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十七 | 大乘與小乘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佛教的
見地與修道
✦✦✦
第八節 金剛乘
✦✦✦
在小乘中,無論當事人動機是什麼,不善的行為就絕對不善。對於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動機正確,任何行為都可以成為善行,因此什麼行為能夠利益眾生並沒有限制;然而,對於利用什麼行為作為成佛之道,還是有限制的。
小乘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就是不偷盜。如果一位小乘比丘為了送食物給饑餓的孩子吃而去偷盜,那麼他就破了戒,不再是個比丘;也就是說,他主要的修行已經不再存在——雖然他因為送食物給饑餓的人吃而獲得功德,但是他還是失去了他的戒。大乘裡最優先的是幫助其他眾生。
因此,一位大乘比丘可能會偷東西去給饑餓的兒童吃,雖然他小乘的戒破了,但偷竊的這個行為卻成為大乘行者的善巧方便——透過這個讓小乘比丘毀墮的行為,他完成了自己主要的修行。這是個很敏感的地方,因為人們可以用這種理由為一些讓人質疑的行為辯解;如果過分縱容,它就是極危險的法門,因為我們有時候很難辨別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你也許認為你是為了利益眾生才作某件事,但是如果仔細檢查,你可能會發現被自我蒙住了雙眼,只不過是在滿足它而已。以大乘的觀點來看,只有真誠的善念才能使偷竊或一般被視為惡行的舉動轉成菩薩行以及善巧方便。此外,對一般善行也是這樣:菩薩把水佈施給口渴的乞丐,做這件事時如果缺乏菩提心,就不能算是善行,也不能算是圓滿佈施波羅蜜的方便——大乘完全以菩提心為基礎來判斷每件行為。
小乘的弟子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也修行慈心,並希望終止別人的痛苦。大乘與小乘不同的地方在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
金剛乘除了不傷害以及發菩提心之外,還加上其他的東西。金剛乘的學生修行見地的結果,也會把水佈施給口渴的乞丐喝;這樣的行為是一種菩薩事業,不只因為它包含了佈施的動機,同時也因為它了悟水與乞丐二者的真實本性。
只修大乘的弟子,以善良的動機佈施水,就圓滿了他的修持。金剛乘的弟子在佈施水的時候,要透過觀想把水轉化成特殊的東西,例如本尊壇城,同時把乞丐轉化成壇城中的本尊或佛;因此把水佈施給口渴的人這種行為,就成為對於如來的供養。
有時候這被稱為淨觀,也就是用已成佛般地看待一切。小乘和大乘行者可能會覺得這種修行法不可思議,極為怪異,並且沒有用處;然而,根據空性的原則,由於乞丐和水都不是二元對立,因此他們實際上並不是乞丐和水。由於二者都沒有實質,所以你可以將他們觀想為乞丐和水,或者根據你的覺知,觀想為完全不同的東西。
因此,金剛乘行者以善巧方便將他們觀想為報身佛、壇城和甘露等,這完全和空性的見解一致。由於供養的對象能決定功德的大小,金剛乘行者由於是向如來獻供,而不是向普通的乞丐獻供,所以累積更多的功德。這同時也是以佛果為修道的方式——你把自己和乞丐都觀想成本尊,便能成就前面提到的平等心。
從稍為不同的方式來看,乞丐具有佛性,如果他成就佛果,那麼就是佛陀——觀察者也是這樣,因此,果即是道。以上的討論,剖析了金剛乘與大乘的一種差別。你可以這樣說: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來趨向果,而金剛乘的方法則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實際上就是因。
金剛乘並不特別地與因有關,也就是說,它不把剝去果皮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在金剛乘的見地中,你以為剝去果皮能使你得到果實,而事實上,不管皮剝了沒有,果實一直在那裡(這點很像前面的塵垢與衣服的例子)——有些金剛乘行者反倒比較喜歡帶皮的水果。
