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08 (下)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08 (下)

文殊密语 2021-05-0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08

(下)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08 (上)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08 —— 不要轻易否认前世后世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午二(后际相续随存理)分二:简略宣说无能立;详细宣说彼意义。

“后际”就是下一世存在的道理。前际是前面,后际就是后面。“后际相续”就是今生我们死了之后,还有后世,这对我们来讲也是很关键的。我们知道有前世很重要,今生当中自己的一些福报,我们庄严的相貌,还是富裕的状态,一切的伤心或者痛苦,如果知道有前后世的因果,这方面会比较容易接受。不愉快的毒素就不会盘踞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问题,会很容易遇到这些,在遇到不如意事情时,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然后开始埋怨,埋怨家人、同事、社会等等,内心当中纠结了很多东西。这种东西在自己的心中解不开,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利,然后对于家庭和睦、工作生活,乃至于对整个社会的安定也会有所影响。

 

假如我们都能够掌握这种智慧(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遇到这些事情都能自动化解,自己的情绪就不会影响到其他人,互相之间都不会影响,都自动化解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会很和睦,如果每个家庭和睦了,社会就会和睦,这是非常好的。如果懂得了我们现在很多的情况,身心的状态都和前世的因有关,而且是主要的因。虽然我们遇到很多不如意,或者如意的,都会有一种智慧来面对。

 

如果有后世,因为不可能回到前世去改变现在的情况了,那怎么办呢?有后世的缘故,所以不要紧,还有机会,不是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生命只有一次,根本不会给你调整的机会,很多人就会很绝望。凭什么别人能够生在富裕的家庭当中,有升迁的机会,而我就没有呢?会特别想不通,没有想到还有机会可以重新争取,根本看不到希望。

 

如果我们接受了轮回前后世存在的观念,就不会那么绝望。现在我不行,还可以争取,现在还可以做一些好的因缘,尽量发善心,或者修善法,有了这么好的因缘之后,犹如这一世别人得到的幸福安乐一样,我们在下一世当中也会得到。

 

从负面的角度来讲,不能做很多的恶业,尤其是不能生恶心、说恶语,或者身体方面不能做恶行。为什么呢?因为造了恶业之后,还会引发下一世不好的果,所以如果我们真正了知了后世的存在,能够自主地让自己变得善良,主动去修持善法、帮助别人,就有了意乐。反方面来讲,如果有知道这样的观点时,也会主动去制止很多的恶业,尤其是自主的调伏内心,不是说在表面上做做样子。

 

身语意三业,做样子是没有用的,做样子只是欺骗自己,欺骗不了任何人。因果成熟的时候还是没办法,修善法、断恶业都不会做样子,会把断恶行善真正落实到实处。即便没有修解脱道,对于后世安乐的成熟也是很扎实的果,不会虚妄。如果你现在做一些虚的善法,也许后世会得一些安乐,这种安乐也是虚的,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如果你做的因很扎实,对于善法认认真真地以身语意配合去做,你的果也会很扎实的,放在修解脱道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修解脱道的时候,每个修法都认认真真地落实,解脱的果也是很扎实的,并不存在我现在修解脱道,发的菩提心很虚,我成了一地菩萨,内心都是空的、没有功德,这个不可能。这种虚假的菩萨,经不起观察的佛是没有的。因为因不扎实,根本就得不到,所以要得到真实的果,必须要把因落到实处,这是所有佛法中的核心,身语意在修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扎实,这是对自他真实有利的。如果你表面做一些善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也是我们成立三世因果、后际相续随存的必要性。

 






未一、简略宣说无能立:

 

有些人认为,下一世存在,还会相续不断,这是不合理的。这时我们简略地宣讲对方的观点没有根据,即说后世不存在没有根据。

 


末心与他心,结生有何违



 

“末心”就是在这一世,我们在今生当中,有时候提到这一世最后一刹那,总是想到老态龙钟时,那不一定,这一世的最后一刹那也许很年轻。这一世最后一刹那的心叫做末心,他心就是下一世,下一世有两种概念了,也可以叫中阴。中阴不能叫做严格意义的下一世,在《俱舍论》中讲,中阴是此世和下世的过渡阶段,不属于六道的任何一道,它是六道之间的桥梁、过渡。他心我们可以安立为这一世之后的死心,要么是中阴的心识,要么是他世。

