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第九十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有共同前行和不同前行,还有破瓦法。这些修行其实都是为了让我们证悟实相的修行方法。这些修行方法主要是对心的引导,既然是引导文是对心的引导,那么因为在身语意当中心是主要的,所有的修行都以调心、修心成为佛法当中的主要核心的修行的部分。身和语是辅助,主要是修心。如果心修好了,身语自然而然也会调正,在修心过程当中身和语的配合也可以帮助我们修心,它是这样的关系。
共同前行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相续成熟为能够修持不共前行的法器,那么不共前行也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修正行的法器。那么通过这样次第的修行,我们的心就从一个纯纯粹粹的世间凡夫人,逐渐到了一个修行者,修行者最终可以通过修行正法成为觉悟者。成了觉悟者自利圆满了就可以利他。
当然在成办自利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跟随自己修行的进步,通过自己掌握的智慧等等去帮助他人,这个都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真实的利他还是要在自利圆满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可以真实地利他。
像《大乘经庄严论》等等的这些大乘的经论当中就说过,基本上来说凡夫人在初地之前的利他,很少的众生可以得到利益,真正得到利益很少很少。登地之后到八地之间有一部分众生得到利益,然后八地之后就很多众生、绝大多数众生可以得到利益。这个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自利的能力和利他的能力是挂钩的。我们有多少自利的功德其实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众生。
凡夫人自利很欠缺,所以在利他的能力上面也是不圆满。也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发誓成佛,为什么要发誓成佛呢?因为觉悟了之后利益众生的能力就很殊胜,对众生能够做到的利益就像前面讲的一样,登地之后真实的一部分众生可以得到利益,还有大多数的众生可以得到利益,和最后成佛之后他就可以用自己圆满觉悟的力量真实的帮助所有的众生,让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利益。
所以,现在我们了知这个要开始修行,修行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其实也是让我们的心阶段性成熟的重要的修行。一下子让我们觉悟佛果很困难,一下子让我们登初地也很困难,所以这些就必须要循序渐进。虽然也有一些是顿悟的根基的人,顿悟根基的人也有,他自己相续当中的福德很圆满,他的智慧也很敏锐,信心也非常的坚固,这些就不一定在今生当中还要经过这一系列的修行,他虽然今生当中可能没有学很多,但是他宿世以前,他的前一世再前一世他在这些修行方面已经下过功夫了,在这世当中不需要再过多的下功夫。
有些时候我们不要看着利根者,他们是这样那我也要这样。他是以前就以经努过力了,那么我们现在是以前没有努过力,现在上师让我们该修的这些加行认认真真就要修,该生起的一些境界、功德、觉受该生起来就慢慢生起来。所以利根者有利根者的修行方法,钝根者有钝根者的修行方法。这些方面有些时候没有一个可比性的。
对我们大多数的中下根基来讲,循序渐进的次第修行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能够像利根者那样,一下子顿超然后得到佛地,得到解脱的果位。所以我们必须要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相续当中不具备的这些功德要具备。利根者有利根者的表现,比如说他就表现成悲心特别的清净,信心非常地稳固,相续当中邪见很少,这些方面都是利根者他自己的体现的方式。我们自己有的时候相续当中的很多邪见,每天从早到晚不断的生起来,然后还有悲心很欠缺,这些方方面面都不够,那就不是利根者的表现。既然是利根者有利根者的表现、一种相,钝根者没有这些那就可能不是利根者了,所以我们就按照钝根者认清楚自己的现状,接受自己这种状态,然后慢慢的修行。不管怎么样利根者他也是多生累世逐渐逐渐的能够沉得下心来、静得住气慢慢的修炼上来的,他也不是一下子怎么样的。
有的时候我们盯着别人的果,会忽略别人的因,别人的努力我们就会看不到,别人成功时候的光环我们就很羡慕怎么怎么样。我们就问:你是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窍决吗?有什么发家致富的捷径?赶快告诉我。告诉你你觉得这个不是,你可能在忽悠我,还有一个另外的让你快速致富的。其实很多人他是通过很多很多的努力、打拼之后慢慢获得这样状态的。
佛菩萨的功德也好,现在很多利根者的修行者也好,他们也是通过很多的艰辛。他在前世、上一世也可能经历了很多闻思方面的困惑,还有很多修行方面的困惑,包括工作生活方面的折磨等等,他在经过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通过智慧来面对了,他通过智慧来进行观修、修炼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的。所以我们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些违缘、有些障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这个是不是没办法对治呢?肯定是有的,佛菩萨出世的完全的核心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众生,为了帮助众生在修行正道的过程当中具足一切的顺缘,包括教法、包括提供道友的帮助,包括方方面面的对我们修行方面有利的所有的因素,佛菩萨出世了会带给我们,然后遣除我们很多很多的违缘。只要我们真正的按照佛菩萨的教言去做、去修的话,相续当中的障碍、违品这些都是完全可以调伏的。
前面我们学完了共同加行,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加行前面我们也是学习了皈依的修法,皈依的修法修完之后就让我们对三宝完完全全的生起一个不动摇的信心。那么这个信心就是宁舍生命不舍三宝,无论如何宁可舍弃我的生命也不舍弃对三宝的皈依,也不舍弃对佛法的观修、对三宝的皈依。这个方面我们就要在相续当中反反复复的去观想、去发誓,只有这样经常去观修、发誓思维皈依的功德、它的必要性,很深入细致的思维之后我们再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这种心才不会动摇。
