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7课-讲记脉络&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7课-讲记脉络&法师辅导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所讲之法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分五: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上师瑜伽。现在学习的是不共内加行之皈依部分。


2、上节课学习了“皈依之基础”中“皈依之分类”和“皈依之方法”。告诫我们应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修行大士道皈依,并详细宣讲了皈依之对境的观想方法,以及具体观修的步骤及方法。 


3、本课首先继续学习“皈依之方法”,对怨敌、魔障比父母恩德更大这一道理进行了细致宣讲,接着学习了“皈依之学处”中的三种所断,如果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则会断除一切痛苦。


课前开示


生西法师辅

众生现在的心处于迷惑的状态,我们的发心和行为又在加重我们的迷惑,或者说是在迷惑中遵循迷惑的模式。所以要想觉悟,就必须依靠与凡夫现在迷惑的状态不同的发心、见解和修行方式,才能引导我们的心从迷惑走向觉悟。觉悟不可能无因无缘发生,必须由我们自己下功夫修行觉悟之道,这样才能慢慢从迷惑中醒来并获得觉悟。究竟的觉悟者就是佛陀,暂时的觉悟者就是菩萨或者小乘圣众。


前课皈依修法的回顾:(1-3)


1、明观皈依境(又叫资粮田)

1)中间:形象为莲花生大士

2)本体:根本上师

3)上面:历代传承上师

4)前面:三世诸佛

5)后面:以大圆满十七大续部为主的一切经函

6)左面:小乘僧众

7)右面:大乘僧众  

8)周围:寂猛浩瀚的护法神


2、自己的观想

1)前方:怨敌、魔障为主的六道众生

2)左右两侧:今生父母

3)大家全部面向皈依境,口里念诵皈依偈,身体恭敬顶礼


3、修行方法:皈依可以和顶礼一起修

1)身体:恭敬顶礼

2)口:念诵皈依偈

3)意念:

A. 时间:从今日起乃至菩提果之间

B. 范围:一切事情、任何事情

C. 状态:全心全意祈祷


4、以虔诚的心态念诵十万遍皈依偈的原因:(4)

1)皈依非常重要

2)以再再表决心的方式坚定自己的信念,以后不容易退转


生西法师辅

1、皈依主要的本体是誓言,皈依就是发誓、立誓。它的因是信心,通过信心了知了三宝功德后,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就只依止三宝,这个过程中宁舍生命不舍弃三宝,这就叫皈依。


2、观想皈依境可以把思想完全收摄在皈依境上,让我们不要散乱。看皈依境时有时看莲师、有时看佛、法、僧,这样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散乱的。


3、修行佛法需要一个很老实的状态。因为老实人修行佛法绝对不会欺骗,会完完全全地去落实修行中的每一个步骤,把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得非常圆满、严谨。这时功德就会浮现。功德的体现就是你的相续被调伏。


珍惜修加行的机会,圆满五十万加行(5-7)


1、修加行的原因

1)真想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五十万加行必须要修

A. 这是历代传承上师的要求

B. 除了病人和高龄,一定要想办法完成加行

2)加行修得非常纯熟圆满,以后的修行会很踏实、稳固

A. 极个别利根者可能不需要

B. 绝大多数的非利根者,遵从历代上师的传统,是特别好的缘起


2、应取的行为

1)珍惜来之不易的共修加行的机会 

2)随学传承上师们,认真修加行


本课脉络


怨敌、魔障比父母恩德更大(8-64)


第一次法师辅导

这个(理念)对我们非常重要,是改变我们平时一般人的一个习惯、一个习气。


1、疑惑:为什么把怨敌魔障观在前面,他们比父母还重要?(9)


2、遣疑:

1)作为大乘修行人,理当对一切众生平等地修慈悲心与菩提心(10-11)

A. 随学佛陀,平等地修慈悲菩提心

B. 即使原来对某人有嗔心、偏见,也要消除这种耽著

a. 为了圆满福德资粮,避免失毁以前的善根,有必要将安忍放在首位

b. 一念嗔恨心,能摧毁千百劫中所积累的布施、持戒等善根


生西法师辅

通过打压的方式根本没办法把怨敌彻底消灭。安忍、生起慈悲心,你不把他当成怨敌,这个时候他就消亡了,这就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第一次法师辅导

