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大解脱经》笔记(3)
师在藏文念诵前问:“讲哪?啊?”
念诵藏文传承。
今天我们继续讲《圣大解脱经》。《圣大解脱经》确实功德很大,为什么这样讲呢?我想是历史的原因,或者可能是因为在这方面没有人宣说,以种种因缘,很多佛教徒对这部经了解得不深。所以通过这次的解说,希望以后许多人真正明白《圣大解脱经》具有不可思议的这些功德。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殊胜功德,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也尽量地用上《圣大解脱经》。
尤其是在我们遇到一些自己的亲朋好友死亡的这种情况时,有些人不知道要对这个人做一些善事,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他完全有利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
我们建议按照藏地的传统,像汉地以前也有这样的传统,应该在四十九天内,每天给他诵一遍《圣大解脱经》。这一点我也觉得,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后离开的时候,也有人给你诵《圣大解脱经》,或者《三十五佛忏悔文》、《普贤行愿品》,这是非常好的。《圣大解脱经》虽然内容比较多一点,但是对亡者每天诵一遍,直到其四十九天,非常有必要。
自己要发这个愿,下这个决心。我们虽然有助念仪轨、往生仪轨,汉地也会念《心经》、《地藏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亡人要么集体念诵,要么个人念诵。比如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最好的朋友死了,那其它对他怎样思念和祝福,他不一定能得到。
像现在我们习惯性地烧纸钱,也有这样的一些行为,但这到底对亡人有没有利益?很难说。用《圣大解脱经》超度的话,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一心一意地念诵,非常有意义!如果四十九天没办法,那第一个七天,第二个七天,第三个七天都可以念诵。实在没有时间的话,就在第一个七天当中,每天诵一遍《圣大解脱经》,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这是一个方面。
无碍智慧。善知众生。往来所趣。
具诸三昧。近无等等。
久种善根。得佛自在智慧。
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相关资料】
《大智度论》(卷二十五)——摩诃衍说十力、四无所畏义云何?
问曰:
何法是无畏性?
答曰:
佛初得道时,得一切佛法,十力、四无所畏等。此中未来世得四无所畏智相应法,名无所畏。如布施时,心中思相应舍法生;又如四无量心相应名慈法门。
问曰:
是四无所畏中有何次第?
答曰:
初无畏中,示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故我漏尽,漏尽故知障漏尽法,断是障法故说道。
复次,初无畏如示药师一切药草,第二示一切病灭,第三知禁忌,第四示所应食。
复次,初无畏中说一切种智,第二无畏中说无一切烦恼、习,第三无畏中说法无谬失,第四无畏中所说事办得至涅槃。
问曰:
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五众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皆空,今云何分别说其相?
答曰:
佛法中不可得空,于诸法无所碍;因是不可得空,说一切佛法、十二部经。譬如虚空无所有,而一切物皆依以长成。
复次,是十力、四无所畏,不以取相着心分别故,但为度众生,知众生从是因缘得解脱。譬如药草,但为差病,不为求药草相。如《中论》中说:
「若信诸法空,是则顺于理;
若不信法空,一切皆违失。
若以无是空,无所应造作,
未作已有业,不作有作者。
如是诸法相,谁能思量者?
唯有净直心,所说无依止,
离于有无见,心自然内灭。」
问曰:
声闻法说十力、四无所畏如是,摩诃衍分别十力、四无所畏复云何?
答曰:
是十力、四无所畏中,尽知、遍知,是摩诃衍中说十力、四无所畏。
问曰:
声闻法中亦说尽知、遍知,云何言摩诃衍中说尽知、遍知?
答曰:
诸论议师说佛尽知、遍知,非佛自说;今说摩诃衍中十力、四无所畏故,佛自说:「我尽知、遍知。」
复次,为声闻人说十力、四无所畏,合说四谛、十二因缘等诸声闻法,皆为到涅槃;今说摩诃衍中十力、四无所畏,合大悲、诸法实相不生不灭说。
问曰:
佛有十力、四无所畏,菩萨有不?