 

为什么是这两种情况呢?因为不一定每个有情死后都有中阴,有些情况没有中阴,比如造无间罪的人,没有中阴身,这一世死后马上堕地狱,根本没有中阴,而且是化身,第二刹那一下子就到了地狱。有些人可能善业很强劲,下一世直接到了净土。

 

“末心与他心”,不管是中阴的心识,还是真实的下一世心识,我们的死心“末心与他心,结生有何违”呢?这一世的心结生到下一世的心,有这样一种连接的结生有什么相违的呢?它没有违品,而且因具足了,一定就会结生。尤其是按照前前刹那是后后刹那因的观点,比如最后一刹那的心,按照颂词的观点,前前刹那是生后后刹那的因。我们说此世最后一刹那的心,它是此世倒数第二刹那心的果,肯定是这样一刹那一刹那下来了。

 

我们说这一世最后一刹那,有时容易被这个概念迷惑。我们认为这一世最后一刹那就意味着终结,那不一定。虽然我们这一世终结了,但是心识还没有终结,心识还在,就是前前生后后。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它很重要呢?这里就要用得到,此世最后一刹那的心是此世倒数第二刹那的心生的,此世有了最后一刹那心的因,也会产生下一刹那的心。而今世已经终结了,只有后一世的心。因为它是因,最后一刹那的心,我们不管是不是最后一刹那,反正你的心具足了,没有障碍,凭什么让它阻断?没有。这个心具足了一定会生第二刹那,第一刹那的因具足,一定要生第二刹那,只不过第二刹那已经跨入到了下一世。它的因是有的,而且关键就是说没有障碍,具因无障。

 

这为什么不生呢?就像我们说死心的第一刹那是倒数第二刹那生的一样,所以死心的最后一刹那的心,本身带了多少的条件?死心当中有多少因素?所有的因素都有。凭什么不结生呢?肯定会结生,如果倒数第二刹那上所有的条件具足了,一定会产生此世最后一刹那的心,所有的因素都有,没有障碍。最后一刹那的心也有了,已经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也没有什么违缘。为什么不产生下一刹那的心呢?一定会产生下一刹那的心。下一刹那在哪里呢?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它一定会有,如果今生没有一定会自动延续到下一世去,所以末心与他心,结生有何违?

 

到底有什么相违呢?为什么说此世最后一刹那的末心,不能结生到到下一世的心去呢?一定会结生。因为根本没有什么障碍、违缘。比如注释中讲的,这一世和下一世的心之间也不像光明黑暗一样不并存相违,也不像无实有实法一样互绝相违,这个都没有,没有什么相违,不存在不能显现的因素,怎么可能不结生呢?







我们或者有怀疑的人认为最大的一种,主要原因是心是身体而生的,身体一灭,心当然灭了。关键是我们要成立身和心之间不是一体的,或者心也不是身体生的。这里我们安立的因素就是它自己的同类因,前面前面刹那的因具足了,后面后面刹那的果就会产生。后面我们还要观察心和身体之间的关系,这方面也是在观察身和心是可以分离的。为什么不产生呢?一定会产生。

 

慈诚罗珠堪布在《前世今生论》中,也是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安立身心可以分离的观点,使用了很多濒死经验的案例。他的心识离开了身体之后,通过离开了身体之后,形成的短暂意生身,有时可以看到车祸现场,有时可以看到医院中抢救他的医生等很多情况。他醒过来之后,可以把这些描绘得清清楚楚。

 

这些濒死经验也可以证明,现在有很多的例子,这些方面有据可查,也是一种辅助的理论。我们可以用很多理论来进行安立,有时用推理,有时用案例,大恩上师在颂词解释中也讲了很多其他的事例,尤其是一些外国的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濒死经验、后世存在等等,这方面有很多,不是一两个,而是上千个案例,一两个也许是碰到了,虽然三千个针对几十亿来讲也很少,但是三千个已经不是巧合。

 

这些案例有时根本没办法解释。如果不是自己真实前世经历过,完全没办法通过欺骗的方式等等可以描述的。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和案例,如果我们是一个公正的人,就会去观察,如果觉得有一定的道理,至少说明内心当中的观念在动摇,能够动摇也算是第一步的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动摇,因为前后世存在的的确确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所以对我们而言,很多前辈是考试已经过了关的,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怀疑。我们第一步是动摇以前根深蒂固的邪见,逐渐从道理上开始接受这里的推理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去观察分析,对于颠覆我们的邪见的作用非常明显。