1、如果把自己安立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必定相续中发起了殊胜菩提心开始,没有生起菩提心还不是大乘行人。大乘行人所缘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在这基础上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避免失毁善根,所以要把安忍放在主导地位。这种表达方式,前提是在相续当中对所有众生平等地修习慈悲心和菩提心,所以这里并非是之所以修安忍为了维护自己的福德资粮,避免损耗自己往昔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如果落脚点是落在这个角度,修安忍的目的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自己的功德圆满,这个不能称之为大乘之发心,这里“圆满福德资粮,避免失毁善根”是为了利众之故,相合于大乘的安忍。


2、末法时代大部分修行人是落在自求功德上,一知道依靠发菩提心以及修习慈悲心对众生有所饶益会使得自己功德圆满(去做善行),这是很多修行人的误区,并且自己不认为这种想法有什么过失,这个和大乘真实的理念是不相符的。


3、如果把自己安立为一个大乘修行人,大乘的角度皈依里面完全含摄了菩提的发心,否则这个皈依只能叫做小乘之皈依,无法安立为大乘行人的皈依。


2)依靠怨敌、魔障对自己进行损害,才能修成难行的安忍(12-13)

A. 安忍的对境非常难得,可助我们圆满菩提行

B. 假如没有怨恨的敌人,我们就没有修安忍的对境


第一次法师辅导

1、并不是知道修安忍的功德,可以圆满所有的福报,遣除一切罪障,所以我要修安忍,最好有一个非理邪行的恶劣众生在我的面前,我要缘他修安忍,这样我的功德就能圆满。这种想法本身就不贤善了。因为自己的功德是建立在别人的堕落上面。


2、这些众生成就了我们,不是刻意地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境,在我们迷乱的名言显现过程中缘于自己往昔的业力习气,而显现了一些不清净的相。这些修法,是在不清净的相已经变成一种异熟显现,显现身是没办法遮止的,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复杂的显现中如何让自己的心超脱出来,这对自他有极大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怨敌、魔障确确实实与父母亲人相比恩德更大。


3)如理思维怨敌、魔障与修行的关系

A. 安忍难修:面对怨敌安然若素的人寥寥无几(14)


生西法师辅导

1.很多布施的人能够做大事业。现在做很多慈善的人,让他守一天的五戒或者怎么样肯定不干,他可以把钱拿出去,但要让他约束自己的行为、喜好的东西就很困难。所以持戒比布施困难,功德也远远比布施功德大。


2. 我们需要了解,戒律并不是束缚我们的因,而是两种方法。第一是更好保护我们的方法,第二是让我们获得安乐,真实积累广大福德的方法。同样,相对于布施和持戒,安忍增长福德的速度更快,是圆满广大福德资粮的一种因。另一方面,安忍还可以避免失毁所积累的善根。从业果规律来讲,我们做了很多布施、持戒等行为,但如果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这个力量足以摧毁之前辛苦所做的布施功德,那些就相当于白做了。


B. 修行的方面,甚至比父母的恩德更大

a. 父母的恩德并不很大:(15)

a)今世:教我们成办现世利益的欺诳手段,让我们串习贪嗔痴为主的各种行为

b)后世:令我们无法从恶趣的深渊中解脱

                                 

第一次法师辅导

1、怎么把这段教言融入到自己日常修行当中,心里是否能安住这样一个定解,也就是说生活里碰到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机会把它转为道用的。碰到每一件事情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显现上障碍了我的修行,影响了我的闻思,把我所有的时间占用了,好像自己周围最亲近的亲人挡住了修行的顺缘。大部分会有这个感受,从修行人的眼光去看,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挡住你的修行,只有自己的这颗心才能够挡得住自己。你如果不是从词句上来了知了,而是心里真正接纳的话,你的生活会有一种改观。