答曰:
有。何者是?一者、发一切智心,坚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舍一切众生力;三者、不须一切供养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厌故,大精进力;五者、一心惠行威仪不坏故,禅定力;六者、除二边故,随十二因缘行故,断一切邪见故,灭一切忆想分别戏论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众生故,受无量生死故,集诸善根无厌足故,知一切世间如梦故,不厌生死力;八者、观诸法实相故,知无吾我、无众生故,信解诸法不出不生故,无生法忍力;九者、入空无相无作解脱门观故,知见声闻辟支佛解脱故,得解脱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众生心行所趣故,具足无碍智力。是为菩萨十力。
何等为菩萨四无所畏?一者、一切闻持故,诸陀罗尼得故,忆念不忘故,在众说法无所畏。二者、一切法中得解脱故,一切法药分别知用故,知一切众生根故,在大众中随应说法无所畏。三者、菩萨常离一切众畏,不作是念:「十方有来难我者,我不能答。」不见是相,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四者、恣一切人来问难者,一一皆答,能断疑惑,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是为菩萨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义无碍智」者,用名字、言语所说事,各各诸法相。所谓坚相,此中地坚相是「义」,地名字是「法」,以言语说地是「辞」,于三种智中乐说自在是「乐说」;于此四事中通达无滞,是名「无碍智」。湿相水,热相火,动相风,心思相,五众无常相,五受众无常、苦、空相,一切法无我相。如是等总相、别相,分别诸法亦如是,是名「义无碍智」。
「法无碍智」者,知是义名字,坚相名为地,如是等一切名字分别中无滞,是名为「法无碍智」。所以者何?离名字,义不可得,知义必由于名,以是故次义有法。
【相关资料】
十八不共法: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问曰:是三十六法,皆是佛法,何以故独以十八为不共?
答曰:前十八中,声闻、辟支佛有分,于后十八中无分。如舍利弗能分别诸法,畅演一句,通达无碍,佛赞言善通法性;阿泥卢豆天眼第一,如是等诸声闻皆有分。于四无所畏有分者,如佛说弟子中能师子吼,第一宾徒罗叵罗埵逝;舍利弗亦自誓言:“我七日七夜,能演畅一义,令无穷尽。”四分别慧,诸阿罗汉:舍利弗、目揵连、富楼那、阿难、迦旃延等,亦知是义、名字、语言、乐说。以是故,前十八不名不共。
——《大智度论》第二十六卷 释初品中十八不共法
通达善趣门。关闭诸恶道。
等视众生。如视一子。
而生五道。示现其身。
欲度众生。作大医王。
处于生死。善疗众病。应病与药。
令得服行。永离生死。
他经常处在生死轮回的淤泥当中,但是不会被烦恼染污,经常善巧地治疗众生心理和身体的各种疾病。菩萨在人世间会示现各种形象,有些是医生、护士的形象,有些可能是以一般世间人的方法来治疗心理的疾病。现在时代中,心理疾病非常严重。
前几年,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十亿多人精神不健康,每四十秒当中有一个人自杀。如果全世界总人口是七十亿人的话,七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精神不是很健康。现在人类精神上的疾病非常严重,我们在座的人不能认为这精神不健康的七个人当中肯定不包括我,也许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很健康的,但是如果去医院检查,或者去咨询心理医生,可能会检查出问题。在国外看心理医生的人比较多,检查身体方面疾病的人也比较多。因为人是身心组合的,身体不健康可以通过彩照、CT检查出哪里有良性、恶性的肿瘤;如果心理上有良性、恶性“肿瘤”,一般不容易发现,现在的一些科学仪器根本测不出来心理的状况。
前一段时间我也跟大家讲了,现在有很多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等等,还有一种病叫做躁郁症,其实这个也是比较可怕的,我想跟大家说一下。我们当中肯定不会有,但是也不好说。我大概讲的话,大家也可以观察自己的相续。
