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7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法师辅导
隐藏窍诀
一
本课涉及到的密法名词、修法的扫盲介绍
(一)何为生圆次第
1、何为生圆次第
生起次第的修法,主要是通过观想佛菩萨、佛的坛城等等,从而清净现象。
圆满次第的修法,主要是通过气脉明点等修法证悟空性。
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双运的修法,是将本尊观想为如幻如梦的修法。从现象的角度来说,是生起次第;如幻如梦的空性,也就是圆满次第。
2、生圆次第之差异
·生起次第的取向是向外的,比如把山河大地观想为佛的坛城,地水火风空观想成五方佛母,修坛城、作供施、念密咒等等;圆满次第却认为,外在山河大地等所有一切,都是人体气、脉、明点的投影。控制住人体结构,不需要观想、念咒,也能自如地改变外境,所以圆满次第的修行是以内在的身体作为对境。
3、宁玛巴的三种瑜伽与生圆次第
宁玛巴的三种瑜伽,代表着三个不同的层次,其见解层层递进,越来越接近于心的本性。
摩诃瑜伽主要讲生起次第,其对境是比较向外的,所以有很多观想、念咒、供养方面的内容。
阿尼瑜伽主要讲有相圆满次第,其对境是内在的金刚身,所以少了很多观想、念诵等外在方面的修法,其主要的宗旨,就是控制住身体的气、脉、明点。阿尼瑜伽认为,摩诃瑜伽所讲的观想、手印、念咒和供养等等,都是多余的弯路。
阿底瑜伽是讲无相圆满次第。其主张是,所有外在与内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只要证悟了心的本性,外在与身体方面的修法都不需要,都是歧途与弯路,故其对境既不是外在的观想、念咒、供养,也不是金刚身的气、脉、明点,而是心的本性光明。
忙碌的现代人,最好还是修学宁玛巴的大圆满。大圆满虽然是上等根基的修法,但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提升、升级为上等根基。提升的方法,就是修加行。
(二)简要介绍生起次第
1、见解
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佛的坛城。
2、生起次第是干嘛的
密宗认为,凡夫有两种执著,一个是对现象的执著,也即认为现象本来就不清净的执著;第二个执著,是不但认为世界不清净,而且还认为是实有的执著。在第二个执著里面,包含了显宗所讲的“人我执”和“法我执”。第一个执著,可以用生起次第的修法来断除。
生起次第修法是强制性地实现“万法是佛的坛城”的最佳方便。在生起次第修成之后,凡夫所谓稳定的世界就会被彻底颠覆,一切不清净的现象也将荡然无存。在修行者的面前,将会展现出诸佛坛城的景象。从普通人到成佛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识转换为智慧的过程。
3、生起次第的三种等持
按照宁玛巴续部的说法,生起次第可以分为三种等持(也即三种三摩地或禅定):真如等持、显位等持、因位等持。通过三个禅定,可以将轮回当中的死亡、中阴以及投胎三个阶段分别转化为佛的法身、报身与化身。佛的三身是果,三个禅定是道,轮回当中的死亡、中阴以及投胎三个阶段是不清净的基。
(1)真如等持
“真如”也即法界、法性、空性、光明。真如三摩地也即修空性。在皈依、发心、祈祷上师等入坐前的修法全部结束以后,就修真如等持。如果是证悟者,就安住在证悟的状态当中,时间不需要很长。如果是没有证悟的人,就要坚信万法皆为空性,这可以说是相似的真如三摩地——不是真实的,与真实的三摩地有点接近、相似而已。
通过真如禅定,就能把死亡转化或清净为法身;真如禅定的另一个作用,是断除常见。因为接下来要修的所有佛的坛城也都是空性,不存在常住不灭实有的法,所以真如三摩地能断除常见。
(2)显位等持
“显位”也即现象,主要指的是大悲心。在真如等持修完以后,就针对没有证悟真如的众生修大悲心,时间不需要很长。
显位等持的一个作用,是把轮回当中的中阴身转化或清净为佛的报身;显位等持的另外一个作用,是能断除断见。
(3)因位等持
真正的成佛,叫做果位。现在我们还没有成佛,故称为因位。虽然实际上万法就是佛的坛城,因和果不可分开,但在表面或显现上,还是有一个因和果的差别。
因位等持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所有忿怒、寂静本尊的观想。