所有的乘都認為:了悟無二本性、了悟一體兩面的本性、了悟究竟與相對真理,是成佛所必須的。
金剛乘與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並沒有差別,但是兩者處理相對真理的方法則有出入,特別是金剛乘透過觀想本尊、念誦真言等等轉化相對真理的方法與大乘不同。
金剛乘和其他乘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小乘、大乘強調心的訓練,而金剛乘則強調認識心性。大小乘要你“訓練自心”,而金剛乘則要你“認識自心”。
有人會說,要人認識自心也是一種心的訓練,但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這種差異會有重要效果。上等根器的弟子在聽到“瞭解你的衣服超越垢淨,從而認識自心”這樣的開示後,會有更好的反應。同樣地,重點仍是放在果位上面,“認識自心”這個詞,代表著以果位來修行。
佛教的基本開示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控制自心,就會生起輪回的體驗;如果能夠控制自心,那麼在這個控制的過程中,大樂的瑜伽體驗便會產生。當你的心完全調伏,不再須要用任何方法加以控制,這時便出現最高的悟境——這是小乘、大乘的基本理論,而金剛乘也接受。
有時候,心被定義為阿賴耶,即萬法之基,它包含了輪回、涅槃。如果心遇到輪回之因或受輪回之因——例如煩惱——的影響,就產生輪回的經驗;相反地,如果心遇到涅槃的因緣,例如虔誠心、悲心、菩提心和空性,並受它們的影響,就會產生涅槃。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心是輪回、涅槃的基礎。金剛乘關心如何調伏自心、訓練自心,此外,還有認識自心。
它也調伏你的身體——這是觀想的目的之一,也是金剛乘獨特的地方。金剛乘是唯一能讓你此生即身成就圓滿佛果的乘。其他乘主張身體是因緣的產物,是無常的,因此也是痛苦的;只要有痛苦,就不能成佛,因此以我們目前的身體是無法成佛的。相對地,金剛乘認為:因為一切是心,身體也是覺知的產物,而且只要我們能夠操縱對於現象的覺知,就能操縱一切現象,所以,如果能夠改變對於身體的覺知,就能夠操縱或改變我們的身體。如此一來,金剛乘就可能讓行者在此生成佛。
金剛乘一般又分為四部密續,這四部並非不同理論的派別,而是針對四種不同心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續分成事部密續、行部密續、瑜伽部密續以及無上瑜伽部密續。
在小乘和大乘中,佛是一位老師,法是佛陀的道,僧是法器或法的持有者。雖然佛是完美的覺者,但是從不受人祭拜,因為佛親口說過:“依法不依人。”雖然不受人祭拜,但是佛陀仍被視為證悟圓滿的覺者,因此他是努力追求圓滿成就者的模範。
在大乘中,眾生皆具成佛的潛能——佛性——而弟子依佛的教授修行,以期成佛。這就像學足球一樣,你找到一位比你踢得好很多的人,很想仿效他,並問他該怎麼做才能有這種本領;你就按照他所講的方法去練,但是你也觀察他,學他的本領。在修行上,你就是這樣模仿佛的。
除了上面的技巧之外,金剛乘的弟子有時候也把自己觀想成已經成就完美的典型,也就是本尊或是佛陀;這種觀想,拉近了行者與本尊之間的距離,不再有個高高在上的佛和一個在低微的下位渴望成佛的不完美行者——這種極端的二元對立不再存在。行者和本尊之間的真正距離有多遠,根據不同密續而不同。在事部密續中,你觀想本尊在前面給你加持,本尊的位階比你高,這和其他大小乘的見解類似;行部和瑜伽部密續就比較大膽,本尊和你的水平差不多相同,幾乎就像是個朋友;無上瑜伽密續中,本尊不再是“在外面”,因為你就是本尊。
如果你研究不同的密續,就能瞭解,為什麼說金剛乘能深刻地處理情緒或習性。事部密續在某些方面而言是非常嚴格的,它認為清潔非常重要,需要特別的餐點、一天洗很多次澡以及許多其他的限制。