一般心理疾病当中比较严重的,一个是抑郁症,一个是躁郁症。躁郁症,经常莫名其妙的,自己有一种情绪出现,比较好的时候特别积极、阳光,心里也特别充满活力;但是如果发作的时候,想象力非常丰富、天马行空,什么都能想象出来,做出的行为也不可思议,一般平时根本不会做的行为也会做出来。抑郁和狂躁,两种状态在不断地切换。抑郁是比较内向的,谁都不想接触,总是想自杀,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而狂躁的话与这个不同,虽然会想到自杀,但更重要的,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痛苦。什么样的痛苦呢?认为这个世界特别丑陋,认为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特别坏,坏到极点,甚至杀了他都没有问题。还有,本来有些是特别小的事情,但是在他的境界当中非常大,而且不断地扩大,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情绪中。
【相关资料】
世卫组织发声明:精神健康被忽视,全球近10亿人精神健康存在问题
2020年在8月27日的记者会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提及今年新冠疫情全球人民的精神健康问题中说道:在当今全球范围内,世界人民的精神健康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存在。很多人觉得精神问题是小事,觉得抑郁症离自己很遥远,认为抑郁症患者纯属没事找事,殊不知,在当今的这个时代,丧文化的兴起,审丑的盛行,又何尝不是生活压力大,烦躁、焦虑的一种宣泄方式呢?
当前,全球已有近10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问题影响,他们通过吸烟、酗酒,赌博甚至是吸毒,来宣泄内心的压力与欲望,据了解,每年死于有害酒精的人数多达300万人,平均每40秒就有1个人自杀,在今年这个疫情环境下,工厂停工,市场停市,整个社会环境一片死寂,有人失业,有人退学,亲朋好友连走亲拜访的机会都没有,焦虑、恐惧、烦闷接踵而至,在压力的打击下,大多数人都在网上宣泄着这种情感,网络暴力接连不断,但却很少有人会去接受一些精神咨询和治疗。在中低收入国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为此,,世卫组织呼吁大规模增加对精神卫生的投入,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精神健康的诊疗,让更多的人都能开心、愉快的交流,积极地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躁郁症,很多人可能自己都认为,这个我不可能有,我的心态、情绪非常正常,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甚至自己做错的、非常多的过分的行为,当场根本发现不了,过后也不会后悔,还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非常合情合理。
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有些可能有利,有些不一定有利,但最重要的,现在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运动、磕大头、念咒语进行治疗。我们以前也讲过,念不动佛心咒、念莲花生大师心咒,这些很重要。按照莲花生大师的授记,末法时代,有许多莫名其妙、各种各样不知其名的疾病,直接伤害众生的情绪,如果念莲师心咒,或者自己磕大头,确实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是依靠念咒语和其他的外力帮助。还有禅定、禅修,通过禅修来让心静下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有通过无我的智慧、观空性,这也是很好的办法。还有更重要的,祈祷本尊、莲花生大师、护法神,这样自己的相续可能会比较平静。
还有自己对自己不要恐慌。现在跟以往不同,很多人本来病得不是很严重,但是说出这些症状后,就开始紧张了。有些发心人员、有些法师,不敢说有真正的狂躁症,但有个别稍微有点接近。本来今天特别阳光、特别好,但明天就会莫名其妙地,给周围的人带来各种各样负面的影响,又哭又闹,怎么哄都没用。有时候不用哄,自己就好了。大家都接受不了,都很害怕,“他又开始发病了”,但是又不敢说,只是指一下、表示一下(师示范),意思是他又发病了。男众当中少一点,女众当中也不敢说多,但可能真的有。不过也不用害怕。