当然我们真正遇到生命危险让你舍弃三宝的事情可能不一定每个人都遇得到,这个必定是在有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之下才遇到,把你抓住了,让你舍弃三宝,不舍弃就把你杀死。这样事情几个人遇到的呢?很少很少的。除了极端的一些情况,有些时候佛法遇到违缘的时候,这个有可能会遇到,但是很多时候基本遇不到的。
但是和这个相似的,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在工作、在修行过程当中遇到违缘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动摇——这个三宝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呀?我皈依了三宝是不是没有力量?这个相当于类似于要舍弃对三宝的信心,其实差不多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这个容易,反正我被抓住的时候我也可以,好像脑袋里面观想我被捆住了,外面一个人用刀顶着我,然后我就可以说:我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好像观修的时候想的时候可能是在我们脑海里面不断的浮现出这种场景。这种情况不一定每个人都遇得到。但是在生活工作过程当中在遇到违缘的时候、内心当中会生起这样那样的怀疑,这种怀疑就和那个差不多。有些时候这些违缘让我们自己的信心动摇,有些时候外面别人用奖励、用威胁,反正方方面面的让我们自己对三宝动摇的话,其实都是我们在修皈依过程当中要面对、要观修、要发誓的地方。
无论如何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不管内心当中的分别念还是说外在遇到很多违缘、违品,我自己对三宝的信心都不动摇,这个不容易。真正我们被抓住的时候,如果遇到那一天的时候,平时我们皈依的心不坚固的话非常可能内心当中就畏惧了,然后嘴里面就开始说我舍弃三宝舍弃三宝,非常有这个可能性的。所以说我们在平时遇到这些违缘的时候也很容易对三宝的信心开始动摇——如果你是这么大的力量为什么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没有帮助我遣除违品?没有怎么怎么样……?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其实对佛法的修行本身就是一个障碍。
所以我们要在观修的时候把所有的这些类似于这方面的问题都要考虑进去,都要发誓:不管怎么样,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对三宝的信心都不动摇。这个必须要不断的去观修三宝的功德,综合性地观修自己作为一个修行者欠缺的地方。三宝不共的利益和功德方方面面去观修的时候把这个准备做充分了,遇到违缘的时候自己的信心就不会动摇了。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修道的第一步,趋入觉悟之道的第一步就是皈依。这个当然是很关键的,这个就是基石。那么在皈依完之后我们现在学习的是第二个修法,就是发菩提心发殊胜菩提心。殊胜菩提心是我们正式进入大乘道,正式选择大乘究竟觉悟之道的一个关键的修法。第一个它也是一种心,相当于确定一个目标;第二个它也是大乘道的核心。所以一方面这个菩提心的修法是让我们进入大乘道的相当于是一个仪式一样,你必须要发了菩提心受个菩提戒,这个时候就标志着你进入了大乘,发起一个心,宣誓发起一个心然后就开始进入了大乘。
一方面来讲发菩提心也是我们入道的一个标志一个仪式,但是不仅仅是这个。如果它是一个标志、仪式的话,那就像我们在世间当中宣誓宣一次以后不需要每天宣誓了,那么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的。除了我们在进入大乘的时候我们要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发誓成佛,这个之外其实整个大乘道是以菩提心为核心的,整个大乘道都是以菩提心来体现。所以这里面菩提心不单单就是发一个心。
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世俗心一个是胜义心。所以说世俗谛的发心和胜义谛的发心他都有了。而发心当中有愿心和行心,愿心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发誓要利益众生。行心就是我要实践这个发心的种种行为,体现就成了什么?体现的方面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然后布施摄、爱语摄还有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四摄全部包括在菩提心当中,都是属于菩提心。
所以说菩提心是入大乘门的,而菩提心也是整个大乘道修行的所有的内容,都包括在这个菩提心当中。所以我们说这个菩提心不是说我十万遍念完了,好像觉得菩提心就修完了,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只是我们要内心当中生起菩提心的一些训练,让你生起来。生起来之后所有的修行都是在这个通过十万遍或一百万遍的念诵观修生起了这种真正、真实的利他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它来摄持我们去做布施,用这种心摄持我们去做持戒,这种心摄持我们去做安忍,然后就修持空性,然后就修持密乘等等。
整个所有大乘道全都是可以包括在菩提心当中,那么这个是不是一辈子的修行我们就很清楚了,这个是不是生生世世的修行就很清楚了。所以不是说在两个月当中念完了,好像我们就感觉菩提心就修圆满了,以后可能再不需要,最多每天念三遍,最多怎么样…,这个不行。其实每天我们都要在这个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实践所有的大乘显宗和大乘密宗的修行。而且已经成就之后利益众生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去展开利益众生的事业。
所以说,菩提心的修行对我们来讲是所有大乘道的核心,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大乘了,哪里有一个大乘修行者没有菩提心修的大乘?绝对没有。没有菩提心即便是念大乘经也不会变成大乘种性,你念的是大乘经,那会不会变成大乘修行呢?不会,因为大乘的修行不看你修的是什么法,而是你以什么心态去修,去做事情去修什么法。
