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 ||慧灯FM·124
慧灯 FM·124
Hui Deng Zhi Guang
BY
慈诚罗珠堪布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所有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观待的、有条件的。不观待、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东西,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永远不会产生。世上没有任何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如果物质的本质存在、实有,那它的产生就不需要依赖因缘。如果某个实有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那实有与观待因缘二者就是相违的。凡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不能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
佛教中观的内容,也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推理。譬如说,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大前提。它是一个抽象的、整体的大范围结论,所以叫做大前提。这张桌子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这个范围就比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个具体的东西上,所以这叫做小前提。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缘而产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缘当中产生的,所以桌子也应该不存在。
但形式逻辑是不会这样推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到空性的层面。佛教因明当中讲的逻辑,比形式逻辑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中观与相关的一些因明理论。
佛教的缘起学说不但非常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个逻辑体系讲得非常清楚到位。虽然西方哲学也在探讨世界的本质,但与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样。西方哲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支撑,来证实感知的真实性;佛教探讨这一切,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感知是本质上的错误。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为什么要推翻呢?因为轮回当中所有贪嗔痴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思维的方式来打击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外道辩论,而是要跟自己辩论。试想,即使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收拾了,会有用吗?没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烦恼不能解决,反而有可能增加我们的傲慢心:“我多么厉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说不过我”等等。我们就是要与自己辩论,与自己原来的常识辩论,推翻自己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不一样。我们的自私与欲望,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时代的人。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见解与观点,也超过了过去的所有人。虽说过去的人也有贪嗔痴、俱生无明,但相对来说还比较单纯,没有这么多的邪见与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样才能逐渐地靠近大圆满的境界,逐渐接近于真理。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有人也许会想,既然人生这么无常、这么短暂,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是不是应该直接修大圆满啊?
但无论如何,中间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再急也没有用。就像在寒冷冻结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种子,也不能发芽结果一样。
往期回顾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