2007年,有一个纪录片,获得国际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叫做躁郁症的秘密生活。片中讲述了患躁郁症的过程,社会如何对他歧视,以及他如何面对自己心理的痛苦。
【相关资料】
躁郁症的那点事
Stephen Fry: The Secret Life of the Manic Depressive (2006)
导演: Ross Wilson
主演: 斯蒂芬·弗雷 / Andy Behrman / 乔·布兰德 / Jo Crocker / 理查德·德莱福斯 / 更多...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6-09-19(英国)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躁郁人生
其实人有这些烦恼,不应该害怕,佛经、论典当中讲了,众生需要调整相续当中的烦恼,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情绪切换,慢慢调整自己心态导致的问题,调整之后一定会恢复正常的。其实,心理的疾病相当于身体的疾病一样的。我个人来讲,身体的疾病得的比较多一点,心理的疾病没得过。
以前,我得过一段时间的强直性脊柱炎,一位师父叫圆胜,每天下午给我按摩,按摩了三四年,后来慢慢就好了。现在他在工地发心。所以身体的疾病是阶段性的,不是很严重的话,不会死。心理的疾病也是阶段性的。因为众生的业力各种各样,有时候会有心病,但也是阶段性的,不会长期持续。这个时候,自己要祈祷上师,是很好的。
尤其是现在,经常听说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90年代的时候,当时有个美国人,他身上有二十几个人的性格,有时候是英国人、有时候是其他国家的人,这些人的年龄、生活方式、肤色、体重完全不相同,他每天不断地切换,今天变成了英国人,明天美国人,后天变成了一个男士或者女士……在全世界很出名,后来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电影、电视。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案例。
以佛教观点来看,他的身体当中比较适合入不同的中阴众生,他们在还没有结生的时候,在他的身上有各种不同的表演。好像现在藏地也有个别人,一会变成女性,以女性的方式生活,一会又变成男性。虽然身体没有变,但心态、声音、爱好、整个状态截然不同。
所以在这个世间,人的心态有时候会有变化的,周围的人不要指指点点“这个人太坏了!”其实,很多人自己也不想自己特别坏,但是因为烦恼的束缚、业力的控制,有时候会阶段性地产生一些烦恼,但是再过一段时间会恢复正常的。所以,我们不管是遇到身体生病的人,还是有心病的人,都应该以慈悲心去爱护,尽量地理解他们,到一定的时候,每个人自己也会找到最正确的路。
佛和菩萨确实知道众生的心态、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会给相应的药,对症下药。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永离生死。这些菩萨针对不同众生,对症下药。众生服用以后,所有暂时的身体和心理的苦恼会慢慢解除,最后永远离开生老死病的波涛、汹涌澎湃的轮回苦海。
其有闻者。无不解脱。
具足如是无量功德。
所以这些菩萨要具足如是如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昔曾供养过去无量诸佛。明见佛性。知如来常。常说众生等。尽有佛性。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相关资料1】
《八大菩萨之文殊菩萨传》
【文字节选】
这位依怙智慧主尊,是三世诸佛唯一无分别智慧身……
为此,(作者我)将摘录于堪为正量的佛经中有关文殊童子的一些神奇幻化,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加以叙述。
是他,让无数佛成佛的
【文字节选】
普胜菩萨请问:“世尊,文殊童子是安住于法界中不贪著而讲经说法,这位文殊童子入于法界直到何时?”