 

有时我们要借助这些案例,还有就是借助自己的回忆,虽然很多是忆念,但是回忆的东西也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多严谨的科学家也会去做一些验证,这些验证也是过关了。有些人可能通过自己的禅修,看到自己前世的很多事情。

 

还有一些是通过催眠,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曾经做了什么事情,或者转世的情况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一些验证的方式。除了推理之外,还有很多我们都可以去参照,而且我们很多的习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通过遗传基因解释清楚的,很多时候完全是没办法解释的。

 

假设我们不是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可以尝试松开以前的一些邪见,换一种轮回存在的视角来解读,很多时候一下子完完全全顺理成章地把这个问题解开了。如果科学无法验证,我们就换另外一种方式,比如有些神秘现象就是存在的,前后世也本来就是存在的。如果尝试通过这个方式去解读,很多问题很自然,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没有以比较公正的方式去尝试,从这样的视角解读,我们还是觉得这是说不通的、很牵强等等,也许很难去真实地理解,如果真正尝试去用这个方法去解读,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顺理成章地就可以解释。

 

我们在扭转自己邪见的过程中,有些通过自己的善根成熟、佛加持,有些通过自己的禅修,有些通过推理等等,都可以逐渐瓦解自己,只要不断的闻思修行,我们的智慧都会增上,这时对于没办法想通的,具有疑惑的方面,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做一些清理,这方面对于我们修行的帮助非常大。







此处讲到为什么不结生呢?一定是可以结生的。此世的末心就是死亡、最后一刹那的心,里面关键的问题是,前面我们再再的讲了所有产生第二刹那的条件都有,而且没有障碍,为什么它不产生?就像我们倒数第二刹那的心已经存在,没有障碍产生的一样,最后一刹那的死心,具足了因缘,没有障碍,为什么不产生下一刹那呢?为什么不产生后一世的心呢?一定会产生后一世的心。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于前生后世之间的过渡,有的时候会在过渡的连接这个地方卡壳。我们觉得今世的心前一刹那生后一刹那,这个可以成立,但是一下子牵扯到死心,都死了怎么可能还结生到后一世呢?对此难以接受。虽然难以接受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没有根据,没有办法成立。

 

下面我们还继续的讲,不是讲到这里就完了,虽然我们可能还会有很多怀疑,但是继续的学,颂词都是围绕着这些观点来讲的,这堂课讲完,下堂课还要讲,逐渐就会把我们相续当中的邪见都遣除掉。其实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尖锐理论,很多观点学完之后,对于我们的思维就会有一个改善。

 

未二(详细宣说彼意义)分二:遮破以及除诤论。


申一(遮破)分二:比喻不成无推理。


分了两个课判,第一个是比喻不成,第二个是无推理。

 

酉一、比喻不成:

 

“比喻不成”就是把对方安立的这一世死心完了之后不结生的这个比喻是不成的。如果比喻不成,整个推理也没办法成立一个真实的推理和正确的正因。

 

怎么样比喻不成呢?

 

何故许罗汉,彼心无结生?

岂非已跟随,量不成义宗?




这个观点是说顺世外道,或者我们自己分别念也许会这样认为,这样一种连续不断的心识,即此世的心死了之后结生下一世的心,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最后的心在这一世死了之后就会终止了,不可能成为下一世第一刹那的心,不可能有这样的结生。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死心的缘故,死亡的心,所以平凡人死亡的心中不可能再有下一世的果结生的心识,因为它是死心的缘故。打了个比喻,就像阿罗汉的死心不再结生一样,一般凡夫人的心在最后一刹那死心到来的时候,也不会再有结生了。

 

对方说,现在一般众生最后一刹那的死心,不会再有下一世第一刹那的心识产生了。因为它是死心的缘故,犹如阿罗汉的死心不会结生。

 