從低層次往高層次的密續,也就是從事部到行部到瑜伽部密續,限制愈來愈少;到了無上瑜伽密續,幾乎完全沒有行為的限制。但是這種不斷擴大的自由與開放,卻使得真正如法修行愈來愈困難。
金剛乘分為四部密續的理由,有許多解釋,傳統的理由是因為印度有四種種姓的差別。最高種姓是婆羅門——或者稱為老師或祭司——他們是很注意細節的人,努力地堅守乾淨與合宜行為的嚴格法則。
根據金剛乘的看法,這種對於好壞、垢淨等等的嚴格區分,正代表著事部密續所鼓勵的巨大二元分別。對於婆羅門來說,金剛乘中較自由的風格或狂野的方式就非常不合適了。次高的種姓就是武士,再來是商人。
最低的種姓首陀羅,包括農夫、妓女、鞋匠等等,由於他們的生活情況和環境,首陀羅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們得到什麼就吃什麼;一般而言,對於任何事物都無法太過挑剔——最高深的教法無上瑜伽密續,最適合這種心態的人。就算是在粗重的層次上來看,金剛乘也認為這種心比較不會在垢淨等之間起大分別,因此也比高種姓的人較少二元執著。
這些分類說明了金剛乘如何處理已存在的情緒、煩惱與習慣。有時候狂野和金剛乘的關聯造成許多誤解。有很多人看到金剛乘的行者吃肉飲酒,甚至於還擁有幾位被稱為明妃的妻子,卻仍然還算是修行者,就感到非常驚訝,幾乎到了快發心臟病的地步。
在某些情況下,小乘和大乘的行者有理由感到驚訝。這些日子以來,許多金剛乘老師和弟子的態度並不讓人十分欣賞,因為他們斷章取義地為自己失控的情緒與行為找藉口——這完全是錯誤的。西藏喇嘛與金剛乘弟子經常耽溺於酒、肉和性之中。
因此,當中國的大乘比丘看到西藏喇嘛吃肉的時候,心中非常驚訝是可以瞭解的;因為在大乘比丘的眼裡,吃肉是無法接受甚至是可憎的行為。從歷史上來看,在所有金剛乘行者當中,西藏人的行為表現最差,有許多資料都能確認這一點,其中還包括以往某些大學者的譏諷。
當阿底峽到西藏的時候,有些喇嘛去迎接他,他不但沒和這些喇嘛打招呼,反而立刻用斗篷把自己的頭蒙住。他的弟子種敦巴問他:為什麼這個樣子?阿底峽回答:“喔,那些是喇嘛嗎?我還以為他們是強盜哩!”來迎接的西藏喇嘛們,身穿炫目的織錦,周圍還有大批侍從陪伴,表現出種種浮誇奢華的樣子,一點都沒有謙卑等可貴的佛教徒特質。阿底峽也觀察到:“在印度,人們修一種本尊得到一百種成就;西藏人修一百種本尊才有一種成就。”
西藏人有個特徵,喜歡追逐許多喇嘛和灌頂,這是為什麼西藏人比較迷信的原因之一;而印度人雖然可能也有許多迷信,但基本上還是傾向於理智。西藏喇嘛做的一些事,就以吃肉來說,主要是出於自私和習慣。辯稱西藏不產蔬菜才吃肉,並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因為西藏人離開西藏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卻仍然在吃肉。
今天,要取得蔬菜是很容易的,而且吃素無論就環境或健康來考慮,都比吃肉好得多。另外,一個更加危險的藉口就是:“我們是金剛乘行者,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任何事情。”吃肉只不過是他們無法控制的老習慣而已。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執永遠都把事情解釋得讓它自己高興。然而,你也會發現,在無上瑜伽密續中,的確有教導行者利用酒、肉來修行的教法。
有些典籍寫著,你應該使用“曼丹”與“巴朗”——就是肉和酒。你也會發現本尊,也就是不同外相的佛,在許多金剛乘的典籍和唐卡中,都擁抱著明妃。因此,很明顯地,西藏人並不是憑空捏造所有的東西出來。金剛乘有些層面的確是容易招人誤解為支持自我的習性,這也可能正是某些金剛乘行者謬行謬見背後的理由。
但是也有一些如法的行者能夠像以往的大成就者一樣,使用酒、肉或其他東西修行;這種行為並非縱欲,對於這些人來說,所有的現象或顯現都是禪修的體驗。主體、客體的任何接觸都是禪修覺受,因為在金剛乘裡,任何事物都能拿來當作修行之道。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不同的法門,就會發現,小乘的外相要求最嚴格,你必須要守特定的戒律,例如剃除鬚髮等等。