2、所学经教是否用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是否真的相信你生活当中所面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三宝给你的赐予。你能否接受这个观点,这存在着对三宝是否诚信的问题。如果你真正能接纳,那就意味着这段文字的表述已经表达了所谓三宝或佛菩萨的加持不是让我们不遇到违缘,而是说依靠三宝的加持,名言中的法尔规律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三宝真实的加持是你在遇到形形色色的顺缘以及违缘当中如何让自己的心不随外境而转,而超脱出来。


3、当遇到有人以非礼邪行故意损恼我,让自己感受苦恼、不舒服时,是修行最精彩的时候,是真正考验自己修行境界的时候,能够想到遇到违缘是件好事,是自己过去世恶业成熟了;或者是因自己修行使后世该堕恶趣的果报以重罪轻受的方式在今生成熟。这时不产生邪见,能认识到三宝的加持无处不在,把违缘转为道用,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令自己功德增上。通过别人的损恼认识到自己的业障还是很深重的,以遣除内心中的骄慢。推己及人思维众生痛苦,生起悲悯心,愿自己能代受众生痛苦。面对形形色色外境时,以佛法如理作意,调整自心,不断串习法义,串习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娴熟,令心与法相融,就是好的修行人。

生西法师辅导

我们对于亲友太过贪著,要把对他们的贪著减少一点、地位拉低一点。而对怨敌我们过于嗔恨打压,对他们的心态要抬高一点、忆念他们的功德,让我们的心对怨敌有比较公正的认知。


b. 怨敌和魔障是我们值遇正法之因,对我们修行的恩德极大,我们应心存感激:(16-33)

a)怨敌对我们的恩德:(16-24)

i. 制造违缘、妨碍修行,成了我们安忍的对境

ii. 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斩断或远离轮回的束缚。公案:弟弟因受哥嫂加害,反而有机缘获得圣果;米拉日巴因他人霸占家财的外缘,遇到了正法。


生西法师辅

我们如果一切都很顺利,很难自动地放下,除非自己的善根很强劲,或者真正通过学习佛法之后,通过观修知道了道理可能会逐渐地放下。但是如果通过怨敌的障碍让你一下子损失掉,然后以前放不下的一下子放下了,这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恩德。这里面的前提是作为一个修行人。


b)魔障的恩德:(25-32)

i. 使我们身体不好、心情不好,遭受百般折磨

ii. 依靠折磨,可以清净往昔许多罪业。公案:吉祥比丘尼遭受龙魔侵害而修持观音法,获得殊胜成就。举例:学院生病的道友放下病魔,一心皈依三宝,病魔不药而愈,违缘荡然无存。


生西法师辅

我们在承受折磨、痛苦的时候,不管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清净掉一部分以前的恶业,相当于还债一样。只不过在还债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心态?如果我们受到折磨的时候,生起嗔恨心去打击报复对方,这就在还了以前债务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债。但是如果我们在还债、痛苦的同时,能够生起安忍的心,这个强大的善念可以加速罪业清净的程度,而且不会再有新的恶业积累。

第一次法师辅导

1、人心是很重要的,心力要强。一个方面,自己也要有一种正知的智慧,这个也很重要,另外一个方面呢,如果心力要强的话,那么同样把它转为修行道用的时候,心力也很重要,起的作用非常大。


2、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世态炎凉,感受到轮回痛苦的时候,那么他的这个皈投心自然就会生起,米拉日巴尊者和吉祥比丘尼的这两个公案,可以让我们明白如何真正的让自己生起真实大乘的皈依。


二、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开示将怨敌、魔障观在前面的原因(34-63)


1、害者恩德大: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35-40)

1)《大庄严经论》公案:一位婆罗门因被他人算计而有机缘听受佛法,证得须陀洹果

2)如理思维:有时候陷害自己的人恩德大,因为使我们有因缘遇到正法,获得解脱


生西法师辅

遇正法一种情况是因为遭受了别人的伤害,然后就想要皈依而学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内心真正地值遇正法,内心和正法相应。遇正法既可以理解为以前没有遇到而现在遇到了,也可以理解为虽然初步遇到,但是没有深入到让我们的心真正地触碰正法。


2、痛苦恩德大:厌离痛苦令己遇正法,获得永乐痛苦恩德大。(41-45)