“何故许罗汉,彼心无结生”。这个地方主要是著重破他们的比喻,比喻破完之后再破推理,就是说比喻不成。为什么比喻不成呢?你们有什么根据说阿罗汉的死心不结生呢?他们说难道你们不是这样承许吗?因为阿罗汉修行的时候,已经断尽了人我执,灭掉了爱取,没有爱取、烦恼,这时他灰身灭智,五蕴全部灭尽了,就不结生了,这不是你们说的吗?你们说阿罗汉一旦入灭,他的心就叫死心,不会再有后世了。他的三界因缘都已经断掉了,不会再投生。

 

我们说,“岂非已跟随,量不成义宗”,你们这个比喻不成。为什么比喻不成呢?岂非已跟随,你们使用的阿罗汉的死心不结生的比喻,“岂非”难道不是已经跟随了,量不成义宗?谁是量不成义的宗呢?量不成义宗就是佛教。顺世外道认为,佛教是以正量不成之义的其他宗派。对于佛教认为的有前后世、众生、解脱、道等等,他们一概否认。顺世外道认为根本没有什么道,也没有轮回、解脱,或者是我们自己有时也是完全认为这些不存在,一方面自己不承认这个问题,一方面把这个作为一种观点。







我们说,你们跟随了一个自己不承认的宗派,把你们不承认的宗义作为比喻合适吗?如果你们想要用阿罗汉作比喻,必须要承认这个宗义。即必须承许有阿罗汉,如果承许阿罗汉,阿罗汉是解脱者有解脱果,有解脱果就有解脱道、众生、圣者。如果你们用阿罗汉作为比喻,这些必须要成立。因为阿罗汉是一系列完整修道教法的熏陶或者修行之下成就的果。如果承许阿罗汉,必须要把道果和安立的轮回等方式一概承认。如果其他的不承认,只是说你们成了阿罗汉没有什么,也就是不成立,否则就是跟随了一个你们所认为的颠倒,没有以正量成立的其他宗派,这方面当然是不合适的,就是说使用这个比喻的条件不成熟。

 

话又说回来了,我们真的承许阿罗汉没有前后世,或者说按照我们的观点,承不承认阿罗汉的死心不结生呢?

 

第一个,我们成立他不结生,假如我们以小乘自宗的观点来讲,或者唯识宗也有究竟三乘之说,阿罗汉就是永远入在涅槃当中不会出来,的确是不结生,这个情况是有的。

 

第二个,如果我们承认了,会不会成立他们的观点呢?这不会。因为我们承许阿罗汉不结生,就是最后一刹那,那天上课的时候讲了,具因而无障,因上心识延续的所有条件都具足,没有障碍就会投生。阿罗汉恰恰是在他最后一刹那的死心上,没有无明、人我执、烦恼,这些已经断掉了,而且在入灭之前,首先是通过欲界心入未到定,然后从入未到定起来之后入一禅之后,再入二禅,二禅起入三禅,乃至于最后入到无色定,就是入非想非非想定,这个过程心越来越细。因为他要入灭的是很细的心,所以必须要通过欲界的心,开始入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他的心识慢慢越来越细了,然后再通过色界定入无色定,无色界的定要比色界的定还细,所以他要从无边处到无所有处,然后到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的心很细微,这个心叫微微心,从非想非非想定出来入灭尽定,就是所有的心识灭尽了,从灭尽定起入于涅槃。

 

所有心识的因全部已经断掉了,然后所有让心识再延续下来的障碍都有了,心识延续的因不会再延续下去,所有的都具足了。他们心识延续的因没有了,障碍已经生起来了。什么障碍呢?让心不在延续的障碍生起来了,轮回的心也没有了,其实有余阿罗汉已经没有轮回的心,一旦入灭了,进入到无余涅槃的时候,所有心不再延续的条件成熟了,当然不会再结生。

 

我们讲的和对方不一样,乃至于没有出现障碍之前,在轮回当中一直有结生,哪怕小乘到了见道、修道,二果、三果、四果,还有心识的延续,只不过在见道之后,心识上面的我执、烦恼、障碍,这些渣子在慢慢清洗,最后清洗到了阿罗汉时,我执没了,清洗完了,三界的烦恼断尽了,最多在心识上残存了一些前世遗留下来的业,这些业在阿罗汉的时候该受的受,受完了就入灭了,入灭之后就断掉了,没有让他再结生的因了,所以我们可以承认。我们承认没有结生和对方的意思不一样。

 

