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心城,方得始终
文|释圆冉
很多人尽管受了戒,也学了戒,但不一定把戒律作为修持的标准。合意时,似乎做一做也无妨。一旦与自己的习惯或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认为是拿绳索绑自己的手脚一样自找麻烦,活受罪。戒律就会被搁置一边,将戒律视为教条,不能和修行结合,总认为戒律是约束压抑自已,令自己痛苦。
下面进行观察分析,以打破心相续的颠倒,增上定解而永获清凉。
01
戒律不是束缚,而是顺应因果
有的人受戒和学戒后,心里并没有真正响应,而认为那是死板,是格外地令自己不自在,学佛就应该快快乐乐的,弄这些条条框框让自己那么痛苦干什么?守不守戒并不重要,犯点小戒也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果报。所以总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愿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佛陀作为过来人,为了帮助我们防非止恶,能够断除烦恼和习气,使自己的心趋入善法的轨道,乃至最终得到究竟解脱、圆满佛果而宣说戒律。就像《稻秆经》云:“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佛不是因果的创造者,而是发现者与宣讲者。
在结戒之初,佛曾宣说制戒的十大利益:建立僧团,令僧众欢喜和合,降伏破戒者,令惭愧的人获得安乐,断除自己现在与未来的有漏,令不信仰佛教的起信,已信的人令其信心增长,使正法久住。这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
众生愚昧,没有智慧洞察因果,如《入行论》中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寂天菩萨说,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总是认为是别人伤害了自己,但岂不知是由于自己生不起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没有护持好净戒,才令自己无始至今一直流转轮回,感受无量痛苦。
虚云大师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严持戒律。”
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所以,如果能自我反省,即使未修持他法,仅仅对因果详加取舍、清净戒律的人,那么在临死的时候,众多空行、勇士就会领其到清净刹土。
因而守戒和相信因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信因果,才能自觉遵守戒律,时时行善利他不种恶因,三门清净,必得安乐。
02
树立以戒为师的信念
当我们了知戒律不是束缚,心门自然就会打开而接受不排斥。为增上信解,首先第一步是树立“以戒为师”的信念。
1. 依佛经而树立信念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四十二章经》中佛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但是只要忆念遵守我所制的戒,必定能证道果。但是如果在我身边,常常能见到我,可是不遵守我制的戒,那永远不可能证果的。
在《涅槃经》中,佛说要想明心见性,证涅槃境界,必须诚心受持清净的戒律。反之如果破戒,那就不是我的弟子,是魔的弟子。
2. 以公案树立信念
波罗奈国,甲乙两比丘结伴步行往见佛陀。中途缺水干渴难受。忽见路旁有水,二人急往饮用。甲见水中有虫,戒律禁用,不敢饮用。乙认为目前不用水,不能维持生命,无法见佛闻法,情况特殊,不要执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终不喝。二人继续前往,甲在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识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见佛,佛很嘉许并为说法,即证果位。乙后来也到了,佛故意问有没有同伴,乙便舒说甲执著,以致死亡不能见佛。佛即告知,甲已证果,并指责乙破戒的行为。
这个公案中,甲宁舍生命也不舍清净的戒律,与乙轻视戒律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以戒为师的重要性。
所以,佛就是戒,戒就是佛,是自己的导师。因而作为佛弟子要以戒律作为铠甲,否则法身慧命就会失掉保障,佛教也将变得名存实亡。
03
坚守心城 持戒生活
了知戒律的重要性后,我们对于一切功德之本的戒律,就要谨记所受戒条,以戒律来规范自己的三业,守持清净戒律。尤其是用戒律调服自己的心性,所谓意业清净,则三业都清净了。正如《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
1. 认识持戒的功德与破戒过患
要想好好持戒,首先要了知持戒的功德与破戒的过患,并产生定解。
①略说持戒的功德
《长阿含经》云:“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生受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大智度论》说,如果你虽贫贱但能清净持戒,那么十方世界都会闻到你的戒香,名声因此远布。天人也敬爱,所有的一切愿望皆会实现。《三戒论》中讲守戒有暂时的功德:成为清净智者们交口称赞处,具足信心、知惭有愧、清净的戒律等圣者七财,死而无憾,后世也会因为守护戒律未犯他胜等五罪而转生到欲界五天处,究竟依靠清净无垢染的戒律成就一缘等持,而后生起无分别智慧,从而根除三有,获得解脱。
萨嘎拉尊者曾说:“倍受赞叹财圆满,转生天界无量殿,获得等持及解脱,此戒律果极广大。”
还有《月灯三昧经》云,如果守护自己的三门,断身三语四的恶业,心中不生烦恼,对众生有悲心、恭敬心,那么无论身在何处、何时,功德都会增长,犹如上弦月一般。这并不需要有很高的见解、甚深的行持,只要持戒清净,就可得到诸佛菩萨一样如海般浩瀚的功德。
《教比丘经》中云:“严谨护戒人,彼具端严貌,守持清净戒,自信戒学处,此人一日中,积福不可量,成就正觉果。”
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广释》中引用《金刚续》的教言说:“守持清净三昧耶戒有成就普贤王如来无二果位,圆满获得所有持明者的加持等很多功德。
《金刚续》中说:“今生能成就开悟的根本因都是全靠守护三昧耶戒。”按密典所说,受上师灌顶后,如果不破三昧耶戒,最迟也能在七世之内成就。
②略说破戒的过患
《毗奈耶经》说,破戒十种过患,即为导师佛陀呵责;被诸天以盗贼等恶名呵责;被持梵净行的同参道友呵责;如理作意时遭到自己的呵责;理应受到护法呵责;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不能听闻未曾听过的法,曾经听过的法容易遗忘;产生不了地道证悟功德;在追悔莫及当中死去;死后随入恶趣。
《福盖正行所集经》说,无论大小乘,破戒后根本不能积累资粮,修学正法,甚至连一点善法都不能圆满,就像一辆破车无法运载货物一样。
