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二十一|哪些“闲事”必须管 返回

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二十一|哪些“闲事”必须管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苦才是人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哪些“闲事”必须管·

在过失方面,与自己无关的闲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与己无关,还是应该去关心。


有些人在吵架时,常会说别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意思是,跟你无关的事,就不要多管,以免惹祸上身。古人也讲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的事即可,不要越俎代庖,去管你不该管的事情。


话虽如此,但“不要管闲事”也不能理解的太片面。有些人觉得,不管是什么事,只要和自己无关,就不必瞎操心,应当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其实这是不对的。


1964 年,美国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当时 38 人目睹了一女子被陌生人刺杀,但在持续半小时、来回三次的刺杀过程中,竟无一人救助或报警。这种见死不救的行为,正是“不要管闲事”的真实写照。既然人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念,又怎么会去见义勇为呢?



我还看过一则新闻:一个中年妇女同一个男子经过江边时,听见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准备去救人,那个妇女阻止道:“少管闲事,我们走路要紧,过一会儿他会自己浮起来。”结果,淹死的正是她的亲生女儿。


如今世态炎凉,很多人都只顾自己,不愿多管闲事,就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常看到有新闻报道:某某小孩不慎坠楼,刚开始没有死,但附近的路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一个个视而不见,谁都不把他送医院,最后一个小生命就这样断送了;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脏病,辗转痛苦了很长时间,若有好心人送他去医院,肯定有存货的机会,可是,在“不要管闲事”的想法下,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所以,假如片面地理解“不要管闲事”,只会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孟子曾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衰、众生的痛苦,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并不是看似与己无关,就不必去管了。


总而言之,在过失方面,与自己无关的闲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与己无关, 还是应该去关心。






·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要想交流达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间应该多说让人欢喜的话。



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反之,假如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他人心灵上的伤痕,会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


所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与人沟通时,说话要柔和委婉,不能用粗暴的语言。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成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首先施展威力,猛厉地刮起来,那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渐渐觉得浑身暖和,继而解开扣子,脱掉了大衣。


美语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智者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当然,与别人交谈时,除了说一些柔和的话语,还应该把意思表达清楚。《入行论》也说:“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不然的话,有些人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赞还是在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总之,我们说好不但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还要主题明确。掌握了这样的交谈技巧,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多了。




·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今社会,太多子女纷纷以工资、家庭为借口,将父母拒在自己的世界之外,对他们身体的衰老、内心的孤独不闻不问,忘记了他们养育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藏地有一句俗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孩子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对父母总是无所谓;而父母的心,却像水一样柔软,始终惦记着孩子。就算孩子已四五十岁,按理说不需要担心了,可父母还是放心不下。面对父母,我们为人子女的,理应扪心自问:真正做到“孝顺”了吗?“孝”字的结构, 上是“老”、下是“子”,本义是子女应把父母顶在头上,可现在又有几人做得到?


春秋时期的郯子,是孔子的老师。他生性至孝,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前往深山,混入鹿群中。一日,猎人误认为他是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告之。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古代有这样的孝子,令人非常敬佩。相比之下,现在很多人做得实在太差。且不说别的, 单单是父母在家中叫你,好多人就不能一听到便应声,反而慢慢吞吞在做自己的事,将父母的呼唤置若罔闻。甚至即使回应,也是很不耐烦,没有一点恭敬和孝心。



包括一些出家人,可能空性观得“太好”了,把父母也观空了,觉得没什么。但从世间道德而言,对父母的孝敬不能缺少唐朝有个懒残和尚,可谓一代高僧。因母亲就生了他一个独子,他责无旁贷地负起孝养父母的责任。有时他穷得一文钱也没有,为了不让年迈的母亲挨饿,只有把自己的袈裟典当了, 买米回来养亲。后来他在诗中也写道:“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从过去大德的历史来看,他们对父母是有执著,但这种执著并未影响他们成道。而如今有些人,出了家以后,对父母一点孝心也没有,这是极不应理的。其实,不仅儒教推崇孝道,在佛教中,“孝养父母”也是最基本的善法。像《父母恩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堪称“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 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报答。


佛教不管小乘、大乘,均认为父母是严厉对境,假如对其造业,果报相当严重。尤其是作为出家人,为了孝养父母,甚至可将信众供养自己的钱,给父母使用。佛陀时代就有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于是请示佛陀。佛陀便召集僧众,并作开许:“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




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报答父母的恩德都不能忘。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向日葵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后感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