按照大乘的观点,我们说心还没有断尽。虽然入了很细微的定,但是还是没有断尽。最细微的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还没有断尽,依靠这个还会起定,形成意生身,心识还会延续,延续到什么时候呢?延续到开始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入大乘道,然后就是加行道、资粮道,入大乘的见道,通过大乘的修道成佛,成佛的时候心识在真实意义上断尽,转识成智了。他的无分别智完全成熟,没有再分入定出定。那时心识不会再延续下去,一旦到了佛地,如来藏的本性现前,这是了义的大乘。

 

如果按照非了义的大乘,随理唯识宗的观点来讲,那时他的心识还会在延续,只不过那个心识变成了佛陀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无常的,这时可以说是佛的心识,也可以说智慧,他的心识充满佛的种子、习气、功德等成分。

 

到底结生不结生呢?我们自宗是这样认为的,对方不能用这个比喻。一个是用的地方不对,我们讲的是轮回凡夫人的心识会结生。对方用的是阿罗汉,而且他们也不承许阿罗汉,当然不能这样用了,所以我们说比喻不成。这个科判可以这样观察断掉了。








酉二(无推理)分二:许不成立及破彼。

 

第一个是许不成立,第二个是及破彼。


戌一、许不成立:

 

若彼离因故,何故不说彼?



  

我们说你的比喻不成,对方还没有彻底的认输。他们说,这个比喻不是根据你们宗派建立的。这个比喻是次要的,关键是推理,在死亡的时候远离了产生心的因。心的因是什么?呼吸、根、身体等等,呼吸和根等是产生心的因。而死亡到来的时候,呼吸中断,身根慢慢腐烂了,死掉不起作用了。因为呼吸和根是产生心的因,而产生心的因远离了,没有了。死亡当然是根不起作用了。你的呼吸也断了,因灭了心当然也灭了。

 

对方的意思是它具有远离产生心的因,这是主要的根据,因不存在果就不存在了,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其实有远离的因,“彼离因”,就是让死亡时远离产生彼心的因。这时的呼吸、根等产生心的因已经远离,失坏了或者中断了,果的心识就不会有了。对方说我们是这个意思。

 

“若彼离因故”,如果呼吸中断等等,这些是让心远离产生的因。“何故不说彼”,你们在推理的时候,为什么不说心识不会再结生,因为它远离因的缘故,为什么不说这个因,而说死心故呢?刚刚讲了平凡人的死心不会再产生下一刹那果的心识了。为什么呢?死心故,它是死亡的心缘故,以死心故作为推理。

 

既然说心识不产生是因为远离了呼吸和身根,这是它不产生心识的因。为什么不用这个,反而用一个是死心故的不定因呢?怎么是不定因呢?前面的死心故就是不定因,因为死亡的心不一定不产生下一刹那,虽然是死心,但只是这一世死亡的心而已,意味着下一世的心生起来了。这是死心之故,它是一个不决定的因。

 

你们为什么使用一个不定因,而不使用一个真实的让心不产生的因,怎么不直接用远离因呢?应该用远离因,这并不是说你们应该用远离因来破我们,其实他们的因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要安立一个真实的因存在,还是说到底什么是根本的心不产生的因呢?对方说的呼吸、根等,不是真正产生心的心,它是让心识延续的一个俱有缘而已,并不是近取因,近取因应该是它自己的因。即便是对方不用死心故,使用了呼吸、根等远离之故,而说下一世不会再有心识的结生,这个因也是安立不了的。为什么安立不了呢?因为它根本不是真正的近取因,只是个俱有缘而已,所以呼吸和根不是产生心的正因。

 

戌二(破彼)分二:破由具根身所生;破由无根身所生。

 

前面说不成立,根等不是产生心识的因。说了之后,对方或者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也会感觉没有破什么,只是说了自己的观点而已。就是说了呼吸、根不产生心识,那有自己的推理吗?如果我们没有继续讲,就会有点勉强。

 

下面我们就来“破彼”,即安立根等不是产生心识的因。其实根属于身体,身体、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个地方不是一个笼统的身体,只是把里面的根作为产生心识的因。

 

有两个内容,即破具有根的身体和破不具有根的身体。什么是具有根的身体呢?身体具有眼根、耳根乃至于身根等五根,叫具根身。心识是不是由这种具有根的身体所生的呢?这方面我们要观察。破心识并不是由具有五根的身体所生。无根身是什么?就是不具有根的身体。我们在下面颂词的中就会发现,头发、指甲是不具有根。