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即便是造一些罪业它也会变成功德的(后面我们要讲),即便是你去修小乘的法它也会变成大乘的。这个方面来讲不是说我们修的是什么,而是说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去修这个法,如果有了菩提心之后行、住、坐、卧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全部都可以变成大乘的资粮,都成为相应于大乘道了。修小乘禅定也好,或者是守八关斋戒也好,或者说是守别解脱戒也好,或者有些时候前面极端的来讲的话,即便有些时候菩萨通过菩提心摄持去杀生、偷盗等等这个也会变成菩提心的资粮,后面这个道理我们慢慢要学习到。所以这个心的转变是很重要的,只要这个心一转变了,就像点金剂一样,这个菩提心像点金剂一样,它所碰到的任何事情通过菩提心一接触都变成黄金。点金剂就是它只要一接触这些铁器都会变成黄金。
所以我们的菩提心像点金剂一样,心相续当中有了菩提心你不管是走路、吃饭还是做别的事情,它都可以变成成佛的资粮。即便是生起菩提心用菩提心摄受去看电影、去打游戏它也会变成成佛的资粮。当然“我发了菩提心了”,如果是一个幌子就另当别论,是为你找借口另当别论。我们说的是真实的菩提心,如果有了真实的菩提心摄持的话,其实你有菩提心之后你的行为不会错得离谱的,这个不可能的。因为菩提心本身就是一个很清净的心,也是具有智慧的一种心。
所以,只要有了这个菩提心之后,它就像点金剂一样,任何人接触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还有他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成佛的资粮。这个是非常非常殊胜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在相续当中生起这个菩提心。
菩提心之前现在我们学的是四无量心,前面舍无量心已经学习了,慈无量心也学习了,现在我们学习的是悲无量心。悲无量心就是要修大悲,修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灵魂,有的时候大悲心等同于菩提心的这个情况也是很多的。意思是说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生起这个大悲,真正有了大悲心的话我们才愿意真实的去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去奋发,真是太想解脱众生的痛苦了。菩萨他自己的心(上堂课我们讲了)通过这样大乘的修行非常的柔软,很柔软,所以说很柔软他根本没有办法忍受---眼睁睁的看到众生受苦,他自己是完全忍受不了的。
那么忍受不了怎么办呢?他就会把这种很柔软的悲心,没办法忍受众生受苦的悲心转化成修行的动力:为了让自己尽早的获得这种力量,帮助众生的力量,而不是永远处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他就会非常的精进,很精进,他的修行会非常的认真,很严格。每一个修行的细节完完全全去落实。而不是说法本里面讲了,我看了之后好像大概差不多理解了,就放过了,他绝对永远不会这样的。他就会理解法本当中讲的这些全都是让自己觉悟的方法,佛经当中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一个多余的让自己没办法成佛的、没办法解脱的,一个字都没有。所以,他会对佛经当中所讲的每一条教言,对于论典当中讲的每一个教言他都会非常认真的去对待,去思维,去观修,努力把这些法义融入到自己相续当中,去改变自己的心。他自己的态度,对法的态度,他就会这么认真去对待。
什么时候我们对于法,有了这么殷重的心的时候,我们对于法有这么殷重的心,那么我们的心也差不多被调伏了。如果我们觉得法是法,法是这样讲的,我也许不需要这样,无所谓。这个时候就说明我们的心还没被法调伏,法还没有入于我们的心,对我们自己的心还没有产生影响。
所以,现在我们修行就是让这个法对我们的心产生影响,哪方面影响呢?就是朝着经论当中、教言当中的指引,达到这里面所讲的状态。比如说悲心的状态,法本里面讲的悲心的状态,一段时间,真正我们修好之后,我们再对照这个法本,和我的相续一对照,完完全全符合。法本里面讲的就是我心的状态,一看法本,完完全全都对得上,这个修行当中悲心就算是修圆满了。空性也是一样,你如果空性证悟了之后,你拿出来《金刚经》印证,或者禅宗《金刚经》印证或者《楞伽经》印证,一对,全都是对得上,对得上这个就是可以印证的。
所以,我们自己修行到底成不成功,或者我们烦恼调伏得怎么样,就把法本拿出来看一下。如果这个地方这一段也是很惭愧,那一段也很惭愧,翻过来还是很惭愧,这就说明我们可能离这个标准的境界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还需要继续的去努力。
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拿出法本一对,这段话对得上,那段话我对不上,这就说明我有进步了。以前是完全都对不上,每一篇都是惭愧、惭愧,每个都做不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这个可以做得到了,这个可以相似对得上一点点,这方面就说明我们在进步。我们心和法本的印证,用法本来印证我们的心,什么时候高度相同,就说明我们的心修到量了。我们心和法本之间能不能够完完全全的高度重合,这个就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因为法本所讲的都是佛菩萨的经验,佛的经验,菩萨的经验,还有这些高僧大德他们自己的对道的体会、体悟,都写在法本当中。所以就让我们随学。随学是一方面,印证也是一方面,到底我们学得怎么样?你把法本取出来看一下,对照一下就行了。认真公正的对照一下,这方面就很好印证。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盲目,对自己的一些境界也不会盲目的高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对照很多地方都做不到的话,其实我们也不要过度的沮丧,因为法就是引导我们达到这个境界的。关键就怕我们对法不殷重、不重视,也不认真对待他,相当于他也不认真对待你,他也不会进入到你的心里去的。如果你对待他高度殷重,他就慢慢慢慢入你的心,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闻呢?要听闻,要思维,要观修,然后在座下反复用法、用法本当中法去接引自己,以他作为前导,去接引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用这些方面来做指引。
前面我们讲了一些没有悲心的人的情况,今天我们继续讲。
现在我们认认真真地思维这些道理,看到那些旁生痛苦而观想感受者就是自己会怎么样?
