件,因缘若不具足,即使费尽心力,也是求之不得,故应随顺,不攀缘。

    

因缘所生的法皆是无常的有为法,无有自性,如梦如幻,若能了知痛苦不是外境所致,自心的执著才是痛苦的根源,以安忍来随缘消业,则纵然世事变幻,际遇起伏,都能泰然处之。


3. 培缘

感情亦是因缘之产物,自己造因而感果,自作自受,并无外在的鬼神或天主在操纵。因此,若想希求情感和睦的善果,则须努力积德培植善因。若已在承受恶果,当深信此皆是自己往昔种下的恶因,则须精勤忏悔转变逆缘。


4. 缘的升华

对一个人最深切、最明智的爱就是愿TA今生能获得解脱,不再感受轮回的苦。而这,唯有依靠般若智慧的力量。因此,通达缘起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能断除痛苦的根源。

    

若能懂得世俗缘起,了知名言中诸法的显现虽无自性,但幻化的现象却依然存在, 因果不虚,所以理应谨慎取舍。

    

若能懂得胜义缘起,明了能耽执之心和所耽执的对境都无有丝毫稳固、实有的自性, 一切万法“缘起之故,犹如影像。”世人之所以耽著情感,只因被外境迷惑,不懂诸法无我,执幻为真而作茧自缚,将自己桎梏在轮回中。其实,大千世界皆为镜花水月,是尚未苏醒的梦,有人会为梦中的得失而计较执著吗?


若想达到这种“心无挂碍”的境界,理应系统地学习中观、上师瑜伽等佛法知识,最终定能脱生死轮回苦,获寂静涅槃乐。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缘聚缘散,问情归何处——探析如何以“缘起之理”对治情执》,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