 








亥一、破由具根身所生:

 

如识成取故,具根非生心。

生识用异故,亦非一切生。



 

这个颂词的意义分两个层次,第一二句是第一个层次,第三四句是第二个层次。既然是具根所生。那是每个单独的根产生的心识呢?还是五根和合之后产生的心识呢?哪一种都不成立。

 

“由具根生”,由具根的身体产生心识,分了两段来破。一种情况是,“如识成取故,具根非生心”,如果是一个根产生了心,就会有问题,这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单一的根产生心识不成立呢?如果根产生身体,不是单独的根产生心,就是单独的根其中的某个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或者身根五个根当中随便选一个。你说是哪一个根产生的心识?此处的心识主要讲意识。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根中单独的根都不行,和合起来五根一起产生一个心识。只有两种情况,不是单一的,就是两三个根乃至于五个根和合在一起。

 

我们下面分析观察,首先是第一种,一个根产生一个心识。“如识成取故”,如果是一个根,我们以眼根为例。如果是眼根为因产生了心识,意识就“如识”,应该犹如眼识一样,“成取故”,只能够成立缘取色法。这个意识就只能缘色法了,为什么呢?因为心识是眼根产生的,眼根的作用只能缘色法,稍微观察一下就会知道。只是显色和形色,三角形、四方形等形状可以缘,还有白、红等颜色,这是眼根可以缘的。眼根缘色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固定的。眼根听不到声音,眼根去看声音怎么看得到?虽然有时在屏幕上面,有音乐的变化或者声线的起起伏伏,其实还是一个色法,表示声音的大小而已,而不是声音。

 

真正来讲,如果眼根产生意识,那么所谓的意识只能犹如眼识见色法一样,只能缘取色法。但是意识不是只能缘取色法,它可以缘取一切的境。我们心识的对境很宽,既可以缘色法,也可以缘声音,在我们脑海当中可以缘取旋律、声音,即使这时耳边没有播放音乐,脑海当中也能浮现出来。意识也能缘香味、触,可以缘所有的境。

 

如果以眼根为因产生意识,意识必须如眼识一样只能缘取色法了,不能够缘取其他的法,但是意识可以缘一切法。按照俱舍、因明等观点来讲,眼根所产生的眼识,只能缘现在的法,不能缘过去,也不能缘未来。意识可以缘三时,过去的法可以缘,现在的法可以缘,未来的法还可以缘的,范围非常宽泛,因和果之间不对等。

 

还有一种情况,有时眼根损坏了,意识还具有分辨缘取色法的功能。我们关闭了眼根,脑海当中还是可以缘取色法的。如果意识是由眼根产生的,当我们闭目打坐的时候,脑海当中就不会浮现出来很多的色法。按照眼根产生心识的观点,如果眼根损坏或者关闭,意识也会失坏,但是根本没有这种情况,现量相违,因此不可能是一个根具有的。如果眼根不行,耳根、鼻根、舌根都没办法,“如识成取故”是这个意思。

 

“具根非生心”,“具根”是具有根。具有眼根、耳根等等,不管具有哪个根,都不是通过具有所缘境的方式来产生。什么是具有所缘境的方式产生心呢?眼根缘取的色法叫做具有所缘境。具有所缘境的方式产生意识,当然不是通过具有所缘境的方式来产生心,没办法通过具有所缘境的方式去缘。为什么不是通过所缘境的方式来产生心识呢?如果通过所缘境的方式来产生心识,或者你的眼根没有缘的时候,意识根本产生不了,并不是这样的。因此意识根本不观待眼根、耳根产生的所缘境。







“具根非生心”,虽然具有根,但是也不是通过具有所缘境的方式产生心识。通过这方面可以安立,任何一个根产生意识都是不可能的。意识并不是像根识一样来缘取对境,它不像眼根具有所缘境色法、耳根具有所缘境声音。

 