这段修行就是要让我们设身处地的去观想一下众生的痛苦,让我们去模拟,相当于是模拟众生的痛苦。经常我们在打游戏的时候,模拟游戏里面的人物,或者是什么什么,我们就把自己带进去,我就是这个人,我在里面干什么干什么。那么观修的时候,修悲心的时候,就要让我来模拟这个受苦的人,我就是模拟他,模拟的越真实我就越能够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因为现在我在这儿,虽然我很惨,但是还有比我更惨的,我不知道更惨的人到底是怎么个惨法。这个时候我要去看,以前是法本,现在我们也可以借用现在的视频,世界各地很惨的状况看了之后,我们就设身处地去观想。
观想如果是我会怎么样?如果我遇到这个痛苦会怎么样?如果我现在正遇到战争,现在到处都在爆炸,现在子弹到处飞,我是怎么样恐怖的心情?就把自己带到那个场景当中去,很无助的那种感觉,很痛苦的感觉,这个时候去体会现在正在遭受痛苦的人的心态和他内心当中的恐怖、肉体上面的痛苦。方方面面去高度的模仿,相当于模拟受苦的情形。
我们真正模拟佛经当中讲的地狱众生的痛苦,首先了知地狱众生在受什么苦,然后把自己带到那种场景当中去模拟受苦的那种情况,就是自己在受苦。旁生道怎么样受苦的,然后饿鬼道是怎么受苦的,人间的这些是怎么受苦的,如果是我应该怎么办?这样自己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因为心和境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经常这样观修的话,我们的心就会从以前很漠视,漠不关心,或者很坚韧的心,逐渐逐渐就软下来了。软化了之后就可以体会得到,相似能够感受得到对方的那种绝望、对方那种痛苦。如果是我应该怎么办?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不是特别的希望能够从这种痛苦当中抽离出来,肯定希望,一秒钟都不想呆在这种环境中。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众生的痛苦,这个众生的痛苦就不是和我没有关系了,这个时候就联系起来了,就把我和众生之间联系起来了。联系起来怎么办呢?现在很多众生,以前很多众生受过这个苦,现在很多众生正在受这个苦,以后还有很多众生将会受这种苦,只要轮回存在,这个苦就无法终结。而平常我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方法是没办法彻底的摆脱痛苦的。如果真正要摆脱痛苦,必须要在因上面去下功夫,必须要修解脱的道,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的缘故,那么我要认真的修行。把这些思维之后,对于现在我正在做的事情,现在我正在做的闻思修,我就会觉得意义很重大,这个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个听法不是今天高兴就听一下,不高兴就不听。思维观修,就不是那种走走过场而已,的确是感觉到了身上的重担,感觉到一种责任。我就有这种责任,不是说没有关系的。我就是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因为我现在走上了觉悟之道我懂了,我懂修行,还有很多人根本不懂。所以,为了能够利益他们的缘故,我要好好的认认真真的去修行,非常认真去修行。所以,通过这样观修之后,也许以前自己是随随便便修一点,随随便便听一点,思维一点,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非常必要的,或者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以前我们也讲过,如果我们对于法,对于修行的必要性不了解的话,很多时候修行佛法在我们自己的排序当中,可能排在第三、四位,乃至排在最后一位。修行要为所有的事情让路,今天来个客人,让路,把修行让到后面去,我首先接待这个人;然后朋友聚会,好了,佛法让路,然后和朋友聚会;然后别的事情也要让路,反正全都要让路。最后说,如果有时间我就修一点,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就算了,觉得自己重要的事情完成了,佛法嘛明天再说。很多时候佛法是永远排在后面的,佛法为其他所有的事情让路,这个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自己对于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真实的了解,对真正能够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究竟解脱的佛法认识还不足够。所以,我们要认真的看一下,佛法当中佛陀打的广告,菩萨打的广告,到底怎么样?我们这个佛法的产品到底怎么好?就是我们要认真对待一下,看一下,在宣传的时候对佛法这个产品,我们是不是认真看了这个广告了?其实从某个侧面来讲,的的确确,比如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怎么样使用?这些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广告。如果上师不讲法,不广而告之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有佛法解脱这回事,我们也不知道菩提心这回事到底是什么。
所以,上师每天都在打广告,给我们讲这个很殊胜很好,把它的原理完完全全地告诉我们,打消我们的疑虑,让我们自己慢慢慢慢开始了解了,了解之后就可以去使用佛法这个产品。所以,这个的确非常好,这个不是虚假广告,的的确确非常好的,遣除我们的痛苦,帮助众生解脱痛苦很好的方法。
现在我们修行是切身去体会一下,但是真正去体会就很困难了,正在被杀的众生我们现在去体会,体会不到。虽然我们可能在无始以来被杀过无数次,但早就忘了。但是现在我们要大概去体会一下他内心当中的痛苦、绝望,这方面是这样。
下面是华智仁波切他就通过当年牧区的一些习惯,让当时的修行者模拟的去体会一下被宰杀的众生的痛苦。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试,但是我们还可以针对当前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身边的,或者我们看到的某一个事情对我们触动大的,我们也可以去观想一下,这个时候就可以让我们去体会。我们在打坐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个方面来进行观修,这个也可以是观修的一部分,修行的一部分。
怎么样来做呢?
我们不妨试一试,自己用手捂住口鼻中断呼吸停留片刻,看看会有怎样的痛苦、何等的恐惧?