在大乘中,為了利益眾生,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這似乎給大乘更大的自由;但是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們,就會發現大乘的危險性和要求都比小乘高。在某個程度來說,小乘在今天的世界上,對大部分的人是最適合的法門——它最簡單、最容易、危險性最低,當個小乘比丘或比丘尼,只要守好戒律,就一切都好了。
在大乘中,即使一個最不起眼的行為受到一點點自私的污染,你就破了戒,沒有圓滿修持。就如同大乘、小乘之間的差別一樣,金剛乘比大乘似乎更允許無限的自由。金剛乘修行見地本身,而大乘、小乘則利用一些方法趨向見地。
金剛乘的修行基礎在於,因為一切事物究竟上都是空性或無分別,所以行者應該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空性或無分別,而舍去趨近實相的間接方便。修行見地的時候,不允許有偏好,因為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成見,這就是二元對立,而二元對立正是痛苦的根本原因。
從大乘自己的邏輯來看,大乘不能不同意這種說法。就某方面來說,金剛乘比其他乘容易修,因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做為修行的方法。你書桌上的那杯水可以轉為本尊壇城,因為它的究竟本性是無二實相——即我們所稱的成佛境界。
每件事物都同樣地可以轉變,因為每件事物都同樣地沒有實質可言。這可能聽起來很偉大,但是要真正地修行平等這個見地,卻非常地困難,因為這代表不允許有任何的偏好。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瞭解金剛乘要比大乘更難修。至少在大乘中,你能覺得吃肉不好、吃素好,而且還能引佛陀所說“大乘行者不應吃肉”來證明自己的感覺是對的(因為金剛乘是大乘的一部分,所以這種說法也通用於金剛乘行者)。
沒有任何金剛乘的典籍說吃肉是唯一的道。金剛乘中有的地方說,你應該吃肉、喝酒;但是有時候人們斷章取義地只拿這一句來說,而不管前後文講什麼。金剛乘的食瑜伽說:“垢淨具有同樣本質,食時應具此了悟。”這是在教弟子們,就連在相對真理中也沒有垢淨。因為這個緣故,有時候才會要那些吹毛求疵、執著清潔的人去吃肉、飲酒。因為這種教法,直接相對於這種人平常的習慣、自然的傾向,因此不能認為它是自我放縱的執照;它是用來對治二元傾向的一種法門,幫助行者消除習慣以及垢淨的標籤。
如果有些眾生習慣上只吃髒的東西,那麼教法就會反過來,教他們只吃非常乾淨的東西。教法的目的並不在建議某種特別的飲食,而是要毀滅概念所造的二元障礙,例如垢淨、好壞、清淨不清淨等等——這不只適用於食物,而是適用於一切的現象。“沒有偏好”是金剛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執著與自我——偏好永遠意味著二元對立。金剛乘的“自由”,要比大乘簡單而直接的規定“你不應吃肉”困難許多倍。
總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傷害眾生為基礎;大乘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還加上菩提心和利益眾生的願望;金剛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菁華見解,而戴上淨觀的冠冕,是一種視萬法皆清淨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淨,那麼就不能夠說某種東西是好的,應該吃它;另一種東西是不好的,應該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淨觀。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