因为意识是很笼统的总相方式,不是通过所缘境的方式来缘的,否则根本没办法具有。如果具有所缘境,意识也应该像眼睛那样清楚,其实意识缘的时候都是不清晰的。我们可以分辨一下,比如现在眼睛睁开时,看眼前的法本或这朵花,这就是眼根具有所缘境的情况。那么意识呢?如果把眼睛闭上了,用意识去想这本书,这是很模糊笼统的境,把眼睛睁开一看,噢,这么清楚。二者之间根本是不一样的,意识不可能是具有根,通过根具有什么呢?具有所缘境的方式去产生心识是不可能的事情。

 

心识不观待根,它有自己的因,不是通过眼根等为因而产生的。如果意识是通过眼根等为因产生的,意识也必须要非常明显的缘这些法,必须要有非常清楚的所缘境,而意识只是一个不清晰的总相。我们观想的时候,即便我们的意识观想得再清楚,也没有眼根直接看的清楚。我们做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你把眼睛闭上想这本书,眼睛睁开再看这个书,二者绝对不一样。意识有自己的因,眼根、耳根等五根都没办法产生意识。

 

意识有自己独立的因,那是什么呢?它前面的等流、前前刹那的因产生它后后刹那的识,就是主要的因。其他的眼根、耳根作为一个俱有缘,把看到的影像、听到的声音传递给意识,这是可以的。

 

即便是眼识,眼根是产生眼识的增上缘,眼根作为增上缘,增上产生安立眼识的缘叫做增上缘,从这个侧面来讲,只有眼根才能产生眼识。其实再进一步讲,眼识本身有三个缘,即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它所缘的对境是所缘缘,眼根作为眼识的增上缘,还有前前的识延续到现在作为它的等无间缘,识本身是主要的,然后依靠眼根产生了眼识。

 

还有一种真正的观点,有情相续中的识只有一个,只不过所配的根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识,但是内在的心识有自己前前生后后的延续,这是单独的根。具根非生心,没有具有根,也不是通过具有所缘境的方式而产生意识的,否则就会有过失。

 

另一种情况,“生识用异故,亦非一切生”,这两句主要是五根和合也没办法产生意识,虽然单独没办法产生,我们觉得五根和合应该可以产生意识,但是五根和合也没办法产生意识。为什么呢?“生识用异故”。

 

“生识用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五根所产生的识的功用各异、不相同。比如眼根产生眼识、耳根产生耳识、鼻根产生鼻识,乃至于身根产生身识,五根和合五根各自有自己产生的识。“用”是什么?用是作用、功用。“异”,就是不一样。五根具有产生各自识的作用,每一个产生的识作用不能相混,眼根产生眼识,耳根产生耳识。“生识用异故,亦非一切生”,所以意识也不是一切根和合之后产生的。

 

这里已经讲了,五根有各自产生的果,五根产生的果就是各自的识,它们的作用不一样,产生了各自的识。而意识并没有,如果以五根为因,只是产生各自的识而已,它们的作用不一样,意识还是没有一个真正共同的因。因此意识不是一切五根和合之后产生的果,如果是也会有过患,什么过患呢?如果是五根和合而产生,其中的一个根不具足,意识就生不了。因为必须是五根和合产生,所以一个根不具足了,意识就产生不了。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根不具足,意识仍然很活跃,这方面也是没办法安立的。







还有一个前面讲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这个地方,五根和合产生的是很清楚的自相法,而意识所缘的是一个总相的法,模糊、笼统、不清晰,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五根和合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应该非常清楚地缘到诸根的对境。如果一个根损坏了,意识也会损坏,其实不是这样的。

 

说明五根只是产生各自的识,而不会产生总的意识。不管怎么样,二者之间没有随生随灭的因果关系,有这么多安立不了的情况,最后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呢?意识只是通过它自己的因产生。既然不是诸根产生的,它自己的因是什么呢?具有根的身体产生不了意识,意识就是它自己的相续,由自己的心识产生自己。前前刹那的心识产生后后,只不过这个意识会受影响。比如我今天看到了花、热闹的场景,这些被眼识看到之后,就会传递给意识,意识在回想的时候,这就是素材,虽然可以影响意识,但不是产生意识的因,这一点必须要分清楚。

 

有时我们会把这些混淆了,因明就是把这些条理划得清楚,它们不是因果关系,只是一个俱有缘的关系,可以影响它,不等于是它生的。这方面必须要细化了,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会很笼统。这是对它有影响的,一定是它的生因。有时我们的身体受损了,意识也受损了,一定是因果关系。这不是因果关系,而对它有影响,因为必定是有紧密的联系,当然就会受影响,但受影响不等于就是因果关系。