4、生起次第的四种瑜伽
(1)佛的身瑜伽
身瑜伽也即观想佛的身像与坛城。通过观想,就可以把众生的身体转换、显现或者清净为身体的本来面目——佛身。
刚开始修生起次第的时候,需要一个外在的对境,如唐卡。先将唐卡挂在采光比较好的地方,既不能因逆光而过暗,也不能因光线直射而过亮,并在唐卡前供一些简单的供品,然后在唐卡前面以毗卢七法坐姿坐下来,再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凝视唐卡。首先观看唐卡的整体,然后观看佛像的细节——面部、身体(左手、右手、左腿、右腿)、首饰、衣服等等。自己感觉比较熟悉的时候,就把眼睛闭上,看能不能在眼前显现出刚才所观想的佛像。如果能观想,就尽量闭着眼睛观想;如果还不能观想,就要睁开眼睛继续观看唐卡。
(2)佛的语瑜伽
语瑜伽就是通过念诵,从而将不清净的语言,转换为佛的语言。
真正胜义谛的咒,不是声音、文字、语言与符号,而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我们平时念诵的咒语,比如金刚萨垛的心咒“嗡班杂尔萨埵吽”,也有六种不同级别的认识。我们目前的认识是其中最低的,认为咒语的本质,就是人的语言、声音,咒语与平时说话、唱歌的区别,只是有没有加持,有没有消除障碍、得到成就的力量而已,但本质都是自己的声音。最高层次的认识,是了知“嗡班杂尔萨埵吽”这个咒语就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佛尊与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嗡班杂尔萨埵吽”完全是等同一体的。
密法更进一步地认为,念咒与说话的本质,都是佛的语言,是因为我们认识上的偏差,才导致了念咒有功德,说话没有功德,因为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语言的本质就是佛的语言,还没有这样的见解,故而不认为语言有功德。在证悟以后,就能通达咒语和平常说话都是一味一体的平等法界,那时说话与念咒就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了。不过,在没有证悟之前,虽然一切物质都是空性,但空性对我们还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对咒语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则即使喊破喉咙念再多的咒语,也只能减少语言所造的罪业,而不能得到任何成就。
(3)佛的意瑜伽
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无论是观想、念颂、发光等任何时候,一定要知道,无论是声音还是坛城,都是空性,都是自心的现象,一切都是光明空性的投影。最后生起次第修完以后,整个佛的坛城又要融入法界,那时也要修空性,从头到尾都不能离开证悟空性的境界,这就是佛的意瑜伽。
(4)佛的事业瑜伽
事业瑜伽就是通过咒文发光,从而完成佛陀度化众生转法轮的四种事业。
比如在金刚萨埵修法中,观想金刚萨埵心咒发光,光的上端为琳琅满目的供品,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光收摄的时候,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然后心咒又发光向下照射六道众生,尤其是三恶道的众生,从而消除恶趣众生的痛苦等等,这些就是佛的事业。
5、生起次第的三个结果
(1)清净轮回习气。
(2)圆满涅槃的功德。
(3)成为圆满次第成熟的条件。
(三)简要介绍圆满次第
1、见解
圆满次第认为,外在山河大地等所有一切,都是人体气、脉、明点的投影。控制住人体结构,不需要观想、念咒,也能自如地改变外境,所以圆满次第的修行是以内在的身体作为对境。
2、金刚身的结构
(1)金刚身是什么
就是我们的身体。依照密宗的观点,不仅众生的心是佛的智慧,众生的身体也是佛的身体,所以叫做金刚身。
(2)气脉明点的作用
金刚身的结构中,人的皮肤、肌肉、骨骼、大脑与修法没有直接联系,与修法直接相关的,是气、脉、明点三者。