就是我们自己用手把自己口和鼻子都捂住,不让呼吸,看我们能够怎么样,基本上来讲,一两分钟之后就会受不了了。受不了之后怎么办?马上就自动把手取下来了,马上恢复呼吸,感觉就顺畅了。但是被杀的众生可没有这样的,他没有这样——受不了了,赶快把绳子解掉了,或者怎么样,这个是不会的。他一直要在这个状态当中,一直要持续,持续到命终,持续到死亡为止。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样情况了。我们捂住口鼻模拟一下它的痛苦,其实这个完完全全还不是。因为我们在感觉受不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己把手取下来了。但是被杀的众生可不是这样的,对方就是要把这个旁生也好、把这个人也好置于死地,根本没办法逃脱。
这种恐惧这种痛苦一直会延续,延续到他死亡为止。所以,我们体会一下到底怎么样痛苦?何等的恐惧心呢?有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去真实的理解。即便是有的时候我们想:我们在这个地方,我们坐在房间里面,我们坐在舒适的垫子上面,正在舒舒服服听法的时候,现在地狱的众生,正在感受痛苦,现在饿鬼的众生,正在感受痛苦,现在很多旁生正在被遭杀,还有很多众生正在感受很难以忍受的痛苦。
我们现在根本没有体会,没办法去感受很多众生正在感受的痛苦。我们现在在听法,正在种下安乐因的时候,还有很多众生正在种下以后受苦的因,这个也是我们要观修的。世间当中是有很多很多,那怎么办呢?让他们自生自灭吗?如果让他们自生自灭,就不是一个修行者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修行者应该有的心态。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我有责任,他们的确是愚痴没办法了解,但是我自己要主动的发起利益他们的发心,利益他们的工作我一定要自己承担起来。这个也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希望我们做的,那么也是我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的。
这也是大乘修行者内心成熟的一个标志。什么时候这个家庭,男孩也好,女孩也好,什么时候开始想到分担家庭负担的时候,什么时候感觉到肩上的担子责任的时候,说明这个时候他内心就成熟了。那么什么时候我们自己作为大乘的行者真实地体会到了,真实的认知到了,利益众生主动去帮助众生是我的责任,如果真正体会到这个的时候,就说明他的相续当中种姓已经苏醒了。他如果真正体会到这个压力、重担,这个责任在肩的时候,他就会很认真的去学习,非常认真学习。
以前可能是上师鼓励你学,有的时候做一点小威胁,或者有的时候呵斥一下,或者有的时候给点小奖品,反正这个时候让我们这样去学。但是什么时候当我们自主的认识到这个学习的重要性,不需要上师道友再来鼓励我们,我还照样非常精进的去学习,这个时候从某个方面来讲,佛陀也很欣慰,上师也很欣慰,也是自己成熟的一个标志,需要达到这个标志,是这样的。
所以,现在很多时候都是上师带着我们走,哄着我们走,因为我们不懂事,根本不懂,随时想撂摊子撂了,想把这个撂了就撂了,这个好像没感觉怎么样。不发心了,好像丢了就丢了,扔了就扔了,不学了,随随便便一样。所以,有些时候上师老人家也会,佛陀、上师们也会经常性的对我们劝慰,或者有的时候呵斥等等,做了很多让我们继续地留下来。留下来有的时候,好像就是说我们需要给佛菩萨做事给三宝做事,给上师做事,但是其实对我们最好的就是留下来做,继续做。
就像小孩子不懂事一样,有的时候大人也会用很多很多的方便,劝他继续学习,劝他怎么怎么样,他自己是不懂。但是大人们他们是知道,他们看得更远一些。佛菩萨的眼光和我们来讲,我们就是小孩子一样,我们现在修学有些时候像玩耍一样,高兴了就学一些,不高兴算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认识到修行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责任很重大,这么重的责任,绝对不允许我们以特别休闲的心态,然后一边很放松的心态怎么样放逸,一方面想起来就学习佛法,不是这样的。什么时候我们感觉到一种重任的时候,主动的把利益众生的重担,自己主动挑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会非常的勤奋。对众生来讲,也会非常的慈悲,很柔软,然后也会很勤奋的完成自我的修学。所以这些观修完完全全都是让我们种性苏醒的修行方式。
经过这样一番慎重观察之后,心里默想:连续不断感受这般剧烈痛苦的一切众生实在可怜,如果自己有能力将他们从所有不同的痛苦中解救出来那该有多好!
所以,自己要发自内心的怜悯连续不断的感受剧烈痛苦的众生。前面我们阶段性的把自己的鼻子捂住,这个是阶段性的感受。但是现在众生是连续不断的感受这样痛苦,而且现在很多的地狱有情基本上不停止的,他的痛苦基本上是没有停顿的时候,一直是感受很强烈的痛苦。
有的时候我们被火烧一下,被水烫一下,我们就感觉非常难受,但是地狱的有情,他是持续不断的感受的,这方面来讲的话就太可怜了。而且所谓的连续不断是什么意思?连续不断其实还可以延伸成轮回,就这个轮回当中漂流了,只要他在轮回当中漂流,他这个痛苦就是连续不断的。像这样就连续不断的感受这样非常剧烈的、难忍的痛苦。
而且有些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很痛苦。比如说,变苦或者行苦,有的时候就根本没有意识到,但其实也是一种痛苦的体现。因此说自己了知到这个,自己的观修越深入,自己对众生痛苦的体会也就会越深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从大悲的种姓出发,就会发自内心的希望所有的众生,从不同的痛苦当中解脱出来该多好啊。
像这样你非常非常渴望所有的众生都离开这种痛苦,就马上离开这种痛苦,永远不再感受这种痛苦,那个时候他的心修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如果在这个心态上去修自他相换,他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在修自他相换的时候就是真实的愿意所有众生的痛苦我来感受,让众生马上从这种痛苦当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心就非常的迫切,也很清净。
这个其实也是代表你的心的成熟,就是说如果真正发自内心的,不是说一次两次,而是说持续性的、稳固的生起那种非常非常愿意让众生从痛苦当中解救出来,就完全忍受不了众生受苦,完全看不了也忍受不了众生受苦。如果内心当中生起这种感觉的时候,就说明自己相续当中的悲心已经到达一定程度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再进一步升级的话,他就愿意代受众生苦,他就愿意自己受苦,情愿自己受苦也不让众生受苦,这种心态这种行为慢慢慢慢就会被引发出来。所以这些修行是一环套一环,首先前期的善心,前期的这个悲心生起来之后,后续的这种完全为了利益众生,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悲心,很纯净的悲心在这个基础上才生起来。
否则的话,我们现在修悲心多多少少都带了一些自私自利的功利的思想,想我这样修对我有利益,多多少少都带一些。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心修下去,这种自私的心,这种为自己考虑的心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这个悲心会越来越纯净,最后完全就是一心一意的想众生得到解脱,众生不要再受痛苦,他完完全全就是想这个。自己受再大的苦,自己受再大的委屈,这些完全不是事,对他来讲不考虑的,只要众生能够离苦就好了,至于我受多大的损失无所谓。所以,总有一天菩萨通过这样的观修他会到达这种地步。
对于以上的道理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因此华智仁波切教诲我们说,以上的这些道理要反反复复的观修,去模拟众生受苦的情况,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捂着自己的口鼻去体会。
有些时候,比如在很冷的时候,以前好像是日昌法师他为了体验寒地狱的痛苦,在很冷的冬天,很冷的地方,他在外面用冷水洗澡,像这样体会寒冰地狱的痛苦也有。有时候当然我们也可以相似的去感受热地狱的痛苦,这方面我们去体会一下,感受一下,有的时候就很难忍,非常非常难忍。以前在学院的时候,我第一遍学前行的时候,也是看到上师讲的这些教言的时候也想体会一下,当时我们在生钢炉,以前里面烧牛粪,最后烧完之后的火烬还是红红的那种,我想体会一下就放到手上放一下,特别难忍,非常非常难忍。也是感受一下热地狱的痛苦,只是一部分,而且温度也是马上要灭的那种,也不是特别的烫,也不是温度最高的时候,放一会儿的话就受不了了,所以这个方面感觉非常难忍。
有的时候我们在汉地的夏天,很热很热的时候我们就特别难受,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想一想热地狱啊,这些方面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想一想市场上的一些泥鳅、鱼被杀的时候,就像泥鳅用剪刀剪到肚子上,剪开然后把内脏掏出来,那如果是我们自己怎么办?黄鳝被钉在钉子上面,然后竖着拉一刀,然后把它的骨头内脏一起剔出来,那如果是我怎么办?吃猴脑的时候,如果是我们被固定住,把天灵盖取开,然后用滚烫的油倒到我们的脑袋里面,我们会怎么样?