《赞戒论》里说,如果没有出离心摄持的清净持戒守护自相续,那么仅仅外表上装模作样地广泛闻思修佛法,其实为了炫耀自己获名闻利养,增贡高我慢等,与正法、自相续背道而驰的事,那么必将始终流转六道,漂泊轮回恶趣之处,感受痛苦。
通过以上教证可以知道,想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大乐,都需要以清净戒律为基础。法王如意宝也曾说过,要想证悟大圆满,首先有清净的三昧耶;想获得大乘的成就,就要有清静的菩萨戒;守好别解脱戒就能获小乘阿罗汉果,这样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次第。
如果不想守持清净戒律,那么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则一个也修不成,就像一位司机,无论他的车技有多娴熟,但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安全,如果他违章驾驶,那么最终一切都会成为枉然。
2. 具足正见而坚守心城
若想持戒圆满,就要具足般若正见。《十住毗婆沙论》云:“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但即使证悟空性,也不是所有因果或世俗的一切全部灭掉。正如莲花生大师所说:“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米拉日巴尊者的苦行感动过很多人,他的弟子认为尊者一定是佛菩萨的化身,否则凡夫人是不可能做到如此的为法苦行。尊者说如果真能诚信业果不虚,任何一个凡夫都能做到像我这样的精进。如果对因果报应都不相信的人,即使嘴里高谈阔论,实际上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价值。因为空性是非常微妙,难解难信的,如果对空性能生起决定的信解,那便一定可体会到空性并不离开因果,即因果显空性。
因此,对因果的取舍和去恶行善,一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为谨慎,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恶,就能如理实践戒律。
但在对缘起性空的道理没有生起定解前,取舍因果难,持戒也难,所以具足持戒的正见非常重要。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知道哪些要做,哪些不能做;哪些犯轻罪,哪些是重罪;哪些情况下可以开许,哪些不能通融。防止自己的不善言行,避免恶业之因,这是持清净戒重要的心理基础。
有了这样的正见,就能够坚守心城,将行为导向解脱。反之,若未与解脱的正见挂钩,修再苦的苦行,也只是自找苦吃,不可能导向解脱,成为解脱之因。甚至可能会因这些行为增长烦恼,反成修行障碍。所以,具足正见,坚定不移地摄心持戒来规范自己的三业,尤为关键。
3. 持戒生活
规范自己的三业,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持戒修炼,而不落入表面。作为一个凡夫,如身体不杀、不盗、不淫,嘴里不说妄语、绮语、两舌、恶语,但内心却贪心十足,充满嫉妒、傲慢、嗔恨、怀疑、排斥等,即使修了几次五加行,念了几亿咒语,背了无数偈颂,穿了几年粪扫衣,有多年的戒腊,精通三藏等等,也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持戒者。
禅宗六祖惠能讲:“戒是净。虽然受持了戒律,而且认为自己是很认真、很精进、很严格地守持,但是自己的相续并没有变清净,这样的持戒就不如法。”因而,平时应时常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作为一个修行人,就是要用佛法把自己培养得表里如一。
修心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严格守戒,其实关键在于内心的自制力。而这种能力是在不断防范中形成的。开始持戒时,可能需要刻意而为,随着不断忆念持戒的利益和破戒的过患,久而久之,持戒就会变得很有动力,从而形成强大的自制力。
当我们具备内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时,由戒就能生定,不会被外境干扰,而心一旦能够专注,就可以看清万物的真相,生起智慧。
佛陀说,智慧是我们用以清净自心的方法。如果具足智慧,三业则清净,就会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可像济公和尚般洒脱自在而不被烦恼束缚,这也是最圆满的持戒。
04
持戒修行 方得始终
1. 持戒是修行人的本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佛教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也就是戒律。如同世间人们要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一样,佛弟子也是要遵循戒律。正如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戒律是做人的根本,人若做不好,又如何做佛呢?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出家,不论受何种戒,都应谨慎受持,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方能趋入涅槃。
2. 持戒亦能解脱
《大集贤护经》云: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净戒波罗蜜多品第六》说:“复次慈氏有是净戒取相持戒,不为最胜之所摄受,但名净戒,非波罗蜜多。何以故。但获三界有漏果报,寿尽即无故。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净戒,观第一义空,无人我相,而为有情护持净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能令众生速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具足福德的上品持戒人,按照佛法修学止观,就能学一步证一步,最后必定会证得佛的境界。
结语
慈诚罗珠堪布说:“如果不守持戒律,则所有成就的希望都将化为泡影。”戒律其实是佛对我们的保护,并不是来束缚我们的,特别是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戒律清净,则很容易与上师相应的。
作为修学佛法的行者,要想了脱生死,证无上涅槃,必须以持戒为前导。若把佛法比作一棵大树,戒律就像大树的树根,智慧就如果实,若树无根又怎会结出果实呢? 因此我们应再三思维、观察,取得明确的认识,破除心中的颠倒。日常生活中,以戒为师,竭力奉行,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趋入解脱之城,证得究竟涅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