气、脉、明点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是在没有证悟或没有修炼的时候,由气、脉、明点产生轮回;另外一个,是在修行成就以后,由气、脉、明点产生智慧,产生佛的刹土等一切清净现象,所以圆满次第是从气、脉、明点三个方面入手的。
(3)气
气还可以分为两种,业气与智慧气。
业气是指普通人的呼吸。有了呼吸的气流以后,就会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或念头——善的念头、恶的念头、无记的念头,所有念头都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所以称之为业气。
智慧气也叫做智气,也即气(呼吸)当中产生智慧的那一部分。
(4)脉
密法认为,在人体的脉当中,中脉是最关键的,其次是左脉与右脉,以及从三脉当中衍生出来的七万二千根大小不同的与修行相关的脉,另外还有一些与修行没有太大关系的脉。然后是脉轮——分别位于头顶、喉间、心间、脐部与密处等等,按照不同的续部,而有五种脉轮、六种脉轮与七种脉轮等说法。
中脉分三种:存在中脉、法性中脉与胜义中脉。
● 存在中脉:意即客观存在的中脉。它是一种属于光的物质,所以在破瓦法等很多修法中,都会将中脉观想为一根明亮的管子。但这种物质不是类似于构造出人体的血肉骨骼之类的物质,医生的手术刀无法接触到,X光等等也无法看到。
● 法性中脉:即位于存在中脉里面的一根更细微的光构成的中脉。也是修行人修行的真实对境。它不占据空间,是一种光,当人活着的时候,由于气、脉、明点都具足,那时它也存在,不是不存在(非无),当人死亡之后,人的气、脉、明点解散消亡,它也就消失无踪了,所以它也不是有(非有)。此处所说的光,并不是物理学中所讲的可见光、不可见光等等,在任何一个光谱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
● 胜义中脉:胜义中脉实际上不是什么物质意义上的脉,而是心的本性。中观称之为空性,三转法轮称之为如来藏光明,密法称之为中脉。
● 小结:存在中脉位于身体的正中,所以叫做中脉;而法性中脉处于存在中脉当中,故也叫做中脉;胜义中脉则因为不堕有无、常断等任何边际,故而称为中脉。
(5)明点
胜义明点:明点以一个圆圈表示,象征远离一切边际。借以形容无有戏论,远离边际的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这叫做胜义明点。
世俗明点:在人的脉轮当中,有很多明点。这些明点是维持人的生命、健康、思维等一切的基础。在法性中脉的心口位置,有一个明点,称为五聚精华明点。五种精华,是指地、水、风、火、空五种精华。在五种精华的中间,是心的精华——如来藏。
3、圆满次第的原理
(1)在观想中脉的时候,有时会观想一根大小比较正常的中脉;有时又会将中脉观想得异乎寻常地大。这样观想以后,就能让气流入中脉,其中最关键的核心,是让刹那变换、永不消停的胡思乱想、意识杂念、思维活动融入法性中脉和胜义中脉——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当中,使心的本性光明显现出来,这就是登地菩萨证悟的根本慧定。
(2)显宗行人要抵达这个境界,首先要学很多理论上的逻辑推理,用以推翻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从而说服自己接受空性的观念。之后在多生累劫中精进闻思修行,积累六度等福慧资粮,这样才能探得清净坛城之堂奥。
(3)密法的圆满次第修法,是强制性地停止意识活动——通过观想气进入中脉,使意识无力维持,继而显现出心的本性。另外,密宗大圆满不用修气、脉、明点,也不需要逻辑推理,在菩提心等福慧资粮足够的情况下,依靠金刚上师的加持与窍决,也能让意识活动停止下来,从而证悟空性。
4、圆满次第的结果
圆满次第的结果是成佛。如果没有圆满次第的帮助,修单纯的生起次第,只能得到世间的成就。只有生圆双运的生起次第,才能成就佛的果位。要得到出世间的成就,必须依靠圆满次第。
5、我们怎么办
气、脉、明点的修法很复杂,修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最适合我们的,应该是无相圆满次第。
无相圆满次第就是大圆满,但修大圆满也需要自身修加行的前提,以及有修证的标准具德金刚上师的加持。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17-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观想脉轮充满甘露