 

如果是不严格的因果也可以,不严格的因果是什么意思呢?主因和助缘都叫因,不分近取因、俱有缘笼统地安立。如果真正在内部细分,把产生它的主因和俱有缘分开之后,就会很清楚了,其他的可以影响意识。因为意识有很多素材,必须要缘这个素材去思维、分辨等等,虽然其他的东西可以影响它,但是它只是一个俱有缘而已,不等于是它的生因,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它的生因也是很关键的,生因一定是它自己的心识,每一世、每一个阶段的根,每一个阶段根的所缘境,对于每个阶段的意识都有影响。比如上一世我们做牛做马的根和所看到听到的,对做牛做马的意识有影响;这一世我们是人,所看到、听闻到的对我们的意识也有影响。比如看到了菩提心、大悲心、空性的教言等等,这些东西对意识就会有影响,我会开始观大悲心、空性。但有影响不是说我的意识是由它生的,而是说它可以对我的意识思维的方向有一种影响。

 

也就是因为这个我可以串习大悲,让我的意识变成了大悲,意识中自私自利的成分通过观大悲心的缘故,都没有了;意识中冷漠的成分,通过观慈悲心就没有了,意识上面种子可以有改变。你在意识上面到底熏习了什么种子,熏习了邪见,还是正见,心识上可以带有很多因素,就像我们讲的一样,带了很多因素去投生。如果你死的时候带着往生极乐世界的习气,你的意识就会被极乐世界的习气牵引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意识上带着地狱、旁生、饿鬼的习气,这些习气就会牵引你到恶趣,虽然可以影响它,但并不是它的生因,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关键的就是意识有自己的生因,即前前的刹那产生后后的刹那,这时我们就会知道,根不是真实的意识生因,所以远离因这一点成立不了。

 

对方说远离因,因为呼吸、身根断了,所以意识就断了,这是安立不了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这个颂词观察的时候,根和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没办法安立远离因,对方认为呼吸、根中断了,心识就中断了。我们说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呢?因为近取的俱有缘中断了,但是它自己的主因还在,仍然会延续下去,所以这一世的死心结束之后,下一世第一刹那的生心就有了,他就会投生了,这一点当然会顺理成章的成立了。

 







亥二、破由无根身所生:

 

无心故非他。



 

假设对方说,是由无根的身体中产生意识的。那具有根的身体产生不了,没有根识产生的身体当中,更加没有办法产生其他的心识。“无心故非他”,像这样就是没办法产生,“他”指意识。因为其他的根具有心的缘故,眼根、耳根等等缘这些,它自己还有心识,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如果具有缘取对境的眼根、耳根等等的身体当中,没办法产生心识,不能缘取对境无根的这些法,更加不能产生心识。

 

无根的法是什么呢?就是头发、指甲等等,无根颂词当中叫做“无心”,就是没有心识。头发等没办法具有心识,心识和头发等没办法融合的方式。什么叫具心呢?比如我们的身识和身根具有紧密联系,所以抽打身体的时候,就会疼痛。而头发和指甲没有办法具有心识,在《俱舍论》中也讲了,这叫无心,不是说其他的眼根、耳根有心,它是具有心的意思,其他的根和识之间有一种紧密联系,但是头发、指甲没有。

 

比如我们剃头的时候,如果把耳朵剪下来会很疼痛,剪头发、指甲没有疼痛感,说明它不具有心,不具有心相续。如果具根的眼根、耳根都没办法产生意识,不具根的头发、指甲更加没办法具有心识。“无根身”,没有根的身体一部分就是头发、指甲等,更加没办法产生意识了。

 

以上讲到了具根和无根都没办法产生心,这些对我们来讲的确很关键,通过慢慢地学习我们的正知正见逐渐可以引发,最后就可以知道心识有自己的因,其他的我们认为的生因只是俱有缘,和它的产生没有真实随存随灭的关系。

 

如果把这些细化了之后,我们完完全全就可以树立心识通过自己的因缘延续,而且可以成立前世和后世的观点,成立了前后世就可以成立生生世世修大悲,生生世世修大悲成立之后,通过不断修行心就会越来越纯净之后,就可以改变。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