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自己没错的话,不必怕别人说三道四
愚稚意不合,
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
思已应怀慈。
凡夫愚者的心互不相合,很难全部满意,我们也不要因此而生厌烦,要想到他们是因为烦恼而不由自主,这样思维以后,不但不会心生嗔恨,反而会以更慈悲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世间众生的心态千差万别,意乐根基各不相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传八万四千法蕴,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由于众生的意乐很难一致,所以不可能尽如其意。比如我赞叹一个人,对方也许高兴,也许不高兴。最近学院发心人员非常辛苦,一年的发心基本上圆满了,今天我本来想给他们发点东西,但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人会高兴,有些人会不高兴,后来想算了,干脆全部放下来。众生的确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今天赞叹他人,有些人就特别高兴:“上师表扬我了,我以后要好好地发心!”有些人反而不高兴:“我想默默无闻地做点事情,你为什么赞叹我?”
所以众生的性格完全不同,有些人看见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始终没办法满足,开始产生厌烦心,就像当初的舍利子一样,认为度众生非常困难,以后不度了,自己学一些小乘行为。其实,我们藏族有句俗话:“三十个人有三十种心,三十头牦牛有六十只角。”做任何一件事情,让所有众生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凡夫人极难以取悦,有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高兴,结果总有一些事让他不高兴。比如有的组长非常积极,认真负责,有些人就看不惯,说他想当先进分子;如果组长不积极,有些人说这个组长没有什么用。积极不行,不积极也不行!还有些人如果闭关,别人就觉得:“这个人真麻烦,天天都不出来,好像有毛病。”如果他不闭关,又认为:“这个人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肯定有问题。”所以不管你怎么做,众生的心也不可能满意。
我平时讲课如果讲快了,很多人都抗议:“你讲得太快了,我们听不懂。”然后稍微慢一点,有些人又说:“这么慢的话,听起来特别累。”后来我想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随着自己的因缘做吧,要让所有众生都满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些管家也常跟我抱怨:“我这样做好多人都不满意,我可不可以不干了,不然会得罪很多人。”听到这种话,我有时候就会想起这个颂词。其实不要说我们,就连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对他不满,还有外道诋毁佛陀戒律不清净。以前的百丈禅师,从传记和有关介绍中看,曾有人毁谤他是“破戒僧”;憨山大师、倓虚大师等也受过各种委屈和诋毁。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再清净,修行境界再了不起,也有人对他吹毛求疵。尤其当一个法师的利生事业逐渐广大时,相当一部分人会站出来无缘无故毁谤,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别人说什么,假如有理由,我们可以虚心接受,但若纯属无因诽谤,自己也不要特别执著,凭良心去利益众生就好。
有些人什么都不敢做,总怕别人说三道四。其实别人说什么无所谓,自己没有错的话,他们说是他们的事情,没有必要计较太多。另一方面,我们看到这些可怜众生,在烦恼驱使下无自在地造口业,不但对他们不应嗔恨,反而更生悲悯之心。佛陀在《富楼那请问经》中说:“见众生造恶业时,要尽量劝导他们,恒时满怀慈悲心,不应对彼起嗔恨。”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说:“众生无有自主地恒时造罪,作为智者,不要执著这是他们的过失,而应认为他们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行持颠倒之事,对此自己的悲悯心更为增盛。”所以我们平时遇到恶人时,不但不要嗔恨他,反应生起大悲心。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对一个修行人来讲,表面上知道一些佛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以佛法改变自相续,哪怕有一点点改变也有很大的意义。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