世尊告普胜菩萨:“无量十万俱胝那由他佛陀涅槃,都是文殊童子令他们证得无上菩提的……”
成不成大器,一见便知
【文字节选】
在此久远久远以前,胜喜如来出世。
……
当时,如娑罗大树般的婆罗门种姓中,有一位具足聪明才智的人,名叫日施。一次,他和约五百位大婆罗门朋友一道从具宝城外出,来到众喜苑,在那里看见了十一位菩萨。他们生起清净信心,极其欢喜。
……
之后,日施婆罗门以最大的欢喜心,用适宜的偈颂赞叹佛陀。依靠所做的这一善根,在不可说劫中,任何时候也未转成癫疯者、愚痴者,无论投生何处,都成为引导他众的大士,任何时候也没有转成恶趣众生、随他转者及受他控制者,甚至一弹指间也无不利益一切有情。
当时的善男子称施,就是这位贤护善男子,智藏是现在的宝源菩萨,日施婆罗门则是文殊童子。
……
百千万次当缘觉,就是为了利他
【文字节选】
菩萨乘的二百名众生心生怯懦,暗自思量:“遍知的境界实在难以获得,我们还是借助缘觉乘趋入涅槃吧。”
为了调化他们,文殊菩萨呈禀世尊:“过去时出现一个普明劫,我在那一劫中,三十六百千俱胝那由他次以缘觉乘趋入涅槃。”那些眷属感到疑惑。
舍利子请问世尊:“趋入涅槃而无有结生到底是怎样的?”
【提醒】本公众号发布的文字,只是节选,非为全部。如果想要仔细阅读,建议您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正版。随喜您!
定光菩萨摩诃萨。
后面的这些摩诃萨,藏文版和敦煌版当中都没有。只有文殊菩萨前面有摩诃萨,其他只是讲菩萨,《维摩诘经》当中也都是讲菩萨,没有“摩诃萨”。这十几个菩萨中,有九位菩萨在《维摩诘经》当中出现过。
首先是定光菩萨。
有些菩萨不太认识,可能下面有很多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不太认识,还有很多菩萨也不太认识,所以到时候讲的时候,只有念他们的名号。但是我觉得,比如定光菩萨、龙树菩萨,这些佛的名称、菩萨的名称、声闻阿罗汉的名称、非常著名的高僧大德的名称,以后很有必要做佛教诸佛菩萨的词典,可以有英文、藏文、汉文,因为有时候,需要找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他的名称对照。比较出名的舍利子、阿难、目犍连、富楼那,这些都知道,但不那么出名的,也要做菩萨的名号,以后懂藏文的、懂汉文的,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包括英文的名称,要么是从梵文中翻译过来,要么从藏文中翻译过来,但是也可以从他的意思中翻译。所以现在一方面要做的是词典。词典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佛教徒,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觉姆那边正在做五部大论的词典,比如中观的词典,但是她们只做藏语的。而我们很有必要做藏语和汉语的。要做的话,可能工程量很大,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现在做密宗词典的编辑室,我今天看了一下他们做的,好多地方现在好像还不行,比如解脱之见、空性之见,放上一段长长的句子,这不叫词典。划分的时候,词句没有划分得很好。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只能这么找。其实我们去年就开始了,但是中间有疫情和各种的原因,暂时停了一下。
今天跟大家一起讲一下,没有时间单独给他们开会。有一些发心人员只有一个开头,没有结尾,这样也不好。
以后我们要做的几件事情:一个是已经翻译出来的论典、经典里面可以找出词,还有一个是大德们,现在《大藏经》当中,像密集金刚,包括事续、行续,汉文大藏经当中有,藏文大藏经中有,这个要对照。里面的词,现在要找出来,找的时候不要用长长的句子,要么它的名词找出来、要么形容词找出来、要么动词找出来、包括有些副词。我们学语文的时候,不是学了虚词和实词的差别?我这些是到了甘孜才学的,关于实词和虚词方面,我的笔记本好像还有。我看到“解脱之见”,中间的“之”是虚词。所以一定要会切断,先把名词的部分拿出来,动词的部分拿出来,之后再写怎么把它们组合。字典有不同的类别,有些是语文字典、有些是百科字典、还有一些是专科字典。如果我们用的是密宗的专科字典,一定要按逻辑和规则来,如果不懂规则,所有的放一起,那字典的质量肯定是不好的。
一个文化要存在,一方面是词典,词典学很重要。还有一方面,现在来讲,是网络上的传播,这个也很重要。有些发心人员刚开始学藏文字母,这个离编词典的距离还是有点远,把“嘎ཀ”切掉,还是把“咔ཁ”切掉?(众笑)我们这里有些人,连藏文字母都不懂,还要编词典。发心还是可以的。
词典学,在国际上是很深奥的一种知识,基本道理不懂的话,编词典不容易。所以,以后各方面都要去研究。现在大藏经当中很容易搜索,我们看到大藏经里,藏文当中叫续部,汉文当中叫《大灌顶经》、《金刚顶经》,其实这些都属于续。汉文、藏文对照,找出一部分之后,自己在电脑上处理。现在跟以往不同,很容易。懂双语的、懂几种语言的人,参与是很好的。但参与的话,一定要做一点事情。不然光挂名,我们说是名誉会长、挂名顾问,顾问太多了也没有用,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龙树菩萨摩诃萨。