1)以公案、举例阐述痛苦的恩德大

A. 塔波仁波切因妻子去世而求法证悟

B. 莲花色比丘尼一生遭受很多痛苦而获得解脱

C. 个别道友因遇到痛苦才有缘学习佛法

2)如理思维: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痛苦的来源


3、鬼魔恩德大:非人作害令己遇正法,获得无畏鬼魔恩德大。(46-49)

1)公案:米拉日巴尊者因非人作害,增益菩提胜行

2)如理思维:修行人不必担心出现不顺,理应转为道用


4、嗔者恩德大:人等嗔恨令己遇正法,获得利乐嗔者恩德大(50-53)

1)公案:唐朝马子云因被囚禁而精持佛法,往生极乐

2)如理思维:遭受的违缘其实是很好的解脱顺缘


5、恶缘恩德大:猛烈恶缘令己遇正法,获无变道恶缘恩德大(54-59)

1)高僧大德如何面对违缘、恶劣对境:(55-57)

A. 嘎秋喇嘛挨批斗时,以三殊胜摄持修自他交换

B. 无著菩萨生病时唯一发心利众,专一祈祷三宝

2)随学圣者行境,将违缘转道用:

A. 即便不能完全行持圣者行境,但口中常说,对心态也很有帮助上

B. 无论快乐、痛苦,或是生病、不生病,都可以变成修行的助缘


第一次法师辅导

(假设你遇到)一个坏透了的人,那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就是这个人能坏的这么彻底,也不容易的。我保持了一个原则,我不能够因为这样的这个对境,而让我的相续当中产生让我堕落的这个烦恼。那么烦恼出现了,我终归要去调整它,这个是我们的方向,就是人的方向要强啊。你的目标要清楚,你不是用佛法去调整他心的,你不是用佛法去看别人的。你不是在用佛法去改变别人的,你只能够用佛法去调整自心来看自己,来改自己。


6、劝者恩德大:他人劝告令己遇正法,获精华义劝者恩德大(60-62)


7、平等报恩善根回向彼(63-64)

1)回向对象:不论恩重如山的父母,还是害自己的怨敌、非人

2)应取行为:平等报恩,善根回向


8、总结要将怨敌、魔障观在前面的原因:(65)

1)不仅今生对我们恩德大

2)而且也是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


生西法师辅

为什么不刻意去观父母呢?因为我们对父母的感情就在这里,不观也能自然而然地想到,所以稍微忽略点的话问题不大。修行的原理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内心欠缺的那部分,像平等心、慈悲心或者柔软心,通过观修的方式抓住某个特点,强化后让它们生起来。通过观修的力量让这些心性生起来,发展它们让这方面产生利益,所以这样的观想很重要。

第一次法师辅导

真的是对自己恩德最大的人都是这些怨敌和这魔障,而且他们也是自己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这段话是单独的一种观修方法,我们对怨敌和魔障无法原谅,因为他对我们做的都是让我们痛苦的,让我们心里头不堪能的损恼之事。你换一个角度,这个其实也像这一世的父母曾经恩养过自己,用这个角度来消除自相续当中的那种强烈的排斥心和嗔心是有必要的。


收座时的观修方法(66-70)


1、心态:以满怀恭敬为缘


2、观想:

1)圣尊发光: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所有圣尊,身体发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

2)融入(生圆次第):

A. 众生接触到这些光后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

B. 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再融入中间的莲花生大士佛父佛母

C. 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慢慢融入下面的莲花生大士

D. 莲花生大士又融于光中

E. 光也消失于法界


3、安住: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乱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生西法师辅导

我们所有的众生,包括自己、父母以及所有怨敌,全部融入到皈依境,这就相当于和圣尊相应。我们修皈依是要成就皈依境的圣众,并不是希望皈依境永远地罩着我们,不是一次一次地祈求,呼唤着他们来帮助我们,主要是让我们成就皈依境中圣众的功德。在收座时融入皈依境的原理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和他们一样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认识,但是通过观修的因缘,最后我要和圣众成为无二无别。所以,我们要融入圣众中。


4、起座回向:将一切善根回向无边众生,念诵回向偈、回向文


如理如法修持皈依(69-70)