脉轮
人体中脉分出若干瓣状旁枝形成的轮形脉道。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首先是大乐轮的所有脉瓣遍满菩提甘露,此时修行人便得受宝瓶灌顶,清净了业障,获得喜智慧,现前化身果位。
大乐轮
人体顶际脉轮。
宝瓶灌顶
内外续部共同传授的成熟灌顶。在彩粉、绘画的坛场之中,加授水和冠冕等事物于弟子身上,使身门诸垢清净,有权修习生起次第之道,于身心中留植证得果位身金刚化身缘分的一种无上密乘灌顶。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之后一步一步向下,流经喉间受用轮,得受秘密灌顶;流经心间法轮,得受智慧灌顶;充满脐间幻化轮,得受句义灌顶。
受用轮
受用饮食味道的脉轮,位于喉间,由五百微细脉道围绕而成。
秘密灌顶
三上毕竟灌顶之一。在上师双身世俗菩提心坛场中,为弟子语门灌顶,使语门诸垢清净,有权修习风脉瑜伽及念诵咒语,于身心中留植证得果位语金刚圆满报身缘分的一种无上密乘灌顶。
——《藏汉佛学词典》
法轮
是指心间脉轮。人体心间的轮状脉结。
——《噶举教派史略》
智慧灌顶
三上毕竟灌顶之一。在手印女坛场中,为弟子意门灌顶,使意门诸垢清净,有权修习圆满次第之道,于身心中留值证得果位意金刚法身缘分的一种无上密乘灌顶。
——《藏汉佛学词典》
句义灌顶
又作真言灌顶。为不空三藏所立五相灌顶之一。据《金刚顶义诀载》,修行此法时,行者观想本尊之真言及其义理布列于全部身心之中。至于所尊奉之本尊,则依各部而别。此一行法适用于已受学法灌顶而未受传法灌顶之真言行者。
——《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原文:当然,有个灌顶是最好的。因为,这里有时会牵涉一些无上瑜伽的不共修法,而这些修法,显宗、外密中都没有。
无上瑜伽
方便智慧无二和合,成为一切密乘至高无上,过此再无其他更上密乘,故称无上瑜伽部。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在念诵的同时,观想五咒字放射白、黄、红、绿、蓝五色光,光的顶端有嬉女等供养天女,挥手散出八吉祥徽、轮王七宝、幡伞、宝幢、华盖、千辐金轮、右旋海螺等无量供品,供养居于十方广大无边、不可思议刹土中的诸佛菩萨,令他们心生欢喜,从而圆满了资粮、清净了罪障。
八吉祥徽
又称八端相。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和金鱼。
——《萨迦世系史续编》
轮王七宝
《俱舍论》十二卷十二页云:经说轮王出现于世,便有七宝出现世间。其七者何?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
——《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宝幢
幢,胜利幢。八吉祥物之一。宫殿屋脊上象征胜利的一种装饰品或供神礼品。
—— 《萨迦世系史续编》
千辐金轮
佛书所说大梵天王劝佛说法所供金轮。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一切外器世界变成现喜刹土,一切内情众生变为白、黄、红、绿、蓝五色金刚萨埵的自性(也就是五部金刚萨埵或五部佛)。
五部佛
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卢佛。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如果没有等持的力量摄持,那就像一块沉睡海底的大磐石,念诵多少天、多少年乃至多少劫,也毫无结果。
等持
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原文:所以享用信财、亡财者,无论是上师还是普通僧人都是同样,都应在清净念诵的同时,不离菩提心,这才是关要。
信财
1、三宝财物、庙产、僧财。
2、施主信徒奉献的资财实物。
——《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16-定解B09-004
点击
查看《前行广释》117课法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