中观宗的龙树菩萨,是净土宗第一祖。以前学中观的时候,我们先学习龙猛菩萨的授记,在《入楞伽经》当中有,我查过了,最早应该是南北朝的菩提流支所翻译的《入楞伽经》中有:“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ལྷོ་ཕྱོགས་བེ་དའི་ཡུལ་དུ་ནི། །དགེ་སློང་དཔལ་ལྡན་ཆེར་གྲགས་པ། ། དེ་མིང་ཀླུ་ཞེས་བོད་པ་སྟེ། །ཡོད་དང་མེད་པའི་ཕྱོགས་འཇིག་པ། །ང་ཡི་ཐེག་པ་འཇིག་རྟེན་དུ། །བླ་མེད་ཐེག་ཆེན་རབ་བཤད་ནས། །རབ་ཏུ་དགའ་བའི་ས་བསྒྲུབས་ཏེ། །བདེ་བ་ཅན་དུ་དེ་འགྲོའོ། །
菩提流支,亦译“菩提留支”,北天竺(今阿富汗一带)人。据唐《开元释教录》记载,他从北魏武帝永平元年(508)到洛阳从事译经,至天平二年(535)止,所译经论共30部、101卷。其中主要有《金刚般若波蜜经》《入楞伽经》《弥勒菩萨所问经》《无量寿经论》《金刚般若经论》《法华经论》等。”
这个授记是南北朝时候的菩提流支翻译的,不是唐朝的。唐朝的菩提流支翻译了《华严经》、《宝积经》。南北朝的菩提流支翻译的《宝性论》,他是比较早的,离现在有1500多年。当时的昙鸾大师,在五台山出家,后来写《大集经》的注释时,生了非常严重的病,依止了一个道教的师父,自己认为获得了长生不老。有一次遇到了菩提流支,在他面前炫耀“我们道教有长生不老的法,你们有没有?”菩提流支把《观经》和《往生论》交给他说:你只是暂时的长生,实际上真正的长生不老只有佛教当中有。菩提流支给他讲了净土法门。昙鸾大师被吸引住了,开始造《往生论》的注释,开始弘扬《观经》。后来在他的境界中,见到了一个印度的僧人,这个僧人说:我是龙猛菩萨,你将来会往生极乐世界。后来,昙鸾大师确实往生极乐世界了,出现各种各样的瑞相。后来皇帝给他立了碑,在汉地着重弘扬《观经》和《往生论》的注释。
【相关资料2】
昙鸾,南北朝北魏医僧。一作昙峦。生于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476年)。雁门(今山西省代县)人。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 542年)。还有一说圆寂于北齐天保五年( 554年)以后。昙鸾自号有魏玄简大主,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静帝称他“神鸾”;梁武帝称他“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
这个皇帝是不是梁武帝?可能是,因为他当时推广素食,戒杀放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历史,世间中的大国王、皇帝在世的时候,他的精神弘扬得不错,一旦他离开以后,执行他命令的人很少很少。而梁武帝离开世间虽然已经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但整个汉地,不管是寺院,还是在家出家的佛教团体中,一直以素食为主,这个精神到今天还能维持的话确实不可思议。如果没有一个大菩萨的发愿,在当时可能全国上下会推行,但是以后不一定。所以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的精神的传播一直延续,可以说非常不可思议。
刚才讲到的龙猛菩萨,对汉地,主要是净土法门方面的因缘比较殊胜;在藏地,中观思想传播得比较多。不管怎么样,他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确实在汉地弘扬得很不错,到现在为止也是。善导大师是汉地净土宗的第一祖;龙猛菩萨若是一祖的话,他就是第二祖。在唐朝时,西安的人不太多,但是他提倡素食,所有人都吃素,屠夫的生意都不好做了。有一次,屠夫拿着刀到善导大师那里去拼命。这时候,屠夫看到了极乐世界的景象,放下屠刀,往生净土。也有这样的故事。所以,善导大师真的很了不起,他当时《观经》的道理解释得很好。《观经》当中后面讲了九种往生法,九品往生。善导大师有比较特别的观点,他认为三个上品往生是大乘的凡夫人,中品——中下、中中、中上的往生是声闻乘的三种凡夫人,下品的三种往生是罪业深重的凡夫人。其实九品往生都是凡夫人可以往生的。这一点,通过《观经》的学习大家应该要有信心,我们都有希望往生。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业力深重的人,我们都有希望的。