1、简述皈依修法的内容及流程

1)念诵皈依偈

2)稍微安住一会儿(在收座观想之后)

3)起定念诵

4)回向念诵


2、如理如法修持皈依的意义(69)

1)令三宝加持融入自心,修行非常顺利

2)基础打好,大圆满的境界并不会很难


日常如何修皈依(71-81)


1、修持方法:

1)总说:随时随地,都要不离正知正念观想皈依境的尊众。

2)分说:(72-76) 

A. 行走时:观想在右肩虚空,作为转绕的对境

B. 安坐时:观想在头顶,作为祈祷的对境

C. 享用饮食时:观想在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

a. 饮食前要念诵供养偈

b. 如祈祷可以更改下供养偈,并将三宝观在头顶

D. 睡觉时:观想在心间或头顶的枕头旁边,以慈悲关照自己


第一次法师辅导

实际运用的时候,心不要特别紧张呢,你在马路上走呢,分别心全部专注在自己的头顶上,回头车都已经撞到你的跟前来了,你还没发现呢那可不行啊,修行人要有智慧,要圆融,要自然,不能太死板了。有个作意就好。


2、于一切威仪中修皈依的重要性: 

1)即使别的不会修,行住坐卧不离三宝就是非常好的修行人

2)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修皈依,属于上等皈依


3、修行要求:坚持不懈地修行皈依

1)应断:一两个月中念皈依偈,数量完成之后再也不修了

2)应取:把皈依当成终身修行的功课,不断修持才对自己有利

A. 随学上师接触皈依法二十多年,只要想得起来,行住坐卧都观皈依境

B. 德巴堪布再三要求必须如理修持,自己也这样行持

C. 法王如意宝叮咛,佛教徒行住坐卧时刻不离皈依境


4、持之以恒修持皈依的利益:

1)即生中,一般不会以种种原因产生邪见

2)对皈依境的重要性和修行次第牢记于心

3)把皈依作为主要修行圆满一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生西法师辅导

如果现在正在修皈依,很容易忆念皈依的内容,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忆念发心的内容,愿一切众生解脱等等。关键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把座上座下连接起来。如果没有意识的话,虽然有时候座上修行很好,但是下座后处在人情世故中,修行很快就散掉,座上凝固下来的心也很快就散掉了。

第一次法师辅导

1、大多数人日常时间都是处于散乱无际的状态,若平时都能随时随地修皈依,把散乱转为善法,到临终无常现前时,由于平时串习熟练了,自然而然就会往生净土。


2、日常生活中修行要与周围环境圆融,要有善巧方便。关键是发心要如理如法,对三宝有虔诚恭敬之心就足够了。外在行为不必刻意表现,否则就会毁坏自己的修行环境。好的修行人心态要健康、豁达、放松,做到世法与出世法不相违,让所有接触的人都感觉舒服、有吸引力。有时周围人对自己学佛不理解,可能是自己的言行过激、不妥当,要用智慧调整自心。


丁四(皈依之学处)分三:一、三种所断;二、三种所修;三、三种同分。

戊一、三种所断


生西法师辅

皈依的学处就是皈依的戒律,皈依有皈依的戒律,一方面,我们皈依后有很大的福利、功德,但也相对有很多责任。就像在这个城市、国家中,享受了很多福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皈依的戒律是保护我们皈依不失坏的一种方法。


皈依佛之后的戒律(83-88)


1、不能把没有摆脱轮回痛苦的世间天神等作为后世的皈依处,对他们顶礼、供养

1)广义:各大宗教和睦相处,可以不称他们是外道

2)狭义:不能把鬼神、天尊当作解脱的究竟依处

3)汉传也有这样的理念,并非藏传佛教一家之言。《大般涅槃经》教证


2、如理思维皈依与供养的区别

1)可以供养但不可皈依:

A. 有些地方供养土地神、世间护法、龙王、狐仙

a)这是当地的一种习俗

b)不能永远皈依他们,而应当做自己成佛的助伴,

B. 莲花生大士仪轨中,有供养鬼神、天龙八部

a)这些众生并没有获得出世间成就,只是在莲师等大成就者前作过皈依,承诺要护持我们的修行,

b)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对境

2)对佛教的内容不要断章取义:

A. 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去理解

B. 否则连世间的法则也很难成立


生西法师辅导

不把世间天神当作皈依处、究竟解脱的依靠处,比如去拜父母、拜祖先,这些问题也不大。不能顶礼的意思,是不能把他当成究竟的皈依处去顶礼。犯不犯皈依戒关键是你在顶礼、供养时,有没有把他当成像三宝一样,能引导自己获得究竟解脱的皈依处。如果没有把他当作皈依处去顶礼、供养,问题不大。但能避免就避免,不能避免的话,如果没有皈依心,应该问题不大。

第一次法师辅导

(社会上不少用外道的方法)比如喝烧了咒符的水,这里说的不是说外道的不能用,关键是你的心,你认为依靠三宝无法解除这些违品,而依靠其他外道的方法才能解救自己,皈依戒就算失毁了。



皈依法之后的戒律(89-91)


1、皈依法后必须断除恼害众生之事,防微杜渐,做到梦中也不损害众生


生西法师辅

这个圆满要连梦中都做到,是二地菩萨才能达到的标准,二地菩萨皈依戒才圆满。


2、错误现象:

1)汉地有些人皈依后还在杀生

2)有些法师也开许杀生


3、如理思维:

1)佛陀明确告诉我们杀生是不合理的。《涅槃经》教证

2)《前行》说轻微伤害众生都不行,更何况是杀他们


4、如理行持:

1)佛教徒一定要杜绝杀生

2)否则就是破了皈依戒,已经不是佛教徒了


生西法师辅

皈依戒有根本和分支。皈依戒的根本戒就是不舍三宝,我们皈依完之后,无论如何,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如果这个根本的戒律在,还有皈依戒。这里讲不伤害众生,属于分支戒——皈依戒律有一些损伤,而不是根本上就没有了。大恩上师从比较严格的角度讲,如果你伤害了众生,皈依戒也没有了。


第一次法师辅导

1、皈依法的戒条和发菩提心是连在一起的,这才称之为大乘之皈依。


2、一个皈依三宝的佛教徒把握的原则,不管做什么行为,就是不害众生,在这个基础上尽量饶益众生。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的行为要如法才能不害,自身不能如理如法,必定会损害众生。


3、听法闻法的过程中,阻挠别人,跟别人私下里说话,影响他闻法,间接的是舍法罪。你不制造顺缘,制造违缘,直接就是舍法罪。所以很多人因为你这个原因听不到正法,都是舍法罪、谤法罪。都会有相应的罪业,这个是很细微的。那真正地细微观察时候,我们会发现偶尔我们的那种毫无意义的语言,或者自己心里面,比如说我就是对我的宗派特别有信心啊,我是以信心的前提之下说,但是你表达的方式让别人接纳的时候让人感觉到,这个法殊胜那个法不殊胜,学你这个法,舍弃另外一法,有舍法罪的。有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因为信心,但是得出的这个结果却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你在不知不觉当中没意识到你已经造了舍法罪,你往生就没有希望。


皈依僧之后的戒律(92-94)


1、皈依僧之后,不能与不信佛教及导师佛陀的外道交往(91-93)


2、如理行持:

1)行为上,跟不信佛的人吃个饭、说个话是难免的,但见解绝不能同流合污

2)侮辱上师、诋毁正法,及诽谤密宗甚深法门的人,与外道基本上相同,绝不能和他们亲密接触,友好往来。

A. 跟对上师、佛法不恭敬的人交往久了以后,自己的善根就会全部毁坏

B. 不与外道交往的皈依,可令你获得无所畏惧的境界


远离三种所断的功德:(94-95)


1、尊重、恭敬三宝,就能证得三种菩提


2、远离障碍解脱的三种邪见,断绝一切痛苦的产生。


法相名词


1、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

——《佛学大词典》


2、须陀洹果: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

——《佛学大辞典》


3、戏论: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

——《佛学大辞典》


编写师兄:定解X04 X08 X14 X16 X17

审核师兄:定解X01


温馨提示

对本课有疑问、建议?

请点击阅读原文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