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残酷才是青春》第七章(18/IV)|索吉达堪布| 返回

|有声读物|《残酷才是青春》第七章(18/IV)|索吉达堪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動物樂傳心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残酷才是青春》

索达吉堪布

第七章 18(IV)


07七




谁会爱尽天下人佛陀不是神,也不是造物主。他只是揭示了万法的规律,让我们去照做。假如不照做,也不是佛陀在惩罚你,而是规律在惩罚你,就像不怕火便会被烧伤一样。




18


智慧无处不在

——索达吉堪布精彩问答



你追求的很多东西,没有几样是必须拥有的,只不过你已经习惯了某些思维,误以为离开这个就活不下去。一旦你主动或被迫改变了这种习惯,就会发现对生命可以有另一种理解。

苏格拉底曾站在百货市场中开怀大笑∶"看哪,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我真幸福!"



Q
&
A


问∶

六祖患能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佛教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虚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执著呢?


堪布答∶

按佛教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是如梦如幻的;进一步剖析,这种如梦如幻也不存在,万法统统是空性;再进一步剖析,所谓的空性也不存在,完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不仅是佛教,物理学也有类似的认识。对于一张桌子,物理学家可依次分割为分子、原子……最后整张桌子都成了微细的粒子。

不过,尽管是"本来无一物",但因我们的执著心在作怪,所以,如梦如幻的显现还是存在。就像我们若去问爱因斯坦∶"世界是怎样构成的?"他也会说∶"宏观世界的本质,虽然是细微的粒子,但在没有剖析时,世界照样是存在的。"

这些道理,有些人为什么听不懂呢?就是因为没有真实的体悟。也许他们在文字上有所了解,然而若没有修行过,就无法真正领会到。现在许多学术界的人也是如此,对于佛教的道理,只是夸夸其谈,但根本从未实修过,就始终得不到真实受用。


问∶

我是复旦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于有无善恶二边之见。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我们行善业呢?


堪布答∶

在学习《金刚经》时,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世俗谛中,我们要布施,布施的时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都是有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时,这三者全是空性,又称为三轮体空。

这不仅仅是《金刚经》中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一地菩萨布施圆满时,也提到了这一点。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称为三轮体空,但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还是要做世俗谛中的布施,不需要观那么高的境界。

《金刚经》完全是讲般若空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择胜义谛中最究竟的空性,并不是抉择世俗谛。而抉择世俗谛时,我们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这一点必须要分开,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问∶

我是北大毕业的研究生,现任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是∶我引导父母信佛的过程中,讲善恶有报、六道轮回的道理时,善恶有报他们比较接受,但六道轮回,他们却非常排斥,说这辈子过好就行了,不用去管下辈子。对此我十分苦恼,因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引导他们信佛,可我觉得自己的力量很不够,这该怎么办?


堪布答∶

很随喜你的发心!确实,孝顺的儿女想对父母报恩的话,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引导他们趋人佛门、行持善法是最好的方法。这跟世间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他们认为给父母买栋房子,给些钱花,令其吃穿不愁就可以,却不知这些用几年就没有了,所以,你用这种方法报父母恩,是非常令人欢喜的事。

你父母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容易接受,但他们也许只承认今生的善恶报应,却不一定承认来世的。我以前曾分析过,中国很多娱乐明星、文学巨匠,他们说是信佛教的,但也只承认今生做点善事,就能得到一些保佑,而不相信来世存在,甚至觉得来世怎么样都无所谓,这种想法就不合理。

为什么呢?假如你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今天而不管明天,那为什么又去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呢?因此,对来世根本不考虑的人,完全是一种目光短浅。

当然,一下子要改变父母的观点,可能也有一定困难,但只要你长期努力、毫不气馁,相信迟早有一天可以感化他们。在我的印象中,有些儿女不仅仅用一年、两年,而是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最后让父母成了信佛的人。


问∶

是一名编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若把《般若摄颂》等法宝送给不学佛的人,他们虽然喜欢,但有时候放的位置不太好,如此就会有过失,那我们这样做对吗?


堪布答∶

将《般若摄颂》《金刚经》《心经》等法宝,与别人结缘,肯定是有利的。但密宗的有些特殊法本,则没有必要送给未得过灌顶的人。

像《般若摄颂》等显宗经典,别人若能挂在身上,即使偶尔因不信佛教而不小心践踏,但由于你发心清净,对他也会有帮助。不过你送给别人的同时,也应该提醒他∶"最好不要放在不净处,若能时时恭敬,对你的今生来世都有利。"

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与殊胜经典结上善缘,这很有必要,也有很大利益!


问∶

《金刚经》中有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许多人只重视"无住",比较容易忽略"生心"。请您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我们开示一下,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


堪布答∶

我讲《金刚经》时也说过,"应无所住"是讲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其他,即第二转法轮的意义;"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如来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即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六祖在听《金刚经》时,为什么听到这一句便当下开悟了?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这段文字特别重要,你们方便时,可以看一看我写的《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这句前面抉择了空性,后面抉择了光明,亦即我们所说的现空双运、明空双运。所谓明空双运,"明"就是心的本来面目,"空"是抉择它时找不到一个实质,这二者本体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无离无合、融为一体的。只不过众生没有了达这种境界,而《金刚经》恰恰谈到了这一点,因此,后来许多大德在读诵时,经常念到这里就开悟了。

你们对《金刚经》全部记不住的话,也要经常念这一句。它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却完整诠释了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圆满中也是这样讲的。

这种明空无二无别的本体,不论你起分别念还是不起分别念,

都不会离开。但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来描述。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鹅仔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