善导大师开示:九品往生皆凡夫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1。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2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2。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3。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3。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1。何小圣也。
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2。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于圣也。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3。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1。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1。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2。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其他菩萨我这里就不说,有些大家应该认识。
药王菩萨摩诃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普贤菩萨摩诃萨。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
在《涅槃经》当中专门有一品《师子吼菩萨请问经》。
陀罗尼菩萨摩诃萨。宝藏菩萨摩诃萨。
常精进菩萨摩诃萨。
不休息菩萨摩诃萨。
一直不休息,天天比较辛苦。
信相菩萨摩诃萨。
下面第一品中会讲的,他的故事比较多。
无胜菩萨摩诃萨。弥勒菩萨摩诃萨。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人。复有八十万亿威力诸天。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人等。释提桓因与无量天人。
在于空中。雨宝天华。无量音乐。自然而作。梵摩三钵天。烧妙天香。供养如来。
香烟遍至十方无量世界。愿皆普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供养十方一切诸法。供养十方一切诸大菩萨。是诸天等。为利如是。供养诸佛。为求大乘。无上之道。
尔时世尊。与如是等无量无边大众。前后围绕。发向娑罗。
圣大解脱经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 上
无碍智慧。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具诸三昧。近无等等。久种善根。 得佛自在智慧。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通达善趣门。关闭诸恶道。等视众生。如视一子。而生五道。示现其身。 欲度众生。作大医王。处于生死。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永离生死。 其有闻者。无不解脱。具足如是无量功德。昔曾供养过去无量诸佛。明见佛性。知如来常。常说众生等。尽有佛性。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定光菩萨摩诃萨。龙树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药王菩萨摩诃萨。药上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摩诃萨。法自在王菩萨摩诃萨。师子吼菩萨摩诃萨。陀罗尼菩萨摩诃萨。宝藏菩萨摩诃萨。常精进菩萨摩诃萨。不休息菩萨摩诃萨。信相菩萨摩诃萨。无胜菩萨摩诃萨。弥勒菩萨摩诃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人。复有八十万亿威力诸天。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人等。释提桓因与无量天人。在于空中。雨宝天华。无量音乐。自然而作。梵摩三钵天。烧妙天香。供养如来。香烟遍至十方无量世界。愿皆普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供养十方一切诸法。供养十方一切诸大菩萨。是诸天等。为利如是。供养诸佛。为求大乘。无上之道。尔时世尊。与如是等无量无边大众。前后围绕。发向娑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