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德育 >> 做事情要成功,不能少了这个 返回

做事情要成功,不能少了这个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或听课、做事,要讲究一定的要领,若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有什么要领呢?就是“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第一、心到:看书或听课时,心要专注,不能打妄想,否则就难以通达其中义理,无法避免《前行》所讲的“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第二、眼到:眼睛要专注。有些人听一堂课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看表情就知道他很用心;而有些人,可能是习气所致,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身体转过来、扭过去,这很影响旁边的人。所以听课时,眼睛或身体要稳重,不动摇。
第三、口到:口要止语。听课时不能随便说话。
这三点要领不可缺少。后面的“信”字,有些智者解释说,还要加上信心十足。可我觉得,“信”在这里应该没有单独的意义,否则就变成“四到”了。我翻阅了一些注释,但每个人的解释都有所不同。


不管怎样,专注很重要,读书时要专注,闻思时要专注,修行要专注……乃至做任何事都要专注。
如果不专注,事情就不会成功。所以,历史上但凡很成功的人,在他身上都可以看到专注的影子。

比如范仲淹,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范仲淹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思想,在世间来讲极为可贵。但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看,只是关心人类今生的苦乐,范围还不够广大。


世间人的这种专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正在闻思的道友,务必要掌握这一要诀。
前不久考试时,许多人背了《弟子规》等五六部论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见你们下了很大功夫。我年轻时也背过一些论、看过一些书,那时候心能静得下来,而现在,由于这样那样的事情比较多,好像越来越难以专注了。有人常说我法务繁忙,但我说:“不,是琐事繁忙。

回忆以前的求学时代,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法王座下的很多堪布,不分昼夜都特别精进,当时那种学习状况若记录下来,应该也跟古人不相上下。记得在清朝,有个人叫林西冲,他非常爱学习,每次遇到问题就必须搞懂,搞不懂,就一直思考,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一年夏天,仆人为他准备好了洗澡水,让他洗澡。这时林西冲还在专注地思考书中几个问题,于是他一边想,一边不知不觉中穿着衣服坐到了澡盆里。直到拿起毛巾要擦洗时,才发现自己的衣服还没有脱。乡里人知道这件事后,都亲切地称他为“书痴”。

在佛教中,法称论师的专注也很出名。他造《因明七论》时,国王请他住在皇宫里应供。为了观察他,国王有时候派一些美女给他送饭,但他的心不为所动;有时候在他的饭菜里放一些地丁,他也根本没有发觉。以如此专注之心,终于完成了《因明七论》的创作。


这样的专心,在求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那天我看到有些道友精进求学、珍惜时间,不由得回忆起自己闻思的那段岁月:那个时候,即使我要出去提水,也会先记一个偈颂,发愿回来时必须背下来,出门时就在路上一直背。包括到经堂去、到其他地方去,都觉得路上的时间不能浪费,所以一直专注背诵。当然,听上师的课更是如此了,从来都是三种到位——心到、眼到、口到。

而现在人不是这样,一边听课,一边发信息、吃瓜子。听说还有的人刚闻法时坐不住,一堂课上了四次厕所。别人问:“你是不是拉肚子?”他说:“不是,我实在呆不住。”原本你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抽出时间学佛,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以这种状态闻法,上师讲了什么,可能根本听不进去。不说甚深的佛法,即便是世间人的一次讲演,你也记不住什么内容。所以,学佛要有一种严肃的态度。



当然,心能否专注,也跟前世的习气有关。有些人在佛法方面,听课也好、背书也好,不需要费力,心就能调伏,而有些人却难如登天。但不管你是哪种人,只要坚持不懈、长期串习,好习惯是可以养成的。《荀子》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如果不能坚持,做段时间就放弃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发心后一直坚持,那金子、石头也能被雕刻。这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大家在学习上,应该细水长流、长期坚持,不要只是一时热情。有些道友因为某位上师讲得好,或者看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就两三天一直熬夜学,这样若把身体弄垮了,想补回来也很困难。因此,不管做什么事,要慢慢来。现在我讲课也是如此,一天虽然只讲四五个颂词,但只要一直不断,终究会有圆满的一天。像这部《弟子规》,本来我是想在星期天抽空讲一讲,但时间过得很快,现在不知不觉就要讲完了,所以长期坚持很重要。


相反,假如做事只凭一时冲动,那什么事情也很难成办。
包括发心也是一样。有些道友刚开始发心特别精进,我让他星期天休息一下,他一口就回绝了:“不休息、不休息!您给我这个机会,是千百万劫难遭遇的,时间太宝贵了,所以我星期天也要干。星期天有24个小时啊,如果我在这里放松,实在是对不起您、对不起三宝、对不起所有众生!”然后他一直干干干,最后生起厌烦心了。所以,发心也好,修行也好,既要长期不懈,也要懂得适当调节。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十九课

往期精彩回顾


贫女“卖贫买富”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负能量
如果懂这个道理,人生会显得尤为灿烂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