有些时候想一想的时候的的确确的话难以忍受的,但是业力成熟了它没有办法,一点都没办法,谁去帮助它们?是吧?有些时候有一些有悲心的人看到了,他会想方设法去把它买下来,买下来放生,但是还有很多根本碰不到,也没有这个因缘,碰不到,它就只有这样忍受了,没办法了。
还有太多太多,这个素材在娑婆世界太多,关键我们要去寻找,寻找把它转为道用,成为自己修悲心的一个素材,让自己的心修得很柔软,柔软之后我们自己就有了一个想要帮助他们的动力,为了帮助他们我一定要精进修行,这种动力,这种精进的动力很深,很宽广。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学佛,学一段时间没有动力了,没有动力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刚开始的动力是来自于新鲜感,刚刚学习是新鲜感,什么事情都很好玩,但是这个劲一过了之后,修不动了,他的动力已经消耗完了。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找一个更深的动力,那什么动力呢?要不然就是自己知道轮回痛苦求解脱,这个也是动力。还有一个就是这么多众生的痛苦,我为了帮助他们,我一定要精进修行,这个动力就更深,更宽广。这么多痛苦,这么多众生正在受苦,我怎么可能这样非常悠闲的而住?也不去修行,也不去念诵,也不去观修,也不去学习,就是这么悠悠闲闲的就打发了日子呢?
这个时候如果想到这点的时候,我们动力重新生起来,而且这种动力很强劲,而且关键是很深远,他的责任很大,他真正是认识到了责任了。而不是说这个小孩子读书很新鲜,学校很新鲜,这个新鲜劲过了之后,很无聊,很枯燥,这个时候他有的时候就学不下去了,天天想逃学。但是如果真的发现到,他自己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的时候,他就会很努力。
但是我们自己修行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只是靠一些很肤浅的动力推动我们的话,他走不了多远的。上师说修行佛法的人必须多学法,一定要闻思经教,闻思经教知道这些道理之后,就会触发我们的深层次的动力,了解道理之后的动力生起来了,这个就很难退了,这个不会被消耗掉,这个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热情被消耗掉了,这个是不会的。
所以这个方面对我们来讲真的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动力的话,有的时候搞两三年他就学不动了,麻木了,有的时候说油了,不管是什么样的词,反正就是学不动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认真的观修、思维,把自己的心修的很柔软,没办法忍受众生痛苦的时候,这种悲心一旦生起来了,他的动力一定是非常强劲的,而且真正的完完全全的去想帮助众生,只要众生还在受苦他这种努力就不会被终止。
这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核能吧,是不是叫核能还是叫什么,反正这种动力就很强劲,所以说我们应该生起这种犹如核能一样的动力,必须要生起来。所以说我们要多闻思,一方面要闻思,但也需要观修,有的时候单单闻思是不够的,单单闻思你不去观修的话,内心当中没办法触及到内心深处,所以说必须在闻思之后,要挑时间来打坐,座上去观修,把法义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去,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面去,这个时候让自己的心有个转变。
当然你只打坐你不闻思也不行,因为很多你要打坐的内容,你需要观修的需要打坐的内容,必须要通过闻思提炼出来,然后去用在你的打坐当中,所以说你只打坐不闻思也不对,你只闻思不打坐也不对,两个都是不对的。所以为什么叫闻思修呢?闻思修的话既要闻思也要修,像这样的话可以保证我们的修行比较顺畅。
但这个过程当中也会有些违缘,所以我们就要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多祈祷上师三宝,供护法。这个时候供护法就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了,不是为了自己事业顺利了,这个时候供护法就是我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要让我的修行停滞,我的内心分别念不要让我的修行停滞,这个时候愿护法神加持我。护法主要是保护修行佛法的人和佛法本身的,你不修行他保护你干啥?所以像这样,如果我们要修行他就会保护你、护持你,这个方面来讲方方面面都要去做。
所以这里面告诉我们要反反复复观修,就是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观修,不是说我学了知道了,然后就放下了,不是这样的,这个必须要反反复复观修,要生起来,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改造成这个样子。观察修一定是要通过这种观察,很深入的观察然后就要生起来,一定要对我们的心有个扭转,一定要有一个改变,改变过来。
因为我们以前的心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的,甚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伤害别人,不关心别人是不是有痛苦,身体的痛苦、心的痛苦根本不在意、不在乎。但现在我们的心很柔软了,对于苦果和苦因我们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知,这个时候别人的痛苦就放在我的心上了,我很在意,很在意众生的痛苦,就像我自己不愿意忍受一样,众生也不愿意忍受。第一,自己不愿意再给别人制造痛苦和痛苦的因,第二,如果别人有痛苦和痛苦因的时候,自己就有走出去真正主动去帮助他的动力,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非常关键的。
尤其是,所有的上师和僧人本该身先士卒作为慈悲的表率,然而遗憾的是,如今有些上师、僧人无有丝毫慈悲心,对众生造成的痛苦甚至比在家人还严重,这真是到了佛法末期,已经是将食肉罗刹作为供养处的时代了。
这是当时华智仁波切对身边有些修行者的棒喝吧!像这样下一记重锤,把他们敲醒。出家人本来是佛法的代表,他应该是慈悲的表率,有时候有上师的名称,有时候是僧人的表相。不管怎么样,所有的上师、僧人应该是作为慈悲的表率,身先士卒的修慈悲心、利益众生,但是很遗憾,有些法没有入心的一些修行者,正法没有入心,也就是没有修悲心的过患,他跟着以前的习气走,虽然叫上师、僧人,但是作为一个上师或大乘的僧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不伤害众生,和利益众生的心一点都没有生起来。不仅完全没有生起来,而且对众生经常造成很多很多的痛苦,有些时候甚至于比在家人造成的痛苦还要严重。当然并不是说那么普遍,就是说有一些情况,这个情况的确存在。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时候虽然这是个人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会很自然的就把他划归成佛教的一些过患了,这个方面当然要分析清楚,他是一个个人的行为,不代表佛法。反过来讲的话,作为一个修行者,虽然这里面讲上师等出家人,但是在家人其实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佛弟子的话,我们自己的行为也要尽量符合佛陀的教义。别人这样看到了,别人这样说了,有些时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监督,这样其实也是有必要的。虽然我们说这是个人的行为不代表佛法,但是有些时候别人不管你是不是个人行为,他会自动的归类到佛法里面去,而且他也不懂。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可以把这是个人行为,不代表佛法分清楚。你还想说从来不学习佛法的人,就可以自动把他分清楚,这对他来讲也不公平。很多时候非常容易被别人自动归结成佛法的过失。
作为修行者的我们也应该注意,最好是内心调伏,内心成熟外表也成熟,如果说内心没有成熟,我们至少在外表上不要去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因为我们代表的不单单是自己的利益,有的时候也代表佛法的利益,还有众生的利益。因为别人看到你的行为,马上会对佛法对修行人整体做一个诽谤,对他来讲也是一个伤害,因为对佛法诽谤,是对严厉的对境诽谤,他自己也是造下了不好的因。所以我们作为修行者,不是说我把自己管好就行了,你怎么样看我我不管,反正我问心无愧。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讲的确也是这样的,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是代表自己的,我们也是佛法的一部分,如果是别人缘我的行为产生一些不好的看法,对他也不好。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心调伏是最好的,有些时候我也想,《亲友书》当中讲四种芒果,四种芒果当中内熟外熟,这是最好的,还有内熟外生,里面熟了外面看起来是生的,还有一个外熟内生和外生内生。最好的是外熟内熟,外面看到也熟了,里面也熟了。还有一个内熟外生,看起来外面烦恼粗重,内心已经成熟了,这个也有。实在我们做不到这个,至少要在外表上装一装。这个其实不代表我们自己,一般人只看外表,即便我们内心没有调伏,内心是生的,但是我们至少在外表当中装得成熟一点,就是说不要通过我们的外表,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身语让别人生邪见,去伤害别人。这样做不管怎么说也算是对别人负责的一种心态吧。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想,还不至于差到哪儿去。这样我们至少还愿意护持一下佛法的形象,让别人不要缘我生起烦恼,对不对?我内心当中的确很差劲,内心当中贪嗔痴非常的炽盛,但是我外表上面要装一个很好的佛弟子。
有些时候上师们也会批判这种思想,但是我想批判这种思想是你内心不成熟,你外表装的很贤善这个不对,但是这个批判是什么场合,就是说修行者应该把这个法往内观,虽然你只是注重形象很不好,但是在刚刚我讲的前提之下,的的确确我是做的很不好,但是我至少不要因我的行为使佛法蒙羞吧,不要因为我的行为让别人对佛法生邪见吧。如果有这种心态也至少算是一个善心,也算是比较好,不算是纯纯粹粹的法油子,不是纯纯粹粹的外表做的很贤善,内心一无是处。这种心一生起来,至少代表他的内心还是有一分护持佛法和护持众生的心,算是一种可以利益的心。外表装的贤善一点,这方面来讲至少还是有一点羞愧的心。
这里讲了有些上师没有慈悲心,下面再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往昔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将转轮王的王位弃如唾液而毅然决然地出家(通过修道最终证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首先看释迦牟尼佛,他如果不出家的话是可以成转轮王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把转轮王的王位犹如唾液一样抛弃了,毅然决然的出家,通过修行、通过苦行之后,最后证得了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成佛了。成佛之后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障碍调伏了,证得了最圆满的果位。这个时候应该是三界最尊贵的,因为不管是帝释还是梵天,虽然在世间当中的他们的地位很超胜,但是内心当中的烦恼是没有调伏的,而佛陀所有的障碍都完全调伏了,所以他在整个天上、天下真正是唯佛独尊的,因为他已经完全超离了三界,成为了三界的导师,身份最尊最贵。这么最尊最贵的世尊,他是怎么样做的呢?行为是如何的呢?
当时世尊与眷属阿罗汉众全部是手托钵盂、持执锡杖徒步前去化缘的,非但佛的眷属没有乘马骑骡,就是世尊也从没有乘过一匹坐骑,正是因为佛陀想到令众生痛苦不是佛教的宗旨,否则世尊怎么会想尽办法而得不到一匹马骑呢?
当时世尊和很多小乘无学的眷属阿罗汉,他们的功德已经超越三界了,但是他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行为非常的调柔,完完全全以不伤害众生为宗旨,自己也是走路步行,手托钵盂,然后很谦卑的一种心态、行为去托化缘。然后持执锡杖,现在我们看到南传佛教的一些僧众们,他们在化缘的时候,并没有用锡杖,只是托钵。以前托钵要用锡杖的,这个锡杖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锡杖上面有铁环,走到人家门口的时候,不能铛铛敲门,说化缘了、化缘了,不会这样的,就在外面摇锡杖,先摇三次,过一会儿,再摇五次,然后再摇七次,没有人搭理他就走了,再到下一家去。锡杖是在化缘的时候,为了提醒里面的人,也不会打扰别人,有这样一种作用。
还有一些锡杖,有的时候为了防备蛇等野兽的伤害,比丘也会摇这个声音就让它们走,不会伤害他们。佛教国家现在是不一样的,以前在印度不一定是这样的,现在为什么不用了呢?因为现在这些佛教国家都知道这个时候僧众出来了,他们是在路边等,再拿一个锡杖去摇就没有必要了,他们就在路边等,你来了,他就把食物放在你的钵盂里面,现在很多不用这个以前就要用锡杖。
他们也是这样的徒步前进化缘,非但佛的眷属没有乘马骑骡,就是世尊也从没有乘过一匹坐骑,完全都是走路。为什么这样呢?正是因为佛陀想到令众生痛苦不是佛教的宗旨,佛陀自己也不骑。虽然有些时候我们想,如果这匹马被佛骑过一次,可能是它莫大的福报。我们可以这样想,但是其他很多不学佛法的人怎么办,还有外道也不会这样的想,所以佛陀他出现在世间当中的时候,考虑到很多众生的感受。佛法的很多戒律,都是为了避免一般的不信佛的世间人,对修行人心生讥嫌、生起厌烦心,而制定了很多的戒律,为了避免他们不要对僧团生起不好的心,像这样也制定了很多的戒律,连佛陀自己在修行、度化众生的时候,给弟子和后代人留下的都是——一方面自己好好修行,另一方面不要伤害别人。所以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就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法王如意宝讲过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像这样我们不要失坏自己的修行,也不要损害别人的心,这个方面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悲心,悲心的影子就在里面,要考虑到随时随地的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如果经常性的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人在世间当中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在佛法当中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因为他的的确确把别人的事情放在了心上,而不是说为了我,什么都不管,只要是我过的好,能够得到利益,别人的死活完全不在意,这样也不对的。
世间人好的人他都是尽量多的考虑别人。何况一个立志于度化众生的一个大乘的修行者,肯定要率先考虑到众生利益的。否则的话,世尊他老人家这么大的威德力,也不可能想尽办法,最后找不到一匹马来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通过了佛陀他老人家的示现来让当时的一些修行人心生羞愧,让他们知道没有悲心是多么的可怕。其实对我们来讲,虽然没有像公案里面的僧人一样,去骑一头牦牛,但是平时我们在家里面,我们在对待一些旁生的时候,可能我们还是会有类似的一种不考虑其他旁生痛苦的情况,在我们身上也会体现。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人,有的时候获得自己的利益对旁生伤害,这个方面的话只不过是不同的版本。前行当中是一个版本,僧人骑牦牛版,这个版本是这样的。如果在我们身上呢?有可能我们在家里面打老鼠版,或者粘苍蝇版,虽然版本不一样,但是伤害众生的行为都是类似的。
这个公案我们在学的时候,不能认为:哎,这个跟我没有关系,我反正从来没有骑过牦牛,这不是说我。虽然这个公案跟我没有关系,但是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可能我也做了一些事情,还不知道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所以就用这个来反思一下:佛陀是怎么做的?而我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我又是怎么做的?那么我做这个行为的时候是不是有些羞愧的心呢?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些有情的感受?如果我是这个老鼠,我会怎么样呢?如果我是这个蚊子,我会怎么样呢?这个时候要多想一些。
对于不学习佛法的人来讲,这个例子很极端,觉得也太极端了如何如何。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人,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无所谓,有些时候在战争年代,那些老百姓的生命何尝不是这样微不足道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叙利亚战争,很多被轰炸的老百姓,他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当我们去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他们是很弱小的一方,随随便便的被大炮轰炸,随随便便的被飞机轰炸,他们何尝不是一种很卑劣的生命?他们也很无助,其实他们在这些炮弹面前,就像蚊子在我们的面前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人,一个是旁生而已。以前二战的时候,犹太人被屠杀的时候,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在纳粹军人的面前,他们的生命根本不值钱,不是一个什么生命,随随便便可以杀的。如果我们杀苍蝇、杀蚊子,这种心态如果合理的话,那么他们杀人是不是也是合理的。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子的。我们觉得无所谓很卑微,其实只不过是自己没有到这种境地,什么时候如果我们到了战争的环境当中,就会感觉到真实发自内心的恐怖和无助感。那个时候我们就感觉得到,当时的蚊子和这些苍蝇在我们的手下是怎么样的无助,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很卑微的生命,我现在就可以随随便便的来。
在人道当中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在社会当中,也有很无助的弱势群体。有的时候也很无助,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有,战争的时候不是战争的时候都有,没有什么差别。不要因为我们现在属于人,比较强势,随随便便的就漠视其他有情的生命,这是不对的。尊重其他有情的生命,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真正的来讲就是尊重自己,因为他的生命和我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保护众生也是保护自己。
这里面讲到了,一些对众生没有悲心的人的体现。依靠这个反面教材来让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反观一下,那么在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处理?我是不是也是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顾及到对方的死活,很多时候的确是如此的,以后遇到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慢慢的我们就要想一想怎么样去面对。(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